APP下载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胃肠镜检查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23-11-21

黑龙江医药 2023年22期
关键词:镜检查胃肠常规

冯 艳

新泰市人民医院,山东 新泰 271200

现代临床消化内科中胃肠镜的应用比较广泛,是目前临床用于诊疗胃肠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1]。通过胃肠镜检查,有助于临床直观了解病变位置以及周围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依据[2]。但是多数患者面临胃肠镜检查时容易过度惶恐、焦虑,引起各项生命体征的大幅度波动,加之胃肠镜具有侵入性的特点,给临床护理带来了诸多风险,十分不利于患者诊疗[3]。因此,有效控制胃肠镜检查护理风险,保证患者顺利、安全地完成胃肠镜检查,提升胃肠镜检查护理质量,非常有必要。PDCA 循环的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4个阶段,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理)。属于动态管理模式的PDCA 循环管理模式护理干预相对新颖,主要通过制定计划、落实计划、检查计划效果、处理等4 个步骤的往复循环操作,帮助患者解决护理问题,实现护理质量提升[4]。本研究探讨PDCA 循环管理模式在胃肠镜检查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防范胃肠镜检查护理风险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3 月—2022 年3 月新泰市人民医院进行胃肠镜检查的14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就诊顺序排号,其中单号为常规组,双号为研究组,每组各70例。常规组中男42 例,女28 例;年龄22~51 岁,平均年龄(37.2±12.4)岁;胃镜检查45 例,肠镜检查25 例。研究组中男40 例,女30 例;年龄21~50 岁,平均年龄(37.1±12.5)岁;胃镜检查44 例,肠镜检查26例。纳入标准:(1)无麻醉禁忌。(2)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3)年龄≥18周岁,男女不限。排除标准:(1)急性肠梗阻。(2)伴有恶性肿瘤。(3)精神系统疾病。(4)凝血机制异常。(5)急性肠穿孔。(6)心肝肾肺功能不全。(7)急性咽炎。(8)食管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根据科室护理常规做好患者体征监测、病情观察等基础工作;积极防治并发症,处理不良护理事件;口头讲解注意事项,认真询问患者既往病史、有无过敏史,对于不符合检查要求的患者,给予暂缓检查;检查前耐心指导患者禁食、禁水,预先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关于检查后的陪同事项,避免无人陪同或者是过早离床活动等因素导致的意外摔倒或坠床风险。

研究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护理干预。(1)计划。由科室护士长、主管护师以及护师成立胃肠镜检查护理风险控制小组,并对组员强化培训考核,包括心肺复苏、呼吸气囊的正确应用、气管插管操作等,进一步增强其风险意识,提升其专业水平[5]。根据患者实际需要、病情变化,结合科室现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为患者健全完善护理风险控制计划,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探讨护理风险因素,确定不利于胃肠镜检查质量的影响因素。(2)实施。根据制定的护理风险控制计划,严格把握每个操作环节的护理质量。①检查前认真筛查、评估,心电图、X 线胸片异常者暂缓检查[6]。检查前ASA 分级Ⅰ~Ⅱ级患者对麻醉镇静耐受性良好,ASA 分级Ⅲ~Ⅳ级患者,临床选择药物以及药物配伍等方面应当保持谨慎态度,严格控制给药速率、给药剂量,以免突发意外或出现不必要的并发症。医护人员联合分析,谨慎决定,提前备好急救药物、急救器械,双人核对清点,保证无遗漏;于右前臂留置静脉针,预防无意识躁动,适当保护性约束,预防坠床;检查前妥善固定咬口,避免咬口脱出而耽误患者检查时间;根据《消毒技术规范》,认真清洁检查仪器,同时保证检查环境无菌,预防交叉感染[7]。②检查中压低患者左口角,便于口水流出,避免误吸风险;合理控制检查中的麻醉药物应用速度,比如静滴异丙酚时,不超过40 mg/10 s,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如果患者血氧饱和度<90%,立即遵医嘱戴面罩给氧;如果患者呼吸道梗阻,立即托起患者下颌,确保患者气道顺畅,同时加压氧疗,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呼吸状态[8];检查中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物品,必须严格区分处理。检查过程中注意严控给药速度、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减量,慢慢注药;检查中动态评估观察,预防麻醉镇静程度过深而抑制循环呼吸系统。③检查之后依然处于睡眠状态的患者,协助其侧卧位,加设安全护栏;清洁患者口鼻异物,预防患者误吸;待患者意识苏醒后,将咬口取出;患者各项体征恢复平稳后再撤掉心电监护仪;去枕保持平卧,头部偏向左侧或右侧,由专人陪同,留观半小时后无异常,才允许家属搀扶其离开[9]。(3)检查。小组随机抽查或定期抽查胃肠镜检查护理情况,确保各项护理内容落实到位;同时寻找、分析护理问题,确定根源,并责令相关人员限期整改,不断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10]。(4)处理。结束胃肠镜检查后,评价护理质量,小组就相关护理问题展开讨论,对于频繁出现的护理问题,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薄弱环节的护理操作[11];对于其中不合理的护理操作内容进行及时整改、优化,不断完善护理服务。

1.3 观察指标

(1)不良事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误吸、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2)并发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喉头水肿、低氧血症、窒息休克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检查前后各项指标波动范围。比较两组患者检查前后心率、血压(舒张压与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各项指标上下波动范围。(4)护理满意度。使用医院护理部自制的问卷表调查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总分值为0~100分,0~59 分为不满意,60~79 分为基本满意,80~100 分为非常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57%,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例(%)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2.3 两组患者胃肠镜检查前后各指标波动情况

研究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指标在胃肠镜检查前后的波动幅度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胃肠镜检查前后各指标波动情况(x±s)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4.29%,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饮食习惯的变化,罹患消化道疾病的人越来越多[12]。胃肠镜作为现代临床中一种应用广泛的诊疗手段,在消化道疾病患者中备受认可,尤其是无痛胃肠镜检查技术,具有无痛、创伤小等特点[13]。现代临床广泛使用胃肠镜检查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护理风险[14]。胃肠镜检查期间,患者由于心理精神因素、器械仪器消毒不完全、人为操作不当等因素而引发护理风险,导致胃肠镜检查不能顺利完成,甚至引起患者不满,降低护理服务质量[15]。因此,加强胃肠镜检查护理风险控制工作,保证患者检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PDCA 循环管理模式指的是全面质量控制管理模式,能够在胃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螺旋式提高护理管理质量,达到规避护理风险的目的[16]。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不良事件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表明PDCA 循环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预防不良事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其原因在于,PDCA 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规范护理工作,通过定期培训考核,有助于护理人员全面提升综合素养,保持高度责任心[17];应用PDCA 循环管理模式,可以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改进护理措施,使各项操作变得更加合理、科学,避免相关不良事件的出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8]。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引入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患者在检查前后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上下波动范围显著更低。说明PDCA 循环管理模式可以帮助患者稳定生命体征,减轻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在于,PDCA 循环管理模式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处理等4 个阶段,能够让护理人员有序管理,对不同阶段的护理风险强化控制,减少并消除不良因素对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从而改善患者就诊体验,获得理想化的检查结果[19]。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表明PDCA循环管理模式非常重视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以及考核工作,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深化培训,提高了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以及理论素养,有利于患者享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从而拉近护患距离,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20]。

综上所述,在胃肠镜检查患者中应用PDCA 循环管理模式,能够防范护理风险,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生命体征的波动,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镜检查胃肠常规
常规之外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对接受无痛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探讨
别受限于常规
帕瑞昔布钠联合丙泊酚对纤支镜检查患者进行无痛麻醉的效果观察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西藏地区大力开展纤支镜检查技术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