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
2023-11-21刘钊
刘钊
上引古文字“保”字诸形,1—8像大人负抱婴儿的形象,其中4—8大人反手环抱婴儿的样子至为明显。5—8为早期金文的写法,更为象形。《尚书·召诰》有“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句,其中“保抱”连言,或认为就是指背着和抱着婴儿的意思。出土文献中“保”可用為“抱”,所以也有可能最初“保”“抱”不分,“抱于胸前”和“保于背后”都是“抱”,如此《尚书·召诰》的“保抱”就跟后边的“擕持”一样,也是同义并列。1—3在大人与婴儿之间,还有表示襁褓或缠束襁褓并连于大人肩背的带子的形状。9、10、11三个形体从“保”或“保”字省体,又从“玉”或“贝”,这是将“保”字和“宝”字加以糅合的写法。“保”和“宝”意义相关,声音相近。一般情况下,需要保护的东西就常常被视为“宝”,犹如今日需要保护的孩子常常被称为“宝贝”一样。“保”和“宝”上古音都在帮纽幽部,在出土文献和典籍中经常相通,因此体现在字形上,就出现了很多“保”字和“宝”字相糅合的写法。12的写法又见于《说文解字》“保”字古文,是将“保”字和“孚”字加以糅合的形体。“孚”字上古音在滂纽幽部,与“保”的读音很近。“保”与“孚”在意义上的关联将在下文解释。13—16为残留有表示襁褓或缠束襁褓并连于大人肩背的带子形状的写法。17、18是“保”字加“爻”声的写法,《古文四声韵》引《古老子》抱字作“”,就是来源于这种形体。有学者指出在出土楚文字资料中,有见系字和帮系字通用的例子,这些例子大都出现在“鱼”“幽”“宵”等韵部,主要元音都是后元音,如“”
字用为“貌”,从“爻”声的一些字用为“庖”即是。“保”可加“爻”为声,也应该属于此类。不过从上引周公庙甲骨“保”字即可从“爻”为声来看,这种现象可能出现得更早,地域也并不限于楚地。“保”字从“爻”声的例子,其所从的“爻”声,很可能是从表示襁褓或缠束襁褓并连于大人肩背的带子的形状“变形音化”而来。19是“保”字加“缶”声的写法,“缶”字上部从“枹”(又作“桴”),“缶”本以“枹”为声,“缶”“包”上古音皆在帮纽幽部,与“保”字声纽韵部皆同,所以“保”字又可以加“缶”字为声。20的“保”字作从“女”从“保”省,应该是为“保母”之“保”造的专字。北魏《元寿安墓志》有“歧嶷异于在媬,风飙茂于就傅”句,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认为文中“媬”用为“緥”,非是。文中“媬”与“傅”对文,“媬”正用为“保母”“保傅”之“保”。“保母”“保傅”之“保”后世就可加“女”旁写作“媬”,唐柳宗元《亡妻弘农杨氏志》:“五岁,属先妣之忌,饭僧于仁祠,就问其故。媬傅以告,遂号泣不食”就是明确的例子。
《说文解字·人部》:“保,养也。从人,从省。,古文孚。”“养”指“养育”“抚养”。《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郭店楚简·语丛四》:“三雄一雌,三(呱)一(媞),一王母保三殹(嫛)兒(婗)。”两文中的“保”即用为“养育”“抚养”义。“保”字初文用大人负抱婴儿的形象会意,具体实指是负抱婴儿,扩而虚之则蕴含“抚育”“保护”“保佑”“保障”“保证”“持有”一类意思。《说文解字》“保”字古文从“孚”,上文说过“保”与“孚”读音很近,意义也有关联。《说文解字·爪部》“孚,卵孚也。从爪从子。一曰信也。”徐锴曰:“孚,信也。鸟之乳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鸟袌恒以爪反覆其卵也。”这个意思的“孚”又作“孵”,又可以写作“抱”“菢”“伏”等。“孚”字甲骨文作“”
(《合集》903正),金文作“”(多友鼎),从“爪”从“子”,这里的“爪”就是“手”的形象,这是用以“手”覆“子”来会“禽鸟用羽翼孵卵”之意,因为对于禽鸟来说,羽翼就是它们的“手”。也由此可知在“孚”这个会意字中,“爪”和“子”这两个构形成分不是用字形,而是用词义来会意的。关于“孚”字的构形理念,自从于省吾先生解释成“收养战争中俘虏的男女以为子”,即认为“孚”即“俘获”之“俘”的初文后,信从者甚多。其实仔细想来,古人用表达“收养战争中俘虏的男女以为子”理念的字形来记录“俘获”一词,实在是过于偏狭迂曲,反不如用“禽鸟用羽翼孵卵”的理念来解释更为直解恰切。如果事实如此,则用表示“禽鸟用羽翼孵卵”理念的“孚”来记录“俘获”义之“俘”,反倒是假借的用法。“保”字用抱负婴儿的形象表示“抚育”之义,“孚(孵)”字用“禽鸟用羽翼孵卵”的形象表示“孵育”之义,两者音义皆近,应该是一对同源词。
“保”字像大人负抱婴儿的形象,这个“大人”就是“保母”“保傅”的“保”。“保”最初应该就是照顾抚育婴儿的人,后来变成一种职业或职官。《礼记·内则》说:“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保”不光要照顾抚育婴儿,还负有待婴儿稍长后对其进行辅导教育的责任,《大戴礼记·保傅》说:“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对稍长后的婴儿进行辅导教育,即《礼记·文王世子》所云:“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保”字的这个义项有一个后世的同源词,即“鸨”字。这个意义为何用“鸨”字来记录,现在还不得而知,以往的一些解释皆不可信。“保”是照顾教导孩童的人,“鸨”是管理教导妓女的人,又称为“老鸨”“鸨儿”“保儿”“抱老”。济南话把舞台上的媒婆和鸨母称为“老鸨子”,东北方言中把孵蛋的母鸡称为“老鸨(读为抱)子”,指孵蛋母鸡的“老鸨子”的“鸨”,其本字猜测应该是“孵”字,当然用“鸨”或“抱”字也通,且很形象,这充分体现出“保”“抱”“孵”诸字之间含意相因的关系。
古汉语中有些词,包含着两个立场相对的义项,这一点在“保”字中也有体现。“保”字像大人负抱婴儿的形象,大人就是“保母”“保傅”的“保”,婴儿就是“保子”的“保”。《大戴礼记·王言》:“上之亲下也,如腹心;则下之亲上也,如保子之见慈母也。”文中“保子”就是指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从大人的立场讲,是对婴儿的“抚育”“保护”“保佑”“保障”“保证”“持有”,从婴儿的角度讲,是对大人的“依仗”“凭恃”“依怙”“依附”“依恃”“依靠”。《汉语大字典》“保”字义项⑨为“依;附”,⑩为“仗恃;凭借”。《汉语大词典》“保”字义项为“依靠,仗恃”,为“归附”。其实《汉语大字典》义项的⑨和⑩,《汉语大词典》义项的和可以合并。如果说之间稍有差别,也是在不同语境下的义位变体,或是翻译成现代汉语后语感的差异而已。这些义项的词义就来自“保”字中与“大人”立场相对的“婴儿”对大人的“依仗”“凭恃”“依怙”“依附”“依恃”“依靠”。关于古汉语中“保”字有“依恃”“凭仗”义,郭在贻先生在《训诂丛稿》中曾有过专门论述。其实古书中这种用法的“保”字还有很多,且常常被误解,值得留意。如《韩非子·存韩》篇云:“韩居中国,地不能满千里,而所以得与诸侯班位于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韩非子·奸劫弑臣》说:“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陵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两文中“相保”一词坊间各种注译本或不注,或译为“保全”“相安无事”“照顾”“护养”等,都是不合适的,“相保”就是“互相依靠”的意思。《汉书·朱买臣传》:“是时,东越数反覆,买臣因言:‘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颜师古注:“保者,保守之以自固。”按颜注非是,这里的“保”即“依恃”之义。《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延岑引张邯、任良共击异;异击,大破之,诸营保附岑者皆来降,岑遂自武关走南阳。……悉遣诸营渠帅诣京师,散其众归本业,威行关中。”胡三省注:“保,与堡同。”按胡注非是,“保附”为一词,不能将“营保”当成一词,因下文还有“诸营”可证。“保附”就是“依附”。
与“保”密切相关的词还有襁褓的“褓(又作緥)”,襁褓的“褓”本就作“保”,后加义符“衣”旁分化出“褓”,体现在字形中,就是“保”字早期形体中表示襁褓或缠束襁褓并连于大人肩背的带子的部分。“褓”的同源词有“胞衣”的“胞”。与“保”和“褓”相关的词还有“堡”,“堡”指有围墙的村寨或堡垒,字本作“保”,后加义符“土”旁分化出“堡”。“堡”与“保”字的“保护”“依恃”义相含,即“堡”内之人可依恃“堡”而得到保护,与“褓”字的“保护婴儿的包裹”义亦相因,即“褓”内之婴儿可依恃“褓”而得到保护。“褓”指保护婴儿的包裹,“堡”指保护人的带围墙的村寨或堡垒,性质相同,用途相近。
概括以上论述,可将“保”字这一词团图释如下:
最后可据此图释稍做总结:“保”字像大人负抱婴儿形,从“大人”与“婴儿”相对的立场看,在名词用法上,“大人”就是“保母”“保傅”之“保”,后世的同源词有“鸨”,婴儿就是“保子”之保。在动词用法上,从大人角度讲,具体而微是对婴儿的“负抱”,扩而虚之则是对婴儿的“抚育”“保护”“保佑”“保障”“保证”“持有”,同源词有“孵”等;从婴儿的角度讲,则是对大人的“依仗”“凭恃”“依怙”“依附”“依恃”“依靠”。连接大人与婴儿的表示襁褓或缠束襁褓并连于大人肩背的带子就是“保(褓)”,同源词有“胞”。“保(褓)”又分化出了“堡”。
(责任编辑 郎晶晶)
* 本文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项目“出土文献学科建设与中国古典学的当代转型”(项目编号G26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