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2023-11-21唐旭东李祥勇

高教学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生物化学医学院校医学生

唐旭东 李祥勇

摘  要: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其蕴含许多思政元素。該文以氨基酸代谢为例,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广东医科大学医学生生物化学的教学中,并通过课堂提问、问卷调查、在学习通平台答题等多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反馈。评价、反馈结果显示,该次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介绍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迹等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及勇攀科学高峰的勇气,可为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医学生;氨基酸代谢;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181-04

Abstract: Bio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in medical colleges, which contains man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aking the metabolism of amino acid as an examp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of biochemistry for medical students in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th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through various online and offline methods such as classroom question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on the learning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chieved good effect. By introducing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scientists,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working people and the deeds of Nobel Prize winnerswe enhanced the students' national confidence, national pride and scientific courage. The study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Biochemistry course inmedical colleges.

Keywords: Biochemistr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edical students; metabolism of amino acid; medical colleges

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有机结合,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渗透、贯穿于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使思想政治理论建立在一定的专业知识之上[1-2]。目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倡导下,课程思政已在全国各高校的各类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建设中开展得如火如荼[3-5]。生物化学在医学院校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许多医学院校已在生物化学各章节的教学中进行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尝试[6-8],但专门对医学生生物化学氨基酸代谢章节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还很少。因此,我们在广东医科大学医学生生物化学氨基酸代谢章节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并通过课堂提问、问卷调查、学习通平台答题等方式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价、反馈,以期为医学生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  对象和方法

(一)  对象

以广东医科大学湛江校区2021级医学专业本科生(主要为临床医学、麻醉学、护理和助产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550份调查表,回收调查表共539份。

(二)  方法

1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在氨基酸代谢章节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所融入的思政元素及融入方法主要有以下内容。

1)中国著名科学家吴宪教授一生在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及氨基酸代谢等多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9],在讲课时特别着重介绍吴宪教授晚年在氨基酸代谢方面的成就。吴宪教授晚年用N15标记氨基酸并进行了一系列氨基酸代谢相关的研究,于1949年发表了该系列的第一篇论文;退休后他仍然继续坚持氨基酸代谢方面的研究,通过自学高等数学并将所学微积分法应用于质谱分析中,从而又在氨基酸代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并于1959年将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整理并发表了最后的三篇论文。吴宪教授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就,而且还是一名爱国者。1920年春,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舍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并将发展中国科学事业视为自己的义务。通过对吴宪教授事迹的介绍,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及爱国热忱。

2)在讲到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时,提到由于蛋白质的含氮量平均为16%,因而通過测定含氮量可以估算食物中所含蛋白质的量,进而联系到不法商人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事件。通过该事件教育同学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像不法商人一样为了赚钱而做违法、违背道德的事情,要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3)通过对“蛋白质互补作用”的介绍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并通过运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原理制作的民间膳食(如“腊八粥”“素什锦”“八宝粥”)的介绍说明中国劳动人民富有智慧,以增强民族自信心。

4)介绍Aaron Ciechanover、Avram Hershko、Irwin Rose三位科学家因发现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途径在200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增强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在讲到鸟氨酸循环(尿素循环)时,介绍科学家Hans Krebs和他的助手Kurt Henseleit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尿素循环的事迹。而且,Hans Krebs后来又阐明了重要的三羧酸循环并在 1953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课堂上还特别介绍Hans Krebs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因受到纳粹的迫害不得不逃往英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科学研究。通过这些介绍,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向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发扬勇于创新、不惧艰险、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5)介绍生物体内存在多种氨基酸脱氨基作用形式,而联合脱氨基作用为最重要的脱氨基作用方式,从而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10]。

6)讲到色氨酸代谢产生5-羟色胺时,提到5-羟色胺与抑郁症的关系,嘱咐同学们今后在工作中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抑郁症,从而培养同学们的“医者仁心”[7]。

7)通过利用氨基酸代谢相关知识的讲解,理论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思考临床上降低血氨的措施,并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目前临床上对肝性脑病患者的防治措施,增强其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并坚定用所学知识为患者服务的信心。

8)通过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缺乏引起苯丙酮酸尿症的讲解,联系到我国为预防和治疗苯丙酮酸尿症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如婚前检查、新生儿足底血的常规筛查及将该病纳入国家罕见病目录,特别是还将治疗该病所需的“特米”“特面”纳入医保报销范围[11],以帮助该类病患的治疗。这一系列措施让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苯丙酮酸尿症患儿的关爱。

9)在讲到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时,通过实验的讲解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实验现象为将动物(犬)的肝切除,则血液及尿中尿素含量明显降低;若只切除犬的肾而保留肝,血中尿素浓度明显升高;若将犬的肝、肾同时切除,血中尿素含量可维持在较低水平,而血氨浓度显著升高。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通过这个简单实验的讲解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同学们从这个实验得出结论: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是肝脏,氨排除的主要器官为肾脏。通过实验的讲解来提高同学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并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2  效果评价方法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①课堂提问评价;②通过调查表进行效果评价;③让学生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回答问题,并通过学习平台统计答对率。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利用SPSS 20.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X2)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一)  调查结果

问题1:你认为在医学院校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教学中是否有必要?A.是(74.6%);B.否(25.4%)。A和B两者比较P<0.05。

问题2:你认为课程思政的效果是否好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A.是(82.0%);B.否(18.0%)。A和B两者比较P<0.05。

问题3:在生物化学氨基酸代谢章节教学中介绍中国科学家的贡献是否增强了你的民族自信心?A.是(96.3%);B.否(3.7%)。A和B两者比较P<0.05。

问题4:在生物化学氨基酸代谢章节教学中介绍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否增强了你的民族自豪感?A.是(96.3%);B.否(3.7%)。A和B两者比较P<0.05。

问题5:在生物化学氨基酸代谢章节教学中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迹是否增强了你敢于勇攀科学高峰的勇气?A.是(88.3%);B.否(11.7%)。A和B两者比较P<0.05。

问题6:你认为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教学中是否增强了你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兴趣?A.是(76.6%);B.否(23.4%)。A和B两者比较P<0.05。

(二)  学习通平台的答题情况

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将课程思政相关的资料(如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迹介绍等)放在学习平台,供学生浏览学习,并让学生回答与课程思政有关的问题。通过学习平台的统计发现,所有题目全部答对的比例为91.09%,远远高于答错的比例(P<0.05)。

三  讨论

通过在本校医学生生物化学氨基酸代谢一章中进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尝试,同时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展示中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迹,并在课后通过问卷调查及在超星学习通平台答题、讨论,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价,而且还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反馈、思考。

(一)  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反馈

1  课前反馈

课前精心准备课程思政的素材,并将其放到超星学习通平台,从同学们的浏览次数来看,其对中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故事很感兴趣,这有利于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推进。

2  课中反馈

在课堂上,教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同学们反映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双向性较好。

1)课堂上介绍了我国生物化学与营养学的创始人吴宪教授的科研成就和爱国事迹后,同学们被其科研精神和爱国热忱所感动,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特别是有的同学对吴宪教授在晚年甚至退休后还在继续进行有关氨基酸代谢方面的研究甚是钦佩,认为吴宪教授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同学们纷纷感慨吴宪教授这样的中国科学家才是自己要追的“明星”。

2)当讲到不法商人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事件时,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提到“大头娃娃”,都对不法商人的恶劣行径表示愤慨,纷纷表示要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绝不会用所学知识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3)在讲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时,当教师介绍民间就有以此原理制作的民间膳食并让同学们举例说明时,一些同学积极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还感慨“没想到我们天天喝的‘八宝粥’还有这个原理”,特别是纷纷赞叹中国劳动人民真是智慧无穷,大家都表示这大大增强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心。

4)当介绍发现尿素循环的科学家Hans Krebs的科研事迹后,同学们被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即使在受到纳粹的迫害而不得不逃亡的艰苦条件下,仍然坚持科学研究的精神所感动,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科学家学习,克服目前因新冠感染疫情给学习带来的困难,努力钻研,而且还要学习其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仍然勇往直前,当取得成绩(发现尿素循环)后仍然继续科学研究,后来又发现三羧酸循环这种“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5)在讲到联合脱氨基作用为最重要的脱氨基作用方式时,同学们表示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都要依靠团队的力量,要有联合作战、团队合作的精神;有的同学还举例说明,像疫情防控就是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

6)在讲到5-羟色胺与抑郁症的关系时,同学们提到要关心患者的心理健康,不仅要医治患者身体上的疾病,还要医治其心理疾病;护理专业的学生还特别强调要通过自己的精心、科学的护理使患者身心愉悦,从而促进其身体的尽快康复。

7)随堂提问“临床上治疗血氨升高的措施有哪些?”同学们通过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平台在线上线下積极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回答,比如有同学提到由于氨基酸脱氨会使血氨升高,因此应限制血氨升高患者的蛋白进量;由于肠道细菌的腐败作用,所以要给患者服用肠道抑菌药物;另外,口服或静脉滴注谷氨酸盐以减轻氨毒等。同学们通过讨论,学以致用,不仅对生物化学的学习产生了兴趣,而且坚定了用所学知识为患者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8)在介绍我国为预防和治疗苯丙酮酸尿症所做的努力时,同学们都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的关怀,都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有的同学还联系到疫情期间,党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关心国民的健康。

9)以“科研育人”为导向,将“课程”与“思政”相融合的思政育人模式是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12-13]。我们通过实验来讲解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氨的主要排泄器官后,很多同学都对科研创新很感兴趣,有的同学还希望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希望在教师的指导下申请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向科学家学习,勇攀科学高峰。

3  课后反馈及多元化的效果评价

课后的效果评价对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推进十分重要,目前有关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评价反馈模式存在“只放不收”[4]“效果随缘”[4]“评价形式过于单一”[14]等问题。除了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外,课后还通过调查表及让同学们在学习通平台答题,从而对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进行多方面的效果评价和反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96.3%的同学认为在生物化学教学中介绍中国科学家吴宪教授的贡献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介绍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88.3%的同学被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精神所激励而增强其勇攀科学高峰的勇气;而且,学习平台的统计结果也显示有关课程思政的问题全部答对率高达91.09%。这些多方面的评价结果说明在生物化学氨基酸代谢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由于生物化学课程本身难度较大,在本校学生中甚至流传着“生理生化必有一挂”的说法。这次的调查发现,有76.6%的同学认为介绍中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事迹增强了其学习生物化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兴趣,这激励我们在其他章节中也尝试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以思政促教学,促进“三全”人才的培养。

(二)  体会

通过在氨基酸代谢章节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尝试,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思考,得到了如下体会。

1  重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应用

朱宝安等[15]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本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特别是氨基酸代谢章节)中,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上传相关的中国科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事迹等资料,同学们通过在线阅读相关资料,通过课堂线下教学和腾讯会议的线上讨论,并通过课后线下的问卷调查和超星学习通平台线上问题的回答,也取得了较好的课程思政效果。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能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可在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育中推广应用。

2  增强思政元素融入的趣味性、自然性、巧妙性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有必要在医学院校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教学中,而且认为这种思政元素融入的效果好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特别是很多同学对中国科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科研相关事迹的介绍非常感兴趣,认为这样有机、自然地融入使大家更易“消化”。但也有个别同学认为医学生生物化学课程本身难度较大,现在学时又缩减,本身生物化学专业知识的讲授时间都不够,还要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可能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针对这些担忧,我们认为可通过巧妙设计,将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特别是增加同学们感兴趣的中国科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科研相关事迹的介绍,这样不仅不影响专业课的学习,还可激发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  加强效果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目前,很多课程思政教育重实施、轻评价,而且评价形式大多为粗略式的[4],探讨合适的评价模式十分重要。通过课中提问、学习通平台答题及通过调查表的调查分析多方面进行较全面地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更多样的混合评价模式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四  结束语

在广东医科大学医学生生物化学氨基酸代谢章节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并通过课堂提问、问卷调查、学习通平台答题等多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反思。本次通过课程思政的实践,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及勇攀科学高峰的勇气;而且,通过这次实践,还体会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思政元素融入的趣味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等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这些可为医学生生物化學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谢兆辉,焦德杰,李学贵,等.课程思政理念下糖酵解途径的教学设计[J].生命的化学,2021,41(1):192-196.

[2] 彭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措施[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34-36.

[3] 曹蕾,王莉,何冰,等.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22(35):67-69,73.

[4] 秦洁,张月杰,王萌.“双线渗透式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建构与实施[J].生命的化学,2022,42(5):1041-1047.

[5] 刘平,兰蕾,陈玉清,等.关于“生物化学”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J].教育教学论坛,2022,(5):177-180.

[6] 齐世美,戚之琳,吴明彩,等.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中“课程思政渗透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与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1,43(6):828-830,835.

[7] 郑衍玲,韩煜琪,晁相蓉.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9):29-30.

[8] 王鹤,张捷平,林凡,等.医学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思政融入的探讨——以镰状红细胞贫血分子机制为例[J].生命的化学,2021,41(7):1457-1461.

[9] 易霞,马利伟,云彩红,等.课程思政在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中的融入式设计与实践[J].生命的化学,2022,42(11):2095-2101.

[10] 王宏,刘功良,高苏娟,等.新农科背景下《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2,49(10):206-208.

[11] 岳真,李有杰,孔丽君,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实践与思政元素挖掘[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5):30-32.

[12] 聂桓,赫杰,黄雪媚,等.科研育人视角下的生化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2022,39(5):121-124.

[13] 祝顺琴,刘万宏,刘堰,等.基于培养卓越教师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生命的化学,2021,41(7):1431-1436.

[14] 冯俊荣,吕永红.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困惑与解决路径[J].大学教育,2021(5):118-121.

[15] 朱宝安,马永超,赵丽芳.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高职高专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研究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2,44(4):23-24.

基金项目:2022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探索”(2022JGXM104);广东医科大学2021年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专项项目“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SZ21005)

第一作者简介:唐旭东(1968-),女,汉族,四川富顺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改。

猜你喜欢

生物化学医学院校医学生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PBL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