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减贫 深沟通 强合作
——“一带一路”农业合作铺就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3-11-21徐兴利黄家伟
+徐兴利 黄家伟|本刊记者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这10年中,有共商、共建、共享,有互联互通、共同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共建国家迎来了繁荣、收获了发展。其中,农业合作与食品贸易在“一带一路”构建的发展之路上,助减贫、深沟通、强合作,不断做出贡献,健康持续发展。
10月18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近年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食品贸易日益紧密、农业合作不断深化。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食品贸易总额达7863.1亿元,这一数据较2013年增长了135.3%。2023年1-8月,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食品贸易总额已经达到5538.2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10.4%,较2013年同期增长达到了162%。目前,我国已经与17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关检验检疫合作关系,签署农产品食品准入类国际合作文件近400份。食品安全制度体系、标准规则不断完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累计注册已达8万余家。
喜人的食品贸易数据背后,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共同发展的成果,这些成果离不开政策、设施、贸易、资金等领域的重要支撑。
10年互联互通之路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10个年头,10年来,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探索出一条远亲近邻共同发展新道路。
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介绍了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取得的成果,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理解。回顾10年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逐步实现了多角度、全方位的互联互通。
政策沟通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世界各国政策沟通、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多年来,既为各国共同发展架起了互联互通的桥梁,也推动了农业合作和食品贸易深化发展。2017年的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参会,形成了5大类、279项务实成果。2019年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38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等40位领导人出席了圆桌峰会,超过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的6000余名代表参会,形成了6大类、283项务实成果。
在通畅、有效的政策沟通下,“一带一路”收获了累累硕果。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
设施联通
设施联通是各国之间交流沟通、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多年来,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得到持续推进,为促进农业合作、产能合作、食品贸易往来奠定了坚实基础,“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基本形成。
截至2023年6月底,“丝路海运”航线已通达全球43个国家的117个港口,300多家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港口企业、智库等加入“丝路海运”联盟。“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系统”持续业务化运行,范围覆盖共建国家100多个城市。
中国已与104个共建国家签署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与57个共建国家实现空中直航,跨境运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巴基斯坦、尼泊尔、多哥等共建国家民航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助力当地民航事业发展。
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86条时速120公里的运行线路穿越亚欧腹地主要区域,物流配送网络覆盖欧亚大陆;截至2023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4万列,运输近700万标箱,货物品类达5万多种,涉及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53大门类,合计货值超3000亿美元。中欧陆海快线成为继传统海运航线、陆上中欧班列之外中欧间的第三条贸易通道,2022年全通道运输总箱量超过18万标箱,火车开行2600余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覆盖中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货物流向通达10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港口。
贸易畅通
畅通的贸易往来关系着投资合作和营商环境改善,关乎经济发展和贸易结构优化,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环节,也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进行农业合作和食品贸易的重要基础。
数据显示,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中国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达到2万亿美元、1.3万亿美元。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近2.9万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45.4%,较2013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中国民营企业对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超过1.5万亿美元,占同期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的53.7%。
贸易畅通程度的提升同贸易投资平台的建设密切相关,各大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的盛大召开,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累计意向成交额近3500亿美元,约2000个首发首展商品亮相,参与国别与参与主体多元广泛,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平台。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俄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影响不断扩大,有力促进了共建国家之间的经贸投资合作。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功举办了8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功举办了14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在助力共建“一带一路”经贸投资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大会议论坛平台对“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和贸易也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中非合作论坛、博鳌亚洲论坛、“10+3”粮食安全圆桌会议、中国—中东欧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论坛等重大会议论坛平台在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交流的同时,也使农业合作对话机制更加完善,信息共享渠道更加多元、便利。
资金融通
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为“一带一路”共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稳定、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和完善的投融资机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发展的基础。
截至2022年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已直接为1300多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优质金融服务,有效发挥了开发性金融引领、汇聚境内外各类资金共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融资先导作用;中国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覆盖超过130个共建国家,贷款项目累计拉动投资4000多亿美元,带动贸易超过2万亿美元。
截至2023年6月底,丝路基金累计签约投资项目75个,承诺投资金额约220.4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6个成员,批准227个投资项目,共投资436亿美元,项目涉及交通、能源、公共卫生等领域,为共建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投融资支持。
农业合作促繁荣 发展天堑变通途
从古至今,农业合作交流和贸易始终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初,中国从西方引入了石榴、胡麻、葡萄等作物品种,并把丝绸、茶等产品带到了中亚。时至今日,农业合作发展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一带一路”这条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坦途之上,农业合作和贸易既是重要推动力,也乘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东风,在减少贫困、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做出贡献。
为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当下,伴随全球农业发展格局不断调整,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断加深,粮食安全问题困扰着很多国家。数据显示,世界上仍有7.95亿人忍受长期饥饿,20亿人遭受营养不良。保障粮食安全、解决饥饿与贫困是当务之急。因此,许多国家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对开展农业国际合作的诉求也更加强烈。“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深化为开展农业合作提供了有利平台,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金融通为开展农业合作提供了保障,为沿线国家实现农业产业优势互补、共享发展机遇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与相关国家发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行动》),与近90个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余份农渔业合作文件,与共建国家农产品贸易额达1394亿美元,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向多个国家推广示范菌草、杂交水稻等1500多项农业技术,帮助亚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推进乡村减贫,促进共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行动》指出,“一带一路”沿线一直是中国开展农业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许多省区利用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等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互利合作。中国西部省区立足旱作农业与中亚国家开展粮食、畜牧、棉花等领域合作,北部省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粮食、蔬菜等种植合作,中国南部省区立足热带农业,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粮食、热带经济作物等种植合作,发展态势良好,势头强劲,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另外,中国通过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技术专家、培训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等方式,积极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和安全卫生保障能力,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农业技术推广援助过程中,菌草技术受到了世界普遍赞誉。我国的菌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20多年来,我国已举办270多期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为106个国家培训1万多名学员,在亚非拉和南太平洋地区的13个国家建立了菌草技术试验示范中心或基地,如今,菌草技术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
为农业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菌草技术的成功推广落地,帮助贫困国家和地区脱贫致富,只是“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一个缩影。10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多项农业合作和发展政策陆续出台,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持续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为保障“一带一路”农业合作顺利畅通,多项深化农业合作举措陆续实施。“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历程中,构建农业政策对话平台、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优化农产品贸易合作、拓展农业投资合作、加强能力建设与民间交流是共建国家进行农业合作的重要内容。
《行动》提出,构建农业政策对话平台,加强政策沟通,完善沿线国家间多层次农业政策对话机制,探索建立沿线国家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政策对话平台,就农业发展战略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农业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在强化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方面,突出科技合作的先导地位,多渠道加强沿线国家间知识分享、技术转移、信息沟通和人员交流。结合各国需求并综合考虑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总体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开展动植物疫病疫情防控、种质资源交换、共同研发和成果示范,促进品种、技术和产品合作交流。共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高端智库和培训基地,推动区域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综合发展能力。
在优化农产品贸易合作方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通道,合作开展运输、仓储等农产品贸易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贸易规模,拓展贸易范围。鼓励建设多元稳定的“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渠道,发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交流,共建安全、高效、便捷的进出境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措施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共同规范市场行为,提高沿线国家动植物安全卫生水平。
在拓展农业投资合作方面,发挥沿线国家农业比较优势,充分利用相关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机制与渠道,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加工、储运、流通等全产业链环节投资,推进关键项目落地。提升沿线国家间企业跨国合作水平,采取多种方式提升企业跨国投资能力和水平,促进沿线国家涉农企业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推动沿线国家之间开展农业双向投资,中国欢迎各国企业来华开展农业领域投资,鼓励本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农业发展进程,帮助所在国发展农业、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履行社会责任。
在加强能力建设与民间交流方面,加强以农民为主体的能力建设和民间交流,共同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以及农民组织化水平,增进沿线国家间交流互信。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之间交流合作,共建跨国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培养复合型跨国经营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