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的针对性护理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症状消失时间及肺功能的影响
2023-11-21李遵凤张艳艳肖娜邢秀桂
李遵凤,张艳艳,肖娜,邢秀桂
(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山东滨州 256600;2.滨州市渤海科技职业学院医养健康学院,山东滨州 256600)
支气管肺炎在临床比较常见,其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近年来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危害患儿的身心健康,影响发育[1]。 目前,临床对于支气管肺炎患儿主要采取止咳平喘、抗感染等对症治疗,以减轻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2]。 但因患儿年龄小,自制力差,治疗期间情绪烦躁,常哭闹不配合,影响治疗进程,降低治疗效果,不利于疾病转归,故需做好护理干预。目标管理是一种护理管理理论,要求护理过程中从个体的实际需求出发,共同制定康复目标计划,增强个体护理参与感、存在感,从而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提高依从性[3]。针对性护理强调个性化服务,护理计划中将临床经验与患者需求结合,通过资料收集分析,作出判断,以此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2 年1 月—2023 年1 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究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的针对性护理对其病情改善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0 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儿科学》[4]第9版中支气管肺炎的诊断标准;X 线检查提示肺纹理增粗,伴有斑片状阴影;有咳嗽、发热等症状;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呼吸衰竭、肺结核;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60 例。对照组男32 例,女28例;年龄1~5 岁,平均年龄(2.76±0.82)岁;病程1~5 d,平均病程(2.72±0.44)d。 观察组男31 例,女29 例;年龄1~4 岁,平均年龄(2.42±0.73)岁;病程1~5 d,平均病程(2.60±0.38)d。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止咳平喘、抗感染等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以患儿治疗需求为准进行护理工作,做好病情观察,记录其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告知医生异常状况;口头为家属宣讲疾病知识,安抚患儿情绪,减少哭闹挣扎。
观察组采用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的针对性护理。 (1)团队。 由护士长、主管护师各1 名,责任护士4名组成针对性护理小组,组员均经全面培训与考核,具有3 年及以上护理经验;护士长担任组长,组织成员共同制定护理计划。(2)目标制定。护士主动与家属沟通,掌握患儿病情与身心状况,通过循证医学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护士的护理经验制定护理方案。(3)实施目标。包括症状护理、家属健康教育、患儿心理护理、饮食管理、体位管理、肺康复。①症状护理:针对咳嗽症状,采用雾化吸入,饮水湿化气道,配合翻身叩背吸痰,排出痰液;针对发热症状,4 h 测量1 次体温,如体温超过38.5℃,立即冷敷降温,必要时药物退热。②健康教育: 在口头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手册讲解、视频播放等方式以强化宣教,强调家属配合对治疗的重要性。 ③患儿心理护理:微笑着以温柔的态度与患儿交流,在病房内张贴动画人物,治疗前充分鼓励患儿,期间以动画片、玩具等方法转移其注意力,配合以轻拉双手、做游戏等方式拉近与患儿的距离。 ④饮食管理:在满足患儿饮食喜好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其制定饮食方案,确保每日优质蛋白摄入0.8~1.0 g/kg、热量125~147 kJ/kg,多摄入水果蔬菜。⑤体位管理:根据患儿病情协助其更换体位,轻中度患儿3 h 更换1 次体位,重度患儿2 h 更换1 次,维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较为困难患儿取半卧位。 ⑥肺康复:年龄小的患儿在家属协助下以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吹气球训练,3 min/次,2 次/d;自制力尚可的患儿行腹式呼吸等训练,10 min/次,2 次/d。(4)目标考核与目标管理激励。制定护理质量目标考核标准,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 以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的形式提高护士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综合评定护理工作质量,与绩效挂钩。
两组患儿均护理至出院。
1.3 观察指标
(1)治疗依从性。依从性良好:患儿可配合完成治疗过程,无哭闹挣扎。 依从性尚可:患儿偶而哭闹,经安抚后配合。依从性差:患儿经常哭闹挣扎,2 名护士协助家长协同约束方可完成治疗。 总依从率=(依从性良好+依从性尚可)/总例数×100%。 (2)症状消失时间:记录患儿的咳嗽、发热、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4)肺功能:护理前后,采用肺功能测试仪检测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 水平。 (4)家属护理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5]评价,总分95 分,非常满意、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分别对应≥77 分、58~76 分、39~57 分、≤38 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治疗依从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症状消失时间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的总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依从性对比[n(%)]
2.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咳嗽、发热、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组别咳嗽发热 肺部啰音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 值P 值4.58±0.77 5.65±0.83 7.321 0.000 3.65±0.31 4.53±0.74 8.496 0.000 4.02±0.49 4.80±0.51 8.543 0.000
2.3 两组肺功能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各项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FVC、FEV1均大于对照组,FEV1/FVC 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肺功能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肺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FVC(L)护理前 护理后FEV1(L)护理前 护理后FEV1/FVC(%)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 值P 值2.22±0.49 2.30±0.54 0.850 0.397 3.61±0.52 3.22±0.33 4.605 0.000 1.50±0.32 1.47±0.26 0.564 0.571 2.66±0.44 2.20±0.52 5.231 0.000 50.85±6.58 51.13±6.73 0.230 0.818 66.74±5.28 59.28±6.36 6.991 0.000
2.4 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小儿身体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免疫低下易感染肺炎,加之支气管较成人窄,更易出现支气管痉挛,造成换气、通气功能障碍[6-7]。支气管肺炎可诱发呼吸、神经、循环系统等并发症,对患儿身心发育造成不利影响[8]。 常规对症治疗能有效改善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症状,但康复效果仍受到患儿依从性、家属配合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还需补充护理服务,减少不良影响因素,保障治疗顺利进行,促进病情康复[9]。
常规护理下, 护士多依照医嘱围绕疾病症状、治疗措施开展工作,未充分重视患儿情绪、家属行为等对治疗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 护理措施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因此效果往往难达预期[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更高, 咳嗽、发热、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更短,FVC、FEV1均更大,FEV1/FVC 及家属护理满意度均更高,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的针对性护理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改善肺功能,促进康复,获得更高的家属护理满意度。 针对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以患儿为中心,可体现护理的个性化特点,但护理期间多数家属与患儿处于被动状态,未真正参与护理过程。目标管理理论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均参与计划制定,通过评估家属与患儿的需求为其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可提高护理的实施性、适用性,增强患儿的护理主动性与依从性, 从而达到促进病情康复的目的。开展该护理,应在做好基础症状护理的同时重视家属认知、患儿情绪对治疗的影响,通过多元化教育提高家属的健康认知水平, 增强其对治疗配合的重视程度,使其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医疗操作,保障治疗进程,加快症状消退。重视患儿的心理疏导,以温柔的语言与态度,缓解其紧张、害怕情绪,配合玩具、动画转移患儿注意力,能增加其治疗依从性,从而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一步改善病情,促进症状消退。 通过定时翻身、吸痰,可降低痰液浓稠度,利于痰液排出,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有助于患儿的肺功能恢复,配合呼吸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肺功能。合理的饮食能提高患儿抵抗力,促进康复,减轻疾病对其的影响,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的针对性护理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效果显著,可增强其治疗依从性,促进症状消失及肺功能恢复,获得更高的家属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