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视界 在观察中发现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2023-11-21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中心小学221100王亚萍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中心小学(221100) 王亚萍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好针对性设计,为学生设计观察活动、提出观察要求、布置观察任务、调整观察角度、延伸观察训练,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观察机会和真切的学习体验,以形成学科核心能力。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运用合适的方法展开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主动观察生活现象、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
一、创设观察机会,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中有许多关于观察的内容,如生活现象、科学实验、媒体信息、实物展示等,都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对观察内容做好筛选和设计,对观察学习做出合理的教学规划,为学生设计具体的观察任务,让更多学生都能进入到观察学习环节,在充分思考和讨论中建立学习共识。学生对一些新鲜的事物有浓厚的观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展开教学设计,以激活学生的观察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观察体验。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运动》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要求学生观察视频中有哪些运动形式,并仔细分辨这些运动形式是否相同。学生观看视频后,很快就有了新的发现。有学生列举:“陀螺在旋转、青蛙在跳跃、皮球在滚动,这些运动的形式都不相同。”也有学生补充:“我发现,汽车在路上跑,飞机在天上飞,这些也是不同的运动方式。”教师对学生列举的情况做归结处理,并且肯定学生的观察发现。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发现运动现象,你能快速列举出来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天空中有飞鸟经过,其飞行速度很快,这是最为常见的运动;人们在路上疾走,也处于运动状态;还有来来往往的车辆,都处于运动之中。”“我们所处的地球,在宇宙中不断地旋转,所以世界万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运动是所有物体的基本属性。”“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用运动的思维去考虑事情,以此获得对运动的认知。”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对运动现象的观察成果,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以带给学生更多学习启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所以会产生主动观察的需求。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更多观察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上述教学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不同的运动状态,能够激活学生的观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具体分析,形成更为深刻的观察体验,从而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二、提出观察要求,训练学生的观察专注力
科学观察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进行科学观察,不仅要仔细地观察现象,还要对观察得来的信息做整合处理,探究背后的原因。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观察事物往往只是出于好奇,观察行为停留在简单地“看”上,观察活动止于表象,无法达到科学观察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分析观察对象,并且提出具体的、细化的观察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观察手段,训练学生的观察专注力。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方向,能够展开合理的观察行为,学习效率得以提升。
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支架、塑料板、圆柱体、小球、六棱柱等材料,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集体研究,设计实验操作方案。实验要求:利用现有材料,自行设计一个斜面,将一些物品放在斜面上,细致观察发生的情况。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积极地展开行动,各种各样的物品在斜面上展示出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状态,实验操作顺利进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监督学生的观察行为,引导学生对物体的运动情况做科学分析,并且在小组内梳理和整合自己获取的观察信息,思考不同物品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差别。有的学生利用小木板搭建了一个斜坡,同时将一些学习用具放在斜坡上,观察这些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带有轮子或者圆球状的物品做运动实验,让学生获得不同的观察体验,进一步拓宽实验的范畴。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提示具体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物体的运动形态,并正确分析实验结论,使学生形成了实验认知体系。
学生对实验操作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能够调动观察的积极性,自觉获取丰富的观察信息。教师布置实验操作任务,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动手操作,细致观察实验流程,并且对观察信息做科学处理,有助于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认知。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确保实验顺利展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探索精神。
三、布置观察任务,激活学生的观察思维
教师设计观察任务时,要科学处理教材内容,使教材与生活形成多点对接,将真实的生活观察作为教学的辅助,发挥观察任务的价值。生活现象是很好的观察素材,教师可以具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征询学生的意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观察任务。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其观察思维也具有差异性。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使观察任务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契合,能够形成崭新的教学契机。
贴近真实生活的观察学习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实践体验活动激活学生的观察思维。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操场,让学生观察百米竟跑比赛,为参赛选手排列名次,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排名依据。学生完成观察之后,很快就列出了排名,并且把速度快慢作为排名的依据:每个选手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都是100 米,第一个先到达终点的选手用时最短,他的速度最快,所以是第一名;最后一个抵达终点的选手用时最久,他的速度最慢,所以是最后一名。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这里有两个球,一个大一些,一个小一些,将其放在同一条轨道上让它们自由滚动,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自行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归纳实验结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开始实验,因为有了先前观看运动比赛的经验,课堂学习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对实验过程做整体规划,并且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先让两个小球同时在轨道中运动,分别测量它们运动距离和运动时间,再通过公式计算两个小球的速度,最后总结归纳实验结果。速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生对速度这一概念并不陌生,这样贴近真实生活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适时提供指导,并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做出评价,确保实验环节的顺利展开。
上述教学活动,教师布置的观察任务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结合真实生活,把观察行为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有效激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运动项目有一定的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观察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在操场上观察运动比赛展开教学,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观察机会。这样走出教室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所以学生自然会积极响应,从而更细致地进行观察学习,形成学科认知能力。
四、调整观察角度,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科学观察是一种系统性学习行为,不仅要收集准确的信息,还要设定具体的观察方向、确定合理的观察目标。观察的角度不是单一的,面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展开观察,得到的信息是不同的。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干预,调整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把握住生活中的观察机会,让学生获得自然的观察体验,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师设计观察活动,调整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有助于启动学生的学科思维,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阳光下的影子》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观察阳光下的影子,记录影子全天的变化,并且通过详细分析,归纳影子的变化规律,解析影子变化和太阳位置的关系。学生分别在不同时段观察影子,同时做好观察记录,形成观察实验结论。分析观察结果时,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让学生展开互动研究,通过信息共享找出影子变化的基本规律。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实验顺利完成。学生从实验中获取了丰富的数据,观察认知也得到了成长。此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点评,同时肯定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影子,对影子这一概念有一定的认知积累,也对影子在太阳下的变化感到好奇。教师设定关于影子的观察学习方向,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活动相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握观察机会,主动分析所获得的观察信息。当学生完成实验之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探究影子的变化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科学分析,最后形成学习共识,正确归纳出制约影子变化的因素。
科学实验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观察。特别是以观察为主的实验,需要在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指示下进行。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观察,并理性分析观察信息,促使学生获得更鲜活的观察体验,能够满足学生认知成长的需求。
五、延伸观察训练,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设计观察训练时,教师要有延伸意识,要拓展教学宽度,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在实践性观察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教师要做好教学活动与真实生活的衔接,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从中找到可以进行观察训练的素材,从而推出更多观察任务,让学生自然地展开观察学习,建立更为深刻的观察学习认知。教师将教学从课堂延伸至生活中,对观察训练展开创新设计,这样能够给学生带来鲜活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展开观察学习,提升观察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设计贴合学生真实生活的观察训练任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同感,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月相变化的规律》的教学为例,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外训练任务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一项系列性观察任务。要求每天晚上都要观察月相,并用简笔画勾勒出月相图形,一个月后对比分析每天画的图形,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为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做准备。任务下达后,教师可以多次提醒学生进行观察操作,鼓励学生坚持完成观察任务。因为这项观察训练任务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的适配性较好,学生大多能够坚持每日观察,并且细心地通过绘画对月相的变化进行呈现。在生活观察环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如阴天的夜晚是无法看到月亮的。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收集信息,了解该时段月亮的形状,形成完善的观察数据。教师提示学生借助多种渠道,收集与观察训练相关的信息,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对比分析环节,教师可以提示关键的信息,让学生把握好月相变化的主要差异。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展示完整的观察记录(除去阴雨天和看不到月亮的晚上),为总结归纳月相变化的规律提供数据基础,为展开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介绍自己的观察经历,在讨论中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月相观察活动,虽然贴近真实生活,但是这项活动的周期比较长、内容比较单调,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确保观察活动的顺利展开。
教师要重视观察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观察学习,让观察成为科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有主动观察的意愿,教师要在观察机会、观察任务、观察要求、观察角度、观察训练等方面展开布设,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学习动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