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科学家精神和高校党建品牌化的交互与融合

2023-11-21黄怡然

科学咨询 2023年19期
关键词:科学家师生基层

黄怡然

(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1]。伴随着“五四运动”,借由“赛先生”引领的思想启蒙,科学家精神开始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实践。从钱学森克服艰难险阻归国建设“两弹一星”,到南仁东无私奉献燃尽生命打开“中国天眼”,科学事业绵延至今。通过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接续努力,科学家精神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一块重要拼图,是科学界、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和向往的境界与准则。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将科学家精神凝练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大核心要义。在新发展阶段,面对国内国际新的机遇挑战和任务使命,继续传播科学家精神有助于凝心聚力,感召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奋发进取、勇攀高峰。

高校是科技工作者最为集中的场所,既是承载科技创新任务的主力军,又是输出新生代学术人才的新兵营。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最贴近师生群众的窗口,也是传播党的声音、贯彻党的意志、实施党的战略的基本单元。通过基层党建传播科学家精神,既是高校落实党中央关于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指示的实际需要,也是高校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主责主业履行职能的具体举措。我们把传播科学家精神创建成为高校基层党建品牌,有助于推动党建工作科学化、党建资源集约化、党建特色显性化,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组织力、影响力。有鉴于此,基于精准思维研究传播科学家精神与基层党建品牌化的交互与融合,对于高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传播科学家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的叙事断层

高校是培植和孕育科学家精神的沃土。虽然高校党建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是打造独树一帜的特色和品牌,但是当前多数高校开展科学家故事讲述和党建特色培育两项任务或多或少有所欠缺,情况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取得进步,人性自身的多面性和社会生态的多样性被前所未有地放大,进而导致个人判断和选择可脱离社会结构和制度而存在,边缘文化和价值观从社会角落“登堂入室”至舆论中心。两者相互影响纠葛,造成当代社会价值取向的浅表化、破碎化、虚无化。这种影响渗透校园,致使科学家精神传播和党建工作开展一度陷入困境。高校若不能充分发挥两项工作的联动效应,依托老旧认知和方法使其各自为政,则各种宏大叙事的威望和效力将在纷繁芜杂的信息流中折损、消散,最终导致叙事断层,无法回应师生群众面对职业生涯走向和关键问题抉择时的迷惘。

具体而言,传播科学家精神和科技战线党建工作的断层已经或可能在不同层面产生现实影响。一方面,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的引诱下,学术失范、投机取巧的行为频频出现,松动了科研诚信和规范的基石。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学术不端案件,其手段林林总总,涉及操纵同行评议、重复发表、代写代投、数据造假、署名不实、擅标他人基金项目号、抄袭剽窃等。又如,对导师和师娘阿谀奉承之文,堂而皇之见诸由作者导师所主编权威期刊的奇谈,成为社会笑柄。另一方面,在话语权力、专业壁垒的荫蔽下,“圈子”文化、“学阀”作风潜滋暗长,腐蚀着自由、平等、开放学术生态的健康肌理。例如,2020年曝出有关小学生利用其父母在科研机构从事结直肠癌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经质疑后奖项被撤销的事件。又如,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研究生因导师苛待而轻生的案例。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缝合传播科学家精神和基层党建的裂痕,在批判与建设、舍弃与创造、割席与拥抱中重新争夺思想高地,凝练共建共享优良学术氛围的“最大公约数”,推动科学共同体由知识共同体拓展至道德共同体。

二、传播科学家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共振

首先,传播科学家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共同体现在人才培养层面。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发展教育事业要“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科学家精神全面覆盖教育的上述目标品质,可以为“体”。学生党建作为课堂学习以外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可以为“用”。高校实践“明体达用”,一是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即通过传递科学家以身许国、披肝沥胆、淡泊明志、潜心研究等品质,在大学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提供对标学习的范本,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二是有助于坚定大学生向善的信念,即通过引导大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同科学家挑战极限、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等特质,鼓励其付诸实践、不懈奋斗,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国家和人民挥洒青春汗水。三是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探索的兴趣,即通过呵护大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进行广泛普及,培育其坚持真理、敢于质疑、不惧权威的精神,推动其将个人理想融入科学事业进步发展的历史进程,擘画新时代科技强国的蓝图。

其次,传播科学家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共同体现在科学研究层面。根据现代社会分工,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因而以教师为代表的高校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梯队。高校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广大教师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用科学家精神武装教师的思想,通过党建辐射群建,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如此,一方面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督促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风作风建设,在实验室和讲台十年磨剑,进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可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引导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在重大学术课题上讲求实事求是、首创首成,营造笃实力行、天朗气清的学术生态。同时,鉴于高校教师自身即“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核心支撑,在传播科学家精神时,传、受两者的界限不再分明。因此,要想在知与行之间开辟出新天地,高校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为科学家精神之绘卷添上满载当代意蕴的题跋和注脚。

最后,传播科学家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共同体现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层面。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新冠疫情带来一系列衍生挑战。于国内,社会结构、经济成分、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多元共生;于国际,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暗流涌动。高校作为智力高地,教师作为“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职业,必须充分履行凝聚共识的社会责任,涵育正能量、传播主旋律、画好同心圆。通过科学家精神赋能基层党建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师可以自觉锚定国际地缘博弈中的科技创新深水区,围绕科技制高点展开角逐,基于国家和市场紧迫需求攻关技术瓶颈;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教师可以积极发挥智库在咨政建言和舆论引领中的担当作为,致力于维持社会秩序与活力的动态平衡,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与此同时,高校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家精神上形成师生合力、上下一心的局面,将有效夯实“四个自信”的社会根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里不断激活社会创新动力,让科学的光芒薪火相传。

三、面向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路径

首先,高校要遵循政治性与文化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聚焦四史教育,营造以文化人全景氛围。科学家精神气象万千,高校在党建实务中需要对其析毫剖厘,方能帮助师生群众洞见底蕴。有鉴于此,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普遍真理印证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所在,以政治视域解构其核心内涵,以政治语言传递其思想精髓,寻求指向的直观通达、易于理解;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科学家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耦合,在文化场域下阐发其丰富层次和深厚积淀,进而使之与中华民族的根基、魂魄相勾连,寻求教化的润物无声、至雅臻美。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此为契机,把传播科学家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群星闪耀、熠熠生辉的科学家形象,特别要将地方史志、校史档案中的铿锵记忆转化为独一无二的特色育人资源和精神食粮,通过党课感召师生群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3],把科学家精神化为旗帜,引领大学生知识教育和教师师德建设。

其次,高校要遵循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加强榜样引领,搭建交流对话开放平台。主导性意味着高校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传播科学家精神的积极主动,通过政治教化、文化浸润和历史感召,致力于从外部为师生群众提供指引。主体性意味着高校必须激发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把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的理想信念投射于新时代师生的内心选择,致力于从内部为师生群众提供动能。唯有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结合,才能让师生在同频共振中固化和提升学习教育的成效。互联网时代,宏大话题下的微小叙事往往具有更强大的感染力,可以更好地联结起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传播框架,消除传、受两者之间的距离感,倡导校园内外有影响力、亲和力的科学家或学术领袖走近普通师生群众,积极参加科普工作、讨论社会热点、讲述成长经历,把科学家的职业情操、职业道德、职业魅力鲜活地呈现出来。在平等真诚、长期稳定的对话姿态下,师生自查自纠、自省自悟的自觉方可被充分调动起来,师生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才能不断深化。

最后,高校要遵循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利用丰富的方法、策略,形成“知行合一”联动机制。科学家精神既是汇聚学界共识的思想结晶,又是贯穿科技事业始终的实践方针。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传播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旨归在于敦促师生真抓实干,建立基于职业生涯发展和人生目标实现的多维认同。一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当继续坚持思想引领,提高政治站位,开发利用一切优势资源,以课程设计、专著编撰、影视制作、阵地建设、活动开发为发力点,在融入式、具象式、平易式的教学框架下创新设计党课讲授模式,为师生注入投身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要聚焦科技实务,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让学术回归本真,引导师生远离社会的“内卷”和攀比之风,以及社交“原子化”、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负面因素,为其开展科技攻关提供心理支持,消除后顾之忧。高校要赋予师生更大的学术决策自主空间,健全创新容错机制,建立甘坐冷板凳、攻关冷门“绝学”的激励机制,为师生搭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广阔舞台。高校唯有创造足以充分释放创造力的工作环境,才能让科学家精神的发扬光大以及科技工作者的自我解放成为可能。

四、结束语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4]。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始终的精神线索和解锁新发展阶段科技自立自强的思想密码。对于高校而言,科学家精神具有特殊意义。把传播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是高校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开展区别于其他机构的,具有独特方法、独特载体、独特价值的党组织建设的必由之路。科学家的精神气质要求做好基层党建品牌化必须讲求科学方法,既需要行动验证,也离不开顶层设计。基于前文所述路径,高校基层党组织还需提前进行详尽调研,在准确把握党情、校情、学情的前提下,针对实际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系统整合、建立联动机制、提炼品牌特色。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需兼顾教师、大学生、干部、群众等不同群体的具体需求,把科学家精神的要素进行各有侧重、因人而异的精准“投放”。唯有如此,高校方可推动理论和实务、历史和现实、目标和方法的高度匹配,真正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开启以高质量党建带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猜你喜欢

科学家师生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基层在线
假如我是科学家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走基层
麻辣师生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