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三章
2023-11-21春秋战国孔门后学
[春秋战国]孔门后学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①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②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③(《事君章第十七》)
(原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孝经注疏》)
【注释】
①一人而千万人:一人指父、兄、君,即受尊敬之人。千万人指子、弟、臣等大多数人。
②恺悌:指态度和蔼,容易亲近,平易近人。
③“心乎”四句:语出《诗经·小雅·隰桑》,原诗相传是一首人们怀念有德行的君子的作品。
【译文】
孔子说:教育人民和睦相处,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讲礼貌、知和顺,没有比提倡悌道更好的了;要改变旧习俗,树立新风尚,没有比普及音乐更好的了;要使国家安定,人民驯服,没有比提倡礼教更好的了。
所谓礼教,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敬”字而已。因此,国君尊敬他人的父亲,儿子就会高兴;尊敬他人的哥哥,弟弟就会高兴;尊敬别国的君王,臣子就会高兴;尊敬一个人,而千千万万的人感到高兴。被尊敬的虽然只是少数人,而感到高兴的却是许许多多的人。这就是把推行孝道称为“要道”的理由啊!(《广要道章第十二》)
孔子说: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并不是要走到每家每户,天天当面去教人行孝。以孝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父亲的都能受到尊敬;以悌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兄长的都能受到尊敬;以臣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君王的都能受到尊敬。《诗经》里说:“和乐平易的君王,是人民的父母。”如果没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有谁能够顺应民心、感化百姓,创造这样伟大的事业呢?(《广至德章第十三》)
孔子说:君子侍奉君王,在朝堂之上尽忠竭力,谋划国事;回到家里,要想着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君王的政令是正确的,就遵照执行,坚决服从;君王的行为有了过错,就设法制止,加以纠正。君臣之间同心同德,所以上上下下能够相互关爱。《诗经》里说:“心中洋溢着热爱之情,相距太远不能倾诉。心底深藏,无论何时都永远不忘!”(《事君章第十七》)
【简析】
《广要道章》阐发、推广了“要道”二字的义理,即讲述为什么说“孝道”是至关重要的道德。这是儒家强调礼乐与孝道的教化作用的一贯思想。儒家认为,音乐生于人情人性,通于伦理道德,而且感人至深,因此,君王可以利用音乐来制止邪僻放纵、好逸恶劳等不良社会风气,引导人民接受新的风俗习惯。礼的作用则是“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序”,即维护社会固有的秩序和等级制度。所以《礼记·曲礼上》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广至德章》推广、阐发“至德”二字的义理,即讲述为什么说“孝道”是至为高尚的道德,讲君王能够以身作则行孝道,为天下做表率,从而使天下为人子、人臣者懂得孝悌父兄、尊敬君王。《事君章》集中论述孝子在朝廷侍奉君主时应有的表现,概括来说,即尽己之忠,补君之过。《孝经》论孝,核心却是以孝劝忠,以孝治天下。我们今天学习《孝经》,固然应当学习其中天下一家、同心同德、相亲相爱的修身治国精神,但是也要高度警惕其中“移孝作忠”“以孝责忠”的“君权本位”封建糟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