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感染列岛》的儒学价值观分析
2023-11-21谢淑媛
谢淑媛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外语系,福州 350011)
自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将《论语》携入日本,日本便揭开了儒学发展的历史。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中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为原动力逐渐成长起来的。日本儒学史“可以看作是带有相应的变形而压缩地重复了的”中国儒学史。[1]儒学思想对日本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以及史学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646年的“大化革新”,1334年的“建武中兴”,1868年的“明治维新”,分别以儒家的“王土王民”、“大义名分”和“尊王攘夷”作为其理论旗帜;日本人的家族道德和等级身份道德亦重视儒家的“忠”“孝”的观念,儒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日本。[2]
日本四面环海,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活跃,多火山和地震,因此日本人的焦虑心理与危机意识与生俱来。娱乐影视业特别发达的日本,对灾难题材情有独钟。电影《感染列岛》讲述了一个小岛的养虾工业,因为破坏环境,滥伐森林,让生活在森林里的物种得不到栖息,它们觉醒并报复人类。小岛上的居民遭遇了致命的病毒入侵,人传人。一位自愿留在小岛上救助感染者的日本医生,不幸被感染后,却因为他想见女儿最后一面,便回到日本,导致病毒在日本迅速传播。灾难往往使人暴露出人性脆弱的一面,却也能激发出人本身的爱与善良。《感染列岛》用伤感的温情,打动观众的内心,讲述发人深省的道理,展现出儒学价值观在当代的影响力。
一、知“耻”:重视他人的评价
儒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这一学派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仁”是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以仁对待一切人。“忠”和“恕”的结合是为仁之道,实现了忠恕之道,也就实现了对他人的爱。“礼”是儒家政治学的核心,强调要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控制自己的“欲”,不超出由“名分”规定的“对量”范围,从而消除争乱。[3]“耻”是以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义务履行是否出于“仁”、合乎“礼”为出发点的,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伦关系为场域的、沟通“应然”与“实然”之境的关系性存在。“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耻”在论语中的内涵可以归纳为道德情感和伦理规范两个方面。道德情感方面的“耻”,其内涵是行为主体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或接受他人社会评价时,参照一定的道德要求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情感体验。[4]伦理规范方面的“耻”,则是社会共同体用以规定和评价人的活动及存在形态是否符合“耻”的普遍准则。[5]
儒学东传日本后,深深地渗透于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日本的“耻文化”是中国儒学中解析出的一个文化元素,与日本的岛国文化及“服从群体,压抑个性”的民族性格相融合,成为日本的文化积淀,溶入了民族灵魂深处。日本文化属于耻感文化,日本人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事。[6]他们十分重视社会对自己行动的评价,并针对别人的评价而调整行动。更有甚者,如电影《感染列岛》中的养鸡场场主一样,以自杀的方式洗刷自己的污名,赢得死后他人对自己的好评。
日本电影《感染列岛》属于灾难题材电影,讲述了人类在与病毒斗争过程中的彷徨、奋斗与牺牲,在电影故事架构、人物塑造等方面,闪耀着儒学价值观的光芒。
电影中,泉野市神仓养鸡场的活鸡中检测出禽流感病毒,养鸡场中的鸡也因禽流感病毒而大量死亡。当地市立医院内,松冈医生接诊了一位流感病人,第二天这个病人突然出现吐血、呼吸困难等症状,但抢救无效而死亡。抢救他的安藤医生也因感染而死,他的妻子也被感染而住院治疗,之后全国多地的医院都出现了类似的病例,官方认为这是人传人的禽流感病毒。
神仓养鸡场被认为是此次病毒传播的源头,场主家的玻璃被不明人士砸破,骚扰电话不断打来,指责他是害死大家的凶手。但另一方面,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神仓养鸡场场主却没有感染病毒。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员小林荣子、松冈医生和病毒专家仁志教授来养鸡场调查时,也对这一状况感到不合乎常理。随着疫情的加剧,整座城市被隔离,工厂停工,学校停学。人们或是去超市抢购生活物品,或是忙于逃离泉野,神仓养鸡场场主自缢身亡。让人悲痛的是恰在此时,传染病研究所公布了此次病毒是新型流感病毒,具体是什么病毒,目前还不明,并公告与泉野市的禽流感无关。
《感染列岛》中新闻媒体都认为神仓养鸡场是此次病毒传播的源头,养鸡场场主受到民众严厉的责骂,女儿在学校也被同学霸凌,他无法为自己辩解,无奈之下选择自缢。儒学思想深深地渗透于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溶入了民族灵魂深处。《感染列岛》中的养鸡场场主的自缢,体现了日本的“耻文化”引导下的行为。“耻”在儒家思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价值观。《论语》中有强烈的耻感取向,在全文498章中,有58章与耻感有关。[7]儒家“耻”文化指儒家关于“耻”的概念和理论及在此指导下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核心是重“名”,重视人的名声和名分,日本接受了儒家的“耻文化”,日本人在乎别人的观点和评价,其行为被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当矛盾无法调和、陷入绝境时,日本人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认为“用适当的方法自杀,可以洗刷污名并赢得身后好评”。日本许多文学作品的主人公为了“留香隽永”而主动选择死亡,通过死亡以求保全个人名誉。例如日本的民族史诗《四十七士物语》,讲述在1703年,47名家臣为了给浅野大名复仇,忍辱负重杀死仇人吉良大名。但他们违反了当时“禁止不申报而杀”的禁令,最后选择剖腹自尽,保存了“忠”的名节。[6]电影中,养鸡场场主在受到匿名控诉,指责他带给全国人民灾难以及记者的围追压力下,不堪重负,选择自缢。而现实世界中,残酷的事件真实地存在着。2020年2月1日,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下,负责从武汉接回日本侨民的日本撤侨官自杀,因为他负责接回的日本侨民中有人不配合检测,网络上有言论指责撤侨官工作失职。
二、“忠”:尽忠职守的医护人员
在儒学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只有朴素的“忠”的意识,没有形成“忠”的理论体系。自五世纪儒学传入日本后,儒学“忠”的思想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日本式的“忠”文化。
公元604年,圣德太子在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基于政治统治的目的,颁布了“宪法十七条”。其中第6条:“无忠于君,无仁于民,是大乱之本也。”并提出对“不忠于君、不仁于民”的人应予惩戒,对“忠于君、仁于民”的人应予奖励。[8]这是日本关于“忠”的最早的理论尝试。
平安时代、镰仓幕府时代,主君与家臣、将军与武士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家臣对主君、武士对将军要绝对尽忠,承担种种义务,绝对服从命令,在战场上要为主君献出自己的生命。主君、将军要赐给家臣、武士土地,并保证其安全。主君与家臣、将军与武士形成了以“忠”为纽带的契约关系,具有互惠性。德川幕府时期,对武士的给予从“封地给予”变成了“俸禄给予”,武士没有了封地,只能靠领取俸禄来生存,因此幕府将军进一步加强了统治,强化了“忠”的地位。明治维新的先驱者们高呼“忠于天皇”,与德川幕府斗争了长达百年,最终“王政复古”,尊王派取得胜利,并把“忠”的对象从将军转移到了“天皇”。
《感染列岛》中,面对随时都能夺走人们生命的病毒,医护人员没有退缩,他们尽忠职守,展现出了敢于拼搏、勇于牺牲品质,体现了“忠”这一行为规范的强大驱动力。电影中感染者源源不断地被送进医院,医院需要大量的救治人员,负责现场救治的小林荣子医生没有强迫任何人加入救治行动,而是用自荐的方式,大家自由选择留下或者离开。几乎所有的医生都举起了手,选择留下来救治病人。这种团结完全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对职业的尊重,对社会的忠诚。
当小林荣子医生也感染了病毒,病危之际她拜托医生们用她的身体实验新的治疗方法。而现实中没有童话故事,小林荣子医生没能挺过去,但新的治疗方法治愈了很多病人。小林荣子医生在生命的最后仍在与病毒抗争,企图从病毒手中抢下生命,是一个个忠于职守、鞠躬尽瘁的医生缩影。
影片中的三田护士也是一位十分感人的人物。影片聚焦于她与5岁女儿的“魔法短信”,讲述母亲和医护人员双重伦理身份的矛盾。三田护士加入了留守医院救助病人的队伍,把小女儿交给丈夫照顾。当休息的间隙,她总会拿出手机,里面有女儿和丈夫发来的“魔法短信”,女儿用稚嫩的童音口述她和“爸爸”的现状,表达对妈妈的关心,由丈夫文字录入。妈妈也用“魔法短信”传达对女儿的关爱。女儿为了见妈妈一面,常到医院附近,总算在妈妈送治愈的病患出院时,隔着医院的护栏和妈妈见了一面。三田护士嘱咐孩子不要常来医院附近,要忍耐,自己也强压下想回家和女儿、丈夫团聚的念头奔回医院。不幸的是三田护士也感染了病毒,在一个雪夜,回复完女儿的“魔法短信”,还未来得及发送,就倒下了,昏迷在病床上,仍紧握着手机。她去世后,同事按动发送键,三田护士充满爱意的短信发出去了,风雪中拿着手机的女儿望向医院的方向,甜甜地笑着,爱是生命不息的延续。
无论是小林荣子医生,还是三田护士,她们都难逃被感染的命运,作为与病毒做殊死搏斗的一线医护人员,她们都坚持到了拯救病人的最后一刻。
影片赋予了三田护士母亲和医护人员双重身份,她用自己的努力工作来助力战胜疫情,为女儿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期待着能早日回到家和女儿、丈夫一起堆雪人,实现了职业身份和母亲身份的和谐。在艺术的道德教诲意义层面,影片对三田护士的叙述符合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即个人是构成国家、民族的一个成员,个人的利益与国家、民族的需要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国家需要。
三、“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儒学“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观,脱胎于儒学“仁”的学说。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开始,“仁”就是儒学的一贯主张。孟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而这种善并不是已经达到理想状态的善,而是向善之心,能够表现出仁义的善良本性。因此,在性善论的范畴里,孟子认为,人具有“仁、义、礼、智”的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9]儒学是一种让人和谐向善的思想文化,[10]“仁”的学说在自然界中推而广之,由“爱人”而生发出仁者“爱物”。人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有责任维护自然,维护自己的生存条件与家园,人们的生产生活应顺应自然节奏、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礼记·月令》要求人们根据一年十二个月天文、气候的变化节奏开展农事活动以及政治活动。例如春季,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毋竭山泽,毋漉陂地,毋焚山林”。许多国家政府都规定春季禁止伐木采樵、在动物繁殖期间禁止捕杀鸟兽等等,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学自然观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养分。
《感染列岛》中,病毒来自大自然对人类过度索取行为的报复。一个小岛的养虾工业,因为人为地破坏环境,滥砍伐森林,导致森林里的物种得不到栖息,它们终于觉醒,进而报复人类。居民遭遇了致命的病毒入侵,人传人,当地为了掩盖真相,不惜放火烧了村子。一位好心的日本医生,留在小岛上,救助被抛弃的感染者,自己也被感染。他想见女儿最后一面,于是便回到日本,与女儿女婿诀别后,便离开了日本。但是他所携带的病毒却在日本传播,蔓延了整个日本。
医院内医护人员为每一个病人竭尽全力,甚至以身殉职。在病毒发源地的小岛上,病毒研究专家仁志教授争分夺秒地进行病毒分离工作,希望能尽早地找到消灭病毒的方法。他捏着养虾场的泥土发出悲叹:人类用大量的药物和抗生物质把土壤毁坏,是在毁灭自己的家园啊。病毒把宿主杀死之后,自己也会死,尽管如此它们仍要吞噬宿主。小林荣子医生提出用治愈者的血清来医治患者,她无奈地说道:“这不是用药物和疫苗,而是用人类相连的血脉,病毒应该会同意的吧。”
电影中善良、无私的身影让人折服,同时影片所传递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儒学自然观也撼动人心、发人深省。人类过度攫取自然资源,破坏自然中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将招致它们对人类的报复。正如科学家直言,“环保”的真谛,并非要保护地球的大自然环境,乃是人类的自救。大自然本身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面对气候转变,其他生物和地球仍可存活下去,遭殃的只是人类,放在眼前的不是“世界末日”,只是“人类末日”而已。
四、结语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深远,贡献巨大。我国自汉朝以来,儒学价值观一直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面貌。儒学东传日本,对日本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以及史学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耻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个人的名声和名分,行为被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当个人行为与名声的矛盾无法调和、陷入绝境时,日本人或会以自杀的方式洗刷污名,以期赢得死后的好评。儒学传入日本后,儒学“忠”的思想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日本式的“忠”文化。儒学“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观也深深地影响着日本。
电影《感染列岛》中的养鸡场场主因不堪忍受他人对其病毒“罪魁祸首”的指责而自缢,是日本耻文化压抑下的痛苦选择;为救助病人,自愿选择驻守医院的小林荣子医生、三田护士等医护人员,是尽忠职守、舍小家为国家的代表,是儒学“忠”价值观的体现;电影里的病毒,是对人类滥砍伐森林、破坏环境的报复,电影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电影借女主角小林荣子之口传递了16世纪德国著名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名言:“即使明天地球毁灭,我今天也一定要将苹果树种上。”即使末日将至,我们也要拥抱希望,它是我们无助时的力量,让我们在迷茫中继续支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