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视域下阅读教学拓展资料的实践策略
2023-11-21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一小学玉鸟校区310000特级教师赵远利
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一小学玉鸟校区 (310000) 特级教师 赵远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需要教师积极地挖掘、充分地利用,以促进学生的语文实践,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师要立足语文学习任务,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需要,遴选有价值的资料,作为课内知识的延伸或升华,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那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拓展资料呢?
一、拉近文本距离,营造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制造悬念、创设情境,以激起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的欲望。有些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制约着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与文本相关的内容。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景阳冈》这篇课文,不少学生没有读过施耐庵的《水浒传》,对书中的人物性格不了解,所以课前教师根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设计预习单让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一是了解水泊梁山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梁山的主要人物;二是了解梁山的地理位置,画一幅水泊梁山地理位置简图;三是搜集水浒人物的有关故事、民间传说等;四是了解《水浒传》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施耐庵的生平;五是抽空看看《水浒传》的电视剧或原著。
这样拓展背景资料,使学生对《景阳冈》的教学充满了期待,对课文的相关知识略知一二,课堂上就会产生共鸣。
二、走进作者心灵,感受文本情愫
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而学生对作家的了解甚少。而了解作家的生平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能激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视野。从作者角度出发选择拓展材料,能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丰满、立体。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教师可以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的风格来引导学生思考,品读、吟诵这首诗,感受苏轼的情怀。
这首诗歌写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夏天,苏轼当时35 岁,任杭州通判。苏轼为人坦荡,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因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他遭到朝廷当权派的排挤打压,被贬官三次,流放到地方做官。他勤于政事,兴修水利,筑堤抗洪,为百姓排忧解难。诗中的黑云、白雨有了象征意义,象征着自己被贬的凄凉遭遇,象征着人生的坎坷旅途,最终这些都归于一湖平静之水。当苏轼50 多岁再次回到杭州时,他在《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一诗中写道:“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在苏轼的另外四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或以植物自喻,或表现愁绪与失意,或表达淡然豁达心情。
补充这些资料后,学生仿佛就伫立望湖楼上,凭栏远眺山光水色,欣赏“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美景,不由自主地吟诵出苏轼的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些资料的拓展,让学生感受到苏轼襟怀苍生,一壶酒云间写诗、一支笔寄情山水的洒脱,不知不觉被他那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三、激发阅读兴趣,建构诗意画面
语文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未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就是说,教师要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这样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搭石》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其中第三段文字最为精彩,富有动态美和节奏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边读边思考:这些文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通过朗读和交流,学生体会到这段文字不仅展现出动作美、音乐美、画面美,而且富有浓郁的情感美和谦让的心灵美。
为了把这一段优美的文字读得富有韵味,教师配上节奏感强的音乐,让学生读一读:一组读前一句,另一组读后一句;男生读前一句,女生读后一句。同时,要求学生读出节奏:前面的学生读快点,后面的学生也要读快点;前面的学生读慢一点,后面的学生也要读慢一点。这样,让学生读出乡亲们紧走搭石,彼此配合默契的画面和感受。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乡亲们走搭石具有诗意美、音乐美、画面美,也理解了乡亲邻里间淳朴的和谐美。
四、关注文本留白,打开思维视野
“计白当黑”是中国画美学特征之一,意思是指画面布局的空白,即留白,它达到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正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说:“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国画大师张大千笔下的山水,方寸之间便可呈现千里之势的画面,这便是留白的作用。艺术是相通的,留白也是语言的一大特征。波兰学者罗曼·英加登指出,文本中的空白点,会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可以发挥想象,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进行补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空白点,提供具体的拓展资料,为学生想象提供丰富的资源。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一文,紧紧围绕荷兰牧场的辽阔无际和夜晚的宁静祥和来写,表达了作者对荷兰这个国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在文中反复地赞美“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却没有说明原因。难道这仅仅是作者反复的写作手法吗?难道还有虚假的荷兰?根据这个留白问题,教师出示作者生平资料及文章写作背景:
卡雷尔·恰佩克 (1890~1938)捷克著名作家、剧作家、新闻记者,著有长短篇小说、剧本、游记等。恰佩克大学毕业后任新闻记者,后从事文学工作。他是一位反对战争的作家。他的哥哥约瑟夫·恰佩克是一位爱国主义和正义感的画家兼作家,后来被德国法西斯杀害。恰佩克的反战思想意识更加强烈,积极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斗争中。
《牧场之国》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恰佩克游历欧洲各国,看到的是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战后的德国是这样的,战后的英国是这样的,而他自己的国家——战后的捷克也是这样的,这不是作者心中和平幸福的祖国。而今天我们看到《牧场之国》描写的荷兰是月明夜静的,是牛羊成群的,是自由自在的,这才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荷兰。
这样的资料拓展,为学生打开了思维的窗户,让学生了解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心中的疑惑也就豁然开朗了。
五、架设阅读桥梁,促进深度学习
大语文观认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中的语文知识、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和生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起点。
汲安庆教授说:“内外会通就是追求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生活的充分融通。缺少文本之间的会通、文本与外面世界的会通,语文审美想饱满、灵动、深刻,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应该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教材,将触角伸向课外、视野伸向生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新领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少年闰土》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闰土依依惜别后,很多年没有再见面,那么长大成人后的闰土又是怎样的呢?然后,出示鲁迅笔下的一段文字,让学生拓展阅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默读拓展的语段后,学生便产生了疑惑:原先红润健康、见多识广的闰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教师引导说:“《少年闰土》和刚刚大家读的这段话,都节选自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同学们去读读这篇小说,读读相关的评论,就会逐渐明白闰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并能了解一百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其实,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这样通过拓展相关作品,架设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使学生对文本和作者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理解了鲁迅先生笔下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是为了与中年闰土的沧桑苦难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六、情境读写实践,锤炼精美语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统编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经典,无论是思想、选材,还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是学生模仿的典范。因此,教师应把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文本特点,精心选择读与写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借鉴和创新的蓝本,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实践。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教师先让学生厘清作者叶圣陶先生的写作思路: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接着,播放全班春游的视频,引导学生按游览的顺序写一写春游的见闻和感受;最后,学生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描写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让学生再次与课文“会晤”,真正体会作者的写法特点,在不知不觉中品味、内化语言。这样拓展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平台。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拓展练笔,使学生投入到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既有效地巩固了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这样的拓展活动,打通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脉络,使两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阅读教学资料拓展的实践要注意下面几点。首先,拓展资料要贴合文本,是在教学文本的基础上自然延伸的,而不是额外强加的负担。第二,拓展资料要贴近学生,针对他们阅读文本的困惑点和知识盲点,不能随意无节制地拓展。第三,拓展资料不能背离语文的本体,即注意把握文本的言语特征,促进学生的言语发展。第四,拓展资料要实现作者、文本、教者和学生的生命融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适度的资料拓展,能促进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智慧训练的目的在于造就智慧的主动探索者,更重要的是创新,而非仅仅存储知识。”资料拓展作为语文新课标理念下倡导的教学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和认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反思:拓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何选择拓展资料?如何把握拓展的宽度和深度?如何选择拓展的内容和形式?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和实践。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敢于创新,在探索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