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循证的区域教研范式探索

2023-11-20张利华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循证

张利华

【摘   要】要让教研工作从经验走向证据,可以从基于循证的教研范式入手。基于循证的教研范式包含“确定基于证据的教研主题、开发与使用基于证据的教研工具、迭代推广基于循证的教研成果”。实践证明,基于循证的教研为幼儿园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关键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保障,提高了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

【关键词】循证;教研范式;学前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从经验走向证据已经成为各地区开展教研工作的共同诉求。从经验走向证据,意味着研究成果与教育行为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证明。如何证明、用什么作为证据成为检验教研有效性的重点。区域教研应聚焦问题解决,因此循证的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有效地改变教研中存在的经验主义现象。

循证,即遵循证据。所谓循证教研,指的是教研组织者依据研究目标、教育实际与教育条件,根据客观的证据,运用专业智慧开展的螺旋上升的教研历程,旨在帮助决策者、管理者利用已有证据做出准确的决策,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的学前教研为例,基于循证的教研可以从“确定基于证据的教研主题、开发与使用基于证据的教研工具、迭代推广基于循证的教研成果”三个方面入手。

一、确定基于证据的教研主题

确定基于证据的教研主题是循证教研的重要起点。教研组织者在确定教研主题前,要寻找教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了解教师的困惑与需求。

(一)寻找教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

要寻找教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可以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得到相对全面、客观的信息与数据。真实的数据能反映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对数据进行统计、梳理、分析、归纳,找出最需要解决、最典型、最有可能解决的问题,是确定教研主题的基础。

以幼儿园运动项目研修主题的确定为例,在日常教学中,教研员、教师经常会发现区域幼儿运动能力较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手眼协调能力、耐力、力量等相对薄弱。为了解真实的情况,研究者对全区大班幼儿的晨间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运动内容涉及跑、跳、钻、爬等大动作,其中跑跳类、跳跃类、攀爬类、钻爬类的运动占比较大;投掷类、悬垂类的运动占比较小;幼儿整体出汗量不多,低于24%,其中,投掷类、悬垂类运动的出汗量较少,低于10%。可见大班幼儿的整体运动内容以腿部动作发展为主,指向手眼协调、灵活配合、手臂锻炼的内容较少。出汗量可以反映运动量的大小及运动兴趣的强弱,从反映出汗量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大班幼儿在晨间锻炼中的兴趣和投入度较低。

(二)了解教师的困惑与需求

证据的获得需要遵循真实性、可靠性原则。要了解教师的内心需求与困惑,必须创设轻松的氛围,让教师真实地表达,为教研主题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研究者针对幼儿园园长、教师、教研组展开问卷调查,获取他们对幼儿运动环境、器械的种类和功能、观察要点等的认识。调查发现:84%的园长缺乏运动课程的系统开发能力和环境转换意识;93%的教师认为运动课程开发是园长的事,缺乏进行现场互动、多层次观察指导的能力;88%的教研组提出自身引领管理团队开展运动研修的能力弱、储备少,需要学习平台的支持。

要确定基于证据的教研主题,还需要思考主题的可行性,邀请专家团队对教研主题、目标进行把关、论证,将证据与实践经验进行整合。一般而言,区域教研主题及目标由教研员组织专家、区域内名师、骨干代表确定,园级教研目标可以由园务、教研组、教师研讨论证后确定。以富阳区为例,研究者经过证据收集与和实践经验的整合循证,确定了区域运动课程的研修主题“富悦运动圈”,目标是提升教师的运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实践证明,基于实证的教研主题符合教师的真实需求,能够真正帮助教师解决真实的问题。

二、开发与使用基于证据的教研工具

目标引领下的教研活动强调目标的达成,而目标是否达成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的产生和证明的过程应该蕴含在教研的每个环节:如教研前的问题采集、教研中的证据积累和数据归类、教研后的理性分析和总结报告等。设计教研活动的过程就是与目标、过程建立科学联系的过程,也是将目标、过程、对象、评价融合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且环环相扣、互为证明。此外,循证视角下的教研活动设计也包含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

循证教研强调用过程性证据助力教研目标的达成,如调查问卷、案例实录、教学活动观察评价表、教研活动策划评估單、现场教研反馈表等。因此,评价工具的开发应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原则,一般需经历“设计—运用—检验—优化”等环节。

近年来,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指导下,幼儿园着力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为了有效评价师幼互动的质量,许多幼儿园都开发了观察记录工具。但使用这些工具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相对极端的现象:现象1是信息采集目标指向宽泛、不够聚焦,证据内容不凸显、随意性强,无法证明教研目标是否达成;现象2是各类记录表过于细致,导致教师难以深度实施。事实上,基于证据的区域性评价工具应该避免形式化,具有目标明确、操作简单、适宜各类教师操作的特点。富阳区根据区内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了师幼互动中的“点描”记录法。

“点描”记录法是指用简单的符号(如T表示教师、S表示幼儿)进行标记,客观、快速、简便地记录师幼互动现场的一种观察记录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符号频次、内容统计形成教师或幼儿行为特点的证据,能即时还原教育现场互动主体的语言或行为特征,即时反映师幼互动的各种关键信息。“点描”记录法化繁为简,满足了一线教师、教研人员对证据形成快速、明确、效果显著的需求。以“游戏后集体分享中的师幼互动”现状调查记录为例,具体如下。

T:请蓝队的小朋友来分享一下,你们觉得今天玩得怎么样呀?(蓝队有四个幼儿。其中,S1、S2进行分享,S3、S4未进行分享。)

S1:今天好的地方就是搭堡垒时,我们在上面铺了东西,还用两块垫子进行遮挡,这样就有了往里走的路和往外走的路。

T:你们今天的任务是搭堡垒。那么,搭堡垒前是否制订了计划呢?有没有按照计划来搭?分享的内容是不是搭堡垒呢?

S2:我们分享的内容不是搭堡垒,而是搭我们休息的地方。(S3举手)

T:哦,是休息的地方。S3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吗?

S3:堡垒前放着很多轮胎,我想知道那些轮胎是用来干什么的。

T:S3小朋友不知道轮胎是用来干什么的,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S4:轮胎是用来夹垫子的。

T:为什么要夹垫子?这些轮胎还能用来干什么?

S4(主动举手):用轮胎夹起来,垫子就不会跑了。轮胎还可以用来当椅子。

教师的“点描”记录如表1所示。

通过“点描”记录法,教师能够很快找到许多日常教学中的优缺点。上述案例中,教师看到师幼对话实录后,能发现自己在问题设计、回应等方面的优缺点,也能看出部分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幼儿语言表达的主动性较高,有解释、主动提问,但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开始没有参与交流的幼儿,教师没有给予关注与鼓励,须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点描”记录法的循证过程,体现了循证视角下评价工具开发应用与落地的可能。有质量的评价工具对于促进教师主动分析证据、发现优势与不足等具有积极影响。循证的过程不是教师累加工作的过程,而是教师优化教育行为的过程。

三、迭代推广基于证据的教研成果

循证教研强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将证据意识引入教研全过程,对“问题存在的证据”“问题解决的证据”的关注有效改变了“一言堂”的评价现象。在教研成果的迭代推广阶段也应遵循证据。教研成果的迭代推广主要包括教研模式的迭代推广和教研成果的迭代推广。

(一)教研模式的迭代推广

小范围内的成功教研案例经过提炼可以成为教研模式,在得到检验后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领域,也可以从一个区域推广到另一个区域。推广的过程就是“认可—运用—优化—内化”的过程,也是对成果进行二次证明的过程。例如本区形成的“基于循证的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评一致性教研范式”在學术节上进行展示后获得了一致认可。这一范式后来被推广应用到幼儿园主题实施“学教评一致性”的研究中,且逐步优化,形成了多项成果。

(二)教研成果的迭代推广

基于证据的教研成果的迭代推广应在不同的人群、范围、领域中进行。以“点描”记录法为例,其简单、易操作等的特点能有效满足一线教师的实践需求,很快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欢迎。教师在迁移运用的过程中还主动探索该方法在其他活动,如自主游戏、集体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活动“点描”记录法、角色游戏“点描”记录法等也相继出现。

本区在提升运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教研行动中形成了系列教研成果:如各类动作发展的观察评价工具、室内外运动游戏集、教案库,以及《一园一件:基于本土低结构材料的室内运动开发与实施要点》《一园一案:基于“情境驱动”户外运动环境改造与运用的富阳样板》等书面成果。这些成果有助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化和教育能力的提升。

循证教研既是研修模式也是教研制度。循证的过程是教师审视自我、发现证据、强化证据意识并基于证据建立思考与行动模式的过程,也是教师“倾听观察—发现理解—评估支持”和“发现差异—尊重个体—因材施教”的过程。实践证明,基于循证的学前教研为幼儿园、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关键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保障,提高了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同时也形成了教研成果持续接受检验并进行迭代反哺的良性机制。循证教研范式的探索,使教研实现了从经验向证据的转型,为教师教育观、质量观的转变提供了实践范例。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循证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稿约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