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别的爱给可爱的你

2023-11-20俞竹华叶健徐惠英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德育

俞竹华 叶健 徐惠英

【摘   要】促進每一个儿童的终身发展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对于认知能力不足、学习上存在困难、运动能力较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技能且存在各种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可以采用一对一结对的方式,并对结对教师进行培训,从多方面支持这些学生。实践证明,这样的操作能使教师更加专业,使学生更加友爱,使校园更加美好。

【关键词】特殊需要学生;德育;品牌创建;一对一结对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不足、学习上存在困难、运动能力较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技能且存在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与普通学生有很大的差异。很多人会把他们称为“特别的学生”。事实上,可以把他们叫作“可爱的学生”。虽然只有一词之差,内涵却大不相同。“特别”一词强调了这些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区别,容易引发排斥和孤立现象。“可爱”一词既认同了他们与普通学生的区别,又关注到了他们作为学生的“可爱”之处。如果给予专业支持,“特别学生”就会成为“可爱学生”。小A是一名二年级的学生。无节制地使用手机使他患上了网瘾,家长阻止后就大发脾气。教师用爱心和智慧,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行为矫正等心理辅导方法,使小A摆脱了网瘾,提升了成绩。这正是因为教师始终相信通过“特别的爱”可以让学生变得“可爱”!如何使学生从“特别”转向“可爱”?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师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一、一对一结对:连接“可爱的你”

一对一结对指的是让班主任和党员教师与这群学生建立结对关系。一名教师与一名学生结对,给予该学生全面、具体的支持。

(一)“找到你”

“特别的爱”给“可爱的你”,前提是“找到你”。每年9月是新生适应月,这正是“找到你”的最好时机。学校设计了《新生学习适应困难调查表》,由班主任填写,寻找入学1个月的时间内难以适应班级生活的新生。此外,学校每年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危机筛查。如果学生有困难,班主任就会与该生家长详谈,并让家长填写《“可爱的你”的成长经历表》,了解其生长发育史和受教育史,以及在家庭中的表现。学校邀请特殊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与教师一起研判学生的情况。如果学生确实在运动、认知、语言、社会交往、心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就可以将其认定为“可爱的你”,由教导处进行登记和备案。

(二)“连上你”

“找到你”后,就需要为他们找到合适的教师,实现“连上你”。首选教师是该班的班主任。如果该班有两名及以上这样的学生,为了保证一对一结对的效果,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性格和行为特点选择班主任或在该班任教的其他党员教师。

(三)“跟着你”

特殊需要学生与教师的长时间结对能够保证教师给予其长期稳定的爱。如果教师岗位发生调动,不再任教该班,或者该生已经与普通学生差异不大,则可以解除结对关系。

二、专业性培训:修炼“特别的爱”

特殊需要学生接受的德育与普通学生有显著差异,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德育知识和技能,完善德育内容,提高德育方法的运用能力。

(一)“走出去”

学校选派结对教师参加各类针对特殊需要学生的德育培训,如特殊儿童的积极行为支持培训、自闭症儿童心理与教育培训、学生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等。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研讨活动,自觉关注特殊需要学生的需求,注重拓展德育思路。

(二)“请进来”

学校邀请了医学、心理学、特殊教育等方面的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让教师明确特殊需要学生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对其进行评估时的注意事项、相关教育教学策略、心理支持方法等。同时根据培训内容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问卷,了解全体教师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三)“聚内力”

学校建立了“特别的爱给可爱的你”资源教室和心理辅导工作群,便于教师及时讨论和交流。部分教师参加外出培训后,回校对其他教师进行二级培训。他们定期参加“特别的爱给可爱的你”主题沙龙活动,分享个案成长支持策略,关注每个“可爱的你”的成长过程,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和心理支持方法。

三、多方面支持:给予“特别的爱”

特殊需要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提供更多、更到位的支持。学校围绕这些学生的德育需求,形成了多形式的支持模式,给予他们“特别的爱”。

(一)节日祝福,拉近心理距离

每年的元旦和儿童节,学校会组织教师为与其结对的特殊需要学生准备一份礼物:一个拥抱、一个鼓励、一本课外书、一套学习用品、一个蛋糕……这样微小的仪式性举动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这些特殊需要学生感受到特别的关爱,因此愿意敞开心扉。

(二)营造氛围,发挥同伴力量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普通学生与特殊需要学生在一起的时间长,二者在身份和年龄上也存在共性。教师注重班级氛围的营造,启发和指导普通学生帮助特殊需要学生,增强普通学生的责任感,提升特殊需要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

(三)功能分析,激发积极行为

特殊需要学生往往伴有逃避、做小动作、撒谎等行为。对此,教师会通过“ABC行为功能观察表”记录这类行为发生的前奏事件、具体行为表现和结果,并邀请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参与制订行为干预计划,形成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和班级同学等多方参与的干预模式,矫正特殊需要学生的不当行为。

(四)学业辅导,增强学习信心

特殊需要学生一般也存在学习困难,难以跟上集体教学进度。因此,教师通过定制个别化作业和一对一辅导的方式对其进行学业辅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其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教师普遍反映:通过给予一系列“特别的爱”,这些“可爱的你”取得了很多进步。上课离座、尖叫、做小动作等课堂干扰行为明显减少;阅读时跳字跳行、抄写时添笔画或漏笔画等错误明显减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明显减少;作业拖拉、丢三落四、书写混乱等不良学习行为的出现频率也明显减少;从孤僻、不愿与他人交流,变得阳光、积极,愿意向大家敞开心扉。通过帮助特殊需要同学,普通学生也获得了成长。例如:90%的学生认为“要多帮助别人”;87%的学生认为“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

促进每一个儿童的终身发展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使不同的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既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实践证明,关注特殊需要学生能使教师更加专业,使学生更加友爱,使校园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德育
德育动感操,一举两得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让德育之花在节日文化中盛开
德育无处不在——从生活中挖掘德育资源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