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精神

2023-11-2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世界

毛泽东的爱国主义精神绝不只是毛泽东时代的精神财富它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价值

毛泽东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救国救民是毛泽东一生一以贯之的志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他一生探索奋斗的原动力。

“一定要干出一番救国救民的事业来,才不枉这一生一世”

在韶山,少年毛泽东接受的是旧式私塾教育。但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小说,喜欢思考。来自外面世界的消息和书本,对少年毛泽东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让他开始关注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这期间,毛泽东读到《盛世危言》一书,他后来回忆说:“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年轻人一定要有忧国忧民之心,一定要干出一番救国救民的事业来,才不枉这一生一世。”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考入了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临行前,毛澤东改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表明决心:“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他把这首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原名东山精舍,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开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毛泽东入学,校长李元甫以《言志》为作文题考他,毛泽东在作文中,纵情地抒发了救国救民的抱负,立论新颖,气势磅礴。李元甫大为赞赏,直说:“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之才!”

东山高等小学堂为毛泽东打开了一扇认知中国与世界的全新窗口。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学校的藏书楼里翻阅各种书刊,读《世界英雄豪杰传》时,他对同学们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华盛顿经过了八年艰苦战争之后,才得到胜利,建立了美国……”他还特别喜欢读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在《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处,他写下批注:“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这是留存下来的毛泽东最早的政论文字。

毛泽东十分佩服梁启超的见地,为自己取笔名“子任”,既表示自己钦佩梁,也表明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在东山高等小学堂短短一个学期,毛泽东由一个充满抱负的少年开始向壮怀激烈的青年知识分子转变。

1911年春,毛泽东进入湘乡驻省中学堂。他在这里知道了孙中山、黄兴领导的起义和同盟会,心情激动,写文章要孙中山当总统,康有为当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部长。1912年6月,毛泽东写下《商鞅徙木立信论》,这是毛泽东留下的最早的完整的文章,文章提出开发民智、依法治国,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伟大之器。

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毛泽东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要“谋人类全体的幸福”,这种为中国和世界人民服务的大志一直激荡在毛泽东的胸怀,尤其是不断受到胡适、陈独秀等进步文章的影响,他的报国志愿与热情与日俱增,他开始更加注重付诸实践。1915年5月7日,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消息在报纸上披露后,毛泽东无比愤怒,疾书:“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1918年春,毛泽东与蔡和森用半个多月时间游学,再次了解社会,商谈组织新民学会问题。该年4月14日,新民学会正式成立,学会宗旨最终确定为“改造中国与世界”。毛泽东在第一师范的这些活动,是他爱国精神的具体演化,是他救国救民志向的践行。

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第一次到了北京。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拜访了新文化运动的知名人物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人,还结识了一些北大进步学生,他的思想认识“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在与李大钊的频繁接触中,逐步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始终坚定。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干,谁干?”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他在创刊词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他把救国救民当作自己的事业,毅然决然地把亲友、同学、老师拉入了为国为民奋斗的队伍,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毛泽东研究专家任志刚说:“毛泽东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加入了共产党,而其他的党的建立者多是个人参与,可以随时随地轻松进出的。在这一点上毛泽东没有给自己留后路。”毛家先后有6人为国捐躯: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岸英、毛楚雄,可谓满门英烈。

毛泽东心怀天下,为了党的革命事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个人职务、名誉问题上从不计较。他在瑞金期间“三起三落”,承受了被怀疑、排挤和撤职等苦难。

第一落是1931年11月在叶坪召开的赣南会议上,当时他任红四军总前委书记,遭到李立三为首的“左”倾冒险主义的党内错误批判,失去了在红四军里“党的领导权”,被挤出苏区中央局的领导核心。第二落是翌年10月,后方的中央局一味坚持“左”倾冒险主义的“积极进攻路线”,再次对毛泽东的策略横加指责,解除了其军事指挥权。第三落是1934年1月,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博古积极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后期又过于听从军事顾问李德推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他们对毛泽东的路线横加指责、无情批判,撤掉了他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一职,他失去在政府中的领导权。就这样,毛泽东先后丧失党权、军权和行政领导权,变成无职无权的“普通一兵”,十分痛苦,在瑞金的中央苏区“过了四年小媳妇日子”。

“削职为民”的四年间,正值毛泽东由而立步入不惑之年,除精神上的打击外,生活上温饱难保,他居住在东华山、苏家坡、云石山的莽林古刹中,暮鼓晨钟做伴,其间患了严重的疟疾,幸亏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医生及时相救,才幸免于难。这时的毛泽东,到了人生谷底。“现在不是井冈山老同志的世界了!我们只好暂时忍耐吧!”

1965年8月5日,毛泽东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他们迷信国际路线,迷信打大城市,迷信外国的政治、军事、组织、文化的那一套政策。我们反对那一套政策。我们有一些马列主义,可是我们被孤立。我这个菩萨,过去还灵,后头就不灵了。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粪缸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这显然是毛泽东的一种自我调侃。事实上,在这段时间内,毛泽东虽然被剥夺了对红军的领导权,但还是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身份积极努力地为党工作。毛泽东一边千方百计弄来上海《申报》《新闻报》和广州《工商日报》《超然报》等报刊,以关注国事、研究时局;一边积极从事调查研究,访贫问苦,投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他骑着一匹马,走遍了根据地的山山水水,进行社会调查,发现和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写了大量的经济论著,创立了一套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推动了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发展,为革命战争和军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后勤保障,成了公认的经济专家和理财能手。

在1930年10月至1934年9月的反“围剿”战争中,毛泽东忍受被罢职罢权的巨大屈辱,连续三次领导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

1934年9月中旬,毛泽东到赣南于都搞调查研究。他刚到于都,就接到周恩来的长途电话,要他着重了解于都方向的敌情和地形。毛泽东立刻做调查,详细了解敌人的动向。9月20日,毛泽东给周恩来发了一份关于于都敌情和地形的急电。这个电报为中央开始长征时下决心从于都方向突围,起了重要作用。

唤起无数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旗帜

毛泽东始终充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具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英雄气概和一往无前的自强精神,极大地推进和发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热爱和平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针对林彪“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论调,写作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坚持认为看问题必须看它的实质,对反革命力量的估计绝不可只看它的表象,要看到它的实质。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是弱小的,但是反革命的力量也是外强中干、十分脆弱的。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毛泽东用诗一般的语言揭示了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胜景:“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种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阐释和描述极大地鼓舞了无数革命战士的斗志和精神,使其生发出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信念。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

中国为什么能自信?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

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中国发展的总趋势,也必定要变好,不能变坏。世界是在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历史的總趋势任何人也改变不了。”

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深情地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说:“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后来,他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强调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主张破除“感觉事事不如人”的民族自卑心理,力倡“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他提出要破除对西方世界的迷信,要去掉民族自卑心理,西方资产阶级能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也一定能做到。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早在“五四”时期,毛泽东就已经意识到,中国之弱,不仅在国力之弱,犹在于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之弱。他说:“现在的中国,可谓危险极了。不是兵力不强财用不足的危险,也不是内乱相寻四分五裂的危险。危险在全国人民思想界空虚腐败到十二分。”为救其弊,必须振奋民族精神,强化民族意志,改造民族文化。他认为,有了宏大的民族精神,强毅的民族意志、抗争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即使处于逆境也可以振兴,处于衰亡也可以再造。毛泽东从日耳曼民族之变为德意志民族受到启发,认识到“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也。今之德意志即从前之日耳曼,土地犹是也,人民犹是也。吾尝虑吾中国之将亡,今乃知不然。改建政体,变化民质,改良社会,是亦日耳曼而变为德意志也,无忧也。惟改变之事如何进行,乃是问题。吾意必须再造之,使其如物质之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国家如此,民族亦然,人类亦然”。

毛泽东最欣赏具有爱国情怀、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他曾经用大量的笔墨对屈原、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民族英雄大加赞赏。日本大举入侵中国后,毛泽东指出,“在亡国灭种的前面,中国人民绝不能束手待毙”,全国人民应当“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大家团结,大家奋斗,以誓死的决心以对付中国人民公敌”。

他十分珍惜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利益,崇尚民族气节和民族尊严。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并以闻一多和朱自清为例来说明中国人的民族气节,认为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朱自清身患重病,宁可饿死,也不去领美国的救济粮,他们身上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民族尊严。

毛泽东一再强调中华民族要改变“东亚病夫”的形象,锻铸健康向上的国格和人格,并对中华民族“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精神表示由衷的钦敬,指出正是这种酷爱自由、敢于抗争的民族精神“使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

毛泽东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坚决同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坚定立场和信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英国军舰和国民党的军舰一道闯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防区,并向人民解放军开炮,造成人民解放军伤亡250人之多的重大牺牲。为谴责英国军舰的暴行,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谴责英国军舰暴行的声明。这个声明表明了中国人民不怕任何威胁,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严正立场。声明指出:“长江是中国的内河,你们英国人有什么权利将军舰开进来?没有这种权利。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又说:“人民解放军要求英国、美国、法国在长江黄浦江和在中国其他各处的军舰、军用飞机、陆战队等项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不要帮助中国人民的敌人打内战。”

毛泽东处理国际关系,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绝不做任何有损国家主权的事。他不仅敢于同帝国主义的侵略、干涉斗争,而且敢于同霸权主义斗争。

“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毛泽东关于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思想,使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得到了根本的改造,产生了质的飞跃

毛泽东的爱国主义区别于历史上一些狭隘的、排外的或非理性的爱国主义,它是理性的、科学的、开明的爱国主义,是与世界主义、国际主义和全人类共同福祉密切相关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将自己国家的爱国主义与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有机地联系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是将爱国家与爱世界、爱人类有机地联系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主张建构一种以爱国主义为基础而朝向世界大同的理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他处在新旧潮流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奋进精神,青年毛泽东痛恨那种“闭锁一个洞庭湖”,“实行湖南饭湖南人吃的主义”。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十分注重从他国和世界学习,并积极热情地宣传世界各国的革命形势。

1919年,他在《湘江评论》上先后发表了《实行封锁》《证明协约国的平等正义》《阿富汗执戈而起》《好个民族自决》《可怜的威尔逊》《炸弹暴举》《割地赔偿不两全》《德意志人沉痛签约》等或介绍或评论世界各国有关重大事件的文章,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他介绍了马克思等人的联合理论,指出:“我们要知道别国的同胞们,是通常用这种方法,求到他们的利益。我们应该起而仿效,我们应该进行我们的大联合!”

他发起成立问题研究会,并亲自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在研究会研究的问题中,涉及国际问题的占了很大部分,诸如国际联盟问题、自由移民问題、人种平等问题、俄国问题、德国问题、奥匈问题、爱尔兰独立问题、土耳其分裂问题、菲律宾独立问题等等。

他与蔡和森等人发起组建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目标,说,之所以提出改造世界是因为要“明吾侪的主张是国际的”,之所以提出改造中国是因为要“明吾侪的下手处”。在毛泽东看来,“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于世界,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激励会员要立志“向外发展”,主张大留学政策,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并计划组建游俄队,游历苏俄,学习世界各国的进步思想,寻求改造中国的科学真理。他反对封闭的、落后的部落思想,主张取世界主义,谋全体人类的幸福,认为:“世界主义,愿自己好,也愿别人好,质言之,即愿大家好的主义。”

毛泽东将世界主义与殖民政策加以对照,认为“殖民政策,只愿自己好,不愿别人好,质言之,即损人利己的政策。”又说:“苟是世界主义,无地不可自容……苟是殖民政策,则无地可以自容。”他认为,不应该有那种“谋一部分一国家的私利”的狭隘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狭隘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只会将自己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生存发展割裂开来,进而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其结果只会导致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痛苦。

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后,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爱国主义必须与世界主义、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才能够有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独立。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同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取得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同时又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毛泽东主张,要把我们的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统一起来,既不能因为强调国际主义而放弃爱国主义,也不能因为坚持爱国主义而纵容狭隘民族主义。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民族主义、爱国主义都是历史范畴。毛泽东说过:“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

在毛泽东看来,中国人民应当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为保卫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既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正当行动,又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在中国的实现。

在新中国建立前夕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毛泽东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辩证统一的立场,同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展开了系列的斗争,同时也与亚非拉各国建立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和国际关系,既维护和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凸显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爱国自强的民族气节,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国际关系原则,展现了大国外交的平等友善和互助互利风范。

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世界人民的大团结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是我们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动力源泉。在毛泽东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的框架中,既重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方略,又主张同世界各国人民发展友好关系。

在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既没有重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老路,又没有沦为某些发达工业国家的附庸,而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毛泽东关于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思想,使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得到了根本的改造,产生了质的飞跃,它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辩证统一的产物,既继承了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和平主义伦理传统,又凸显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特质和价值,因而是一种既立足本国又放眼世界、既扎根传统又着眼未来的科学圆融的爱国主义。

今天,中国已经逐步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和平崛起和建设和谐世界的必然选择。弘扬毛泽东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结合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跨越霸权主义和零和思维的陷阱,建设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真正同舟共济、同心同德的和谐国际关系,真正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

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思想绝不只是毛泽东时代的精神财富,它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价值,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动人的感染力和非凡的号召力,将继续激励我们建设国家、保卫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毛泽东的爱国主义,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定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伟大旗帜,是凝聚中国共识、汇聚中国力量、形成中国品格、展现中国价值的价值枢纽和动力源泉,也是促进中国崛起与世界和谐并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精神旗帜和动力源泉。

(责编/张超 责校/陈小婷 来源/《毛泽东精神》,刘振起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毛泽东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许全兴/文,《光明日报》2003年12月16日;《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精神特质和深远价值——谨以此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王泽应/文,《湖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等)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世界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趣味英语听力 什么是爱国主义?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