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人民服务精神

2023-11-2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群众

毛泽东常对身边人说:“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为民兴利除弊。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战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为人民服务,这是经过毛泽东的提出和倡导,传遍全球的中国共产党的格言。为人民服务,超过了一切故作高深的说教,驱散了一切西方的抽象概念,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成为社会主义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国人民永久坚持的准则,成为神州大地最响亮的口号、最神圣的信条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本身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情系百姓疾苦与生俱来

毛泽东是从偏僻的小山村走出来的农民儿子,生来就属于人民。他心系百姓、关爱百姓、体恤百姓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他从青少年时起就有着对劳苦大众的深厚感情,就有了改造社会、造福人民的志向和抱负,为了人民翻身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和过上幸福生活,他战斗了一生,革命了一生,奋斗了一生。他的革命生涯始终体现了这种执着的意志和奉献的精神。

毛泽东自小对百姓的疾苦与荣辱感同身受。他从6岁起就开始做农活。8岁上私塾后,他还要早晚放牛拾粪,农忙收割庄稼。到了十四五岁,他和家里的长工一起犁地、耙地、插秧、割禾等,并与长工们比赛,抢重活干。

在塾馆,当他看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同学没有午饭吃,便常常分一些饭菜给他们,有时干脆把饭全给了同学们,自己忍着饥饿。有一年天气很冷,毛泽东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一个穿得破烂单薄、冻得发抖的同学,他毅然把身上穿的一件半新的夹袄脱给了这位同学。

毛家有个做短工的农民李南华,租种了毛家两亩地。一年秋收后,父亲叫毛泽东去李家收租谷,可那年收成不好,李家人口又多,生活相当困难。看到此境况,毛泽东转身回家到谷仓里把谷子堆高,造成增加了不少谷子的假象。父亲看到高高的谷堆,以为租谷已收回。后来,毛泽东还劝说父亲把自家的那两亩地转给李南华。

少年毛泽东敢于为百姓打抱不平。有一年,村里一个叫毛承文的贫苦农民,几次带领穷人“吃大户”“闹平粜”,并揭发族长在修祠堂时贪污公款的丑行。因此,族长恼羞成怒,给毛承文扣上破坏族规的罪名,押进祠堂准备毒打。乡亲们愤愤不平,但敢怒不敢言,唯有毛澤东毫无惧色,秉公直言,据理力争。族长怕把事情闹大,最后不得不放了毛承文。

少年毛泽东爱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精忠岳传》等小说。后来他回忆说:“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农民出身的毛泽东对此纳闷了很久,后来终于发现小说里所颂扬的人都是老百姓的统治者,这些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他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和导致的原因。

1910年4月,长沙发生了饥民暴动。原因是长沙、湘潭、衡阳等地闹旱灾,投机商人和富豪地主不仅不救灾,反而囤积谷米,导致粮价飞涨,穷人们买不起粮食,有人全家投河自尽,饥民们去衙门请愿却遭到枪击。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饥民们放火烧了官府衙门,捣毁了外国洋行、轮船公司和税关。清政府派兵镇压,被捕的饥民不计其数,许多人被杀后头颅悬挂在长沙城的南门外示众。这件事使毛泽东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他觉得那些参加暴动的饥民,同自己家人一样,是无辜的百姓,只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所以才起来造反。百姓们的这种悲惨境遇,在少年毛泽东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毛泽东后来称其“影响了我一生”。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传遍了全国,传向世界。世界上很多人就是从“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社会风气的。毛泽东在文章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毛泽东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务》一文中指出:“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有些什么不好的东西舍不得丢掉呢?”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毛泽东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提出并论证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地位,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自从党的七大修改通过党章开始,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对全党的政治要求,规定为党的宗旨和传统。

毛泽东号召全国学习雷锋好榜样,他的崇高境界和思想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他在日记里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在毛泽东时代,被称作县委书记好榜样的焦裕禄,为了改变兰考县的面貌,深入灾区、深入群众,与干部群众一起肩背粮,手拿伞,跋涉5000里搞调查研究。身为县委书记,焦裕禄不忘公仆本色,在群众中工作、劳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焦裕禄去世后,几十万当地群众自发送葬,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干部的高度尊敬。几十年来,中国人民群众和党的干部始终把雷锋、焦裕禄作为学习的楷模,体现了对为人民服务精神的高度认同。

“打仗没有什么妙计。如果说有什么妙计的话,那就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诗人柳亚子对毛泽东、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惊讶不解:“毛主席,您使用了什么妙计?”毛泽东回答说:“打仗没有什么妙计。如果说有什么妙计的话,那就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毛泽东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说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我们是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将人民群众武装起来成立民兵、赤卫队、游击队,配合人民军队作战,组织他们积极支援前线,以有利的地形、时机,集中优势兵力,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这就是毛泽东的人民战争。

在人民战争中,人民群众是靠山,是战争赖以进行的坚实基础。“人民军队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一天也活不下去。”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教育启发人民大众特别是广大农民起来革命,发动广泛的农民运动,打土豪分田地,使得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动员千千万万民众参军参战,成立游击队、武工队,扒据点、烧炮楼,惩治汉奸,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动员人民群众实行坚壁清野,粉碎敌人的“扫荡”,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敌斗争。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开赴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蒋介石的几百万军队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毛泽东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政策。这个政策的基本点,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的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

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正式地对“人民战争”这个概念进行了论述。他提出:“这就是真正的人民战争。只有这种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民族敌人。国民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拼命地反对人民战争。”

在历史上,蒋介石、国民党军官和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交手的美国军事专家都专门研究和琢磨过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甚至想利用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为自己服务,但是最终都事与愿违。人民战争思想只能为人民所用,一切中外反动派都无法利用。

针对这一有趣的现象,毛泽东曾经做过阐释:“我根据中国的经验写的书,只能适用于人民的战争,不适于反人民的战争。蒋介石也研究我们的材料,我们的许多材料在战争中被蒋介石得到,但是无法挽救其失败。法国人也没有因为看我的书而挽救其失败。”这说明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指向性。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政党能够做到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因而能够做到人民战争;一切反人民的人和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不得人心,无法做到这一点。

他历来把走群众路线看作党的根本路线,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毛泽东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常对身边人说:“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为民兴利除弊。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战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他还常说:你若要群众拥护革命,你就要关心群众。这是毛泽东身体力行的切身体会。因此,他历来把走群众路线看作党的根本路线,并十分注重以务实的作风去做群众工作,进而把群众工作的着重点放在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把群众工作的基点放在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

毛泽东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早在创建瑞金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就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并在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具体讲到“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问题。他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他进一步说明要注意的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他把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具体到衣、食、住、行等问题,由此告诉我们的干部和战士,群众利益问题是很具体的,是关系群眾实际生活的一系列问题。最后,他强调: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

1928年1月5日,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率领下进了遂川县城。城里家家户户关着门,没有一个人影。毛泽东找到毛泽覃,对他说:“我们进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发动群众,粉碎敌人的阴谋,把群众组织起来,打倒土豪劣绅。”毛泽东虽然工作繁忙,但坚持做宣传工作。

小街上住着一个老头,他的儿子和儿媳听信了白军的谣言,进山藏起来了,老头腿部伤肿,来不及走,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已经两餐没有吃饭了。门被推开了,有人走近他轻声轻语地说:“老伯,你好哇!”老头诧异地睁开双眼:“你是什么人?”

毛泽东亲切地说:“大伯,我们是工农革命军。”他一边说,一边查看老头的腿伤,发现伤口红肿化脓得十分厉害,便叫一个战士去弄来一撮盐,泡水给老头洗伤口,边洗边说:“不要紧,伤口发炎,等会儿我叫人给你送点药来。”毛泽东又叫一个战士留下一只米袋,为老头熬粥。老头非常感动,把满腹话语向毛泽东倾诉,并表示要把藏在山上的儿子和儿媳叫回来,把左邻右舍喊回来。

1929年初,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和闽西,组织和发动民众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毛泽东在忙于处理各种军政事务的过程中,也没有忘记解决关系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在对兴国县长冈乡进行调查研究后,针对调查中发现的水旱灾害和水土流失问题,他提出:乡苏维埃政府要抓水利,设立水利委员会,乡苏维埃主席兼任水利委员会主任,每村要有一名水利委员,兴修水利时,要发扬互助合作精神。

1931年盛夏,毛泽东住到瑞金叶坪村。为了给当地规划比较长远的水利设施,毛泽东曾带领区乡工农民主政府干部冒着酷暑沿锦江直上几十里,勘山察水,规划修筑水陂、水坝。在锦江岸边,毛泽东还帮助农民安装了一架筒车,并嘱咐说:“如果一家一户制作筒车有困难,可以几家联合起来装。”乡亲们抗旱时,毛泽东经常在夜间来到田间地头,同乡亲们并肩抬水,并向他们宣传夺取丰收支援革命战争的意义。

1933年4月,臨时中央政府从瑞金叶坪迁到沙洲坝。那时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一天傍晚,毛泽东看到一位老伯从池塘里挑来的饮用水很不干净,并了解到多年来村民们吃水比较难,如今又来了这么多红军,用水就更紧张了。毛泽东彻夜难眠,反复考虑着如何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

第二天一大早,毛泽东便到村里村外察看,思考着把乌鸡岭下的泉水引进村的办法,然后组织干部战士用大楠竹做材料,铺设了一条简易的水管,用一个大木桶接住并蓄起来,暂时解决了饮水问题。

毛泽东还不放心,为了把沙洲坝的用水问题彻底解决好,他继续带着区乡干部和红军战士,跋涉几十里去寻找水源,亲自勘定了章义坑、峨公坑、九节坑等几个水库坝址。同时又从眼前着想,决定在村里打井。尽管当地自古以来没打过井,没人会打井,但也要试一试。经过勘探,选好位置,先后打了两口井,第一口井因离坟场近没用多久便放弃了;第二口井打好后,还专门铺上木炭和沙子作为过滤设施,保证漫上来的水干净可饮。

乡亲喜出望外,有一位老婆婆双手捧起又清又甜的井水喝了一口,高兴地说:“毛主席,您真替我们把什么心都操到了。”解放后,沙洲坝村民在井台上竖起一块纪念碑,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两行醒目的大字。

延安时期,毛泽东已成为万众敬仰的人民领袖。但他始终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与百姓走得更近了,与群众的感情更深了。无论是在稳定环境还是艰苦转战中,他都时刻惦记着群众,满怀深情地关怀和体恤百姓,全身心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如他所说:“对于共产党人,人民的疾苦绝非小事!”

1935年10月后,来到陕北的毛泽东处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他在抓好党中央工作的同时,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关注陕北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他虽然十分繁忙,但只要是有群众遇到生产与生活问题和困难,他总会放下一切工作,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研究,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绝不拖延。

农忙时,他组织机关干部下乡帮助抢种抢收;群众受了灾,立即送去救灾物资;天旱了,他下乡了解旱情,组织群众修渠道办水利。对于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具体到娃娃上学、农民识字、防病治病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他都常常过问,发现群众困难,立即组织人员出手帮助,甚至亲自办理,解决问题。这种务实的作风是他工作作风的体现,更是他爱民心切的体现。

1941年6月的一天,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座小礼堂召开征粮工作会议。突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下起了倾盆大雨。雷电把礼堂中的一根木柱劈断了,参加会议的延川县县长李彩云不幸被击死。有老百姓借此发牢骚说,为什么雷公不击死毛泽东呢?毛泽东得知此事后,没有让保卫部门去追查说这话的人,而是深刻反思工作中到底有哪些失误和过错,竟然激起群众如此强烈的不满和愤怒。因为他深知,“足寒伤心,民怨伤国”,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后来他了解到,陕北不到一百三四十万人口的地方,一年就要征20万担公粮,老百姓负担不起,因而产生了不满。于是,毛泽东马上建议,征粮由20万担减到16万担。同时,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减轻百姓负担。

在枣园川,有一条十里长的水渠,当地群众称它为“幸福渠”。这条渠是1944年毛泽东在枣园居住时修建的。他看到农民浇地困难,就动员中央机关和农民一起修渠,解决了当地5个村1200亩土地的灌溉问题,使枣园川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基本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人民喊我万岁我也喊人民万岁,这才对得起人民呀”

1949年开国大典上,当毛泽东登上最后一个台阶的时候,广播员激动不已,大声说:“毛主席来了!毛主席健步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顿时,天安门广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时,人们都高兴得手舞足蹈,一阵高过一阵地喊着:“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泽东情不自禁地挥动着右臂高声地喊着:“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

从午后3时到晚上10时,近7个小时,毛泽东右手举累了就换左手,左手举累了就换右手,不时地高呼着“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听到毛泽东的声音,楼下的万岁声越呼越响,越呼越烈,毛泽东激动地探身栏杆外,后又走下主席台,沿着城楼上的烟道从西走到东,又从东走到西,向人民致意。

大典结束,毛泽东回到菊香书屋,激动地说:“人民喊我万岁我也喊人民万岁,这才对得起人民呀。”

新中国建立后,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异常繁忙,但只要有机会,他还是喜欢到处走一走,接近群众,和百姓们聊聊家常,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情况和心中的愿望。

1950年初夏,淮河流域连降暴雨,洪水泛滥,淮河以北的20个县和淮南沿岸7个县均被洪水淹没,80余万间民房被冲倒或淹塌,受灾人口计990余万。由于水势过猛,有些灾民来不及逃生。灾情之惨重,百年一遇。毛泽东看到安徽省委负责人发来的灾情报告时,不禁潸然泪下。他用笔在“不少是全村沉没”“灾民被毒蛇咬死”等处画上了重重的线,并对秘书田家英说:“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

3月中旬,为了掌握基层单位开展运动的情况,毛泽东决定听听群众的反映。他轻车简从,来到德胜门外的郊区。当时正是中午,四处无人,毛泽东随意走进一片菜地,小心地走着,以免踩了刚长出的幼苗。不一会儿,一个老汉走了过来。他看到有人进了菜地,正要阻止,却认出这位“不速之客”就是毛泽东,他不禁愣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

毛泽东连忙伸出手去和他握手,亲切地问他:“贵姓?这是你的菜地吗?”老汉有些窘迫地说:“我姓吴。是我的菜地。刚才我的小儿子告诉我菜地来了客人,原来是毛主席。”毛泽东又问他:“生活过得怎么样?家中有几口人?”吳老汉见毛泽东这样随和,就放开了,自豪地说:“解放后生活好多了,家中还有老伴和三个儿子,两个大的都参加了革命,我是光荣军属呢!”毛泽东听了这个回答非常高兴。他接着问:“村里搞‘三反了吗?”吴老汉说:“搞了。我还是村检委会的主任呢!”“区政府欺侮群众吗?”吴老汉实话实说:“没见到区政府欺侮老百姓的事,但是,有的干部不大干净,‘三反运动真是好政策!”毛泽东欣慰地笑了起来。

1957年底,不断有人汇报农村某些地区出现“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加大的情况。每次听过汇报,毛泽东的脸色都很不好,常常陷入深思。

12月中旬的一天,警卫中队卫士马维探家归来,向毛泽东递交了一份对他家乡的调查报告,并带回一个掺和着粗糙糠皮的又黑又硬的窝头:“主席,我们家乡的农民生活还很苦,乡亲们就是吃这种窝头。我讲的是实话,我爹我娘也是吃这个。”毛泽东的手微微发抖,他接过窝头,费劲地掰下一块放进嘴里嚼了几口,眼圈就红了。“吃,大家都吃。”他一边流泪一边将窝头分给身边的卫士,哽咽着说:“吃啊,这就是我们农民的口粮,这就是种田人吃的口粮啊……”

当天毛泽东没有吃饭,晚上失眠了。卫士长李银桥劝他休息,可他却感叹地说:“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为什么?人民当家做主了,不再是为地主种田,是为人民群众自己搞生产,生产力应该得到解放么……”久久不能入睡的毛泽东起身冒着冷风到院中散步,不断地自言自语:“我们是社会主义么,不该是这个样子。要想个办法,必须想个办法。怎么才能加速实现社会主义?”

一连多日,毛泽东都在反复思考着。“我们国家现在的社会制度,是远远优越于旧中国的。”随后,毛泽东在1958年1月28日召集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号召钢铁生产“十五年赶上英国!”

紧接着,毛泽东在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这个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毛泽东为人民幸福安康而日夜操劳着。他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经常深入农村、企业、部队、机关、学校、街道进行调查研究,走到群众中体察民情,倾听百姓呼声,了解百姓疾苦,祖国的山山水水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毛泽东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成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为人处世、进行一切工作的灵魂。在毛泽东逝世之后,新的历史时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

(责编/张超 责校/陈小婷 来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毛泽东时时处处关心人民疾苦》,李焱平/文,人民网2016年9月2日;《毛泽东精神》,刘振起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毛泽东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许全兴/文,《光明日报》2003年12月16日;《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精神特质和深远价值——谨以此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王泽应/文,《湖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等)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