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满地一渔翁
2023-11-20蔡梓源
蔡梓源
苏州为文化名城,人文渊薮,历代书画名家巨匠灿若繁星。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汇聚全中国书画精英的海上画坛,跻身“三吴一冯”的吴子深先生,即是来自苏州。
吴子深(1894年—1972年),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六日出生于江苏吴县,即今日苏州,其家为吴中望族。祖父吴文渠经营酒业和漆业而致巨资,为晚清苏州城内首富,时以“富吴”称之。苏州另有“贵吴”,称号来自吴湖帆祖父吴大澂“愙斋”,两翁都字“清卿”,实为巧事。
吴子深为吴砚农次子,17岁时随舅父名医曹沧洲习医,尽得为医之术和为医之道。自21岁起又习画,因家中历代名迹收藏甚多,又得大藏家慨然相待,故钻研古画再略经点拨,便心通神会,笔墨清发。吴子深常以“文人画”自许,曾言:“文人画法与绘事家,虽同是一笔墨敷物像形,而怀抱各殊,作品亦不相同,盖自顾虎头、王摩诘,宋之董巨、二米、三赵,以及元代之高赵黄王倪吴,明之文沈,清初之四王、吴恽,皆胸罗卷轴,德学兼备,偶然涉笔,云峰烟树,全是天真。所谓‘借笔墨以摅发性情者,不可以迹象求也。至于绘事家, 则专心形象取胜,无游行自在之乐,实非吾辈所尚。”
书画家兼法学家马寿华评骘吴氏画艺说:“子深山水,由董香光入叩倪黄,进而上探宋元诸家之奥,于青绿、水墨、细笔、写意无所不精,因其工诗文、善书法,文采儒雅,益足以增画中书卷之气,以故神采清醇,气韵盎然。”可称的论。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亭畔已经建校百年的苏州美专见证了中国早期现代美术的辉煌历史成就,也诉说着老一代美术教育家传奇的历史故事,而美专得以建成如是规模,吴子深功莫大焉。苏州美专由颜文樑、胡粹中、朱士杰初创于1922年。1927年,公益局将沧浪亭交由颜文樑负责修葺、保管,颜氏也决定将学校迁往沧浪亭。然建校伊始,经费并无着落,作为知心好友的吴子深,在发起义卖筹措资金无果后,慷慨解囊,出资五万四千银圆,营造希腊式的校舍,遂使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与上海美专、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并列全国四大美专,其中以苏州美专的校舍最为美轮美奂。
在一般人眼中,吴氏斥巨资创办美术学校而非自己享受,简直是绝大傻事,而且吴子深从不以赞助人自居,也不以此来宣扬家族和个人财富。美专校舍及苏州美术馆建成后,吴氏更后续捐出家藏善本七千余册,书画名迹二十余件,使校内教学资源更加完备。考虑到师资不足,吴子深还拉上两个兄弟一起在美专任教,又因学校事务千头万绪,不得已解散了自己发起的桃坞画社。
苏州美专在1952年被合并之前,已经造就了不少美术人才,如董希文、李宗津、费以复、钱家骏、俞云阶、杨之光、卢沉、宋文治、莫朴、罗尔纯和冯其庸等一大批新中国优秀艺术家和知名学者,他们陆续在我国的现代美术教育、美术创作、戏剧舞台以及美术制片等行业各显其能。仅以此三十年言之,就可见苏州美专的贡献不可估量。追本溯源,筚路蓝缕,吴、颜两位先生之功不分轩轾。“谁赞助了艺术,谁就赞助了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沧浪之水清兮,可明鉴子深之心。
江锵鸣兮琳琅
1937年9月日寇入苏州,美专迁校,吴子深离苏去沪,在上海英租界哈同路慈惠南里悬壶行医,很快医名大盛,于次年即租下威海卫路祥麟里三层洋房以供看诊。空闲时拜访吴湖帆、吴待秋等昔日苏州好友,并结识了冯超然。诸多同好畅谈艺事,让吴子深心力又重偏向书画创作。
因天时、地利、人和之际会,自民国初年起,全国各地的贵胄、遗老、耆宿、名士、地方大家等星聚沪渎艺坛,或暂居或久寓,以书画为介,技惊四座有之,搅动风云有之,领袖群英有之,黯然离去有之,使海上画坛一度成为这一时期中国书画的重镇。
因吴氏天资学养迥出流辈,虽说20世纪30年代初曾在《申报》上刊登润例,但此际重回沪上,鬻画可称非其亟需之业,故可精心创作,且作品装裱精良,尤可衬托出其跌宕淡雅的画风气韵。其品行学养及画艺使得他能在彼时人才济济的海上画坛,与吴湖帆、吴待秋、冯超然并称“三吴一冯”,绝非谬赞。
吴子深还曾为残损的元代李息斋所绘《枯木竹石》绢本巨轴及庞虚斋藏吴仲圭绘《松竹》两轴补绘。须知古代书画的补全实为一门大学问,当时以吴湖帆、吴子深二家最得人信服,因这需要书画上的深厚造诣及对先贤墨迹的縝密细致观察。
1946年12月,经陈定山介绍,吴子深三女吴浣蕙拜入张大千门下执弟子礼,在李秋君的瓯湖馆中举行拜师仪式,15岁的吴浣蕙成为大风堂中年纪最小的女弟子和张大千的义女,从此张大千与吴子深以“亲家”相称。席间吴氏将家藏元代黄溍《临大痴道人富春山图》作为拜师之礼,张大千得之如获至宝。此可见子深收藏宏富,出手豪迈,亦显其胸襟气度。
1948年,吴氏受聘为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主办的美术奖评审委员,评审委员均为上海书画名流,如朱屺瞻、张大千、颜文樑、吴湖帆、吴待秋、汪亚尘、刘海粟、郑午昌、冯超然、马公愚等。潘伯鹰访吴子深于其寓所,著文《访吴子深先生》登载于《新闻报》上,介绍其艺术上的成就。
此时吴子深的艺名颇高,在艺坛极富声望,抗战胜利后陆续在上海、无锡、苏州举办画展,皆广受赞誉。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1950年1月,吴子深经广州赴香港,暂居在表兄包天笑家中,未及一个月即迁至北角英皇道皇家公寓挂牌行医。同时还在思濠酒店举行兰竹画展,一面行医一面以鬻画为生。
因人生地不熟,而且作为满口吴音软语的外地人,在港岛之初生涯颇为艰难。幸好吴子深深谙医术,不久就立稳脚跟,打开了口碑。承张大千在港期间惠赠的明清旧笺佳纸,并时常与吴氏合作,吴子深在港的鬻画成绩也颇不俗。他的作品即便是简单的竹石图也含蕴着一种富贵从容气度,因此受到移居香港人士和本地居民的欢迎。
吴子深还应邀在事务之暇随忆随记各类随笔短文,内容包括书画文艺、医病之事兼及逸闻掌故,结集出版后风靡一时,陆续重版,因之获稿费高达十万港元。
当时离开越南的吴廷琰(1955年起出任越南第一任总统)经过香港时,也慕名拜访吴子深并得以治愈沉疴。因吴廷琰会中国话,又能诗词,且仰吴子深医道,由此缘故,吴子深后被延揽至西貢(今胡志明市),由越南政府出资开办汉医学院并担任院长,并在顺化大学任教。这一时期吴子深两地往返,为推广中医、书画等中华传统文化出力甚大。
1954年日内瓦会议结束后,因越南形势复杂,吴子深借故辞去院长职务,重回香港长住,继续行医及鬻画。在20世纪50年代末,吴氏足迹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各国,每地往往暂住旬月并举办画展,当地崇拜其画艺,愿列入吴氏门墙者众多。吴子深不失教书育人之本色,无论从师时日长短,皆谆谆教诲,有教无类。
1964年中,吴子深离港赴中国台湾地区,积蓄无多,但他身居陋室,却能安贫乐道,陋巷瓢饮,怡然自得,且不弃慷慨助人的本性。后经推介,由中国台湾地区教育界聘请其担任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教授,再执教鞭教育英才,曾多次获得各类艺术奖项。这些都是基于他的教育之功,吴氏可谓确实做到了桃李遍布天下。
兰芷幽而独芳
1948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1947》中录有吴子深小传。云:“吴华源,字子深,江苏吴县人。擅长国画、书法。吴氏为吴中望族,收藏宋元古画,甚富,亲炙于绘事者凡三十余年。所绘山水,墨笔则浓淡得宜,干笔皴染;设色则工丽妍雅,妙到毫巅;写竹则法度谨严,超乎尘俗。书法力追董、米。曾于民国卅四年夏举行画展于上海中国画苑,观者均以其作品不尚临摹,然古趣盎然,厚而能雅,淡而见腴,咸推重之。”
吴子深笔下的墨竹雅韵欲流,张大千曾题长跋推崇备至:“四十年以来,海上艺林莫不艳称‘三吴一冯,盖谓毗陵冯超然、石门吴待秋、吴郡吴子深、吴湖帆四先生也……而子深则致力思翁、湘碧,溯源董巨,尤擅竹石,迈越仲昭、衡山,其得意处直逼鸥波父子,予每见先生所作,古木竹石,无不下拜,叹为明清五六百年间无与抗手者……笔墨运用,先后之宜,位置疏密之要,窠石枯杈,孤枝片叶,以至成章,莫不详尽,当永为后进楷式,沾润无极。”
吴子深先生山水、人物、兰竹、树石莫不精通,其中尤以设色山水,特显其笔墨堂宇宽博、气息幽隽醇厚。虽吴氏书画发源是以古为尚,尤其是画作上的题跋每每云临仿前贤,但就作品来说却不拘泥古法而时时参以己意,临习既久,心得自成。“予意初学,固宜如此,习之已久,不妨任意挥洒,若拘定规范,不免为法所拘”。故他能在晚清民国诸多师法南宗的画家中脱颖而出,正所谓借“拟仿前贤”以抒发性情者,不可以迹象求也。至晚年画作更是浑然遒逸之气敛入毫端、氤氲纸上,“郁为奇致,荡馨,久而一片神行,悉泯笔墨痕迹”。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吴子深晚年有一闲章“江湖满地一渔翁”,出自杜甫的《秋兴八首》。吴氏晚年生活漂泊不定,但他通达乐观,安贫乐道,往昔富贵于我如浮云。
吴氏自幼受到祖、父、舅的影响,及长则行医积善,捐资济贫,不贪名利,已足称道。在苏州美术画赛会上与颜文樑相交后,无论吴氏是否自发意识到美学的启蒙意义及开启国人心智、唤起国人觉悟的功能,或仅怀达则兼济天下之心,捐出巨资修建苏州美专嘉惠艺林,影响至今不绝,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了担任美专教授的经历之后,吴子深在东南亚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地仍孜孜不倦培育人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其影响力在“三吴一冯”中别具一功。甚至在他过世前一年出版的最后一本画册《吴子深画谱》自撰序中,仍不忘提及收入画稿以启迪后学:“移居此间,已阅七载,先后写成画稿百余帧,艺林友好,咸盼流传。爰选得其中可资初学临摹者竹、兰、树石、山水各一卷,每卷十二帧,大都师法元明诸贤,而于明季夏仲昭、文衡山、董香光倍加阐发。以最新技法精墨映印,俾不失水章墨晕之意云。目录以外,每页皆有简单说明,并附英译,画法源流,略可印证,借供海内外垂注东方传统文艺诸君子参考,并赐教正为幸。”吴子深之深情所寄,诚如屈子所言:“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