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信仰与希望: 约翰 · 弥尔顿《哀失明》解读
2023-11-20贾戈辉
贾戈辉
【摘要】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虽然以史诗闻名于世,但是在十四行诗方面造诣也很高。弥尔顿的第十九首十四行诗《哀失明》是其最为人所熟知的诗歌之一。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简洁易懂,但实际上其隐含着深刻的含义,研究者对其解释也充满了不同的见解。本文将对前人关于《哀失明》的研究进行综述,找出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诗中有争议的词语“light is spent”“talent”和“patience”进行解释,进而对这首诗提出自己的阐释,即在“耐心”的帮助下,弥尔顿摆脱了精神困境,重新恢复了对所信仰宗教和革命事业的信心与希望。
【关键词】约翰·弥尔顿;《哀失明》;精神困境;信仰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3-002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3.007
17世纪的英国诗人弥尔顿以其代表作《失乐园》闻名于世,被人们视为伟大的史诗诗人。与此同时,弥尔顿的十四行诗在同时代的诗人当中也是十分出众的,其丰富了十四行诗的主题:爱情、政治、革命和宗教等都是他的诗中所关注的。此外,弥尔顿十四行诗的形式也经常进行变换,彼得拉克体和传统英国十四行诗格律是其常用形式。在英国十四行诗形式与内容创新方面弥尔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哀失明》是弥尔顿的第十九首十四行诗,也是其最闻名的诗歌之一。这首诗篇幅短小,简洁易懂,在读者中很受欢迎。该诗采用了彼得拉克体,由“问题”(Question)和“答案”(Resolution)两部分组成,在言语者“耐心”的问答中展开。诗中的言语者正是弥尔顿的真实写照。弥尔顿在1652年双目完全失明,这对于他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这首诗正反映了他失明后的心路历程。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弥尔顿的个人经历——失明与诗歌内容结合对于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然而,除了失明这一因素外,许多其他因素也应该被考虑进去,以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这也是大量的文学批评家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首诗寻求更多解读的可能性的原因。本文旨在对前人有关弥尔顿《哀失明》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发现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此,试图在对“light is spent” “talent” 和“patience”這些词语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对这首诗提出自己的阐释。
一、《哀失明》主要研究综述
关于《哀失明》的讨论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的英美是非常热烈的。研究者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也对他人的见解做出评价,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当时对这首诗歌最普遍的解释是弥尔顿不能承受自己双目失明的现实,因此非常的绝望和痛苦,以至于对上帝进行了一番抱怨,但是最终他又不得不屈服并妥协于自己的命运。哈利·H·罗宾斯(Harry F·Robins)并不赞成这一看法。罗宾斯特别强调诗中倒数第三行的“thousand”暗示了为上帝做杂务的低级天使,而最后一行的“they”则指在上帝王座周围站立等候以向低级天使和人类传达其旨意的高级天使。罗宾斯认为弥尔顿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是失明是上帝的一种恩泽,而不是惩罚,因为他现在可以静静地等候来传达上帝的命令,而不是像低级天使和普通人一样做一些杂务[3]。
安·戈斯曼(Ann·Gossman)和乔治·W·怀廷(George W·Whiting)认为弥尔顿在失明之痛下并不是乐观和充满希望的,即使最终接受了“耐心”的劝告,他也不是积极主动的。对于言说者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就是适应黑暗,承受自己的命运[2]。
进入21世纪后,研究者们开始从其他角度来分析弥尔顿的《哀失明》,例如,玛格丽特(Margaret Thickstun)从“介入式声音”(intrusive voice)的角度[4]入手来阐释这首诗。17世纪宗教诗歌经常使用“介入式声音”这一策略来使诗中的言说者在宗教上更加虔诚。在这些诗中,“介入式声音”出现前后的时态有所变化,由过去式变成了现在式,暗示了言说者心态的变化,说明他听从了劝告并更加笃信所信仰的宗教。弥尔顿在《哀失明》中沿袭了“介入式声音”这一传统。其“介入式声音”就是“耐心”,但“耐心”出现前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的一般现在时态仿佛告诉读者,言说者的心境最终没有发生变化。
虽然不同时代研究者们的观点有所差别,但有一点是他们共同关注的——言说者接受“耐心”解答的积极程度,即“耐心”出现后言说者的心境是否产生了变化。本文也将围绕这一问题来展开讨论。
二、《哀失明》关键词语分析
在《哀失明》这首诗中, “light is spent” “talent”和“patience”这些词意义丰富,同时其解释也颇具争议。了解这些词的深刻内涵有利于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回答上述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弥尔顿的心境是否在“耐心”出现后发生了变化。
对于“light is spent”的解释,笔者认为光亮的耗尽不仅仅意味着眼睛的失明,它还意指“心灵上的失明”。弥尔顿的双目失明已经成为他的一个标志,就像古希腊盲诗人荷马一样,所以当有与光及黑暗等相关的词出现时,读者就倾向于将它们与弥尔顿的失明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做法是不无道理的,但其结果只是浅层理解。在表层阅读下,更深层次的含义仍需要被发现。
在弥尔顿的其他作品中“光”(light)也出现过,特别是在史诗《失乐园》中,其表达的意义也丰富深刻。对《失乐园》中有关“光”描写的一些诗句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哀失明》中“light is spent”的真实含义。在《失乐园》第三章的开篇之处,弥尔顿就对光进行了赞颂:
HAIL holy light, offspring of heaven first-born,
Or of the eternal coeternal beam
May I express thee unblamed? Since God is light,
And never but unapproached light
Dwelt from eternity-dwelt then in thee...[1]127
美哉!神圣的“光”,上天的初生儿,
把你写成与无疆共万寿的不灭光线,
谅必不算渎圣?因为上帝就是光,
从永劫开始就住在不可逼近的光里……[8]91
从上述诗句可以看出“光”对于诗人来说不仅仅是自然物理现象,也是上帝的一种象征,因此其是神圣且不可靠近的,弥尔顿对此也充满了羡慕与尊敬之情。
与此同时,被上帝惩罚永世生活在黑暗中的撒旦也表现出了对光的欣赏钦佩之情,以及想要得到光的恩泽的愿望。
thee (light) I revisit safe,
And feel thy sovereign vital lamp; but thou
Revisitest not these eyes, that roll in vain
To find thy piercing ray, and find no dawn;
So thick a drop serene hath quenched their orbs
Or dim suffusion veiled![1]127
如今安然向你重訪,感觉到
你那回生的明灯;可是你却
不再照顾我这双眼睛,它们只
徒劳地回转着寻求你那尖利的光线,
却没找到黎明;如此浓翳厚障
蒙住我的眼球,使它们黯淡无光。[8]92
将“撒旦”这一形象与弥尔顿进行类比是不可取的,但是从上述撒旦的话语中,弥尔顿内心的痛苦、哀愁及沮丧也可窥见一斑。这些情绪毫无疑问是由于“光”的消失而造成的。弥尔顿生活在黑暗之中,想要得到光的恩泽。然而眼睛所能看到的光明对于诗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心灵的光明才是诗人迫切需要的。在第三章第一段的结尾,弥尔顿说道:
So much the rather thou celestial light
Shine inward, and the mind through all her powers
Irradiate, there plant eyes, all mist from thence
Purge and disperse, that I may see and tell
Of things invisible to mortal sight.[1]128
因此,我迫切需要你,天上的光呀,
照耀我的内心,照亮我心中
一切的功能,在那儿移植眼睛,
把那儿所有的云雾都清除干净,
使我能把肉眼所看不到的东西
都能看的清楚,并且叙述出来。[8]94
对于弥尔顿来说,心灵的光明要比肉眼所看到的光明更强大,因为它能使人们摆脱心中的矛盾与疑虑,看见肉眼所看不到的东西。因此,心灵的失明要比肉眼的失明更悲哀。与《失乐园》相呼应,弥尔顿十四行诗中“light is spent”也传递了两层含义:肉体和心灵上的失明。心灵上的失明指心中存在着茫然与困惑。这也暗示了弥尔顿正在经历着由失明而引发的精神困境,为后面提出的愚蠢问题做了铺垫。
诗中“talent”的解释也是存在争议的,经常被误认为“诗歌才能”这一层意思。事实上,“talent” 在《哀失明》中并不特指弥尔顿的诗歌才能,它是指上帝赋予人的才能与天赋,与《圣经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塔兰特币寓言故事[7]相关联。在这则寓言故事里,一个将要离家的主人将他的奴仆召集来,然后按照他们的能力把自己的财产进行分配。前两个仆人都充分利用了所收到的金钱并且获得了利润。主人知道后非常高兴,并对他们两位进行了奖励。当轮到第三位奴仆时,他告诉主人金钱被藏起来埋在了地底下。听到这里,主人非常生气,随后将这位仆人赶出家门,丢进了屋外的黑暗中。
这个寓言意在指出人们要能利用神给予的才能。寓言中的主人象征着给予人们天赋和才能的上帝。拥有了天赋与才能后,人们是有责任去利用它的。如果这种才能不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的话,人们就会像第三个仆人那样被丢进黑暗中遭受惩罚。在《哀失明》这首诗中,视力的丧失使弥尔顿不能更好地利用自身被赋予的才能。这里的才能并非特指作诗的才能。在双目失明后,弥尔顿的一切才能似乎都没有了用武之地,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日益激烈的政治论战中,他不能更好地撰写文章与敌人进行较量来捍卫国家的自由民主。他的才能就像被埋进土里的塔兰特币一样,不能发挥作用。不能为上帝更好地做贡献的现实使弥尔顿预料到了不会受到上帝恩泽甚至被丢入黑暗中的后果,这使其忧虑不已。这忧虑中也夹杂着丧失捍卫自由民主事业能力的担忧之情。
在忧虑的同时弥尔顿也是不满的,因为上帝已经赐予了他才能并要求他努力发挥,但同时又夺走了他使用这一才能的能力。因此,他低语“神苛求白天劳作,光明却不给?”[5]62(“Doth God exact day-labor, light denied?”[1]77)当问题被提出时,“耐心”(patience)出现并给出了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耐心”是弥尔顿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是被失明之痛苦压制的一种声音,而其适时的发声很大程度上唤醒了诗人的坚强意志,并且也鼓励他勇敢度过苦难。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十四行诗中,答案是在第九行出现的,而在本诗中,“耐心”变得不再有耐心了,迫不及待地在第八诗行中就给出了答案,这也暗示出弥尔顿急于摆脱心灵上的困境,走出内心的痛苦折磨。
“耐心”首先对言说者错误的观点进行了纠正:“上帝不需要人效劳,或需要他自己的赐赠。”因此,弥尔顿所担心的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为上帝工作的想法是多余的,而他对上帝的抱怨也是不合理的。对于上帝来说,“最背负他温和的羁轭的,就侍奉他最好”[5]62。作为一名虔诚的清教徒,弥尔顿在听完“耐心”的劝告后,不再视眼疾为一种折磨,而是他负有责任去承担的上帝的“轻省担子”,这样一种忍耐也是对上帝的服务。“耐心”同时又解释了失明者应该如何更好地侍奉上帝。毫无疑问,勤劳努力的人能够为自己对上帝的优越服务而获得恩泽,然而,“站立等候”同样也是一种为上帝服务的标志。“站立等候”并不是一种散漫、无所事事的动作,与此相反,这个过程充满了期待、信仰与希望。通过实际的世俗工作来表达对上帝的信仰忠诚是容易的,但是当上帝让他们停下手中的工作并要求他们站立等候时,最富有挑战性的时刻也就到来了。
三、结语
从对“light is spent”“talent”和“patience”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弥尔顿在“耐心”出現前后心境发生了改变。由最初“light is spent”暗示的心灵困境到受到“耐心”启发而重拾希望与信心,而这希望与信心不仅仅指宗教方面,同时也指捍卫自由的革命事业。众所周知,弥尔顿是一位活跃的政治参与者。为了支持国家的自由民主事业,弥尔顿放弃了创作宏伟史诗的愿望,而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性文章来为革命辩护,但是长时期的政治论战使得弥尔顿的健康每况愈下,视力严重受损,结果在1652年双目完全失明。弥尔顿双目失明后,论战仍在继续。保皇党也将攻击的矛头指向了弥尔顿个人。他们抓住弥尔顿失明这一弱点,宣称这是其应得的惩罚,因为他支持处死上帝所承认的国王。
来自敌人的指责加深了弥尔顿的失明之痛。对于弥尔顿而言,捍卫自由是自己的责任,也是上帝支持的事业,不过在失明之痛和心灵困境的双重压制下,其信念开始动摇,但重获信心后,弥尔顿对于其所信仰的宗教和奋斗的事业也更加坚定。在宗教的指引下,弥尔顿将失明看作自身的一种标志,并且借此将自己比肩于伟大的盲诗人荷马和维吉尔,这也激励着他写出自己梦寐以求的史诗著作《失乐园》。弥尔顿将为自由而斗争作为自己的事业,这一事业也作为他的向导,引领着他度过漫无边际的黑夜。
因此,在《哀失明》这首诗中,弥尔顿并不是妥协于“耐心”所给予的回答,因为“耐心”本来就是弥尔顿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只不过受到了痛苦的压抑。“耐心”出现后,弥尔顿虚心听取了劝告,摆脱了精神困境,并进一步坚定了自己虔诚的心灵和奋斗的事业。《哀失明》不仅是对弥尔顿失明后心路历程的记录,也是其愈加坚定自己的革命事业和伟大抱负的宣言书。
参考文献:
[1]Eliot,Charles W.Complete Poems of John Milton[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6.
[2]Gossman,Ann&George W.Whiting.Milton's First Sonnet on His Blindness[J].The Review of English Studies,1961,12(48):364–372.
[3]Robins,Harry F.Milton's First Sonnet on His Blindness[J].The Review of English Studies,1956,7(28): 360–366.
[4]Thickstun Margaret.Resisting Patience in Milton's Sonnet 19[J].Milton Quarterly,2010,44(3):168-180.
[5]A·W·维里蒂.弥尔顿十四行诗集[M].金发燊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62.
[6]陈敬玺.论弥尔顿的政治十四行诗——兼论弥尔顿对英语十四行诗的贡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8(02):140-146.
[7]马佳.圣经典故[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63-64.
[8]弥尔顿.失乐园[M].朱维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