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协同育人的融合与实践
2023-11-20王佳碕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24007
王佳碕(盐城师范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7)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场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校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仅靠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完成育人目标。教育管理作为维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能够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大支持,二者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形成协同互动的良好局面,全面提升高校育人水平。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探索(第一卷)》一书,立足高校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基于协同理论视角,阐述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和动力机制,并从主体、环境、媒介、制度等角度深入探究了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实现高校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分析高校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协同育人的价值意义是探究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的前提条件。一是有助于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探索(第一卷)》认为在多元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易形成鲜明的自我认知和独特的个性意识,将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有机结合,构建起柔性管理机制,则能够有效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良好发展。二是有助于适应教育改革。该书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标准和要求愈发提升,高校不能再单一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而是应注重学生的思想认知、道德文化、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融合发展,可以促进思政工作的生活化与日常化,使思政工作者掌握更为详细的学生信息,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助力思政工作精准化发展,增进师生情感,提升育人成效。三是有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该书认为“三全育人”目标是基于构建大思政体系,调动一切教育要素健全学生人格、服务学生健康成长而做出的现实考量,将管理主体与教育主体有机结合,能够深入研究学生发展规律,打造立体化的教育管理格局,从而保证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管理机制延伸至课堂、宿舍、校园等各个角落。
该书还就高校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如何进行协同育人作出一定思考。一是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探索(第一卷)》认为在高校内部,不论是行政部门还是教学单位都应该树立协同育人的思想意识,在各自分管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增强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成效。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工作人员,深知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高校应建立以辅导员为主的教育管理团队,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实现思政教育的全面结合。二是开发信息化教育管理平台,创新教育管理模式。该书认为随着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应积极搭建信息化教育平台实现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的全面融合。通过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高校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加强对教育管理的预见性和针对性,进而围绕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相融合开设如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模块,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使思政育人理念有机融合于教育管理各个领域。三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该书认为,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与政治素质,才能有效开展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因此,高校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育管理能力。为此,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外出调研、红色研学,夯实其思政理论基础,开阔其知识视野,能够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管理理念,将所学知识和方法灵活应用于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之中,强化育人责任感。
综上所述,推动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融合发展的标准化、规范化与制度化,能够使高校学生管理与人才培养更有保障,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全面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提高协同育人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