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国“铸舰师”潘镜芙

2023-11-20任光莉

党员干部之友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交流电驱逐舰军舰

□ 本刊记者 任光莉

他长期从事舰船总体研究设计工作,被外国同行称为“中国第一个全武器系统专家”;在他的科技攻关下,我国海军舰船不断劈波斩浪,从近岸驶向深蓝,实现了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他把人生奋斗与国家命运、时代洪流融为一体,见证、参与和推动了中国海军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壮美历程。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的舰船领域专家——潘镜芙。2023 年10 月8 日,潘镜芙因病医治无效于上海逝世,享年93 岁。

1930 年,潘镜芙出生于浙江湖州的一个商人家庭。抗战爆发后,为躲避战乱,年仅7 岁的潘镜芙同家人一道乘小船逃往上海。

到达上海时,正值晚上。潘镜芙看到黄浦江面上一片灯光,那里停泊的都是日本的军舰和外国的大船,没有一艘是中国的。年幼的他在心中萌生了长大后要为国家建造大军舰的想法。

1942 年,潘镜芙随父母定居苏州。6 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在校期间,他勤奋好学,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1952 年,大学毕业的潘镜芙被分配到华东电工局从事电气设计工作。

1955 年,上级安排他到一机部船舶局产品设计分处工作,参加新中国舰艇的设计。儿时的梦想,此刻变为现实。当时,中国和苏联联合建造扫雷舰,由苏联提供图纸并进行指导。潘镜芙担任翻译和技术校对工作,这种看似边缘的工作,却为他迅速掌握各项原理与技术参数打下牢固的基础。在这里,潘镜芙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1 年,我国第一个海军战斗舰艇总体研究所——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一研究所(七〇一所前身)在上海成立,我国海军战斗舰艇从此走上自主研发之路。调入该所的潘镜芙,一干就是一辈子,他将自己的一生与新中国舰船事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62 年,我国第一艘65 型火炮护卫舰开始研制。当时,国内舰船上使用的是直流电,岸上使用交流电。军舰一旦停靠码头就要接岸电,使用专门设备先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才能照明,一旦接错,电气设备就会被烧毁,带来很大的不便。负责电气设计的潘镜芙率先提出在护卫舰上使用交流电。然而,这一想法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这样做风险太大,还是走老路保险!”

毅然顶住压力的潘镜芙,在缺少技术资料、没有设计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攻克技术难关,成功在该型护卫舰上使用交流电。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使用交流电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稳定可靠。此后,我国其他各型号舰艇的建造均采用交流电,延续至今。

1966 年,潘镜芙以设计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的身份,开始设计我国第一代051 型导弹驱逐舰。作为海军装备中重要的舰种之一,驱逐舰以速度快、战斗力强著称,能够执行对海攻击、支援登陆和反潜、防空等多项任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不具备建造驱逐舰的能力,曾在1954 年以每艘相当于17 吨黄金的价格,从苏联购买了4 艘07 型驱逐舰。

守卫国家的海域安全,怎能依靠外国的装备?上世纪60 年代中期,中央军委批准了我国自行研制驱逐舰的方案,同时要求在舰艇上安装导弹武器系统,即建造国产导弹驱逐舰。七〇一所承担了全舰的总体设计工作。

然而,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落后,科研家底薄弱,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建造千吨级以上的大型军舰谈何容易?从舰体设计开始,重重困难便接踵而至。

驱逐舰的导弹发射装置大、设备多,舰体必须拉长。可是舰体拉长之后,势必会影响航速。负责电力、动力和武器系统设计的潘镜芙经过反复试验,选用了当时最成熟的动力技术,给051 型舰安装上强有力的“心脏”——两台453 型舰用蒸汽轮机,双轴双桨推进,最高航速可达36 节。

动力问题解决了,导弹驱逐舰的战斗力如何形成,又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此前,我国建造的舰艇都是单个武器装备军舰,互不关联,完全依靠指挥员的口令来人工合成作战系统,综合作战能力差。潘镜芙打破以往传统,按照“系统工程”的理念,将全舰所有武器有机结合,形成系统。他率领技术人员驻守现场、反复试验,最终解决了导弹驱逐舰武器系统的技术难题,不仅首次成功实现导弹上舰,而且将导弹、舰炮和反潜武器等单个装备组成武器系统,大大提高了国产导弹驱逐舰的作战能力,为武器按系统进行研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71 年底,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051 型导弹驱逐舰首舰“济南”号完成试航交船。该型舰比苏制驱逐舰更长,吨位更大,最高航速基本相当。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主研制导弹驱逐舰的能力,实现了海军舰船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潘镜芙也被外国同行称为“中国第一个全武器系统专家”。

上世纪70 年代后期,潘镜芙作为总设计师,率领团队攻克了海军舰船远洋航行中油水补给等难题,并为我国海军编队成功设计了指挥舰——051Z 型“合肥”号导弹驱逐舰。

1980 年,在“合肥”号的指挥下,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挺进浩瀚的南太平洋,完成了远洋洲际导弹发射试验的远洋观测以及打捞工作,这标志着中国海军具备了航向远洋的能力。此次任务完成后,一位舰长对潘镜芙说:“我们的舰艇只能在家门口转一转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潘镜芙担任我国第二代052 型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他认真总结第一代设计中的经验,在051 型导弹驱逐舰的基础上,继续强化“系统工程”设计理念,强调全舰各个系统有机协同,综合性能兼优,同时大胆采用国内最新科研成果,首次将舰上各种武器和电子系统、设备组成有机联系的作战系统,实现海上作战指挥自动化。

此外,他还建立陆上试验场,亲自主持武器系统的对接调试,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052 型导弹驱逐舰电子设备众多、天线林立,如何使舰上的电子设备互不干扰、协调相容?这是潘镜芙最为关注的问题。他忘不了1982 年马岛海战中,英军号称最先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阿根廷空军使用飞鱼反舰导弹击沉,就是因为电磁相容性没解决好。电磁不相容,使得雷达和通信系统不能同时使用。当时“谢菲尔德”号正在进行通信,关闭了原本能发现阿根廷战机的舰载对空雷达,结果被对方抓住有利时机而击沉。

面对这一技术难题,潘镜芙组织攻关小组,分析抗干扰效果不佳的各种可能原因,然后一条一条进行测试,最终在数百条的可疑原因中,发现了新的干扰源,最后几经调试,终于解决了卫星通信和雷达相互干扰、不能同时开机的难题。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由潘镜芙主持设计的我国第二代052 型导弹驱逐舰“哈尔滨”号和“青岛”号分别于1994 年和1996 年交付中国海军,其性能达到当时世界同类舰的先进水平,作战能力大大提高。该型舰在技术领域所做的一系列创新,也深深影响着导弹驱逐舰后续型号的改进。

1997 年,“哈尔滨”号作为中国海军编队主要军舰访问美国、墨西哥、秘鲁和智利,实现了中国军舰首次环太平洋航行;2002 年,“青岛”号远航4 个多月,横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实现了中国海军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

此后,年逾70 的潘镜芙逐渐退居二线。虽然不再负责舰船的具体设计工作,但他依旧时刻关注着舰船的发展和科技前沿动态,先后撰写了《新型驱逐舰研制中的经验和体会》《21 世纪武器装备发展及对策研究》《水面舰艇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等一大批高质量学术论文,为我国海军发展和国防建设继续贡献着力量。

潘镜芙的一生,把所有心血倾注在导弹驱逐舰的设计上,完成了大量开拓性工作,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等奖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主持设计的051 型导弹驱逐舰“济南”号和052 型导弹驱逐舰“哈尔滨”号,于2006 年入选“中国十大名船”。

如今,在第一代、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基础上,第三代、第四代导弹驱逐舰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的新型驱逐舰相继问世,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的钢铁长城。潘镜芙曾说:“我和军舰打了一辈子交道,看着它们最终驶向深蓝,这是我最骄傲的事情。”

蔚蓝海洋,百舸争流,潘镜芙的名字早已深深地刻印在蓝色的国土之上。

猜你喜欢

交流电驱逐舰军舰
052C型导弹驱逐舰
图解军舰
直流电大战交流电
101舰之雷霆万钧
打捞沉没军舰
你和军舰有多熟
造艘军舰自己炸
潜艇怕驱逐舰?
中国“最强驱逐舰”下水引热议
交流电掉电检测方法及报警电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