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感受曹氏风筝里的美学细节
2023-11-20受访专家吴同泰采写李美锟
受访专家|吴同泰 采写┃李美锟
提起曹雪芹,大家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曹雪芹先生的这部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但也许你不知道,曹雪芹先生其实还是个风筝高手呢!
1943年,孔祥泽先生与京城数位风筝名家偶见清末《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先生所作《废艺斋集稿》,孔老追本溯源,致力于曹氏风筝的整理、研究、复制和推广,为其技冠以“曹氏”之名,60多年始终如一,终将其传之后世。2011年,曹氏风筝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吴同泰先生作为曹氏风筝的传承人,致力于将这种文化传承给孩子们。吴同泰先生表示:“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是把风筝作为一种纯技艺来传承。风筝传承,首先传承的是风筝文化,其次才是技艺。”
曹氏风筝是北京城的一张名片,它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了无数匠人的心意。
文化之美
在吴同泰先生看来,风筝不仅是漂亮的飞行器,也是精美的工艺品,尤其曹氏风筝的精神内涵,其实和人息息相关。吴同泰先生说:“曹氏风筝讲究的是,做风筝如同做人。做风筝的每一步,其实也都在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处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阴阳平衡,不只是做风筝的诀窍,也是做人的基石。”
吴同泰先生在每次进行亲子风筝讲座或体验活动时,都会给大家介绍风筝骨架的含义。以扎燕风筝为例,“上条刚健,下条柔韧”,曹雪芹先生当年对于制作沙燕风筝设计了很多巧思,有阴有阳,亦是有刚有柔。“上条刚健”代表着阳刚,自强不息,“下条柔韧”代表着阴柔,就是包容。风筝的骨架就如同天地一般,也和人与人的关系一样,需要刚柔并济,阴阳调和。骨架不仅是扎燕风筝的灵魂,也是所有风筝的灵魂,骨架也是一个人的灵魂。想让风筝飞得高、飞得远,骨架需要阴阳平衡;一个人想要生活安定幸福,也需要调整自己,与他人友善相处,与父母、伴侣和子女相互包容和迁就。这就是风筝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的处世哲学。
所以,带孩子欣赏风筝,第一眼其实更应该引导孩子关注风筝的骨架之美。有了骨架,才能在此基础上,制作出各种形态的风筝,绘制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而这种骨架之美,正是风筝文化之美的根基。
技法之美
曹氏风筝有自己的独特技法,最大特点就是集南方风筝和北方风筝的精华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用拟人手法创造了“燕子”的家族。比如有比翼燕、瘦燕、肥燕、雏燕等,不仅形似,更追求神似,也就是“神存动态”。曹氏风筝除了独有的文化内涵,其特有的技法更是一绝,即扎、糊、绘、放“四艺”研究制作。
扎 骨架扎制决定风筝好坏,对竹条弹性、硬度、厚薄的选择很重要。如硬翅风筝用上下两根竹条扎成膀兜泻风,要求上条刚健,下条柔韧。软翅风筝只有上膀条,是起飞的关键,竹子要先“出汗”,即把竹子里面的油、水烘干,才不易变形。
糊 纸面的糊制也影响风筝飞行,要求自然、平整、随形。“保稳全靠纸不松”,如“硬膀扎糊诀”讲到“须势黏纸莫外折,待到黏牢再糊边”这一糊膀兜要诀,意即黏纸时先将糨糊涂在竹条外缘,把纸糊上扯平后先不要外折,因为一外折就不免变形,膀兜就糊得不平均了。
绘 遵循“繁而不烦,艳而不厌”的原则,曹氏风筝设色绚丽鲜明,这样放飞时在空中才有夺目的效果,但不能过艳。画面图案则用谐音取义、由象生意等手法,多有吉祥寓意。
放 曹雪芹关于放飞技巧的文字残留不多。风筝的放飞直接影响其动态美,可趁风势突然给线并任其摆动,以追求向上钻、振荡的效果。
深度了解曹氏风筝技法,我们可以帮孩子领略到风筝制作的奇妙之处,而不仅仅是将美的感受停留在风筝的画面上。了解了风筝制作的技法,孩子会在风筝制作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比如对称,比如平衡,比如中和……
人性之美
这要从曹雪芹先生为什么要教大家做风筝说起。曹雪芹先生曾留下一部手稿《废艺斋集稿》,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记载了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那么,他为什么要做风筝呢?
众所周知,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时已经陷入贫困,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在困顿中的他仍然关心平民百姓的生活。他在救助穷困潦倒的百姓时,发现这样的救助只能解一时之困,但是仍然改变不了困顿的现实。据说,曹雪芹有个朋友叫于景连,当兵成了瘸子,生活艰难,去找曹雪芹寻求帮助。得知北京某王府的公子哥买风筝就会花掉几十两银子后,曹雪芹就做了几个风筝送给于景连让他卖了暂时糊口,没想到竟然卖了个好价钱。曹雪芹因此想到:济人以财,只能解燃眉,而济人以艺,可以养家糊口。所以曹雪芹将曹氏风筝技法整理出来,为贫困人群提供帮助,希望他们通过掌握一项技艺来养活自己,有了谋生的手段,才是真正立足的根本。曹雪芹先生的大爱,让曹氏风筝得以流传下来,让很多平民百姓凭借一门手艺可以生活下去,并且通过代代相传,让曹氏风筝的文化内涵得到了传承。
曹雪芹先生传承风筝制作工艺的故事,展示了他悲天悯人的君子情怀,更是曹氏风筝中蕴含的一种人性之美。
曹氏风筝亮相“一筝春色等风来”风筝展
我小时候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其中一个让我一直很怀念的,就是在乡间的小路上,稻田边,和小伙伴们放飞自制的风筝,尽情奔跑。等我做了父亲,陪伴孩子放风筝的时候,我才发现现在风筝已经可以制作得这么精致,放飞得那么高远了。即便如此,我还是怀念童年那个自制的小风筝,很粗糙,甚至有破洞,画得很丑,但却承载了我童年的无数个梦想,我希望像风筝一样,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风筝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玩伴,它有故事,有思考,虽然风筝线在人的手中,但我们却不能完全掌控它的方向。
之所以策划“一筝春色等风来”风筝展,是希望风筝文化可以延续,何况曹氏风筝是北京城的一张名片,它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了无数匠人的心意。现在的孩子就是未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我会尽我所能,为孩子们争取更多和传统文化接触及学习的机会。
(策展人吴峰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