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围炉咏橘
2023-11-20编辑高婷
编辑┃高婷
橘子作为一种常见的水果,不可小觑,得到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喜爱与赞颂。橘子树也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点缀了灰暗萧瑟的秋冬时节。
时间进入11月,随着立冬、小雪等节气的临近,真正的冬天就要来了。北风开始吹起来,许多树木的叶子都落了。但苏轼却说,初冬正是好时节。
在《赠刘景文》一诗中,苏轼先说到开放于夏季的荷花,如今连荷叶也枯败了;开放于秋季的菊花,也已经谢了,只余枝干在寒霜中挺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初冬时节就是一片灰暗萧瑟,恰恰相反,眼前的景象色彩斑斓—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黄色与绿色的橙与橘。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橙子和橘子刚挂果的时候是绿色的,成熟之后转为黄色与橙色。绿色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黄色和橙色则使人感觉温暖,伴随着一种富足感,再加上清香的气味与清甜的味道,寒意四起的初冬时节是不是瞬间就变得明朗、轻快了起来?在这个随处可以看见橘子的季节,我们和孩子一起了解和橘子有关的那些诗和故事吧!
橘为嘉树
大家或许想不到,橘子在我们国家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周朝就已经被当作水果食用,《周书》《庄子》等古书中都有对它的记载。《韩非子》中还有专门描述:“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
不过,让橘子在诗文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屈原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从这首诗开始,橘树就被称为嘉树。屈原在诗中也说到了橘子的颜色——青黄杂糅,还描述了它四季常绿的叶子和浑圆的果实形状。
关于橘树叶子四季常绿的特点,唐朝的张九龄在《江南有丹橘》一诗中给予了重点赞美:“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屈原最赞赏的却是橘树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这又让大家想到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吗?这句话是说生长在南方的橘树移植到北方后,因为水土差异,果实变得酸涩难吃。
这个故事源自《晏子春秋》,同样出现在周朝。晏子用这个故事来挤对楚王—后者原本想用一个犯了偷盗罪的齐国人羞辱作为齐国使者的晏子,却不料被晏子反杀,晏子说这其实是因为楚国的国风不好,使人们有了偷盗的倾向。
屈原诗中的“独立不迁”讲的也是橘树的同一个现象,不过他是用这个类比来讲自己矢志不渝的志向,跟唐朝张九龄一样,都是将某种品格寄托在橘子这位“嘉客”的身上。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南橘北枳”很有可能是个误会,是嫁接技术失败的结果。橘子的确是在南方地区生长得最好。而当橘子被移植到北方时,当时往往是以枳为砧木,那么如果嫁接失败,最终结出来的依然是枳的果实,又酸又涩。但这并不意味着橘就变成了枳。
奉橘三百
在汉朝的古诗中,我们也能看到橘子的身影:“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柚子、橘子,还有苏轼诗中提到的橙子等,都属于柑橘家族。最早的祖先是香橼、柚和宽皮橘。后来彼此之间不断杂交:柚和宽皮橘杂交产生橙,柚和橙杂交产生葡萄柚,宽皮橘和橙杂交产生柑,香橼和橙杂交产生柠檬……不断有新品种产生,是不是有种眼花缭乱分不清的感觉?分不清也不是特别要紧,反正都好吃,是不是?
唯一问题是赏味时间:通常要等寒霜落下来以后。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范云在《园橘诗》中写道:“芳条结寒翠,圆实变霜朱。”同时期的另一位诗人虞羲在《橘诗》中也写道:“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还有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庭橘》:“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这些诗词都强调了品橘的时间节点。
不过有一年,晋朝书法家王羲之却在那之前得到了一批已经成熟的橘子—就像今天我们得到了最早一批上市的水果,颇为难得,量也不多。王羲之便将其中的300颗寄给友人分享,并顺手写下一张纸条:“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个故事流传到后世,成了著名的《奉橘帖》。
后来,唐朝诗人韦应物对照《奉橘帖》,写了一首很好玩的诗《答郑骑曹青橘绝句》,寄给他的朋友。
答郑骑曹青橘绝句
[唐]韦应物
怜君卧思新橘,
试摘犹酸亦未黄。
书后欲题三百颗,
洞庭须待满林霜。
诗中说道:听说你卧病在床,想吃新上市的橘子(大家应该也有过在病中吃什么都没有胃口,有时候就想着吃某种特定东西的经历吧),但试着摘了几个,却都还没有成熟—颜色还是绿的,没有变黄,味道也非常酸。我很想像王羲之那样,大笔一挥说“送你橘子三百颗”,可是在我所处的洞庭湖一带,还是得等寒霜落满树林之后,橘子才能真正成熟。
不知道到那时候,韦应物会不会真的像王羲之那样,给朋友寄去300颗之多哦?
木奴留香
在不少咏橘的诗词中,我们会看到“木奴”这个称呼—它所指的正是橘树。这背后也有个故事:
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多次想要置办家产,妻子却不支持,认为这不是大丈夫应有的志向。于是他私底下让人种了1000株橘树,临死前才告诉儿子:你母亲不让我置办家产,导致家中贫穷,但我给你留了“千头木奴”—这指的就是橘树,长成之后能带来经济价值。
放到如今,从经济和务实的角度来看,李衡的做法可算是“长线运营”。
橘树从栽种到首次挂果,要等好几年的时间。唐朝诗人柳宗元写过一首《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说他亲手种了两百棵,“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不过等最终结出果实,那就像李衡的“千头木奴”,柳宗元也期待能得到不错的收获:“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从审美的角度看,相比较屈原笔下的“嘉树”,“木奴”是不是显得格调不够高?但是诗人们却说,这正是它务实、不图虚名呀!
唐朝诗人贯休在《庭橘》诗中说它:“不缘松树称君子,肯便甘人唤木奴。”宋朝诗人袁燮在《咏橘》诗中则说:“贫家不作千奴计,一树庭前也自奇。”哪怕只能种一棵,等到“风劲霜清木落时,金丸粲粲压枝重”,结出满树的果实时,那景象也是非常好的。
明末清初的名士张岱特别爱吃橘子,自称“橘虐”。他写过一篇《樊江陈氏橘》,说这个果园的橘子特别好,因为主人不仅精通园艺、善于发挥作物的特性,而且对采摘的把控非常严格:“青不撷,酸不撷,不树上红不撷,不霜不撷,不连蒂剪不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品控做得好。
他每年都必定要亲自到这个果园去买橘子,“宁迟,宁贵,宁少”,因为别人家的都不如这个果园。橘子买来以后,还要专门贮藏在铺有“金城稻草或燥松毛”的黄砂缸里,留着慢慢吃。
据说张岱有个叔叔,也爱吃橘子,而且是个急性子。每年一到季节,就在房间里摆满橘子,还嫌自己边剥边吃太慢,便让仆人没日没夜地剥,直到仆人的手都变成了黄色……相比较张岱的亲自探访、精挑细选、仔细贮存,他的叔叔是不是就显得太过粗糙,失去了吃橘子的风雅与清闲呀?
其实橘子不仅味道甘甜,而且闻起来还有一股清香。宋朝有“闻果”的风俗,所用的通常是同属于柑橘家族而香气比橘子更为浓烈的佛手、香橼。不过我们也可以在初冬季节,和孩子一起慢慢地剥橘子吃,同时轻嗅橘子的香气,就像宋朝诗人李石在《香橘》诗中所写的那样:“手温谁握洞庭香。”
互动问答
1 我们现在所吃的橙子是由哪两种水果杂交而成的?
●柚和宽皮橘 ●柚和橙
●宽皮橘和橙
2 有一个人特别爱吃橘子,还自称“橘虐”,请问他是谁?
●李衡 ●屈原 ●张岱
3 橘树还有哪些别称?
●嘉树 ●木奴
4 什么时候橘子的味道最好?
●白露之时 ●霜降之后●中秋节当天5 古诗词“书后欲题三百颗”的后半句是什么?
扫码答题,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
袁坚
文学博士、早教专家、潜水员、专栏作者,出版有《带上思维导图读绘本》《带上思维导图去旅行》《带上思维导图写作文》,联合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创作“小狐狸卷卷”系列儿童故事,创作“山海经”系列海洋主题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