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艺术特色赏析

2023-11-20陈郁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中国画

摘 要:中国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具有丰富、鲜明的艺术特色。中国画不仅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例,从多个方面对其展开艺术特色赏析。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中国画;艺术赏析

中国画以传统水墨为主要表现媒介,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笔墨犹如心灵的延伸,使观者能够通过画家的笔触和墨迹,感受到画家对于题材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通过简约和含蓄的表现手法,中国画以少胜多,以虚与实的对比展现出抽象、意境和神韵之美[1]。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如此,他以自然为师,运用各种笔法描绘山水,并以独特的创作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揭示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独特理解,让观者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2]。

一、《富春山居图》简介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创作于14世纪,在这一时期,文化艺术繁荣,绘画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3]。黄公望是元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被誉为“元四家”之一。他的绘画技巧在年轻时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善于以山水为主题,以自然的景物为基准,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色彩表达内心的感受。黄公望的艺术理论与实践为后世画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对中国画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公望一生追求真理、自由,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和丰富的内涵。

《富春山居图》长数米,整幅画被划分成三段不同的景观:

第一部分中,黄公望表现了春天的富春江。江水清澈如镜,岸边的杨柳摇曳生姿。远处的山脉给人以层次感,宛如绵延不绝的翠绿海洋。在岸边的小船上,有几个渔民正在划船,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气息。江边的山村凸显出富饶繁华的景象,户户有屋、田田有地,彰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二部分中,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村庄周围的围墙和石桥,增强了画面的逼真感。村子里面的房屋错落有致,屋顶上的烟囱正冒着袅袅炊烟。一条弯曲的土路穿过村庄,连接着山林和田野。整个村庄散发着安宁与宁静的氛围,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

画面的第三部分表现的是高耸入云的富春山。山上的树木苍翠欲滴,茂密的枝叶遮挡了阳光,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山脚有一座小桥,连接着山脚与山间。作者将画面向后延伸,营造出一种由密变疏的艺术效果,画面中,山岳、树木和云雾渐渐变得模糊,让观者感到远处的景色在逐渐消失,仿佛进入了一片宁静而神秘的境地。这种延伸的效果让人感受到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使得画面更加开阔,且具有奇妙的想象力。与此同时,黄公望也注重对细节的描绘,他运用浓墨细笔勾勒出水波、丝草和阔水细沙。细腻的笔触,使得这些细节更加生动,细腻的波纹、柔软的丝草以及繁复的沙砾栩栩如生。

二、《富春山居图》的艺术特色

(一)笔法

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运用了多种绘画笔法,突出表现在对山与水的描绘中。黄公望善于以泼墨、披麻皴等技法,准确地表现出山峦的陡峻和清晰。他将绢上的画面分成数个区域,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形成了层次感。总体来说,黄公望运用了水墨渲染的笔法,巧妙运用淡墨、浓墨和湿笔等技巧,创造出了层次丰富、变化多样的效果。他运用湿笔将淡墨与浓墨结合起来,使得山石与树木之间呈现出模糊而又神秘的过渡状态,这种水墨渲染的笔法使得作品更具立体感和艺术张力。对于山体的刻画,他以浓墨表现一些主要的山峰,用淡墨描绘出山脉的延伸和层次感。同时,他运用破笔法,将山峰的形态统一起来,形成整体的山水景观。他凭借巧妙的笔法,使得山峰的形态丰富多变,且云雾缭绕,给人以神奇的感受。

在画中之水的描绘方面,黄公望同样运用了多种笔法。他将静水、流水、瀑布等不同形态的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表现静水时,他使用了积墨、破墨等技法,营造出一种平静的氛围。黄公望对于水面表现技法的娴熟运用,为整幅画面增添了动态感和生气。他还运用皴染法描绘江面,使得画面变得平静而又生动,通过画笔压力和运动轨迹的变化,在画布上勾勒出波光粼粼的江面,使观者仿佛置身于江边,感受到江水的起伏和翻腾。此外,在《富春山居图》中,黄公望还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在中国画中起着承上启下、连接整体的作用。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运用流畅而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山峦和树木的形态,同时通过粗细和轻重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和远近关系。他巧妙地运用了断笔、点画等技法,使得线条在作品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变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和层次感。

(二)构图

首先,《富春山居图》的构图充满了层次感。整个画面分为三个区域,即左右两边的山景和中间的江景。左右两边山脉起伏,错落有致,既有主峰又有次峰,给人以层层叠叠的感觉。中间的江景宽敞开阔,江水清澈,蜿蜒流淌,使整个画面在视觉上更为广阔。通过层次感的营造,画家使山水和江景相互映衬,让整个画面更富有立体感。

其次,黄公望善于运用透视法来增强畫面的深邃感。在《富春山居图》中,他通过巧妙运用线条、色彩和明暗对比等手法,将近景、中景和远景之间的距离感表现得十分到位。例如,在前景部分,建筑物被绘制得较大且清晰,而随着视线向后延伸,远处的山水逐渐变得模糊而抽象。这种透视法的运用使得观者能够感受到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再次,作品运用了对角线构图,使得画面具有很好的视觉动感。对角线从左下到右上,沿着山峰的轮廓向上延伸,且直线和曲线相结合,形成了画面的动态和流动感。同时,画面中的树木、建筑物和人物也都遵循对角线的布局,使得整个画面形成和谐的比例。

最后,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阳刚与阴柔的对比。在画面的左侧,山脉险峻峭拔,用线条勾勒出峻峭的山势;而在画面的右侧,山脉则柔和流畅,透露出一丝温柔。位于山脚的村落、亭台、渔舟、小桥等,都展现出一种悠闲宁静的氛围[4]。通过对比,画家巧妙地展现了自然山水的壮丽与人文景观的温情共存。作品中的细节处理也非常精致,运用了数种绘画技法。画家在描绘树叶、山纹、水波等细节时非常用心,运用了不同的笔触,使得画面更加真实而立体。

(三)气韵

中国画强调气韵,即画作的韵律感和气息。山水画家在创作中,习惯在自然景观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此来达到抒发思想感情、展示内心境界的目的。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画作具有一种魅力和张力,给观者以强烈的震撼力,能有效引发观者共鸣。

《富春山居图》的画面中心是茫茫江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江水从画面的左侧流经画面的中央,蔓延至画面的右侧,其流动之势如同大海奔涌,仿佛要冲破纸面。这种生动刻画使人感受到巨大的力量。同时,黄公望灵活运用水墨,以不同浓淡的墨色勾勒出江水的起伏和流动,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画面中的山峦起伏,层层叠叠,绵延不绝,给人以深远的视觉感受。山石的笔触极为灵动,山势高耸,云雾缭绕,更增添了画面的神秘和浪漫。画中的山峦与江水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恢宏的山水画气势。画家用水墨描绘出山水之间的曲线与转折,令画面层次感更加丰富,给人以穿越山林的身临其境之感。

此外,画中的楼阁、树木等细节元素也为画面增色不少。在画面的右侧,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阁楼,给画面增添了一丝人文情怀。楼阁的线条婉转流畅,建筑的雄伟气魄与山水的辽阔景色相辅相成。画面的左上方,树木葱茏,郁郁葱葱,为整个画面提供了绿色的点缀,增添了生气与动感。

(四)意境

在中国画中,意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包含了艺术家对于自然、人物、事物等产生的情感和思考。画家通过捕捉大自然的变幻之美,将精神和情绪凝结在作品中,给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这种意境的表现既超越了客观现实,又将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而生动,给人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美的享受[5]。《富春山居图》巧妙运用墨色渲染了连绵起伏的山峦和蜿蜒曲折的溪流:山势磅礴,峰回路转,给人一种宏伟壮丽之感;溪流奔腾,波光粼粼,给人一种生气勃勃之感。这种真实而生动的山水表现手法,让观者仿佛进入了画面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界的无穷魅力。

除了自然风光外,人文景观也是画家描绘的重点之一。《富春山居图》中小桥飞跨溪流,连接着画面的两岸,为观者架起了桥梁;流水潺潺,从画面的高处倾泻而下,让人们感受到欢快和活力;亭台稀稀疏疏,分布在山中,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种人文景观的描绘,让观者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富有一种宜居、宜人的意境。

整个画面呈现的意境是恬静的,让人产生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山峦起伏,溪水潺潺,繁花似锦,这种恬淡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在喧闹纷扰的现实世界中,人们大多渴望找到一处安宁的栖息之所,放下繁忙的生活,领略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当人们欣赏这幅画作时,仿佛可以远离现实的烦恼,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与舒适。

(五)思想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富春山居图》中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哲学观点和价值观。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修养,主张克己复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到富春山居的一方小舍,窗明几净,桌椅整齐。这体现了平凡而宜人的生活态度,代表了儒家追求简朴、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常以山水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他们对于人生境界和情感追求的“山水意境”思想。此外,画中行人正在园中游览,他们互相携手、和谐相处,显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道家的思想也渗透在《富春山居图》中。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6]。在画中,可以看到山水的奇峰险岭、茂林修竹,自然景色的壮丽令人赞叹。画家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呼应了道家倡导的与自然和谐相融、安享自然美的思想。此外,画家刻画了流水、浮云的形态流转,让人感悟到生命的流动和变化,强调了道家中“万物皆有道”的观念。《富春山居图》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意识”思想,画中不仅有当时的风土人情,还描绘了历代名人、文化遗迹等元素,使整幅画作具有了时间感。这种历史感让观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的来说,《富春山居图》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谐共处”的核心价值观。画中山水、树木、建筑等元素与人物形象融为一体,相互交融而又相得益彰。这种融合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观念。画中所展现的山景和人物都呈现出一种极富艺术感和人文关怀的气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宏大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黄公望成功地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结合,给观者带来了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启迪。《富春山居图》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中儒、道思想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杰作。

三、结语

山水画的构图不仅追求整体的平衡和谐,还注重空间的透视感和意境的表达,这些都体现了山水画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魅力。《富春山居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绘画艺术史上的瑰宝。作者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营造了一种宁静、恬淡、和谐的意境,它唤起了人们内心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宁静之境的追求,给人以心灵的滋养和平静。这幅画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一种饱含智慧和情感的杰作,永遠为观者提供着一处静谧的避风港。

参考文献:

[1]焦晓杰.《富春山居图》艺术创作特色探析[J].艺术评鉴,2021(7):41-43.

[2]黄澜.泱泱春江水 绵绵故园情:品先祖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乡愁之管见[J].青年文学家,2022(8):153-156.

[3]鲁安莉.黄公望:浅绛山水创始人:浅析《富春山居图》和黄公望的浅绛山水[J].明日风尚,2020(8):75-76.

[4]孙雪寒.“云观”名作之我见:以《富春山居图》构图分析为例[J].艺术品鉴,2021(12):18-19.

[5]刘凡,田沁园,张都.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疗愈功能研究:以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例[J].美术大观,2022(10):114-117.

[6]贺婷婷.富春江孕育的文人画巅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及其影响[J].艺术品鉴,2022(10):40-47.

作者简介:

陈郁,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富春山居图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的终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品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刺破青天锷未残(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