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无界——由设计观念演化谈起
2023-11-19吴聪
摘要:设计者认知设计观念演化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设计趋势。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分析设计观念的演化迭代。得出设计观念由造物致用的核心观念拓展至以系统思维构建人、物、境相合,继而延展至数字社会,虚拟与现实相生共筑生活,最终设计泛化形成超越边界的大设计。万物皆可设计,人人都是设计师,大设计观催生设计通识教育观。
关键词:设计观念 造物致用 系统思维 虚实相生 大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9-0088-03
Abstract:Designers awareness of the evolution of design concepts helps them better understand the trend design. The study mainly adopts literature review,case study and generalization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design concepts,and the boundaries of design are constantly broken.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concept of design has evolved from the core concept of making things usefu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atic design,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ccelerated the design to travel between the real and imaginary worlds,and the real and imaginary worlds have co-existed to build life,and finally evolved into a grand design that transcends boundaries. Everything can be designed,everyone is a designer,and the view of grand design prompted the concept of design general education.
Keywords:Design concepts Creation with functional Systematic thinking From fictitious to substantial Grand design
引言
设计,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从各个方面、角度、细节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对人们的生活品质甚至生活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下,作为人类第三种智慧系统的设计具有高度创造性与交叉性,在社会快速转型的变革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技术、产业、商业、日常生活等领域均可见设计的活跃度。设计一词含义呈现多元化趋势,语境不同解读出的内涵不同。设计,突破传统的“物”的范畴,从虚拟到现实,从有形到无形,从物品到系统,从个体到社会,其形式与内容、边界与维度不断变革演化。作为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无论是教育者、学习者,抑或设计师、设计管理者、经营者,清楚认知设计观念的演化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当下的设计特点与发展趋势,运用设计的手段、思维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一、设计缘起
1.缘起生活,造物为本
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是联想思维与想象思维、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几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产物,是人类为自己生产、生活制造用具、谋划行动时随之有目的展开思考、策划、实施等实践活动。换言之,“人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设计性,凭借设计,人的有意图的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1]。作为人类最真实的需求与行为,“设计”远早于其学科建制的设立,是人为适应自然环境而有意识地创造改变生活、适应生存的手段,其渊源可追溯至“制造工具的人”,随其诞生而生成。正如美国工业设计师亨利·德雷夫斯(Henry Deryfuss)在其论著《为人的设计》中论述的那样,“久远之前,原始人用手鞠水而饮,水随指缝淌漏,遂用黏土依手捧之型造碗,使之变硬,再用之饮水,而后再加以把手,遂為杯子”。这个过程或许是无意识的创造,但无形中以设计的方式开启造物这一具有本质目的的行为。
2.东西方“设计”释义
“‘设计一词起源于罗马,可以追溯到拉丁语的‘desinare,它的含义很多,比如说标记、追溯、描绘、计划和做事”[2]。1548年,“设计”的释义首次出现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此时的设计为动词,定义为“在大脑中进行构想与思考、策划与执行,用途明确地为特定目的或功能制订相应的计划”,而后释义陆续丰富。1588年,设计兼具名词含义,意为“目的、目标和意图”,而后,其含义更为精确,“做一件事之前的计划,行动之前的打算”。“设计”一词虽为Design现代汉语中的译意,但其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亦有着相应的释义,如:计划,谋划,规划,打算,经营,构思,设想,运筹等。中国早期有关设计的经验性总结《周礼·考工记》一书中即有“设色之工,画、缋、锺、筐、巾荒”。此处“设”字之意与其西文释义一致,而元代戏曲家尚仲贤《气英布》剧文中亦有“运筹设计,让之张良,点将出师,属之韩信”,与设计之谋划、规划之释义相同。可见,无论东西方,“设计”这一行为早已根植于民众日常种种。
二、造物致用的核心设计观念
1.造物致用的设计观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
传统的设计观念是以造物为核心的,开物成务,造物致用为本,巧饰为末,最根本的工作是改造人类所用的工具和所处的环境,是解决生存问题的生活智慧外化,是物的功能属性与精神属性按照人类设想与计划相互作用促使人与技术、材料、能源、生态、环境等产生良性互动的结果。法国学者理查德·布坎南认为设计是技术文化的实用艺术,关乎所有人工物或人造世界的构思与规划,通过创意策划、设计推敲、打样生产、流通上市等各个环节,创作出可供有序实施的产品开发方案,具有一定的社会应用价值。它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类技能最为纯粹的演练,能够改造或生成一个前所未有的环境或物,向我们传达着关于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特定的真理,以满足人的需求同时给予生命实质意义。通过造物这一主观能动行为,人类审美意识觉醒,发现物的形式规律,提升生活品质,为日常生活及其体验赋予了秩序、理性和视觉化的活力与生机。例如,明代马蹄扶手椅的设计,一方面以马蹄形曲线的流畅线条构筑独特的视觉审美形式,另一方面能支撑任何人的背部和手臂,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坐姿,前腿与地板平行的担架杆是一种脚托,则呈现出人体工学的概念。可见,设计是实用与美学的紧密结合,是艺术品位与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是物质世界与精神领域的有序耦合。
2.造物致用的设计观念纵贯东西方
造物致用的核心设计观念纵贯东西方,从东方“器以象制”的设计哲思到西方“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思潮,设计的具体形式借以物质载体加以呈现,涉及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的点点滴滴。从非物质层面的图案纹样、符号标识等借助物质载体加以呈现,到建筑与室内、家具与软装、工业与轻纺产品,设计的主体和对象不同,聚焦的领域亦有截然不同的行业传统、设计体系和专业术语,其目的均是为物品有始有终的整个生命周期所构筑的系统流程建立起多方面品控与风评。同时,“作为制造服务的先导和关键环节,设计决定了产品的功能品质和全生命周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价值”[3]。理解设计造物致用的核心本质是设计从业者在展开设计构思时首先应遵循的基本法则之一。
三、系统思维构建人、物、境相合
1.设计演化呈现出系统性特点
在社会信息化、数智化飞速发展的当下,设计的作用必然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设计,突破传统“物”的限定,服务对象日趋复杂。“人造物、结构和过程之间边界不断模糊;社会、经济及产业框架的规模不断扩大;由需求、要求及限制构成的环境日益复杂;信息内容超越了物质实体价值。”[4]设计概念更加包容与开放,设计一词伴随着经济、社会、行业的发展呈现多重含义,设计服务的对象由传统的制造业拓展至服务业、商业甚至是社会管理领域,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等概念接踵而至。设计边界不断拓展,设计的认知亦不断迭代,设计观念顺应新时代提出的新命题与新要求,开始对整个社会与环境中所有人为的事物以及由此形成的复杂系统负责。设计由造物致用的传统观念演化为“谋求发现、分析、研判与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是人类为主动适应生存环境与社会变革等外部系统而进化形成的‘新型知识结构系统,是人类在重组生存结构过程中的智慧性‘创造活动”[5]。
2.系统思维介入设计组织与活动
多元复杂且持续性的问题使得“系统设计思维(SIT)作为一种融合理性且系统的科学思维与感性且具创造性的思维于一体的高级思维方式”[6]开始介入设计组织与活动。设计者认识到“设计在造物的同时,亦制造与之交互关联的各种关系,而这些关系其实和周围的万事万物都构成了或大或小的系统”[7]。构成系统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将现有的状况迭代成为更适合人类生活的情形,全面塑造构建人类生存的环境,改善人们生活,增添生活乐趣。无论是乔布斯构建的苹果帝国还是雷军搭建的小米生态链,从单一造物到系统构建,从整体维度认知、解决问题到优化个体元素间的结构关联与相互关系,或微观或宏观阐述着设计的多样性与系统性。设计者运用系统性设计思维立足全局,识别构成系统的内部元素,分析元素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强调解决人、物、境三者由于服务体系、产品特质、信息升级等发展现状所导致的复杂问题,“促成内部与外部的有效沟通,并做出相对正确的路径选择与设计决策,从而实现系统的可持续性”[8]。
3.系统思维构建人、物、境相合
在系统思维作用下,设计关注交互、服务和体验设计,关注社区人际互动与环境相生,关注组织架构与社会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基础因素,且新兴技术、行为科学、心理诉求、观念意识等多维因素介入所形成的交叉融合局面使得问题更为复杂,这无形中对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具有全域观的系统思维促使设计者的思维方式由线性转为循环,由单一的物体系转为复杂的人、物、境的深层认知,对于即将发生的事物产生一定的预判、干预,有机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推动事物的良性发展与有机循环,促使人、物与环境之间和合相生。同济大学娄永琪教授主导改造设计的好社区(NICE COMMUNE)关注人、物、环境几者之间的生态性系统运转,将大学搬进上海的老社区,将鞍山五村社区改造为办公室、实验室、展厅、活动厅等,居民可以自由出入实验室,学院老师在社区开课,社区焕发新的生命力,并且作为生活实验室入选英国设计博物馆主导的全球未来十大生活方式案例。
设计者形成运用系统思维构建人、物、境三者和合相生的观念认知目的在于使其“从原来专业性或者局限性的设计概念里面摆脱出来,进入一个更大的、整体性的、系统性的设计里”[9],更加关注、理解事物的本质,换言之为了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无论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抑或社会中的人造系统,用设计作为解决日常性或者全球性等各种层面问题的通道,让设计与社会的各个层面发生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构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造品质与价值、科技与美感高度融合的人造世界。
四、虚拟与现实设计服务场景相生
1. 设计服务延展至数字社会
后疫情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居家常态化使得线上虚拟生活逐步演变成为与现实世界相平行的数字社会。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不再止于真实的世界,拥有着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双重身份,来自网络空间的情感认同、社交需求、感官刺激等因素也使得虚拟世界成为构筑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虚拟仿真、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产品到元宇宙概念的明确等诸多社会变革加速设计由有形的物质世界跨入无形的数字空间,由真实世界创新性拓展至虚拟社会。数字社会激发设计服务场景进一步泛化,涉及的领域从界面设计、交互设计拓展至虚拟时尚、NFT电子加密艺术。设计成为连接二者的桥梁与沟通媒介,游走于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服务于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设计观念进一步演化。
2.数字虚拟化产品催化设计服务新业态
数字社会催生数字虚拟化产品,随之催化设计呈现多元虚拟化、动态媒介化、沉浸体验化等业态特征。一则,艺术展览、时装秀场通过三维建模、CG技术搭建数字展厅、虚拟秀场等方式迁移至云端,将原有的真实空间数字化为超现实空间,开放性的云展览、虚拟秀场突破空间的界限吸引大量观者,沉浸式体验进一步增强观展仪式感以及相应产品关注度。奢侈品牌Dior在中国发布元宇宙首展“在路上”,观者能够进入虚拟空间观展;运动品牌耐克则 通过360 °影像技术打造虚拟商店,借助AR技术提供试衣、试鞋技术为消费者营造独特的购物体验。二则,虚拟偶像、数字时装、虚拟家园、游戏皮肤、NFT加密艺术等形式更是不断拓展设计的概念与维度。前有支付宝与敦煌美术研究院以敦煌文化为切入点联合推出“祥瑞鹿王”和“幸运飞天”两款NFT皮肤付款码,通过“蚂蚁链粉丝粒”小程序限量发售;后有D&G与UNXD合作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Genesi系列NFT数字时装,“天猫大牌日”联合跨界品牌云南白药、Off-White等开发数字服饰藏品,将虚拟偶像、数字藏品与交互杂志融为一体。数字虚拟化的设计产品通过与Z世代的多维度、多视角沟通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群體拥趸,同时催化设计无限的可能性。
3.虚拟与现实服务场景相生共促社会与经济发展
虚拟与现实设计服务场景相生的设计观念迭代促使经济与政策、社会与文化、产业与企业的管理方式、运转机制产生深刻变革。线下实体策划布局相关线上业务,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相生相合共同发力拓展其发展空间,实现业务空间最大化。知识付费平台“美的历程”依托“中央美院专业性师资力量,通过沉浸式体验课程设计将养在深闺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借助线上视频课程与线下‘美学生活学院混合式进行有偿传播、分享与交流,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学习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员的兴趣,强化其参与体验感,实现艺术与美学素养的传播”[10]。深受疫情影响的时尚产业、时装品牌更是在大力发展线上营销业务的同时谋求转型,探索虚拟产品的开发。香奈儿、华伦天伦等品牌纷纷开发网络游戏《动物森友会》人物的虚拟时装,一些餐饮、电商、时尚品牌更是在游戏中通过搭建“品牌岛”的方式为其产品展开营销宣传。《堡垒之夜》的游戏玩家在线为游戏角色选择巴黎世家数字虚拟服装,其游戏服饰限量实物则可通过品牌门店和官网购买,通过其服务于线下实体经济,探索多维度商业模式。
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着设计的形式与载体无限延展,实现品牌、企业与用户的多元互动,助力世界既有秩序全面且深刻地变革演进。
五、设计无界的大设计观
1.设计观念更为泛化、开放
设计作为“一种观察审视世界、发现并解决问题、提供服务与体验、新增价值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11],是普世价值观的物质呈现,让人们能够与整个世界进行坦率的对话,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设计在不同的领域均担当不同的角色,从军事、医疗到交通、教育再到建筑、时尚、文旅甚至国家形象等,以交通系统为例,从交通工具到隧道桥梁、公路铁轨等轨道,从路标、地图、信号塔到视觉传达、员工制服等均可见设计踪迹。设计不再局限于具体化、有形化的传统设计领域。设计呈现百态,可谓无处不在,可以用来寓意造物,由百姓民生居家用品到载人航天飞船、宇宙空间站;也可用来意指谋划策略,系统创新构筑,一些非传统的设计领域,如组织设计、社会系统设计、教育系统设计、医疗保健设计;更可由现实世界延展至数字社会,建立起更为开放的设计观念,个人的知识体系、时间规划,职业规划等均可纳入设计的范畴。
2.设计无界的大设计观形成
设计是媒介,是态度,是人类进行设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责任为理想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良性助推作用。回望历史,秦王嬴政能够统一六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设计”观念,从兵器设计到度量衡制度的建立,有效地巩固其统治,增进不同地区的贸易流通,促进经济的发展。设计学者辛向阳教授将设计思维与心理学中的意识分层相结合开展“用设计思维规划人生”的工作坊,让每个人充当自己的设计师,校正自我认知误区,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从而实现设计人生。中央美院宋协伟教授从生态危机、社会巨变层面把设计的意义上升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与社会共存发展的高度,试图通过设计解决水源贫乏、贫困、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以呼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同济大学娄永琪教授与唐·诺曼、弗里德曼等几位学者发布了针对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设计“Design X”宣言,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将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语境下的设计概念定义得更为宽泛。系统化、生态化的大设计观念愈加清晰明了,设计无界,万事万物皆可设计,人人都是设计师。
3.大设计观催生设计通识教育观
大设计观念意味着设计者需要具有更为宏观的视野,广博的知识面,系统构建的能力,交叉融合的跨界观念,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适用于各个设计领域的核心理念,是设计之道。美国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在其著作《全新思维》中强调设计感作为现代博雅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典型的、全新的思维能力,是人类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善与塑造其所处的环境,从而满足生活之需使其充满情感价值的能力。设计者“发起和支持开放性的协同合作,利用设计的知识体系去策划构思、优化实施那些目标明确、概念清晰的设计活动,通过关联、整合、架构来推动社会创新实验和主动设计介入,形塑人们的日常生活”[12]。苹果公司的产品体系正是基于大设计的维度构建全域化设计服务与产品。设计,作为一种人人皆有的能力,从大众到从业者,形成设计无界的大设计观念,认知设计是理解他人、影响且改造生活、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设计作为人人必修的通识教育,“以‘大设计观助力社会创新发展,关注城市改造和民生改善,引领公众的设计消费价值导向对于当代中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13]。
结语
设计的社会作用与影响日趋扩大促使设计专业不断交叉融合,设计边界不断突破,设计观念随之演化迭代。设计,从造物致用的核心观念开疆拓域至用系统思维构建人、物、境相合,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跨界游走于虚实两界促使数字与现实设计服务场景相生,最终演化为超越边界的大设计,人人都是设计师,设计无界,大设计时代诞生,同时也催生设计通识教育观念。认知设计观念的演化与迭代,了解设计是在具体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良性助推力。作为设计从业者,更应将设计观念作为其进行设计活动的指导思想,知其源,理其程,明其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基金项目:2022 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22-JCZD-34);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号:2021SJGLX145Y);2023年中原工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纺织品设计与实践》立项编号:SZ202306
参考文献
[1]彭锋.从设计到设计设计——关于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哲学思考[J].艺术设计研究,2021(01):46-50.
[2][英]爱丽丝·劳斯瑟恩.设计,为更好的世界[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
[3]路甬祥.设计的进化与面向未来的中国创新设计[J].装备制造,2015(01):46-51.
[4][意]埃左·曼奇尼.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社会创新设计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3.
[5][英]约翰·赫斯科特.丁珏,译.设计,无处不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3.
[6]庞辉.现代设计教育中的系统思维[J].设计,2021,34(11):125-127.
[7][荷]彼得-保罗·维贝克.汪芸译.《超越交互:中介理论简介》[J].装饰,2021(01):68-75.
[8]刘新,莫里吉奥·维伦纳.基于可持续性的系统设计研究[J].装饰,2021.(12):25-33.
[9]杭间.系统性的涵义:万物皆“设计”[J].装饰,2021.(12):12-16.
[10]吴聪.技术赋能学习语境下的设计专业教育之变[J].河南教育(高教),2021(01):38-40.
[11]娄永琪.设计的疆域拓展与范式转型[J].时代建筑,2017(01):11-15.
[12]宋协伟.宋协伟:设计的时代[J].设计,2021,34(12):80-83.
[13]曾辉.大设计观与社会创新设计——曾辉谈“设计与文化”[J].设計,2020,33(02):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