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3-11-19王海军赵惠妍
王海军,赵惠妍,陈 晓
(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0 引言
近年来,美国高举“再工业化”“逆全球化”和“美国优先”旗帜,试图引领高端制造业发展,德国制定“工业4.0”战略来激发其制造业企业在新的产业革命中占据制高点[1]。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制造业强国战略,但“低端锁定”[2]和创新乏力等现状尚未根本改变。此外,以西方国家为首升起的“技术铁幕”[3],对我国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造成了强有力的技术封锁。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4]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5]。科技自立自强意味着依靠自主创新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6]。而在全球技术加速进步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关键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乏力的困境,我国迫切需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不仅是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更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7]。
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创新体系改革过程可以看出,科技自立自强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攀升。已有学者围绕科技自立自强的测度[8-9]、使命担当[10-11]以及实现路径[12]等方面展开了有益探索。例如潘建伟等[9]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宣思源等[11]认为,科技自立自强是引领中国产业独立自主,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根本力量。但纵观现有研究,较少有针对科技自立自强理论及实践回顾的研究,以及从溢出机理和障碍因素层面深入探索高质量创新发展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产业面临高质量发展的困境,明确科技自立自强的概念和内涵,分析其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切关系,解构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径。并针对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中践行科技自立自强的困境,基于不同理论角度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摆脱产业链的“低端锁定”。
1 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5],“四个面向”揭示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路径、传动机制、价值根基、动力源泉,同时也揭示了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生产力转化路径。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是我国现阶段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13]。研究表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嵌入全球高端价值链、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强化知识创造,是新形势下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尤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最终需要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我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均凸显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何为科技自立自强?已有学者对习近平新时代背景下科技自立自强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了探讨。从宏观角度来看,“自立”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自主意志和指导方向;“自强”则强调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支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能力上[14]。从微观角度来看,科技“自立”更加强调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自主、安全和可控性;科技“自强”则更加强调高水平科技创新的自主性,着重实现“从0到1”的突破,通过更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来塑造国家发展的新优势[15]。此外,与传统的“赶超”模式不同,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更加注重供给能力、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掌控科技资源的能力、科技渗透能力和创新生态包容能力等[16]。
基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科技自立自强具有独立性、创新性、综合性、持续性和应用性等多个本质特征。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一项长期且系统工程,涉及到全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科技创新链资源整合、创新企业成长、科技创新环境优化,以及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需要从全产业范围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产业链深度嵌入、科技资源空间合理布局、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科技创新环境适宜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因此,践行科技自立自强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关键作用,对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科技的自立自强,发展的主动权就不会掌握在自己手中。今日之中国,已驶入创新驱动发展的高速轨道,通过坚持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在许多前沿领域变成了“领跑者”。例如,今年以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成为我国出口新的增长点。而外贸出口主打产品的“新旧之变”[17],其背后正是持续的技术创新变革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加强自主创新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具体来说,科技自立自强主要通过以下构面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图1)。
图1 基于六大构面的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思路
2.1 技术洞察前瞻化与创新制度集成化
在技术洞察前瞻化方面,产业企业需要具备敏锐的技术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维,能够及时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场景,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而创新制度集成化则要求企业推动创新制度的集成,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这包括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及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与潜力。通过技术洞察前瞻化和创新制度集成化,产业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下的产业企业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2 科技创新平台化与创新网络生态化
科技创新平台化可以加速产业企业科技研发和技术转化,降低其科技创新的成本,并推动整个产业升级和转型;创新网络生态化通过构建各种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和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创新链条的高效运转和创新能力相结合。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化和创新网络生态化,可以促进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创新能力的集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种模式下的产业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力量,优化供应链、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加快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2.3 产业链条集成化与知识资源赋能化
产业链条集成化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创新,解决各个环节的短板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知识资源赋能化指产业企业较好地应用专利技术、研发成果、专业人才等知识资源,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因此,通过产业链条集成化和知识资源赋能化,可以促进新技术和新知识在产业链条中迅速传播,推动整个产业链条的优化和升级。当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并发挥作用时,可以形成产业的动力机制和竞争优势。同时,依赖于科技支持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可以通过应用核心技术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效益提升。
综上所述,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地,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实践中要注重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政策、资源、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3 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实现路径
在全球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践行科技自立自强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要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重要性、极端困难性与高度复杂性,就必须要聚焦于深层次的某一科学原理点的突破。为此,本文基于上述六大构面,从不同理论角度出发,提出助力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经。
3.1 基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理论:从产业链条集成化到科技成果转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5]。产学研融合理论最早源于Ansoff[18]提出的协同战略理念,以此为纽带把企业多元化的业务有机联系起来,用以诠释政策引导下产学研创新主体利用各自优势、交替牵头技术创新的行为[19]。自上世纪90年代,产学研融合在我国兴起,目前产业链条集成化已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相辅相成。产业链条集成化强调的是产业链各个环节间的协同合作和信息流通,而产学研深度融合则强调在产业链条中加入学术界和科研界的力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尽管目前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共同发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各环节交流合作,但我国很多企业仍被限制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具体来说:①支持主导产业链产学研协同发展的企业主导角色不鲜明。目前,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多由大学、科研院所或政府主导,企业主导的情况相对较少。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专利多而不精。自2019年起,我国便已成为提交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但根据《2021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发明专利转化率为35.4%。
为此,结合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出以下解决措施:①突出优势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明确的企业主导机制,确保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②强化市场导向,重视专利的质量与转化落地的数量。将产学研合作项目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匹配市场需求。同时优化专利策略,在专利申请过程中更加注重技术创新,重点保护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避免专利“堆砌”现象。以此来推动企业、高校“向前一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堵点,进而在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2 基于平台生态理论:从科技创新平台化到创新网络生态化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平台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20]。科技创新平台化是指通过构建开放、共享和互操作的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流动和整合,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21-22]。这种开放、协同和共享的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各类参与主体的优势,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而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而创新网络生态的形成和构建不仅仅强调技术创新,也关注各类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这种合作共创的模式有助于加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和衔接,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和完善,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坚持以开放合作的理念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放眼国际,拓宽合作,初步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网络生态。
然而,在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化和创新网络生态构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例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到国外专利保护或技术垄断、多方参与主体之间可能存在资源利益激励不足、合作机制缺失以及不同参与者之间需要建立互信和合作的关系等。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以下解决措施: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税收和政策等方面的激励,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投入;其次,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国际化发展;最后,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创新创业氛围。这些举措有助于推动创新网络生态的构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3.3 基于知识管理理论:从信息孤岛到知识资源赋能化
知识作为一种高投入、较难模仿的资源,能够使组织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战略变革等方面获得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23]。Alavi等[24]提出知识管理是一种涉及多项活动的流程,旨在使建立、获取并更新的知识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共享。在此基础上,王伟光等[25]将信息、活动与人连结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实现知识资源共享。一方面,通过引进和整合国内外的知识资源,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借助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国内科研人员和企业能够迅速了解和掌握国际领先水平的知识,从而推动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共享知识资源,企业能够形成产业联盟,整合资源优势,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可见,知识管理理论在更好地利用和共享知识资源、促进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各界在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实施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也可能会面临以下问题:①知识壁垒。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快,由于知识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上存在隔阂,阻碍了知识的跨界流动和共享。②知识管理不完善。随着国家提倡和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知识成果管理逐渐被各类创新组织管理者所重视并推广实施,但是大多数组织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知识管理机制和工具,导致知识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影响了其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此,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组织需要共同发力,在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和持续更新能力的同时,鼓励学习和创新,提高组织的科技储备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牵头建立开放的知识平台、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以及科学的知识评价体系,来更好地利用、共享知识资源,进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
3.4 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从前瞻技术洞察到创新制度集成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不断变化,我国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在此背景下,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了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了新突破。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过程中,为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机遇,我们也要意识到我国科技创新仍存在许多困难。例如,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以及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还有待优化等。而这些长期存在的难点需要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上,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可以依据“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解决我国当前最紧迫的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乏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会使得创新者及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面临风险,出现不愿意积极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现象。除此之外,仅仅依赖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来激励创新主体进行科技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例如,裴晓明[26]指出除了企业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外,政府相关管理机构也应积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力度。由此可见,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政府从知识产权保护与健全市场竞争机制角度出发,加大政策支持和创新制度建设,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4 结语
本研究探讨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与本质特征,分析了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现存的问题和挑战,揭示了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创新网络生态、强化知识创造以及优化创新体系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路径。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从而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未来研究中,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理论框架,加强多学科合作,关注不同层级和领域的实践问题,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支持。此外,还可以深入探讨其他能够有效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例如,深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改革路径和措施;探索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建设方案;研究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撑机制的优化方式等;通过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实施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经验,为制定和实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