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2023-11-19吴长好王文玉刘胜利
吴长好,韩 军*,王文玉,刘胜利
(1.息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南息县 464300;2.息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息县 464300)
0 引言
水稻是该省的主要农作物,其种植面积高达65万hm2,因此,有效提升水稻的生产质量对于增加该省的农业生产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0年之前,该省的水稻种植受到的病虫害类型相对较多,如螟虫、稻瘟病等。近几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病害黑条矮缩病,使得病虫暴发概率逐年增加。加之化学农药的使用,使得田间的水体与土壤受到严重污染,水稻产量逐渐下降[1]。为有效推广农作物(水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2013年以来,该省开展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并对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评估,以期为提升农作物(水稻)产量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1 技术要点
1.1 农业防治
注水,持续时间为7~10天。涵养天敌。通过在田间种植天敌喜爱作物的方式,将天敌引入田间。覆盖育秧。在水稻出芽前期,向田间覆盖20~40 m目的防虫网或15~20 g/m2无纺布,以此来避免飞虱虫害。稻鸭共育。在水稻移栽后的15天,向田间引入麻鸭,待水稻出穗后,再将其赶出,此举可以防治田间的杂草丛生,实现病虫害的防治[2]。
1.2 性信息素诱控
可通过二化螟性诱剂的作用,将二化螟成虫诱杀。首先,在田间均匀放置诱捕器1~2个/667m2,且间距需保持在30~50 m。其次,在二化螟虫害爆发时,可连续向田间放置诱捕器。最后,待幼虫羽化后,撤出诱捕器,水稻进行移栽后,将其转移至田间。随着水稻的高度增加,诱捕器的高度也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并根据有怄气的有效期及时更换其中的诱饵。
1.3 生物防治
根据虫情监测的结果,在二化螟成虫虫害暴发时,可以通过向田间放置螟黄赤眼蜂卵卡的方式来进行防治。卵卡的布置形式为:根据田间的实际情况,均匀设置6~8个/667m2放蜂点,并保持间距在8~10 m,放蜂的数量为20000头/667m2,平均4天重复放蜂,次数为3~4次。其中,卵卡需放置在距离植株顶部1~10 cm的位置,在植株生长后,再根据标准进行调整。
1.4 科学用药
1.4.1 种子处理
为了有效避免种子播种时受到病虫害的侵害,通常对种子进行预处理,将种子浸泡在咪鲜胺、氰烯菌酯等药剂中。一般,杂交水稻的浸泡时间为24 h,常规水稻的浸泡时间为48 h,在达到浸泡时间后,才能开展后续的育秧工作[3]。
1.4.2 带药移栽
在育苗后,进行相应的移栽工作。移栽前2~3天,采用浓度为20%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 g+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6~24 g或浓度为200 g/L吡虫啉可溶液剂7~10 ml与水30 kg混合摇匀后,喷洒至幼苗上。以此,防治水稻苗期病虫害。
1.4.3 分蘖至孕穗期防治
在此期间,主要防治二化螟虫、纹枯病以及稻瘟病。根据虫情监测结果显示,在二化螟卵孵化盛期以及幼虫期,可通过向植株喷洒适量苏云金杆菌、甲氧虫酰肼等药剂来抑制二化螟成虫。此外,在植株纹枯病病株率达到防治指标或稻瘟病出现急性病斑时,可通过蜡质芽孢杆菌或井冈·蜡芽菌、多抗霉素等药剂兑水进行喷洒[4]。
1.4.4 抽穗扬花至灌浆期防治
在此期间,主要防治稻曲病、穗颈瘟、“两迁”害虫。其中,在稻孕穗末期破口前7~10天,若田间的湿度较大时,需及时使用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药物兑水喷洒植株,可有效防治稻曲病。当植株出现急性病斑时,可在孕穗末期和齐穗期间,采用三环唑、甲基硫菌灵等药剂兑水进行喷洒,可有效防治穗颈瘟。根据相应的监测结果,在田间的病虫害达到防治标准(稻飞虱虫量大于250头、百丛、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大于5%)时,将苏云金杆菌、氰氟虫等药剂兑水喷洒植株,可以有效预防稻飞虱、稻纵卷叶螟。
2 结果与分析
2.1 示范推广概况
2013年,该省水稻病虫害技术初步集成。2013~2015年间,在该省水稻种植较多的区域,建立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其面积约为0.7万hm2。在2016~2018年间,集成技术在该省的重点示范区内进行推广。几年来,推广面积逐渐上升,达80万hm2。其中,核心技术的覆盖率最高,达91.99%给该省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且实现了生态保护。
2.2 防控效果
该省在引进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虫害的侵害。在示范区内,2013~2015年病虫草害平均综合防效分别89.8%、82.3%、85.1%。2016~2018年,加大推广力度后,其综合防效也逐渐变为77.2%、81.4%、83.9%(表1)。在利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连续大面积推广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虫害危害,其病虫害发生的面积也有所降低。目前,水稻生态区也逐渐恢复,病虫害发生程度平稳[5]。
表1 2013~2018年该省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效果(%)
2.3 生态效益
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作用下,2013~2015年间,示范区内使用农药的次数逐渐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也在逐渐减少,分别为2013年(54.5%)、2014年(59.0%)、2015年(58.1%),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化学农药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为病虫的天敌提供了生存环境,防止病虫害泛滥。在对该省的重点种植区域进行勘察后发现,引进绿色防控技术后,核心区域中的病虫天敌数量上升至60%以上,其效果远大于农民自防区的1.5倍,稻田间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2.4 经济效益
分析发现,2013~2015年间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后,示范区中的水稻产量呈现出一种逐渐上升的趋势,其平均产量高达9107.7 kg/m2,相较农民的自防田,平均增产率为18.0%。2016年~2018年大面积推广后,大田水稻平均单产达到8906.5 kg/hm2,相较农民的自防田而言,其增产率超过14%。
2.5 社会效益
2.5.1 技术落地,社会认可
随着集成示范区的推广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该省也开始广泛应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其中,其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备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以该省水稻种植面积最大区域为例,在2019年采用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后,该区域的绿色防控面积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水稻种植面积也逐渐增加。
2.5.2 树立品牌,助推产业
近几年来,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省的水稻产量,并且稻米的质量也在逐年提升。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为该省水稻质量高、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品牌形象的树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有效促进了该省农作物(水稻)产业的发展。
3 结语
绿色防控技术是该省提升农作物(水稻)产量与品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后续的种植过程中,可大力开展绿色防控的工作,并积极争取政府资金的支持,坚持以政府为领导、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