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3-11-19张泉卢绪振任庆菊陈敏革孟庆山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3年9期
关键词:机械化农机装备

张泉,卢绪振,任庆菊,陈敏革,孟庆山

(1.250100 山东省 济南市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2.250200 山东省 济南市 章丘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3.261000 山东省 潍坊市 英轩重工有限公司)

0 引言

自“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著名论断提出后,农业机械化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进入21 世纪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动以及政府因势利导,农业机械发展环境大为改善,农业机械化进程突飞猛进,形成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农业机械化革命[1]。时至今日,农业机械化已然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强调,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引领推动农机装备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山东省“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指出要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加速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和可靠保障。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本文将在探讨山东省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行业面临的问题,对其新时代所处的机遇、挑战和实现路径进行重新审视。

1 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

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以来,围绕其概念内涵、基本特征、战略路径、水平测度和实践政策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方兴未艾。当前,我国处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也将面临新机遇、新任务[2]。现有文献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多从宏观经济增长的视角进行阐述,其理论基础是新发展理念。金碚[3]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以追求一定经济质态条件下的更高质量为目标,其内涵具有多维性和丰富性;张军扩等[4]总结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任保平等[5]通过比较高质量发展和高速增长的本质,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5 个维度;赵剑波等[6]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系统平衡观、经济发展观、民生指向观3 个视角理解高质量的内涵,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从系统发展角度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消费模式等方面的变化;王永昌等[7]提出从宏观经济层面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趋向主要体现在中高速趋向、优质化趋向、科技化趋向、金融化趋向、美好生活趋向、包容化趋向、绿色生态趋向和全球化趋向等方面。另有部分学者以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为切入点,涵盖农业[8]、制造业[9]和服务业[10],体育产业[11]、文化产业[12]等,依托不同产业的鲜明特色,围绕新发展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核心理念对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论述。

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此科学把握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显得尤为重要,是分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实现路径的前提。但相关领域研究较少。张兆同等[13]从质量与效益、规模与结构、效率与效果、创新与可持续等方面建立农机化高质量发展内涵评价框架;侯方安等[14]认为机械化效率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装备供给能力不足等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只有大力提高发展质量才能满足农业农村发展对农机装备的多样化需求,才能推动形成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张立峰等[15]认为农机化高质量发展必须聚力解决农机装备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注重结构改善、质的提高和效益提升。

综上所述,农机化高质量发展至少应包含以下3 方面典型特征:(1)体现新发展理念;(2)以提高农业装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3)满足农业、农村、农户生产的实际需要。

2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山东省农机化作业水平逐年提高,装备结构日趋改善,然而科技创新总体水平提升缓慢,有效供给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凸显。

2.1 战略支撑能力不够

农机装备科技创新的战略与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和有力支撑。目前,体现山东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与相关的高新技术的研究条件与装备不足、研发基础设施不够先进,跨学科、大协作和高强度支持不够,严重制约我省农机装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亟需建设多学科支撑、高新技术集成的大型科研设施、公共实验设施、检测实验机构与创新服务组织。

2.2 技术创新水平不足

(1)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不足

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基础前沿、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还未有较大突破,核心技术缺失导致高端产品竞争力不强。以收获机械为例,喂入量10 kg/s 以上的谷物收割机缺乏竞争力,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

(2)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不足

关键零部件与作业装置生产还存在技术瓶颈,基础材料如特种钢材技术攻关等还存在“卡脖子”现象,尚未形成“专、精、特、高”的农业装备零部件开发和制造能力,如机电液控制一体化系统软硬件、环保节能型发动机等未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省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多为“模仿创新”,重大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对国外技术依存度高达90%以上。

2.3 装备创新效率不高

(1)制造水平与生产效率不高

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在数字化设备、智能化应用和传感器、机器人研发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大数据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区块链技术在农机制造方面应用不广泛、不深入,生产线的柔性程度不高,导致生产效率未能有效提升。

(2)农机装备质量水平不高

质量水平不高是与先进农机装备相比最为突出的问题。新兴技术与传统制造缺乏有机结合,两化融合程度不高,创新研发的新产品的可靠性与检测标准与先进水平相差甚远,这导致生产领域零配件合格率不到70%,可靠性、作业效率,水肥药利用率等指标远低于先进水平,能耗却高于国外先进水平30%以上,生产过程损失率高于20%。

(3)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

科技创新主要聚焦于农作物的生产环节以实现增产增收,如动力提升、精播技术、柔性收获技术等,但在高效设施农业设备方面创新不足,如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省内没有突出企业。此外,中低端产品同质竞争、产能过剩依然存在。总体而言,农机装备结构有待优化,创新方向有待调整。

2.4 市场创新效益过低

(1)创新的社会效益不高

山东农机装备主要动力源为柴油机,其燃烧方式会导致颗粒物和NOX等污染物排放严重,农机作业不可避免地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影响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带来危机。目前农机装备创新焦点主要集中于技术与产品,而对绿色环保领域关注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农机装备作业产出的综合能耗一直居高不下,科技创新促进能源节约与清洁生产的效果尚未显现。此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科技服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农机装备大产业各个环节创新联动不够活跃,未随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动态变化,协同创新作用不突出,导致科技创新服务不到位与成果转化率不足。

(2)创新的经济效益不佳

从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角度来说,创新的经济效益表现在节约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提高品牌影响力与商誉等方面;对消费者来说,使用农机装备实现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收益增加。目前存在主要问题为:农机科技创新申请专利多但成果转化率不高;新产品、新工艺较多,但新产品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高;除龙头企业外,多数农机生产企业利润薄、竞争力弱,农机零配件市场无序竞争等,这说明科技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的提升空间有限,存在机制与渠道不畅问题。农户基于享受购机补贴为出发点的农机消费存在盲目性,对经济性、安全性以及自身操作能力考虑不周全,其利益更多源于补贴带来的采购成本下降而非创新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3)创新对于加快山东省实现“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作用不够

薄弱环节、薄弱作物、薄弱区域农机化水平提升不够迅速,如丘陵地区农机化水平依然不高,果蔬产后商品化处理率仅为30%,一些先进的农业机械与传统的农艺种植习惯不相适应,农业机械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3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突破路径

3.1 政府聚焦制度创新,释放创新动能

3.1.1 明确农机产业发展战略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从产业发展基础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出发,坚持目标导向,瞄准应用基础、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以及重大装备研发与应用,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加快农机装备行业转型升级,实现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的全产业链多元融合创新。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放在解决机械化薄弱环节、“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高效、智能、节能环保的高端重大装备及关键核心部件以及农机专用传感器、精准作业和智能运维等关键装备上,通过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和模仿创新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提升农机智能化水平,推进全面全程机械化,推动农机进入又快又好发展通道,实现乡村振兴。

3.1.2 强化财政与金融政策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强化“补优、补绿、补新”导向,促农机装备科技创新,从而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根据省情,对薄弱环节与区域的农机新产品如深耕深松、机播机收、秸秆处理等生产服务按规定给予补助,以提高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热情。注重发挥省内各级产业基金与科研项目基金作用,支持农机装备重大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重点政策制定要对农机装备产业给予倾斜。

(2)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为农机行业解决融资难题。重点满足首台(套)先进高端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及烘干等现代农业重点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创新投融资模式,持续增加对农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投入;对高效、智慧与绿色农机给予创新研发信贷支持;对属于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农机制造企业,按照一定比例减免企业所得税等。

3.1.3 优化创新平台布局

完善和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建一批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平台。科学研究方面,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完善实验室建设布局,着力建设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机化创新中心,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优势互补、梯次连续的系统布局。装备试制与成果转化方面,建立一批农机装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中试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聚焦关键装备技术和生产薄弱环节,提升装备制造与生产应用的锲合度,提高科技研发和产业支撑能力。公共服务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科技创新服务”新模式,建立山东省农机装备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为农机制造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公共研发服务,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创新创业的能力。

3.1.4 加快推进农机化“两个融合”

(1)信息化与机械化融合

促进信息化与农机研发、生产管理、政务服务3 个层次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农机作业和管理服务上的应用,如支持在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重点机具上安装智能设备,鼓励农机企业加快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作业与监测终端研制集成与应用步伐等。同时,开展农机精准耕作示范,推广自动驾驶、变量作业系统等。

(2)农机与农艺融合

农机部门要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科教方面积极配合,建立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机制,健全农机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将机械适应性作为重要指标引入到育种、栽培等环节中,推动品种、种养方式、产后加工等方面“宜机化”,推进数字化种植、数字化果园、数字化渔场、数字化规模养殖场等智能化农机示范项目建设,构建协调的机械化生产与服务体系,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3.1.5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山东省农机装备技术创新能力不突出、成果转化业绩不显著、技术推广渠道不成熟等现状,按照人才衔接有序和梯次配备合理的组织原则,首先应利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或者齐鲁人才系列工程等相关人才建设项目为载体,培育农机装备科技创新的拔尖人才、科研骨干人才和后备人才,推进我省农机装备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其次,依托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机产业园区和产业发展联盟等组织,整合产学研资源,建设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培养农机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提升农机科研成果转化率;最后,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和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下乡支援或创办新型农机服务推广组织,壮大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力量,支持农机生产企业、合作社培养知科技、会管理、善沟通的农机科技推广人才,拓宽农机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渠道和提高推广的效果。

3.2 产业组织加快服务创新,提升创新效率

3.2.1 农机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联系政府与农机化行业和农机使用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服务引导行业转型升级。要加强舆论引导,推介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开展技术拓展服务,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农业生产季节,积极组织下乡送科技行动,现场解答群众咨询、义务检查维修农机机具,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作业,并广泛宣传农机安全。通过财政引导,鼓励多方投入设立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基金,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鼓励和支持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大力推广“互联网+农机”,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3.2.2 农机技术推广机构是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机科研成果与实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纽带。要创新组织与经营模式,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基础建设,深化人才培养,做好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和应用。鼓励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采取合作或租赁的形式,吸收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基地建设,开展农机装备试验示范工作,发挥科教兴农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作用。

3.2.3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是农业机械化系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将农机培训工作与农机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要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围绕三大粮食作物与我省主要经济作物全程全面机械化,开展针对性培训。建立农机培训、农技推广与学校教育密切协作的联合培训机制,同时邀请农机专家召开现场演示推进会,巡回举办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班,跟踪指导服务,重点培养熟悉全程机械化的“土专家”。此外,加大经营性服务组织骨干的培训力度,为农机合作社与农机跨区作业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带动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

3.2.4 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成果市场化的重要推手,也是科技创新链中重要的一环。科技中介要积极用好、用活山东省各项科技创新政策,搭建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市场之间的技术传播、转让和扩散的桥梁。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集成评估、找寻、发布、交易、中介、金融等各项功能,使技术转移更加高效便捷。对企业提供精细化扶持政策与一站式服务,包括基地孵化、信息咨询、技术创新、政策兑现等内容,帮助企业对接市场需求,不断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

3.3 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能力

3.3.1 明确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

技术创新模式分为模仿创新、协同创新与自主创新。农机装备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与能力,选择不同的创新形式。农机装备大型龙头企业应在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自主创新,开发自有品牌,打造自有技术,巩固核心竞争优势;而普通企业和和弱势企业则以模仿创新和协同创新为主,积极与院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创新,减少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实现我省农机装备业强、中、弱势企业的层次化发展。

3.3.2 完善技术创新投入保障体系

农机企业应当实施稳定的技术创新投入政策,在正常经营状态下优先保证研发创新投入资金,充分利用好政府财政金融政策与金融和贷款担保机构的专项基金,充分拓展融资渠道,吸引风投或企业间资金互助。

3.3.3 加强企业创新风险应对机制

农机装备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需要面对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生产风险和管理风险等,这与科技创新的探索性强、不确定性大等特征息息相关。因此,农机企业应当对技术开发、市场环境、有效需求、风险预警等进行量化评估与可行性论证,重视分析创新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加强信息获取与市场研究,建立健全风险应对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3.3.4 构建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农机人才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企业研发体系建设的核心单元,智能化农机装备创新研发和生产制造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强有力支撑。首先建立机动灵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要重点招聘和培训企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和专家团队,包括农机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农机装备制造高级技能人才等,充分利用网络、猎头公司等多种载体拓宽引才渠道,形成结构科学、层次合理的企业人才队伍体系;其次,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机制。鼓励技术专家和科研骨干以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等智力成果参与投资与分配,用绩效奖励、股权奖励、项目分红等方式,构建多层次、有活力的分配体系,为创新人才提供平台和激励。最后,建立科学动态的人才管理机制。强调公平竞争,营造激励创新的科研环境,建立以创新质量、创新贡献、创新效率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机制,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3.3.5 科学合理把握创新方向,实现有效供给

根据山东省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和“两全两高”农机化要求,农机企业应当厘清创新方向,技术创新应重点关注拖拉机、收获机GPS、自动驾驶、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大数据处理物联网平台应用、深松监测、农机调度、远程控制、故障预警、变量作业等领域。技术创新成果要重点提升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产前种子加工,产中机械化作业质量和产后清选干燥机械化水平;提升花生、棉花、马铃薯、大蒜等经济作物播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加强丘陵山区适用机具研发创新供给,有效解决无机可用问题。推动农业装备向大型化、成套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

猜你喜欢

机械化农机装备
好装备这样造
沃得农机
港警新装备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防晒装备折起来
不一样的农机展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
农业机械化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