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自闭症儿童复愈性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2023-11-18夏紫薇
摘 要:通过研究自闭症儿童患者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以复愈性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现有自闭症康复机构存在的空间功能缺失与空间功能混乱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复愈性理论的儿童康复机构空间设计原则。期望能创造出一个环境层次化、互动模式丰富、组织形式多元化、陈设装置适宜化的康复空间。可以达到有效的干预治疗,进而促进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康复。
关键词:复愈性环境;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设计
一、复愈性环境理论概念简述
(一)定义
“复愈性环境理论”将空间环境视为具有疗愈效果的物理环境,强调了特定空间条件下对于人身心的积极影响,当个体处于压力或者某些应激状态时去接触复愈性环境时会有明显的改善,达到复愈效果[1]。该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景观大师奥尔姆斯特德提出的,他在景观设计实践中发现,自然环境可以消解人的身心疲劳与负面情绪,并且频繁运用在设计中。而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指出,生态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疾病治疗,精神需要和自我满足方面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尤其是森林、荒野、海边等远离城市的环境具有明显复愈能力。
(二)两大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乌尔里奇和卡普兰夫妇基于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展开了有关复愈性环境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了“减压理论”和“注意恢复理论”,两者一起构成了复愈性环境理论体系。“减压理论”指出当个体面挑战或者危险时,身体会不自觉地做出应对,进行自我保护。压力或应激反应无疑是个体进行自我保护的重要过程,但这样高度唤醒的状态会造成身心资源的巨大消耗[2]。而当人们处于适当深度与复杂性的环境当中,尤其是有水和植物时,会引发个体产生积极情绪,减少负面想法,从而达到复愈效果。在“注意恢复理论”中,卡普兰从注意疲劳概念出发,认为定向注意这类资源是十分脆弱的,当个体在生活、学习、工作当中不断地消耗定向注意,最终会导致行为情绪崩溃和行为失控。而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当注意对象和重要性高度一致时,个体自发扮演重要角色,定向注意退居其次,从而得到恢复的可能。
(三)四大要素
卡普兰夫妇在1995年提出复愈性环境理论,以此作为衡量一个环境是否具有复愈性的标准(如图1),分别是距离感、丰富性、吸引力和兼容性。距离感指的是避开常规的生活环境,从而减少定向注意的使用,除去物理空间的距离感,心理上也可以调节距离感,例如冥想、打坐等,让疲惫的定向注意得到恢复。丰富性,多层次的环境内容和空间形式,占据个体的思维和视野,引导感官与认知运作,起到正面干预作用。吸引力,在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激发个体注意,使其暂时无法思考其他事务,让定向注意可以得到暂时休息。兼容性,环境与个体之间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环境支持个体的爱好与选择,个体的行为选择适应环境的需求。
二、自闭症儿童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
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被定性为一种脑部发育疾病,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重复局限性兴趣等症状为主,发病原因尚且不明。自闭症属于精神类的疾病,药物治疗只能用于紧急发病的情况下。因此,后期的心理康复治疗和精神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0-6岁是最佳治愈时间,如果此年龄段儿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缓解上述症状,自闭症儿童有机会恢复到与同龄人相同水平的能力。
(二)自闭症的基本特征
自闭症行为特征通常在3岁之前开始出现,自闭症儿童往往完全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典型的行为特征有兴趣范围狭隘,热衷于用同一种行为方式去做事,拒绝生活规律或者环境的变化。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缺乏与人沟通的情绪与技巧。因此会对非生命物体产生强烈依恋,例如盒子、玩具等,这些东西一旦被拿走,就会激发其强烈的不安情绪。部分自闭症儿童会出现行为异常,出现自伤或者攻击他人的行为。除此之外,某些自闭症儿童会有重复性强迫功能,也就是俗称的强迫症,他们会留意某处的数字或者反复关门。
心理特征,与正常儿童比较,自闭症儿童接受信息和表达能力较弱,这恰恰也是他们不能主动融入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离开熟悉的环境之后,他们的情绪波动明显,导致他们愿意独处,往往不愿与人交流,对外部世界始终保持一种防御或拒绝的状态。在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部分会由于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得十分敏感,有的则不以为然,缺乏共情能力,漠视周边刺激。在智力方面,自闭症儿童大多会低于正常儿童,但是在图案、颜色节奏等方面,一些儿童会具有较高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现存儿童康复机构问题
(一)空间功能缺失
根据《2020年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已经有2238家,占儿童康复机构总数的五分之一。目前这些康复机构散布在不同城市,空间环境也良莠不齐,存在较多的问题。部分康复机构空间功能单一,完全忽略自闭症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一味照搬幼儿园的空间功能与陈设设置。受到场地限制,也经常出现缺乏亲子互动空间和自闭症儿童活动空间的情况。从而造成空间干预缺失和缺少趣味,使自闭症儿童产生空间抵触感。
(二)空间环境紊乱
首先,由于自闭症儿童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诉求,他们通常以尖叫的方式来引起注意,会造成室内噪音。而许多康复机构并没有对墙面进行隔音处理,不仅会影响教师正常的康复教学,还会引起其他孩子的模仿与学习。其次,在空间装饰颜色多单一地选择白色或者大面积暖色,又或者墙面装饰颜色杂乱,图案也重复单一,完全忽略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视觉敏感。另外,室内地面墙面使用劣质材料,产生有害气体,空气流通性差,给自闭症儿童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最后,在空间中不重视人文需求和审美体验。康復机构的公共区域和室内外墙面并没有充分利用,缺少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创设。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国的康复空间的设计中层出不穷,完全忽略空间使用者的需求,造成个体与空间的严重缺乏相互适应性。
四、复愈性理论介入下的
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策略
(一)环境距离层次化
在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空间设计当中,放在首位的应该是空间距离环境的营造。根据复愈性环境理论来看,距离感是判定一个空间是否具有复愈效果的第一个标准。因此在空间设计中,把握好空间距离感可以有效避免给自闭症儿童带来康复中的二次伤害,让他们可以更快地融入空间当中。根据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他们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伤害,例如撞击、摔倒等。除此之外,由于他们还有知觉失调的症状,意识不到或者无法及时规避潜在的危险。因此在空间物理距离上,空间流线应该采用简洁、流畅的动线,提高空间使用效率与安全便捷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其增加认知空间的自信。在墙面、地面以及家具的装饰方面也应当遵循简洁原理,避免杂乱重复元素的出现,最大程度地给自闭症儿童塑造一个安全的物理距离,降低他们的抵触感,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接纳这个空间,达到一定的康复效果。在心理距离方面,结合康复空间特点使用光线、颜色、材质等进行合理搭配,营造出与自闭症儿童平时所处不一样的空间形式。在颜色方面,自闭症儿童更加偏向冷色调。可能的一种状况是,短波颜色的输入有助于自闭症个体降低视觉中枢的兴奋,达到平衡[3]。例如森林、大海、天空以及草地等自然景色,帮助他们沉浸在空间环境当中,促进脑部组织运动,缓解焦虑,产生舒适放松的感受,最终达到辅助疗愈的效果。
打造一个多层次的环境距离空间能够有效地缓解自闭症儿童焦虑、过激等行为,在一个具有合适的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康复空间会让他们放下戒备,从而接纳这个空间以及后续的治疗,达到康复的效果。
(二)互动模式丰富化
自闭症儿童缺乏社交能力,兴趣爱好范围狭窄,时常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因此空间功能丰富度显得尤为重要,它所具备的内容和组织结构可以占据自闭症儿童的视野和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使其忘我地投入到空间活动当中去。因此康复空间应该结合自闭症儿童这一行为特征,将空间中重要影响元素进行关联设计,各个空间功能系统化,让个体在空间当中获得参与感与互动感,从而让受损的定向注意资源获得恢复的空间。在空间的功能设置中可以结合现有的技术融合音乐、动画、体育、冥想等贴近自然的互动场景。通过投影仪等成像仪器,模拟山川河流,沙滩海洋氛围环境,舒缓情绪;利用编程技术将花鸟动物元素融入并搭建容错率高互动小游戏,增加儿童的自信心与感知性;采用VR技术构造仿真环境,让儿童主动接触到不同的环境,在有限的空间中发挥无限的想象,打破内心与世界的壁垒,最终达到干预治疗与个体的平衡。
将多种互动模式的功能介入到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当中,本质上就是通过康复空间的设计让自闭症儿童舒缓身心,主动加入互动、认识、学习以及模仿的过程。通过该过程,让儿童走出自我封闭世界,打破壁垒,去探索真正世界的乐趣,最终达到干预治疗与个体的平衡的目的。
(三)组织形式多元化
由于自闭症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行为特征与喜好都不尽相同,所以从其差异化出发,思考空间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及兼容性。在组织形式上支持自闭症儿童的不同爱好与行为习惯,与此同时,个体的选择和活动也在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一个双向的互动与磨合。例如将具有教育和启发意义的视觉标识用设计的手法融入不同活动空间,例如美术室、音乐室、手工室等区域,既产生了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又降低了空间不关联带来的刺激。而家具作为空间内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个体的特征進行合理摆放,并且与空间界面相结合,帮助个体增强空间认知感。例如储物柜等应该选择可拼接的组合式,进行随机组合,不仅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他们的肢体运动。同时家具也应具有可延伸性,提供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增加空间的可持续性。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把康复和学习两大功能进行融合,使康复中心的组织形式多元化[4]。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在康复空间内会达到一个安抚效果,是一种人文关怀,使康复空间不仅具有治疗功能,还兼具美感。
(四)陈设装置适宜化
从自闭症儿童的喜好出发,以吸引他们的关注为出发点,对康复空间内的陈设布置进行适宜性布置。由于吸引程度不同,在复愈性环境理论当中,将其分为软性吸引和硬性吸引。硬性吸引指的是竞技体育、音乐娱乐等,占据个体的全部吸引力,让其无暇思考其他事物。因此在空间的功能设置中可以搭配互动性强且具有吸引力的装置,例如沙盘游戏、积木乐高、秋千等游戏。在这类装置的帮助下,自闭症儿童自愿建立起交流意愿,同时缓解定向注意的疲劳,实现人与环境良性互动,达到注意力转移和疗愈的目的。软性吸引则是舒适的自然环境,自然而然地占据个体的注意力和思维。空间散发的艺术魅力会引起个体思考,在具有艺术氛围的环境中也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疗愈。空间陈设设置以五感体验出发,视觉体验塑造可通过融入园艺疗法,种植观赏性强的植物,颜色的选择上也尽量偏向蓝绿色调。同时植物的芳香也具有平复心情的作用。听觉方面,首先避免噪音干扰,次则塑造声景结合,可以让个体产生生理愉悦。触觉体验可以设置粗糙墙壁,光滑的木地板等,可以帮助个体形成感知生命的体验。味觉体验可以与前面园艺疗法结合,让个体通过种植的植物,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同时在食用自己种植的食物时,增加充实感、成就感和参与感。
适宜的陈设装置在康复空间内会达到一个安抚效果,是一种人文关怀。从软性吸引和硬性吸引出发,设计不同的装置,使康复空间具有治疗功能的同时,还兼具美感。在实现人性化的空间氛围的同时,还可以使陪同家长、工作人员有一个放松的方式,提高和自闭症儿童沟通的效率(如图2)。
五、结语
自闭症儿童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群体,给他们提供一个具有空间品质和疗愈效果的康复空间是十分必要的事情。复愈性环境理论为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提供了一个实现情感互动与精神放松的设计策略。结合该理论中的两大理论和四大要素,将其引入到康复空间的设计之中,从环境距离、互动装置、陈设等方面提出适宜的设计策略,为空间干预治疗提供了可行性,帮助自闭症儿童得到更好的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王志豪,郭晶.复愈性环境理论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研究[J].设计,2021(23):94-96.
[2]赵欢,吴建平.复愈性环境的理论与评估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17-121.
[3]曹漱芹,费雯,孙爱军.4-6.5岁自闭症幼儿颜色偏好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5):46-52.
[4]陈李斌.自闭症儿童患者康复中心室内空间营造与优化研究[D].昆明:西南林业大学,2020.
作者简介:夏紫薇,武汉工程大学环境设计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