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乒乓球运动的普及与竞技人才的培养
——浙江省宁波市钟公庙中心小学的探索
2023-11-18孙兴祥
□张 易 孙兴祥
2020 年8 月,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 意见明确指出 “学校体育既要实现全面育人中的价值, 同时也要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价值”。 乒乓球作为国球, 蕴藏着丰厚的育人内涵。 2013 年,学校全面引入乒乓球教学, 结合实际, 学校提出 “体教融合视域下乒乓球运动的构建与实践”, 确定了普及和竞训两手抓的基调。伴随着一大批乒乓球专业人员来校指导与训练, 学校获得国际、国家、 省、 市等各级荣誉160 多项, 向国家、 省、 市乒乓球队输送专业队员20 余名。 基于此, 学校以乒乓球运动的体系架构、 全员普及、 竞技培养三个层面, 完整地支撑起体教融合视域下乒乓球运动的教育实践。
一、 体系架构: 梳体系、 明内容、 定载体
乒乓球运动的价值体系是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自我观、 价值观等各种观念和思想认识, 此外, 还包括乒乓球运动的技术、 战术、 规则、 制度、 组织、 器材设施, 以及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辅助活动。
(一) 价值体系的梳理
学校结合 “为幸福人生导航”的办学理念, 对乒乓球运动的价值体系进行再梳理, 分为乒乓球运动观念、 乒乓球运动文化、 乒乓球运动技术、 乒乓球运动心理、 乒乓球运动美学、 乒乓球运动社会化六大领域, 各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 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素养体系, 同时厘清了价值点、 价值要求、 价值衔接等, 形成乒乓球运动的价值体系架构表 (见表1)。 为明确乒乓球运动教学目标、 构建乒乓球运动课程找到基点。
表1 乒乓球运动的价值体系架构表
(二) 学习内容的细化
体教融合视域下乒乓球学习内容的制定, 体现在对乒乓教学内在性、 人本性、 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 在注重技能与知识的同时, 注重获取知识、 自主发展、 善用迁移等能力的发展。 学校把体教融合视域下乒乓球的学习领域归为: 认知发展领域、 运动技能领域、 身体健康领域、 心理健康领域、 社会适应领域。 根据学生各年龄段心理特点、 身体素质敏感期、 文化视野、实战经验的差异等阶段性特点, 把小学阶段学生的乒乓球学习分为初级、 中级、 竞技三个阶段, 分别对应实践内容、 理论内容、 身体素质内容。
(三) 活动载体的拟定
依据体教融合视域下乒乓球教学活动项目群学习的自然要求, 涵盖学校的各项乒乓球活动载体。 一是依托课堂传授、 学科融合、 明星校园、 乒乓球讲坛、 对局体验等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 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是设计实施技术评级、 班级对抗、 区级以上比赛等多种方式的挑战, 让学生在赛事中释放激情。 三是通过乒乓创意、乒解乓移、 乒乓生活等层面, 实现运动与艺术、 生活的衔接, 如乒乓球运动创意包含乒乓球绘画、 乒乓球手工、 乒乓球故事等各类作品创意、 展示及表演等(见表2)。
二、 全员普及: 享趣味、 营氛围、 重评价
结合乒乓球运动的特点, 通过多维的融入、 氛围的营造、 评价加持等形成体教融合视域下乒乓球运动的全员普及实施策略。
(一) 多维融入
一是专项游戏的趣味入境。 乒乓球起源于游戏, 学校针对乒乓球运动的基本要素 “快、 准、 狠、转、 变”, 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 在乒乓球课、 大课间特色活动、 四点钟课堂、 乒乓社团课程、阳光体育活动中融入趣味游戏,如针对刚接触乒乓球运动的学生,将乒乓球的吹球、 颠球等简单游戏融入课堂教学; 针对高阶的同学, 将团团转、 摸台大比拼、 专项素质测验等渗透到教学之中。
二是 “教引结合” 的多样设计。 一方面是 “教”, 针对不同年级, 结合乒乓球运动项目技术特点, 通过对技能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编, 让乒乓球运动教学内容思路清晰, 更具操作性,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是 “引”, 在参与乒乓球运动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在队员、 小教练、 小裁判、 解说、 义工、 啦啦队、 小记者等不同的角色间进行转换。 通过 “教引结合”, 实现切磋乒乓球运动技能、沟通思想、 联络感情, 建立融洽的关系, 培养个体积极主动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是德育实践的有机融合。 乒乓球培养学生在运动中直面挫折、团结合作的品质。 提炼乒乓球体育史、 体育赛事、 经典案例, 让课堂蕴藏体育精神。 比如, 乒乓球横拍的握拍方法类似两个人面对面握手, 表示要学会尊重他人;再如, 将容国团的祖国荣誉高于一切、 邓亚萍捆绑沙袋挥铁拍等案例融入教学, 实现以球养性、 以球启智、 以球育德的教育目标。
(二) 环境沁润
一是活动引领, 激发浓郁乒乓球热情。 借助明星进校园、 乒乓球讲坛、 对局体验等途径参与乒乓球运动。 比如, 让学生与乒乓球明星亲密接触, 激发参与热情; 参加和承办各级竞赛, 师生共同参与; 以中国乒乓球博物馆、 浙江省乒乓球训练中心为研学基地, 开设乒乓球研学课程。
二是学科整合, 深化对乒乓球运动的多维认知。 以学科整合为切入点, 将乒乓球学习教育转化为各学科教学的有效素材。 既要达到学科知识的学习, 也要深化对乒乓球运动的多维认知。 比如, 在语文课中增加乒乓球专题写作, 在思品课中进行乒乓球精神探讨, 在美术课中为乒乓球健儿进行创意画设计, 等等。
三是环境营造, 丰富乒乓球的时尚元素。 学校乒乓球运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并在长廊、 操场、 楼梯等地点增添乒乓球元素, 对历届优秀学员展示墙、 学校乒乓球荣誉墙、 以乒乓球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展等进行环境创设。 学校还通过微信公众号、 视频号、 纸质手册等进行乒乓球运动的宣传, 在浓厚氛围中实现乒乓球运动的育人目标。
(三) 评价加持
评价具有杠杆的作用。 在乒乓球普及阶段, 主要开展诊断式评价、 表现性评价和激励式评价, 以达到检测、 诊断、 激励、 引导的功能, 并依据年级设定不同的指标体系, 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 力求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诊断式评价通过技能、 风尚、 践行三个层面, 以达标评分制的方式摸清学生乒乓球学习的基本状态。 表现性评价以场景模拟、 现实表现等形式,以评语制的方式强化运动理解、技术战术的运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激励式评价设置颠球健将、推球健将、 实战健将、 乒乓之星四个级别, 采用星级激励式的评价形式, 促使学生积极投入乒乓球运动, 享受运动的乐趣。
三、 竞技培养: 重选拔、 化矛盾、 输人才
学校突出培植和发展学生的乒乓球运动理念, 在服务学生的同时, 通过选训和输送机制的协同,培养专业后备竞技人才, 实现普及与竞技人才培养双赢。
(一) 人才选训的机制
人才选训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才选拔层面, 通过衔接幼儿园、 校内选拔等方式, 结合身体素质、 心理、 智力等综合考量, 发现“苗子”。 二是训练规划层面, 通过对乒乓球队员的运动敏感期、 心理机制、 专项素质评价体系等进行深入研究, 提升训练效率。 三是教练员配置层面, 学校历来重视教练员的培养和引进, 不断地更新训练理念、 技术、 方法等。
(二) 学训矛盾的解决
学校管理团队始终认为队员必须将文化学习放在首要位置, 并制定了三个原则: 一是随班就读, 即乒乓球竞技后备人员均匀地分配到各个班级之中, 目前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2—3 名校队的球员; 二是错时学习, 队员在下午第二节课后开始专业性训练, 晚7 点结束, 学习和训练兼顾; 三是有缺即补, 如有外出比赛, 任课教师利用远程授课、 个别辅导、 集中补课等多种形式, 确保每一名队员都可以获得保质保量的文化教育。
(三) 竞技人才的输送
学校有12 名同学入选国家乒乓球少儿集训队, 同时为了实现人才优化配置, 搭建了以乒乓球专业队、 特色中学等为指向的输送渠道, 实现竞技人才供求双方的选择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经过十年的积淀, 学校累计向原军事体育训练中心八一乒乓球队、 北京乒乓球队、江苏省乒乓球队等输送队员20 余名, 其中陈垣宇、 黄友政已入选国家队, 并在国家、 国际等赛事中崭露头角。 同时, 学校也为宁波中学、 柯桥中学、 宁波外国语中学等输送乒乓球特长生100 余名。
基于体教融合视域下乒乓球运动的构建与实践, 学校实现了从单一竞技到普及与后备人才共同提升的转型, 使乒乓球运动脱离了常规的窄化教学, 乒乓球运动品质不断提升。 体教融合视域下乒乓球运动的构建与实践, 体现了对乒乓球运动内在性、 人本性、 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 乒乓球运动也成为学生终身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