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科研为生命“探险”

2023-11-18周洁

新民周刊 2023年39期
关键词:肺科胸外科探险

周洁

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十四五”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这是国家对上海的长远规划,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使命——上海拥有全国领先的科研院校和医疗资源,在医疗卫生领域沉淀了丰富的科技创新与临床研究资源,正在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上海亚洲医学中心。

对于上海市肺科医院来说,临床研究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实现医学科技创新的核心环节。

早在2004年,肺科医院成立了上海市结核病(肺)重点实验室,这是全国第一家省部级结核病重点实验室,围绕肺结核预防、快速诊断、精准有效治疗开展基础和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为肺结核控制提供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思路;2011年,由同济大学医学院和肺科医院合作共建成立临床医学转化中心,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临床科研,研究肺部结核病和肺部肿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最终为肺结核和肺癌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2019年11月,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成立,一个以促进临床研究的发展为目的,集项目管理、技术支撑、专业培训、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管理服务平台在市级医院中率先成立。

上海市肺科医院服务的患者中疑难危重病的比重高,病例积累多,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携手从临床问题中发现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从中找到诊疗的一些创新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让患者受益。

多年来,肺科医院加强整体布局,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管理规定,调动起全院人员参与临床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创新型成果和适宜技术的转化,鼓励、推动一期临床试验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市肺科医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临床科研进展,研究型医院建设成果显著。

据统计,近十年中国八大肺癌领域最重要的临床试验中,由上海市肺科医院牵头的就有2项,其结果被多个国际诊疗指南引用;多项研究成果在《自然》《细胞》《自然微生物学》《自然免疫学》《分子细胞》等国际专业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上海市肺科医院科研项目立项逐年增加,其中,仅2022年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31项、重大研究1项、专项项目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肺癌精准诊疗研究成果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每一天,在患者看不见的地方,医生和科研人员们默默钻研,为保护好每一个珍贵的生命去“探险”。

肺癌是我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死亡率第一的癌症,不过在临床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晚期癌症的一些治疗瓶颈被突破,技术的进步让患者看到了新的希望。

王勤(化名)是一名晚期肺癌患者,到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就诊时,肿瘤细胞已经多处转移,被其他医生判了“死刑”。当时,医院免疫临床研究项目正在招募入组病人,出于对肺科医院的信任,王勤和他的家人得知后非常坚定地报名进组。经过各项检查,王勤符合入组条件。

肿瘤科首席临床专家周彩存介绍,和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不同,放疗、化疗、手术等都是通过外力来消灭肿瘤,而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激发和增强机体特定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调动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或者抑制肿瘤生长。在临床试验中,王勤对免疫治疗的反应很好,药物注射时,他的反应就是最小的,2015年入组后,他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复诊,至今已经有8年的时间了。对于王勤来说,上海市肺科医院给了他新生的机会。

没有什么比看到患者重获新生更让医生高兴了,不过周彩存的目标不止于此。他指出,一个人医术高超可以挽救一小部分患者;一个科室建立一个规范的诊疗流程和质控,则可以挽救一批患者;而证实一种治疗和疾病管理规范,就可以更大范围地挽救一类患者。要善于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并进一步研究验证。

腫瘤科通过临床科研推动肺癌诊治的源头创新。

周彩存提到,他刚做医生的时候,中国专家基本没有临床研究,所有的临床研究都是国外的。“那个时候,一个新药从国外上市再到国内上市,要相差十多年。因为缺乏原创性临床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中也少有中国专家的声音。”

但现在,这种局面已经有所改变。中国专家从参加全球临床研究,到领导临床研究,临床科研水平完成了质的飞跃。不久前,2023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理事会选举结果出炉,周彩存教授当选为国际肺癌研究协会2023-2025年理事会候任主席,2025-2027年理事会主席。这是该机构成立近50年以来第一位当选候任主席的中国大陆专家,对于增强我国在国际肿瘤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现在是进行源头创新最佳的时期。”在周彩存教授的带领下,肺科医院肿瘤科团队牵头开展肺癌治疗靶点挖掘及临床转化研究,肺癌的早诊率从69%提高至95%,分子检测帮助95%晚期肺癌患者找到驱动基因,越来越多的病人在医院治疗方案引领下,获得了长期生存的机会。

其中,团队成员苏春霞编写了包括《肺癌的免疫治疗新进展》《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患者教育手册——肺癌篇》《肺癌患者康复指导手册》在内的多部专著,她连续两年参加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肺癌部分及肺毒性的执笔工作。

作为国内主要的肺癌临床研究基地,上海市肺科医院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临床科研工作,不仅在全市率先成立医院临床研究中心,设置临床研究人员专职岗位,加强临床研究管理体系建设,还推出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保护和转化的管理规定,鼓励全院各个科室积极参与,让临床研究融入到日常诊疗工作。

今年5月,蘇春霞接棒肺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据她介绍,中心成立以来,已获纵向临床研究项目19项,获横向临床研究项目180项,多项高质量临床研究成果在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Radiology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已有29个国际指南引用肺科医院的临床研究成果。

苏春霞表示,在肺科医院的相关制度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同事积极加入临床研究的事业中,临床研究已逐渐成为医生的一种习惯。

不久前,60岁的何先生(化名)在体检中查出一个肺部结节,大小约8毫米。到肺科医院复查后,医生认为8毫米以上的磨玻璃结节考虑高危结节,肺癌可能性大,建议他最好及时手术切除。因为何先生的结节尚属早期,医生决定通过胸腔镜微创手术的方法为其拆除这颗“定时炸弹”。

原本以为手术需要排队等待一段时间,出乎何先生的意料,手术很快就提上了日程。手术当天,何先生被推进一间干净整洁的小房间进行预麻醉,再次醒过来时,他已经回到了自己的病房,医生告诉他,手术很成功。两天后,何先生出院,身体恢复良好。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与国外专家研讨。

何先生在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就医体验,离不开今年5月启用的通仓交融手术室。何谓通仓交融手术室?简单来说,是指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大空间内,有多台手术可同时开展的一个综合性的手术平台。

“这种做法最早出现在英国,被广泛应用于骨科手术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此前受限于种种技术难题,始终没有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通仓交融手术室概念的提出者、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周晓告诉记者,近年来微创手术在胸外科领域发展日趋成熟,胸腔镜手术已经成为单一、重复的标准化手术程序。以上海市肺科医院为例,近年来每年胸外科手术量约2万台,其中腔镜手术率高达95%。然而,传统手术室难以满足医院大量同类、单一手术的同时开展,也不能满足移植手术所需的医疗交汇融合功能的需求。通仓手术室应用于胸外科手术势在必行。

与骨科手术不同,胸外科的手术以腔镜类手术为主,对软件和硬件的要求更高。因此,设计团队和高校合作,在传统的通仓手术室基础上加以创新,引入了“交融”概念,进一步完善了手术室成像技术装备与腔镜手术设备。同时为了满足肺癌切除手术和肺移植手术的不同洁净度需求,设计了Ⅰ级和Ⅲ级手术室切换功能,让手术空间、手术器械与设备、手术人员得以有效利用,从而保障手术治疗与感控的前提下,提高手术效率、加快周转率。

“以前一间手术室只设有单个手术区,麻醉、手术等步骤都在这个空间完成,通仓交融手术室启用后,患者在预麻室接受麻醉,预麻室的环境跟普通病房类似,患者在心理上更易接受。”此外,据手术室医生的反馈,跟过去传统手术室相比,一台手术的整体花费时间减少了10—20分钟,这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医生可以做更多台手术,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这就是帮助何先生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专业治疗的秘密武器。这一做法不仅能够降低医疗成本,也能够让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服务更多人群。该项目申请到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临床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资助,在“2022上海市级医院临床科技创新论坛”上,“通仓交融手术室”模型参与“新设备”成果展,引发众多关注,案例还入选了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上海市级医院临床科技创新成果汇编》。

当下,人工智能已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肺科医院提出发展数字智能诊疗的思路和方法,聚焦优质数字诊疗资源供给、探索医疗协同新模式。

据介绍,目前上海市肺科医院是世界范围内率先将通仓交融手术室应用于胸外科手术的医院。手术室启用后,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一致好评,周晓告诉记者:“通仓交融手术室设计时收集了许多一线医护工作人员的真实需求,他们的需求被充分考虑,手术室设计更为合理,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

在肺科医院,你能看见一群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外国“白大褂”,跟在中国医生身后查房、讨论病情。他们是胸外科“国际胸腔镜学习班”的学员,来自世界各地,其中三成以上是所在国家、地区学会主席和所在医院的院长或主任。

是什么吸引了外国医生不远万里来中国学习?胸外科姜格宁教授介绍,近十年来,中国外科医生借助微创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弯道超车”,在微创外科多个领域中站上了行业的顶峰,中国技术跻身世界一流。

如今,上海市肺科医院已成为世界胸外科微创技术的富集地。

2012年5月,姜格宁完成了第一台单孔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手术,姜格宁团队站在了全世界胸外科顶级之列。如今,在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微创手术的肺癌患者,相较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住院天数平均减少4.22天;手术时间平均为1.5小时,比传统手术节约40%。

除了胸外科微创手术技术跻身世界一流,姜格宁和团队合力开发了一套适合单孔胸外科手术的全新器械也已凭借实力遍及全球。由于这套器械根据微创手术量身打造,制作精良且较进口产品价格低了许多,很快受到国内各家医院欢迎。

在最初开发国际市场时,一些国外专家拒绝尝试,姜格宁教授赠送了几套器械给反对声最大的几位专家“试用”,结果大获赞誉。后来国外医疗器械企业尝试收购这款器械的知识产权时,直接将器械命名为“格宁钳”,这无疑是肯定了中国对世界胸外科领域的技术贡献。

此外,在医院的重视和鼓励下,姜格宁教授团队还开展了多方面的临床探索:国内率先开展胸腔镜下复杂术式,国际上首次证实胸腔镜手术在支气管扩张外科治疗中安全有效,国际最大宗研究胸腔镜手术治疗肺曲菌球,首创肺部结节智能定位导航系统,实现早期肺癌精准微创切除。

如今,上海市肺科医院已成为世界胸外科微创技术的富集地。

当下,人工智能已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肺科医院提出发展数字智能诊疗的思路和方法,聚焦优质数字诊疗资源供给、探索医疗协同新模式。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数字诊疗能力建设,力争向学界同仁提供一个智能化医疗技术平台。

人工智能时代的肺科医院,同样值得大家期待。

猜你喜欢

肺科胸外科探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胸外科疾病治疗应对策略
肺科护理教学中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分析
去探险
欢迎订阅2020年《临床肺科杂志》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简介
探险之旅
临床路径教学法在肺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跟踪导练(四)6
舒适护理在胸外科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