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省黄芪产业情况的调研及发展建议
2023-11-18马琳军
□马琳军
(山西省园艺产业发展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0)
黄芪又名黄耆,为豆科植物,以干燥根入药,为40 种大宗药材之一,有“十药八芪”之称。其叶和根可与普洱、枸杞、红枣等搭配作为茶饮。在山西、甘肃、内蒙古、河北、陕西、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均有种植。其中,膜荚黄芪属于中生植物,水分需求高,主要分布在东三省。蒙古黄芪为膜荚黄芪的变种,属于旱生植物,分布在山西北部、甘肃、内蒙古、陕西等地。
黄芪是山西省优质道地药材之一,2020 年被评选为“十大晋药”之一,为进一步掌握山西省黄芪产业发展现状,更好地解决黄芪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科学、可行的发展建议,对山西省黄芪产业进行了实地调研。
1 发展历史
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经集论》《新修本草》等古书记载考证,宋代以前黄芪道地产区主要是甘肃、思川以及陕西等地;据《本草图注》《证类本草》《本草蒙荃》《植物名实图考》等考证,宋代至明清,黄芪主产区迁移至山西、内蒙古等地[1]。
20 世纪50 年代以前,山西省以采挖野生资源为主。50 年代至80 年代中期,黄芪野生资源处于紧缺期。80 年代后人工栽培面积逐渐扩大,人工栽培黄芪逐步成为商品的主要来源。2008 年,中药材野生半野生抚育技术列入山西省“星火计划”项目,浑源县以封禁为基础,对黄芪进行半野生人工抚育,对野生环境中的黄芪进行了生长期间土壤营养动态变化、基肥试验、野生黄芪不同生长年限产量质量分析试验、病虫害防治试验、采收期试验以及浑源黄芪DNA 指纹图谱等研究。该项目通过山西省科技厅验收后向全省推广。2009 年,全国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培训暨现场会参观了浑源县黄芪野生半野生抚育现场。同年,广东丽珠药业公司在浑源县建设的黄芪基地通过国家GAP 认证。2014 年4 月16 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批准恒山黄芪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4 年5 月26 日,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恒山黄芪”。
“十二五”以来,山西省积极开展黄芪仿野生栽培和育苗移栽规范化生产,种植规模逐渐扩大。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浑源县、应县、灵丘县、广灵县、繁峙县、代县、五寨县等17 个县(区),主要品种为蒙古黄芪。和顺县、方山县、盂县、古交市等11 个县(区、市)有少量种植,主要品种为膜荚黄芪。振东集团、国新晋药公司、安瑞集团、广东丽珠集团等企业分别在浑源、应县等地建设黄芪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了周边地区黄芪产业的发展。
“十三五”以后,山西省实施了中药材产业崛起工程和提质增效等项目工程,大力推广道地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和种子种苗基地建设、优良品种选育等。2018 年4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征求党参等9 种物质作为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管理意见的函》,决定将黄芪等9 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生产经营试点工作,为黄芪功能产品研发提供了新的契机。同年,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制了《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 年)》,明确指出山西省作为华北道地产区之一,主要发展黄芪等优势道地药材。
2020 年,根据种植历史、资源分布、产业规模、市场影响等实际情况,最终认定黄芪、党参、连翘、远志、柴胡、黄芩、酸枣仁、苦参、山楂、桃仁10 个品种为“十大晋药”中药材,推进晋产道地药材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同年,山西省提出发展“山西药茶”,并把山西药茶作为中药材产业链条延伸的重要分支,浑源县恒山绿野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浑源县本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紧抓机遇,以黄芪为原料,开发出了黄芪叶茶、黄芪枸杞红枣、黄芪玫瑰菊花茶、黄芪普洱茶等系列药茶产品。
2 发展现状
2.1 规模
近年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推动、龙头带动、技术服务等系列措施,省、市、县各级大力建设黄芪标准化生产基地、良种繁育和种子种苗基地。据业务数据统计,目前山西省人工种植黄芪面积达4.8 万hm2,主产县主要分布在恒山山脉,依次是浑源县、应县、繁峙县、代县、天镇县、岢岚县、五寨县、阳高县、广灵县、灵丘县,年产量可达1 万t,占全国需求量的20%[2]。
2.2 品牌
山西省黄芪按区域分布,主要有绵耆,分布于山西沁州绵上;浑源芪和恒山黄芪,分布于山西浑源(恒山);大岚芪,分布于山西五寨(管涔山)。其中,浑源县黄芪以品质上乘名扬中外,是全国著名的“黄芪之乡”。据史料记载,早在1 500 多年前的北魏时期,浑源就有刨黄芪入药的历史,元朝得到大面积发展,清代则作为贡品进献朝廷。2016 年浑源黄芪成功取得了有机认证,2017 年1 月浑源黄芪正北芪获“中国黄芪文化起源地”称号。此外,恒山黄芪于2014 年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介休绵芪于2019 年被农业部正式批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3]。
2.3 商品规格
山西省多为仿野生栽培黄芪,现在市场主流的移栽黄芪主要是产于内蒙古和甘肃。仿野生栽培黄芪生长年限5 年以上,其药材长度明显大于移栽芪,因人工干预较少,品质明显优于移栽芪,因此市场价格差距较大。现在其性状和含量符合国家药典标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产地、年限以及直径等因素,主要将仿野生栽培黄芪分为6 个等级。特优:粗度>1.8 cm,长度≥20 cm;特等:粗度1.6~1.8 cm,长度≥20 cm;一等:粗度1.4~1.6 cm,长度≥20 cm;二等:粗度1.2~1.4 cm,长度≥20 cm;三等:粗度1.0~1.2 cm,长度≥20 cm;四等:粗度0.8~1.0 cm,长度≥20 cm[4]。
3 发展优势
3.1 人种天养,资源禀赋
山西省黄芪主产区主要集中在恒山山脉一带,该区域为花岗岩、片麻岩为母质组成的粗砂壤土,疏松多孔,钾、硒含量丰富,多采用传统的仿野生栽培方式,生长时间5 年以上,生产的黄芪根长条顺,上下粗细均匀,质地坚实,粉性足,品质好,单株重。特别是浑源黄芪总皂苷含量最高能达到0.38%,超过药典规定标准的9.5 倍,远高出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同类产品的50%以上,市场价格均在200 元/kg 以上,是陕西的2 倍,是内蒙古的4~5 倍,是甘肃的8~10 倍。
3.2 政策扶持,搭建平台
山西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点实施建设中医药强省战略,打造东药材商贸平台。围绕黄芪等主要道地药材在大同市平城区建设了贵细药材和药食同源产品交易中心、中药材电商中心、产品展示中心、中医理疗中心等。建成了山西省黄芪产业现代化及产业国际化协同创新中心。
3.3 延伸链条,融合发展
除以原料销售外,以黄芪为主开发系列的药膳、药茶、药酒、礼品芪以及黄芪羊、黄芪鸡、黄芪蜜、黄芪饲料得到进一步利用,特别是用黄芪等中药材下脚料作为培养基生产的一种食用菌——北芪菇,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对治疗牛皮癣有良好效果,年销售收入达140 万元。同时,与恒山、悬空寺和应县木塔等旅游相结合,宣传推销黄芪相关产品,提升了黄芪的知名度和美誉度[5]。
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种植基地标准化程度不高
生产中黄芪种植有仿野生栽培和育苗移栽2 种,其中在荒山、荒坡开展仿野生栽培面积占85%,山西省仿野生栽培面积在全国排第1 位,但是大部分黄芪坡植株稀疏,杂草、灌木丛生。
4.2 优良品种短缺
据调查,黄芪种子中蒙古黄芪占80%,膜荚黄芪占15%,红芪占5%。主要是农民自繁自育或从外地购买,缺少选育的品种,造成了品种混杂、退化,整齐度差等现象。
4.3 精深加工不够
虽然形成了一批生产加工企业,但多为家庭作坊式,加工设备简单,加工规模小,以出售原料为主,缺少对新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高附加值产品少,使得黄芪产业发展缓慢。
一是基础设施较差,人工成本高。黄芪种植大多在山区,交通不便,道路不畅,土地流转困难,大部分劳力外出打工,劳动力缺乏,人工成本较高,种植需投入22 500 元/hm2左右,其中播种、除草、施肥和采挖等成本约占1/2。二是良种选育滞后。我国中药材育种研究起步晚,中药材良种选育时间较长、难度较大,选育良种种类少,许多大宗重要药材还没有选育出良种。山西省在这方面更是落后,缺少专业化的制种基地和种苗生产基地,生产上需要的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种子种苗不足。此外,由于市场利益驱使,个别农户和商贩从外地购买其他黄芪种子,使得本土黄芪优势品种种源混杂、退化,质量不稳定,产量降低。三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应用不到位。虽然采用机械播种、采挖,节省了大量劳动力,提高了产量,但是仍然存在为追求产量而过密种植、为省工省力而使用除草剂的现象,致使出现根腐病、白粉病等病虫害,在土层深厚的地块,中华鼢鼠对黄芪的为害严重。四是综合利用开发力度不够。据统计,含黄芪处方的中成药924 个,含黄芪药品名称的批文60 个,含黄芪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的批文1 045 个。但是黄芪仿野生栽培生产成本高、价格昂贵,限制了中药企业的发展。虽然山西省黄芪质量优,但是市场份额不足10%,甘肃黄芪约占市场的50%左右。另外,对黄芪产品研发能力不强,投入不足,使黄芪市场整体上处于卖原料阶段。五是龙头企业少。振东集团、国新晋药和安瑞集团等企业都建有黄芪基地,但是面积较小,示范作用不明显,没有形成合力,带动能力不足。虽然丽珠集团利用浑源优质黄芪研发生产参芪扶正注射液,年产值达6 亿元,但山西省作为黄芪原料供应端,年消耗100 t 左右,收入很少,大部分产值在广东省。
5 发展建议
5.1 加强育繁推一体化建设
依托山西省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加大对浑源县黄芪道地中药材原产地野生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建设黄芪种质资源圃(库),开展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深入挖掘黄芪资源优势,开展传统品种提纯复壮工作,其目的是加快黄芪优势品种和新品种的选育和技术攻关。在恒山区域黄芪重点主产县(区、市)建立黄芪良种繁育示范场,开展黄芪良种试验示范和种子种苗扩繁和推广。
5.2 推进黄芪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积极推广黄芪仿野生栽培技术、生态种植技术和大田无公害生产技术,扩大种植规模,在忻州以北建立蒙古黄芪出口示范基地,瞄准高端市场,出口东南亚及欧美国家;在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和阳泉市等地建立膜荚黄芪标准化示范基地,提高黄芪产量和高等级商品率,开拓国内市场,推进黄芪生产逐步朝着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5.3 培育龙头企业
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黄芪加工企业的基础建设,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提高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现代生产技术方面的能力。
5.4 提升加工利用水平
依托恒宗集团、北岳神耆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黄芪精深加工,实现中药材切片、破粉、提纯等多元化加工。同时,在黄芪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探索开展黄芪趁鲜切制技术,提升趁鲜切制水平。大力开发黄芪与其他茶叶等配伍的药茶新产品,加快黄芪类化妆品、食品、饮品兽药、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应用,延伸产业链条。
5.5 打造黄芪知名品牌
充分利用山西省独特的自然优势,重点打造恒山黄芪区域品牌。同时,组织黄芪生产加工企业参加省内外文博会、农博会、农交会等系列展览展示和宣传推介活动,并在浑源县等主产县召开文化旅游、产业研讨等会议,提升恒山黄芪、浑源黄芪、正北芪等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5.6 推进交易市场建设
《山西(长治)中药材商贸平台建设规划》实体工程建设项目清单中已将建设大同中药材交易市场纳入规划。恒宗集团已完成道地药材交易中心、贵细药材和药食同源产品交易大厅、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药茶产品展示中心、中医理疗中心五大实体工程。持续推进完善平台建设,提高交易水平,将其打造成独具地区品牌及北方最具特色的大型药材交易市场。
5.7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推动北岳恒山、悬空寺、云冈石窟等文旅资源与恒山黄芪的有机结合。在浑源县建设黄芪药茶文化体验基地和恒山黄芪展示馆;在恒山、悬空寺等景区设立黄芪产品专柜。
同时,举办电商黄芪产品销售活动,推动电商消费,拓宽销售渠道。
6 结束语
文章围绕黄芪生产加工和开发利用等环节,深入浑源县、应县、繁峙县等黄芪主产县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并对恒宗集团、北岳神耆等龙头企业进行了考察,发现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