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方法和策略研究
2023-11-18宋莹莹
□宋莹莹
(中共莱西市委党校,山东 青岛 266600)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持续性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应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探寻并改正现行标准下的不足之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新的发展形势下,要以推进精准扶贫和实现农民快速增收为目标,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消除绝对贫困后,要进一步推进产业的全局调整和各项工作内容的精准过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
1 把握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任务转变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形势,为彻底消除贫困,需有序衔接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探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核心动力上的共性及显著差异,科学开展各项工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1.1 战略目标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战略目标上存在共同点。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以改善社会条件和精神面貌为目标。在新的形势下,要高度关注乡村振兴战略,转变工作思路。相较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略性更长,更强调整体性。在乡村治理和振兴过程中,要建立长效机制,将单项转变为多维[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应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政府部门下达帮扶任务后,需巩固相关工作成果,将帮扶目标由特定贫困群体转向全体农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目标具有阶段性特点,脱贫攻坚要求到2020 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乡村振兴要求在2035 年达到现代化,2050 年达到全面振兴。所以在推进二者有效衔接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持[2]。
1.2 核心动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过程中都以发展农民的内生动力为核心。二者的核心目的都是推动农村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多福利。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关注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既是脱贫和全面振兴的发展对象,也是享受发展最终成果的对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能单纯解决特定群体的贫困,要使农民拥有内生动力。旧体制产生的惯性影响使农村过多补给城市,造成农村发展空间受限[3]。
为真正达到乡村振兴目的,要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到回乡增收的方式,解决农民在农村的生存问题,使农民拥有主体意识。在生产建设时,要做好长远规划,创设更加稳定和科学的发展机制,使农民能够真正留下,实现自我发展,增加收入。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建立在农民谋求自我发展的道路上,各项工作应体现出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找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农民的核心动力和内生力量,为开展后续工作奠定基础,带来更多发展可能性[4]。
1.3 调整与优化机制
相关部门要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机制,协调相关政策体系,为衔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组织工作人员应构建长效机制,通过国家统一分配,抓好衔接工作重点,妥善开展乡村文化教育、农业发展、人才培养、环境打造等一系列工作,使工作人员在全面调度基础上拥有统一化的思想和行动,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相关人员应通过建立高效的乡村振兴指标体系,为各项工作奠定基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避免发生返贫情况。确定容易返贫的对象,建立全效帮扶机制,达到重点帮扶、精准帮扶的目的,有效强化社会保障机制,使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在完善相关工作体系的过程中,对发展机制的落实和延伸进行合理的资源倾斜。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优化各项资源配置,实现乡村全面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向,顺利推进各项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让农民发展从个体化朝着规模化和整体化方向推进[5]。
政府部门应加大帮扶力度,推出一系列惠民政策,使农民在从事各项生产建设活动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将工作重心放在平衡各项生产环节上,立足于实际发展情况,获得更大生产收益。通过有效优化和调整相关政策内容,让贫困地区拥有更多发展机会,最终获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实现乡村振兴[6]。
2 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点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相关工作人员要立足长远、从全局看问题,抓住问题的根本。在消除绝对贫困后,乡村振兴应解决更具挑战性的难题,对新任务和新目标拥有清晰的认知,意识到衔接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清楚二者的衔接关键点,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2.1 认识到有效衔接的持续性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条件,为巩固脱贫成果,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力求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实践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意识到脱贫攻坚战胜利成果的脆弱面,力求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消除相对贫困,平衡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要意识到任务时间紧、难度大,一些需要深度脱贫的地区仍是各项工作的重点[7]。
当前,在社会救助等方面存在临界脱贫的情况。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政府应在短期内进行重点帮扶,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某些地区尚未实现自主脱贫,处于上下浮动的低水平脱贫状态,相关产业或帮扶对象易受到个人因素、市场因素、环境因素影响而重新返贫。政府部门应充分意识到衔接工作的持续性,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因地制宜开展脱贫工作,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能在有效衔接的基础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帮扶对象带来更多福利[8]。
2.2 制定精准有效的衔接机制
在新的发展时期,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还需设置更高层次、宽维度的目标和工作体系,构建精准有效的衔接机制。乡村振兴实施难度较大,战略目标时间跨幅长,虽然有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经验,但还需在各项方针政策条件下找到合适的方法,创设有效衔接机制。
围绕历史发展的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人员应在收尾阶段注重对整个体系的把控,梳理评估相关工作,全面了解乡村振兴的特点,调整现有工作机制,完善相关体系内容。通过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的政策,优化不适宜的部分,使脱贫工作更加有效,让乡村振兴的布局更加平稳,使其呈现出全面性和客观性[9]。
2.3 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仍处于转型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体现出诸多生产弊端,许多地区农业生产模式不适宜现代化发展。只有打破原有生产模式和存在极大弊端的工作体系,朝着全面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掌握更多生产要素,推动现代新型农业发展过程,才能真正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在新时期,许多小农户成为乡村振兴的阻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顺利衔接,还需重视农民主体地位,将工作重点指向农民群体,解决农民当前最主要的生产问题,避免各项工作中存在农民主体性缺失的情况,进而影响到各项工作的整体水平。
3 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
在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重视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从具体区域实际情况着手,根据国家的政策变动,统筹城乡发展各项工作内容,创造新的格局,使各项工作内容有效衔接[10]。
3.1 协调脱贫地区与非贫困地区,共同推进有效衔接
探索有效衔接路径,需综合统筹脱贫地区和非贫困地区规划工作,尽可能缩小不同区域间的经济水平和农业生产差距,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消除返贫、致贫因素。加强对相关地区生产情况的了解,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群体提供政策支持,使相关地区农民拥有基础保障,可以更自主地发展地区农业体系,达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目的,进一步推动乡村地区发展。
在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时,需注重对区域间不平衡问题的研究,如东西区域间和工农产业间的不平衡性。要在发展情况相对良好的地区进一步拓展工作成果,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在一些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为实现有效过渡的目的,需排查各项不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帮扶。从整体性角度出发做好衔接工作,不仅要关注农村居民,还要关注失去土地的农民工[11]。要根据实际情况帮扶流入城镇的农民工,使其能够找到解决自身困境的方法,通过多层面的带动,在多元化政策支持下,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角度做好各项工作安排,进而实现衔接工作综合统筹的目标。
3.2 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创新衔接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时期所取得的成效,需不断创新衔接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工作。当前各区域之间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异,做好衔接工作需合理评估各地区政策的推广情况,做到删除一部分、保留一部分,制订明确的规划路径。
通过科学决策,确定需要退出、保留及升级的政策内容,在衔接时开创有效的工作路径,开拓巩固脱贫攻坚战和做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路径。在拥有更具创新思维的新路径前提下促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发展,真正实现各产业的转型目标。
政府和机构必须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在发展过程中深化基础设施需长期发展的认知,以短期推进的形式逐步实现最终发展目的,通过完善产业链,增强相关地区农业生产核心竞争力。在助力乡村发展的过程中,要关注对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对优秀党员干部的培养,挖掘具有先进农业生产知识的专业人才。在文化方面,要关注农民的自主发展意识,通过创造乡村文明,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条件和推动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挖掘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使农业生产、旅游业发展、工农业发展和环境之间相互和谐、协同并进。
3.3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为真正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的,需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模式,避免对乡村振兴工作带来较大影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已经成为客观现实,会阻碍乡村地区进一步发展。城镇化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乡融合基础上,需有效优化乡村区域布局,调整人口分布结构,使乡村向经济集中化方向发展,做好各领域衔接工作。在相关政策上应做到有效统一,让农村和城镇地区的发展拥有融合的条件,达到共同发展的状态。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意识到乡村生活宜居的优势,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职业化选择空间。通过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模式,在人口布局、空间布局、政策布局等多方面创新,使城乡格局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
3.4 加大富民产业扶持力度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会影响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造成某些农业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差,各项生产标准模糊,农业基地规模较小,进而影响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构建“联村联区”“跨县区”“集群连锁”等新模式,有效优化乡村居民专业合作社,做好相关产业调整工作,使小农户在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具积极性。
在集合各群体力量、形成农业综合体的基础上,有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有效深化乡村产业链的基础上,精准扶持富民产业,通过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确保乡村供销体系的完整性,使个体户在发展过程中向更高区域的产业发展融合。带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真正达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推动乡村振兴的目的,实现各项产业高质量发展,使农村居民能够获得更大生产收益。
4 结束语
为真正带动农村地区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生活质量,需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使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工作人员应意识到二者的衔接工作具有持续性特征,只有制定精准有效的衔接机制,真正站在农民角度思考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创造新格局,有效带动农村地区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