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固摄法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思路与应用

2023-11-18付月婉张凯歌武艺超卢冬冬郭喜平张耀圣

环球中医药 2023年9期
关键词:癌毒扶正正气

付月婉 张凯歌 武艺超 卢冬冬 郭喜平 张耀圣

恶性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形成的新生物[1]。癌毒学说属中医理论中阐述肿瘤病因的学说之一,毒邪致病之说始于《黄帝内经》,《华氏中藏经》中首见“毒邪”之名[2]。《金匮要略心典》曰:“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此指邪气积于体内留而不走谓之毒。阐述毒邪与肿瘤相关的论述古今良多。如《中藏经》曰:“夫痈疡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之不流则生矣,非独营卫壅塞而发者也”,认为肿瘤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脏腑蓄毒。上世纪,周仲瑛提出恶性肿瘤的直接病因为癌毒,倡导从癌毒论治肿瘤[3]。癌毒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其非外感六淫,非内生五邪,非痰饮、瘀血、气滞,是由各种致病因素长期刺激,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毒邪。

1 癌毒、耗散之理论基础

1.1 癌毒致瘤理论

医家张泽生于上世纪在论述宫颈癌、阴道癌的病机时首先建立了“癌毒”的概念[4]。张成铭等[5]提出了癌毒耗损正气,正虚致癌之说。周仲瑛首倡“癌毒学说”,阐明了癌毒的概念、致病特性及临床治法等,并逐渐得到中医界的广泛认同[6]。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中将“毒”分阴阳论述。基于肿瘤发病前性深伏,为病缠绵,大多数医家认为癌毒属阴毒,但笔者认为一些恶性肿瘤发病之初即发展猛峻,进展迅速,又符合阳毒的特性,因此癌毒的特性可称为体阴而用阳。

当机体劳逸失宜,四时不正之气常侵入人体,或寒凝气血阻遏气机生痰,或热毒化燥气血不运而瘀;长期的情志太过、饮食偏嗜或直接伤及内脏,或致肝郁脾虚影响气血运行。气机阻滞可加重痰湿、血瘀,多种病理因素在体内相互影响、阻而不行,长久产生质变从而导致癌毒的产生,即癌毒生于邪。癌毒产生后附于各种外感六淫、内生五邪所致的寒、湿、火、痰、瘀等,即癌毒必附于邪。毒因邪而异性,邪因毒而鸱张,其形生于痰瘀,其养依于气血,最终癌毒加重正虚,癌毒与邪互为搏结而凝聚,在至虚之处留而滋生,与相关脏腑亲和而增生、转移[7]。

1.2 耗散失固假说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统一。人体与自然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主要通过经络系统的“浮络”“孙络”及各经脉上的穴位连接的五脏六腑而完成[8],人体各系统相互进行能量转化与交换以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李忠等[9]提出“耗散病机”假说,认为各种外邪内毒破坏了人体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导致阴阳失和,进一步影响体内脏腑间的平衡,使脏腑升降之气机运行失调,经络气血之循行阻滞不通,正气受阻,邪气失固而癌毒内生。癌毒发生发展又导致正气耗散、加重正虚。即“散”与“失固”的关系。

疾病初期,癌毒留于至虚之处发为肿瘤,即“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此时癌毒初生,正气发挥抗癌固癌能力,机体的症状与体征尚不明显;疾病中期,癌毒吸收体内气血津液,生长发展即“失固”,并进一步加重正虚即“散”,正气固癌抗癌能力减弱,导致疾病进展,产生症状与体征;疾病后期,正气大散,癌毒肆虐,走窜四方,与相联系之脏腑进行新的转移、生长,最后直至脏腑衰竭、阴阳离绝而终。

2 固摄法的提出

传统的手术疗法、放化疗及靶向治疗法都是直接对抗肿瘤,抗击异常的癌细胞,受此影响的中医恶性肿瘤治法为祛邪扶正,倡导癌毒存于体内发病即采用杀瘤祛邪法为主。但从癌毒失固、正气耗散假说可知单纯的祛邪扶正法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单独祛邪,易伤正气;单独扶正,癌毒易散。基于“散”与“失固”学说及《内经》中提到“散者收之”,固摄法应用而生。固,有使之坚固、牢固之意;摄,一方面指收摄、收纳离散的物质;另一方面有摄护、摄阳之意。固摄法一方面是采用收敛、固摄之药来收摄侵袭的癌毒,将其摄固、局限于原始发病部位,防止其继续扩张转移,并配合攻毒祛邪法将其化解驱除;另一方面是摄护被癌毒消散的正气[10]。因此固摄法并不专指固表止汗、涩肠止遗等治法,并不局限于治疗耗气、伤津、失液引起的自汗盗汗、崩漏泄泻、遗精滑精等证,还可用于固摄癌毒之扩散、正气之耗散等。因此临床上使用不可拘泥于患者未表现自汗盗汗、遗精、滑泄等症状便不使用固摄类药物。

2.1 固摄癌毒,防毒流注

癌毒是一类特殊的毒邪,常自内生,亦有外因。如《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到:“卒中外于寒,然内伤于忧郁……血凝蕴满而不散,著而不去,则积皆成矣”,解释了外因与肿瘤发病的关系。内因发病常以机体正虚为基础,多种致病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从而使病理产物在体内结聚而产生癌毒,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固摄法基于耗散假说提出。《黄帝内经》言: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从辨证论治角度解释即“有是证即用是法”,“有是证即用是药”,故采用固摄法符合肿瘤疾病的根本病机—癌毒扩散、正气失固,固摄法配合攻毒祛邪法,控制癌毒扩散并加以化解祛除,此所谓“关门杀贼”[11]。因此固摄法治疗恶性肿瘤首先应固摄癌毒于原始发病部位,抑制癌毒进一步生长扩散,再配合攻毒祛邪法将其祛除。癌毒之扩散得以控制,其对正气之耗散也得以减弱。

2.2 固摄正气,抗癌摄毒

癌毒的生长变化与正气具有双向联系。《诸病源候论》记载:“五脏处于内,而气行于外,脏气实者,邪不能伤。”正气可抵御癌毒的侵袭,癌毒一旦发生,正气即发挥抗癌能力,因此正气虚是癌毒发展的原因。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积聚候》云:“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涩,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12]癌毒也可损伤正气,癌毒加重正气的耗损,则正虚更甚。

正气具有固摄作用,可固摄血液防止其妄行;固摄精液、汗液等防止其异常丢失;还可固摄人体各组织器官防止其下陷。如治疗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重症肌无力等疾病时,大量的临床验案证明通过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法(如李东垣常用的补中益气汤),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气发挥固摄作用,各组织器官就可恢复常位[13]。因此正气也可固摄癌毒,防止癌毒在体内扩散、转移,但当癌毒扩散能力超过正气固摄能力,失于正气控制,癌毒则会进一步扩散。二者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

固摄法作用于正气,则正气之耗散得以抑制;正气充足,可发挥固癌、抗癌的作用;正气抗癌、固癌能力增强,还可抑制癌毒之扩散转移。固摄法的应用可起到抗癌、固癌、固正三大作用,此即固摄法的精妙之处。

2.3 固摄控制,防癌转移

在肿瘤的发病过程中,癌毒往往不会居于一地而是逐渐生长扩散,即传舍于其他部位,当局部癌毒扩散、聚集于机体另一处,肿瘤则发生转移。《灵枢·百病始生》篇中记载:“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息而成积,……,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溢,不可胜论。”根据传统的“传舍”理论,王沛教授提出肿瘤的转移包括三个连续的过程:“传”,是指癌毒由原始发病部位发生扩散;“舍”,即扩散的癌毒蓄积于相应部位,从而形成转移瘤;转移瘤继续发生“传舍”,即所谓“邪气淫滋,不可胜论”[14]。

癌毒的传舍趋向是转移的决定性因素,局部的阴阳气血之虚是转移的必要条件,气滞、血瘀、痰凝是外在因素。在以往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往往忽视如何控制其转移,采用固摄新法可摄固癌毒防止其扩散即从根源上掐断了传舍趋势。

3 固摄法治疗恶性肿瘤疾病的应用

《医宗必读·积聚》中提出肿瘤初、中、末分治三原则,“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基于固摄法,笔者提出了固摄扶正,祛邪攻毒抗转移的新治法,其中固摄与扶正法贯穿肿瘤疾病治疗全程。初期正气虽虚但尚能攻伐,则以攻毒祛邪为主,固摄通补为辅;中期癌毒失固,耗散正气,当以固摄攻毒为主,扶正缓补为辅;末期正气已亏不任攻伐,则以补虚扶正为主,辅以固正摄癌。

3.1 初期攻毒祛邪为主,固摄通补为辅

恶性肿瘤形成的主要病理因素包括寒凝、热毒、气滞、痰饮、血瘀等,因此笔者认为治疗恶性肿瘤可选用少量桔梗、枳壳、桑叶、蜜枇杷叶等宣肺行气;紫苏子、紫苏梗、清半夏、浙贝母等行气宽中化痰;白芥子、葶苈子、威灵仙、大腹皮等理气祛湿;茯苓、猪苓利水渗湿;丹参、川芎活血行气祛瘀;莪术、三棱、黄药子、土鳖虫、槐花等活血祛瘀、清热解毒;漏芦、山慈菇、夏枯草等消痈散结。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清热类、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抗癌的效果。如三棱、莪术、丹参、赤芍等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降低肿瘤细胞的侵袭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等多种机制来实现其抗肿瘤的作用[15]。

以上药物不仅可理气化痰,祛瘀化滞,还可起到通补的效果。此“通补法”非传统意义的补法,而是以行气宽中、清热解毒、化痰祛瘀、消痈散结为基础,使气机升降出入通畅,津液输布代谢正常,则痰可消,瘀可化,肿可散,毒可解,机体气血津液运行通畅,便可充养血脉、濡养全身[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水精四布,五精并行”,亦强调了气血津液正常运行对人体的滋养作用。

也有研究结果表明,活血化瘀药虽然可以抑制原位瘤的生长,但却促进了肿瘤的肺转移和肿瘤血管生成[17]。加之疾病初期癌毒初生,正气尚存,因此辅以固摄之药,如:白芍、乌梅、五倍子等,可固摄、围阻癌毒在原处,防止其妄行,癌毒已固则减少对正气之耗散。再加上少量的扶正之药,如:生黄芪、炙黄芪、党参等扶助正气,但不可过用助癌毒滋生。

3.2 中期固摄攻毒为主,扶正缓补为辅

肿瘤发展到中期,癌毒失固常生长扩散并损伤正气,此时当以固摄祛邪为主要治法。固摄法的常用中药主要包括4大类:酸味药、涩味药、咸味药物及经炮制具有固摄作用的药物。酸,可收敛固摄,不仅可用于气血津液的滑脱、丢失,还可用于固摄正气,正气充足即可发挥抗癌固癌作用,涩味药功能与酸味相似。临床常用的酸味药有酸枣仁、菝葜、五味子、乌梅等,涩味药有赤石脂、禹余粮、乌贼骨、生龙骨、牡蛎、椿根皮等。咸,能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有软坚消瘿、消癥瘕之功效。常见药物有海浮石、海藻、海蛤壳等。经炮制去性存用的方式有很多,如炭制、炒制:血余炭、大黄炭、炒蒲黄、炒三七等可以增强其收敛止血的作用,或酒制如酒萸肉既可收敛固摄,又可补益肝肾等。

疾病中期使用固摄法是否有余邪未清,关门留寇之嫌?答案是否定的,此邪非外邪,是机体内病理因素结聚的产物,不能通过宣透、泻下、涌吐治法排出,主要依靠固摄药与正气的抗癌与固癌能力,先将其固摄于原始发病部位,再配合地龙、全蝎、蜈蚣、土鳖虫等攻毒药物祛除癌毒,以达到关门杀贼之效。且女贞子、山萸肉、五味子等收涩药固摄癌毒的同时,又可收敛涩精固摄正气,药物本身虽酸涩,却有着固摄不留邪的特点。此治法符合癌毒耗散、正气失固的根本病机,因此并不会导致关门留寇。

疾病中期还应使用少量柴胡、葛根、升麻益气升阳助卫气,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补血养营气,党参、蛤蚧、白果补肺气资宗气,生黄芪、炙黄芪、白术补脾气固中气,女贞子、补骨脂、山萸肉补肾固精补元气。正气得以充养,也可发挥固癌抗毒之效。气能生血生津、津血同源又可化气,此即为扶正缓补之意。

3.3 末期补虚扶正为主,固正摄癌为辅

肿瘤末期,正气大虚癌毒肆虐,此时由于正气难以固摄癌毒而发生扩散转移,于相关脏腑聚集形成转移癌。应以补虚扶正为主要治法,以维持患者的生命。正如张介宾[18]所言:“虚者可固,实者不可固;久者可固,暴者不可固。当固不固,沧海亦将竭;不当固而固,闭门留寇也。”

恶性肿瘤末期患者常出现下肢发凉疼痛、下肢水肿、腹泻、疲倦不止、消瘦明显、肿瘤周围或锁骨淋巴结增大等症状,此多因患者处于疾病末期,阳气大虚难以温阳机体,中气不足难以升清降浊,癌毒扩散转移导致患者出现衰弱、虚脱之症。因此在肿瘤末期可加大补虚药的剂量,并配合一定量的固摄药。如使用生晒参10 g或太子参15~30 g补益元气,《药性论》中提到生晒参称:“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属大补元气之佳品。生炙黄芪各30~45 g、党参20~30 g、白术20~30 g补气健脾、益气升阳。武静莲等[19]研究发现党参多糖具有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补骨脂、女贞子、杜仲各20~35 g补肾助阳,天冬、石斛、黄精各25~30 g、制鳖甲15~25 g,不仅可益气养阴,还可入肾经益肾阴。

《证治汇补·积聚》所言: “徒用磨坚破积之药,只损真气,气愈耗而积愈大, 惟当渐磨融化……苦积去半,宜纯与甘温调养,则破残余积不攻自走,所谓养正积自除之谓也。”但依然要配伍适量攻毒之药,防止关门留寇。

4 小结

恶性肿瘤传统的中医治疗思路即是攻毒祛邪,补益扶正。本文基于癌毒、耗散理论将固摄法与一般的治疗模式相结合,固摄新法既能摄固癌毒防止其扩散从源头上切断转移的趋势,又可固摄正气抗击癌毒,其为控制肿瘤生长、扩散提供了新思路。并配合攻毒、扶正之法,扶正法在疾病的三个不同阶段当分为通补、缓补、大补等不同方式,明确了恶性肿瘤处于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肿瘤疾病提供了新方法。

猜你喜欢

癌毒扶正正气
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
“癌毒传舍”新认识及其在肺癌复发转移防治中的应用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Effect of decoction of Fuzheng Jiedu Xiaoji formula (扶正解毒消积方) plus chemoembolization o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patients
Fuzheng Kang' ai decoction (扶正抗癌方)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modulating mir-21-5p/huma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in lung cancer cells
正气方天祥
癌毒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毒、癌毒的认识与癌症的益气清毒法防治思路*
画说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