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编写

2023-11-17曹爱卫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童话导向

曹爱卫

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师德楷模。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践导师。杭州市曹爱卫名师乡村工作室、拱墅区曹爱卫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独到 研究,提出“智趣”语文教学主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之所以用任务群的形式来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保障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相比以往的教学目标编写,2022年版课标理念下的教学目标编写一定会有调整和改进。

一、教学目标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与以往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相比,2022年版课标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课程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里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既然是围绕核心素养来确立课程目标,就要追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对此,2022年版课标有清楚界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其中,语言运用是独属于语文课程的关键素养,学生要在学习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了解、传承中华文化,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发展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思维能力;在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级:最高层是课程目标,回应“为什么要学这门学科”,指向学科育人,要用语文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表达想法、指导行事等;中间层是单元教学目标,这里的“单元”,并非是按教材编写的自然单元,而是一个知识、技能系统化的内隐单元,如“比喻”的概念理解及运用,回应“为什么要学这个单元”,旨在形成知识、技能的网络,促进理解的大概念;下位层是课时教学目标,这是“课堂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回应“为什么在这个学段学这个内容”,即不同学段学生在语文课堂里学习“比喻”时落实的具体、差异性目标,旨在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促进知识、技能的结构化。

课程目标是靠一个一个单元教学目标有效落地来实现的,而单元教学目标的落实又是靠一个一个课时教学目标有效落地来实现的。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以下简称“教学目标”)的编写。显然,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层级关系,教学目标的编写必须以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为导向,才能保证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地。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编写原则

任务群视域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编写,有一些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内涵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如在运用语言的同时,一定涉及思维发展;在品鉴语言的过程中,也一定会涉及审美创造。因而,在编写课时教学目标时,核心素养的这四个方面不能割裂开来写,而是要以语言运用为主导,整合文化自信、思维发展、审美创造三个方面,做到有机融合,彼此渗透。

2.分层性原则

相比其他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识字写字、练习朗读、学习阅读、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但一节课甚至一个单元,教学时间都很有限,不可能把每一项都作为重点,这就需要重点落实核心内容,有机整合其他内容。教学目标在呈现形式上,就需从学习内容和该内容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程度等方面,分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两个层次,确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操作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行为,并检测教学成效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且要用清晰明确的教学活动的结果来描述,方能具有可操作、可检测的功能。如“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这一表述,就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目标主体错误,且教学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结果描述不清。这样的表述,意味着只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关识字能力发展的活动,目标就算达成了,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发展了识字能力,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却无从检测。

4.精准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要准确、清晰,不能过于简单,或用一些模糊词汇,影响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和学习成效的评估。如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指向“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如果这样编写:“能正确认读‘雾、淘、岸等生字,会写‘岸、屋等汉字。”就是不够清晰、准确。通过什么方法实现“正確认读”?什么叫“会写”,是能写正确,还是在正确的基础上能写得端正、美观?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该内容,旨在发展什么能力或素养?这些问题都没有在目标里表述清楚。目标表述不清晰,课堂教学的标准就会模糊,教学成效的评价便无标可依。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编写策略

明确了教学目标编写的基本原则,那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时教学目标到底该如何编写,有哪些常用的策略呢?

策略一:强调学习意图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每个学科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和义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既要凸显学科本位,又要抓住一切教学内容和课堂行为提供的契机,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勇于质疑、善于创新”等方面有意识地设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教学目标的确立过程中,除了思考“学什么”“怎么学”之外,还要思考“为什么学”和“为什么这么学”等问题。

策略二:凸显单元素养

核心素养内涵四个方面,每一个单元内容(可以是教科书中的自然单元,也可以是根据知识、技能重组的隐性单元)的学习,必然是以“语言发展+”的模式展开。“+”的应是这个单元重点发展的素养。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思维”,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教学这个单元就要在学习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凸显思维方法的教授和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策略三:以核心学习任务群为主导

目前的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是基于2011年版课标编写的,每个单元都会设计多个任务群,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每个单元都会涉及;阅读单元大多是文学性文本,会涉及“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只要是阅读课,就离不开思维和交流,就会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因而,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确定核心学习任务群作为主导,其他学习任务群的内容融合其中。

策略四:厘清三组动词

教学目标的编写,是以動词来连接和引导的。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编写,涉及三组动词,分别指向不同的维度。第一组是指向方式、方法维度的,即“借助、运用、通过、利用……”;第二组是指向知识、技能维度的,即“识记、学习、掌握、领会、发现……”;第三组是指向素养形成维度的,即“形成、发展、提升、达成……”。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编写示例

基于以上理解和认识,一份较为科学、完整的教学目标可以怎样来编写呢?试举两例,分享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的编写案例,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例1】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借助形声字规律、语境中理解等方法认识本单元47个生字,通过字义区辨、词语运用等方法读准8个多音字,在语境中会写26个汉字,会写33个词语,发展自主识字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

2.通过浏览、跳读等方法,提取文本关键信息,把握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故事中人物相应的语气,体会人物特点,提升语感。

发展性目标:

1.把自己代入故事中,边读边想象,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发展阅读力和审美能力。

2.了解根据不同的表现题材,童话可以分为文学童话和科学童话两大类。在想象合理的基础上,科学童话还强调科学性。通过两类童话的对比阅读,提升童话作品的鉴赏能力。

3.借助人物、时间、地点等词汇,进行创意组合,展开大胆想象,创编童话故事,体验童话创编的乐趣,提升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力。

4.借助童话阅读、写作,对“真善美”有更新的理解,并愿意主动追求,获得精神成长和心灵润泽。

课时教学目标(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

基础性目标:

1.借助形声字构形规律识记“捡、饿”等11个生字,通过字义区辨、词语运用等方法读准“挣、晃”等4个多音字,在语境中会写13个汉字,会写14个词语,发展自主识字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

2.通过朗读、浏览等方法,读准课文,提取故事的关键信息,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发展性目标:

1.和同学交流故事中印象深刻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发展阅读力,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借助故事结尾“幸福”这一关键词语,讨论小女孩在死前的这个大年夜到底幸不幸福,体会童话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发展对童话大概念的认识。

【例2】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复述故事”

单元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通过比较辨析、字源探析等方法认识本单元32个生字,通过字音比较、语境认读等方法读准5个多音字,在语境中会写25个汉字,会写26个词语,发展归类梳理识记生字和书写汉字的能力。

2.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故事中人物对话的语气,体会人物特点,提升语感。

3.通过默读课文,交流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内容,体会故事的有趣,提升语言品鉴能力。

发展性目标:

1.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方法梳理故事主要内容,把握故事内容,复述故事,做到不遗漏重要情节,提升语言表达力,发展思维力。

2.练习借助故事中人物的语气、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把故事复述得生动,提升语言表现力。

3.练习根据听众、目的、要求等不同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提升临场应对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以《方帽子店》为例)

基础性目标:

1.运用形声字构形规律识记“橱、蕉”等5个生字,通过语境对比、字义辨析等方法准确认读多音字“嚷、溜”。

2.借助导语提示,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提升把握故事内容的能力。

发展性目标:

1. 用借助表格等方式,把握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复述自己最意想不到的部分,提升语言表现力。

2. 探讨方帽子成为古董的原因,发展探究能力和辩证看待事物发展的思维模式。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落地,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对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理解到位,并能围绕核心素养来制订教学目标。如能做到上述内容,教学行为才能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提高,最终使得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真正落地。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团新天地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童话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