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盛世里的君臣

2023-11-17黄述斌

文史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治宋真宗宋太祖

黄述斌

摘 要:成就北宋盛世的主要原因一是有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内外环境;二是施行仁政,政治相对清明,君臣一般能勤政亲民;三是重教兴文,人才辈出。此外,皇帝选才用人的政策对头,善于纳谏,畅通言路。

关键词:宋太祖;宋真宗;文治;盛世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公元960年登基,年号“建隆”。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而极富智慧,宽仁大度的君主。赵宋立国之初,面对外有辽、金强敌的虎视侵扰,内有前朝遗下的藩镇割据之乱,社会不安,民生困苦等复杂严峻的局面,首要任务是要尽快安定社会,稳定人心。宋太祖采取恩威并施、“布声教”策略,对前朝旧将遗臣,宽厚相待,愿留者继续委以任职,不愿留者赏赐还乡,若有图谋反抗作乱者给予惩治;同时对百姓广施恩惠;还对旧朝官场留下的奢侈之风和社会瘴气进行强力、有效的治理。史料显示,建隆三年(公元963年)迎春之季(距开国仅两年多时间),已大体实现政局趋稳,社会有序,风气向好,民生有所改善。

作为开国之君,宋太祖在大局稳定的情况之下,遂以大智大勇施展治国理政的抱负。他是首先以调换官职之名,削减大臣和节度使职权,将原由他们手握的精兵和财赋之权收归中央。其次,以“杯酒释兵权”策略,削夺武将权力,由自己直接掌控军队。再次,讨伐叛军,发兵平息藩镇之乱。第四,着力发展经济,减轻徭役,兴修水利,劝奖农商,改善百姓生活。第五,奉行“以文靖国”,尊孔尚儒,完善科举。第六,倡行节俭,惩治腐败,对各地向朝廷奉献之财物,一概收入国库。这一系列重要决策,最终成为宋室世代所奉的“祖宗家法”。而此时的赵宋已进入繁荣阶段,史家誉为“建隆之治”。《宋史·太祖本纪》赞道:“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

继宋太祖之后北宋的八位皇帝中,太宗、真宗、仁宗、神宗都是颇有作为的皇帝,他们在位时间平均为26.5年。太宗文武兼备,频繁征战统一了中原;又倡行文治,鼓励“开卷有益”读书之风,带来“太平兴国”的繁荣稳定。真宗亦以智慧和胆识,促成“澶渊之盟”,换来近百年和平,史家称之为“咸平之治”。仁宗强调仁政,推行“庆历新政”,“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君臣上下测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1]神宗同样具有胆识和智慧,厉行革新,支持变法,对豪强和高利贷者进行有效遏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使北宋政权继续保持稳定。

从宋太祖登基立国至宋哲宗逝世(1100年)止,这140年为北宋最为兴盛年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兴盛时期之一。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国内经济快速崛起,海外贸易空前兴旺,经济总量占到世界百分之八十。自熙宁(1068—1077年)以来,除了元祐(1086—1093年)几年,其他年份的国家财政收入都维持在一亿贯钱左右的水平。人口超一亿三千万,垦田七百余万顷,为汉唐盛世时的两倍。教育和文化空前发达,教学机构完善,京城设有国子学、太学等最高学府,地方政府设有省学、州学、县学。除此之外,地方私立书院也大批兴起,涌现出许多著名书院,出现了“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的景象。与教育相呼应的文化同样十分兴盛,推拥出一大批文化精英和大家。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北宋占六位。他们留下的宏篇巨著,影响深远。尤其是“宋词”的出现,造就了继唐诗之后第二个文韵高峰。学术之风极为活跃,“宋学”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各个学派相互切磋研习,相得益彰,开启了理学900年的泱泱思潮。文化教育蓬勃发展,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字印刷和纸币的发明,火药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天文历法与教学的创见,石油的发现与利用,炼铜炼钢技术的飞跃……使宋代科技呈现出花团锦簇的洋洋大观。

北宋是典型的文治社会。盛世的出现是诸多原因促成的,一般认为有三个原因。平定内乱、与邻国结盟的战略决策的成功实施,创造出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内外环境。有了这一环境,才能大力搞建设、图发展,巩固政权,保障和改善民生。此是其一。施行仁政,政治相对清明,君臣一般能勤政亲民,体恤民生。此其二。第三,重教兴文,学风文风相交辉映,人才辈出,许多效忠国家,真心为民做事的精英之才,进入国家各个权力部门、管理机构效力,国家焉有不兴盛之理!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发挥作用。

一是皇帝的选才用人以对国家和百姓是否谋利益为原则,做到亲贤亲才而远奸佞小人。宋太祖的“祖宗家法”一个核心要义就是选好人才,对为官者既鼓励用好权力,亦防止其滥用权力。太宗、真宗、仁宗在位时,都将官员为何要从仕,如何为官、做人、做事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并不断完善更新内容和要求。对大臣和地方官员的选用不分亲疏、地域、派别,皆以德才功绩为要;推行荐责制、官员任期制。朝廷大臣任职,实行“异见相揽”,将持不同政见的人放在相同岗位上,互相制衡,以防大臣独断专权。定期调整官员职位,规定在地方当知州和通判,任期不得超过三年。真宗在位时专门制定了对官员的任用考核规则《州县三课》和约束百官的《文武百官七条》[2],对官员的德能勤绩都给出明确标准,促其勤政廉政,端正官风。这就将那些一味捧君表忠,阿谀奉承,没有真才实学,无德无绩无能之人拒之门外,从而使许多贤良之人和知识大家,被选拔进入朝中受到重用。诸如著名的冠準、包拯、吕端、吕蒙正、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狄青、杨业、杨延昭等,他们忠心报国,殚精竭虑,一心求治,带来北宋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同时皇帝对不良之臣,那怕曾与皇上较为亲近,或与皇亲有结交的大臣,多能秉公处置。如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不顾名相冠準的反对,将惯于构陷离间阿谀奉迎的王钦若提升为相。但以后真宗渐看清王钦若的面目,后悔对他的提拔。天禧三年(1019年),朝廷逮捕一个私藏禁书的道士,他自称是出入王钦若府中。真宗便以此为由,将王钦若罢免,逐出朝廷,外放杭州。又如刘太后虽在真宗晚年同大臣丁谓结过同盟(为保年幼太子顺利继位),但丁谓在相位上揽权构陷大臣,作威作福,有恃无恐,太后即认为此人是个十足作恶的伪君子,不能委以重任。当刘太后辅佐小皇帝仁宗正式垂帘听政后,就果断出手首先处置丁谓,以他为真宗修陵时出现过错为由而罢相外贬。刘太后重视澄清吏治,多次下令惩治贪官污吏,使官场走向风清正气。

二是皇帝善于纳谏,畅通言路,将此视为国家之“元气”而倡行之。传为宋人所著《避暑漫抄》(旧署陆游)说宋太祖曾留下太庙誓碑,嘱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主张言者无罪。真宗、仁宗等皇帝实际上也是循此办理,将善纳谏、通言路,列为治朝理政的一项国策。自宋太祖始的北宋皇帝,一般都乐听意见,对民间舆论亦颇重视,常问谏官“民间有何言语,朕欲听听!”。皇帝上朝听政议事,让大臣们先行充分表达意见,要“众卿畅言所见”,然后采其精要而定之,即为“圣断”。宋太祖于立国之初,对前朝留任的名将符彦卿,想将他提拔上来掌管军队。大臣赵普不赞成,理由是此人官职、名气已经很高,再让他掌管军队,可能会有不测风险;但几次与圣上辩言无效。太祖最后仍避开赵普将委任状发出。赵普知道后,中途将委任状扣了下来,再向太祖秉呈进言。太祖终于将委任状收回。又如自言“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的词人柳永,好不容易通过科举考试中第,获得即将步入仕途做官的机会。但仁宗认为他不适合做官,御笔批道“且去浅酌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不服,顺势说自己是“奉旨填词”,以此讥讽仁宗。但柳永并没有因此而得罪皇上,遭逢受罚或杀头。后来柳永不生皇上的气了,还大唱“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来歌颂仁宗功德。包拯对仁宗将三司张尧佐提升进二府宰执班子,持反对意见,认为张尧佐能力低下,不务正业,无绩可陈,便上表弹劾。仁宗同意免其官职。但不久仁宗又命张尧佐任另一新职,包拯又與谏官一起上章谏诤,并多次上殿与仁宗争辩。包拯是个性情刚直的人,激动时嗓门大开,以至口水都溅到仁宗脸上和衣服上。仁宗并不生气,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听包拯继续谏言,终于依了包拯收回了成命。[3]这就是宋史中的“唾面”故事。此类故事很多,说明善听各种意见,乐于纳谏,畅通言路,做到顺耳逆耳之言皆听之,对成就北宋盛世确实至关重要。

注释:

[1](元)脱脱等:《宋史》卷十二《仁宗本纪四》。

[2](元)脱脱等:《宋史》卷七《真宗本纪二》。

[3]参见(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一。

作者: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公安文协理事

猜你喜欢

文治宋真宗宋太祖
照葫芦画瓢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宋太祖“开门办公”
王旦的气量
文治风华——《宋文治传》新书座谈会花絮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宋真宗年间曹玮筑“山外四寨”考论
上海市付文治历史学科基地掠影
宋太祖与羊肉泡馍
如何看待宋真宗时期“相权强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