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新生入学准备的实践举措及其成效
——美国高校暑期桥梁项目探析

2023-11-17何振海

现代大学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入学新生学术

王 淼 何振海

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新生的入学准备和适应性问题是其长期面临的难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后,美国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不断攀升,20世纪90年代达到70%,2005年之后始终保持在80%以上,2020年约为88%。[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但其在实践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显而易见且不容忽视。毛入学率的增长和入学人数的大量增加,意味着高校录取标准的变化,由此造成新生的学术水平、文化背景较之以前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其中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以前的录取标准无法进入高校,或很难被对学术水平有更高要求的高校录取。这类学生在开放录取趋势的助力下得以进入高校,但是,由于他们尚未做好充分的学术准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学业适应性问题,由此导致学生辍学率高和毕业率低,高校的声誉、财政和办学质量也受到冲击,这些问题引发了美国社会的普遍忧虑。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就明确将高校入学准备列为国家七大教育优先事项之一,[2]教育部呼吁采取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以便其顺利完成学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高校开发了一系列应对方案,其中暑期桥梁项目(Summer Bridge Programs)是在美国高校中普遍实施的一个针对性举措。暑期桥梁项目充分体现了发展性教育的理念,在帮助、引导和支持新生弱势群体适应大学生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对此,有学者很早就曾断言:“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大,暑期桥梁项目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以增加更多不同人群的入学机会。”[3]

一、暑期桥梁项目的理念内核与目标指向

暑期桥梁项目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走过大半个世纪的历程。它以发展性教育理念为支撑,以做好入学准备为实施目标,旨在帮助“第一代大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族裔学生、非英语母语学生等弱势学生顺利实现从高中向大学的过渡。

(一)发展性教育——暑期桥梁项目的理念内核

暑期桥梁项目的理念内核是发展性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发展性教育这一概念的源头甚至可追溯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端之时。对此,学者帕克(Tara Parker)认为[4]:

发展性教育自哈佛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于美国高等教育的校园之中,在此后的岁月里,众多学院和大学的管理者们目睹了大量学生在进入学校时出人意料地对大学学业准备不足。如今,发展性教育经常被认为是社区学院的专有职能,但如我们所见,发展性教育在很多精英的四年制大学中渗透,并贯穿整个美国高等教育史。

应对新生学业准备不足成为发展性教育在美国高校长期存续的直接动因。随着美国高等教育规模日趋庞大、类型日趋多元,由各种因素导致的高校新生入学准备不足的现象始终存在。

关于发展性教育的意义内涵与目标宗旨,美国学界有较为一致的认识。根据美国教育委员会(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的阐释,发展性教育“旨在面向那些(往往在标准化测试中)被认为对大学水平课程准备不足的学生,培养他们的阅读、写作或数学技能”[5]2,“以增加他们在提供学分的大学水平课程中的成功机会”[5]2。美国国家发展性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Developmental Education)认为,发展性教育的主要目标包括:为中学后学习者提供教育机会;培养每位学习者的技能和态度以实现其学术、职业和生活目标;评估每位学习者对大学课程的准备程度,为其提供适当的学业安排;使学习者获得在大学主流课程中取得成功的能力以保持学术标准;提高学生的保有率;促进认知和情感学习理论的持续发展与应用。[6]根据上述关于发展性教育意义内涵与目标宗旨的介绍,不难发现其与暑期桥梁项目之间密切的表里关系。

20世纪下半叶,随着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趋势的加强,美国高校面临的新生准备不足问题愈发显著,特别是少数族裔学生、经济困难家庭学生、非英语母语学生和“第一代大学生”等弱势学生群体向高校的大规模涌入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现象,大量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由此,体现发展性教育理念、旨在帮助和支持弱势学生群体过渡到大学生活的一系列发展性教育实践举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三重奏”(The Federal TRIO Programs)大学生帮扶项目体系,其中攀登极限项目(Upward Bound Programs)旨在为来自低收入家庭和有潜力成为“第一代大学生”的高中生提供学业支持,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大学生活,进而圆满地完成学业。暑期桥梁项目就是攀登极限项目实施过程中衍生出的一个典型的发展性教育实践举措。[7]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性教育的学者及政策实施者就实施成本与成效等问题陆续展开了一系列改革,暑期桥梁项目以其周期短、针对性强和效果显著等特点愈发受到青睐。2011年,美国国家中等后教育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Postsecondary Research)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列举了4类主要的发展性教育改革举措,其中暑期桥梁项目被视为提高发展性教育实施成效的举措之一。[8]无论是在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四年制院校,还是在社区学院,暑期桥梁项目都得以实施,成功帮助大量弱势学生在正式入学前接受发展性教育,为他们更好地迎接大学生涯做好相应准备。

(二)做好入学准备——暑期桥梁项目的目标指向

暑期桥梁项目坚持以发展性教育为理念内核,其目标明确指向帮助学生做好进入高校的各方面准备。众所周知,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是大学生活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教育学院教授康利(David T.Conley)认为,大学入学准备指的是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注册成功并进行学分课程所需的准备水平,其内容包括关键认知(智力、性格与行为)、关键内容(学术相关的基本技能、概念和原则)、学术行为(学习技能、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和大学知识(大学体系的规范、文化和资源等)。[9]在现实中,美国高校新生入学准备不足的情况十分普遍,尤其是“第一代大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族裔学生、非英语母语学生等所谓弱势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美国国家教育数据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21年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四年制大学和二年制学院的平均毕业率分别为64%和34%,大二学生的辍学现象也很严重,其中四年制大学的辍学率为18%,两年制学院的辍学率为39%。[10]由此可见,美国高校新生入学准备不充分的问题非常严重。

具体而言,美国高校新生入学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学术和社会两个方面。第一,在学术方面,学生缺乏进入大学的学术准备与学术素养。这在社区学院和低选择性院校的新生中表现尤为明显。有研究表明,29%的四年制大学学生和41%的社区学院学生在阅读、写作和数学中至少有一项基本技能准备不足,[11]他们通常缺乏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对自己的学术能力也缺乏信心,由此导致他们不愿参与小组学习、师生互动、课外活动及学校提供的相关支持项目。在社会方面,学生面临文化适应性差的困境。一些少数族裔学生和移民学生生活的家庭和社区的文化(道德规范、价值观等)与大学校园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使他们在文化适应方面出现了障碍。[12]这些文化适应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率有深远影响。此外,这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般都不强。有研究表明,少数族裔学生和“第一代大学生”更容易在进入大学时感到被孤立。[13]这也是影响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各高校的暑期桥梁项目的目标和宗旨正是针对上述新生入学准备不足的种种表现,以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帮助新生做好入学准备,实现从高中向大学的过渡(见表1)。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贝廷格(Eric P.Bettinger)指出,尽管各高校的暑期桥梁项目形式不尽相同,但是,它们有相同的目标对象,即“第一代大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和需要选修补救课程的少数学生,且项目实施的目标是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在学术和社会方面完成向大学的过渡。[14]

表1 美国部分高校暑期桥梁项目的目标

二、暑期桥梁项目的组织管理与实施内容

暑期桥梁项目通常在高中和大学之间的暑期开展,为期2周到6周不等。项目的实施目标和内容根据各高校和学生的需求自主制定,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学术课程(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学术咨询与学术支持;大学生活与资源导航;社会支持(与同学和教师构建关系网络,培养高校归属感)。[23]10一些项目还会提供多种人性化的支持服务,如孩童看管、班车接送、家长服务、课本赠送和项目奖学金等。暑期桥梁项目的实施过程一般都包括成立实施委员会、确定培养对象、确定项目内容与课时安排、完成项目评估等。

(一)高校指定机构负责项目的组织和管理

暑期桥梁项目通常由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指定机构负责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开展招聘教职工、开发课程、编列和执行预算、宣传招生、项目评估以及协调校内外相关部门等活动(见表2)。由于该类项目的课程是在学生正式注册入学之前为他们提供的特殊课程,且课程包括多个学科领域的教学任务,因此,多由非学术人员担任项目主管。

表2 美国部分高校暑期桥梁项目的主管部门

在教师选聘方面,鉴于暑期桥梁项目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很多高校对暑期桥梁项目工作人员提出多样化的聘任要求。例如,项目负责人普遍希望招收专业技能较高、有敬业精神、能为学生创造舒适学习环境的教师任教,授课风趣、活泼的老师备受青睐。一些高校还配备了暑期桥梁项目生活导生,着重选聘能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与大一新生紧密结合起来的高年级学生。作为朋辈,他们比教授更了解学生的需求。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暑期桥梁项目会安排一位研究生作为导生进行一对一和小组辅导,进一步帮助新生熟悉校园,构建他们的学术社区和导师网络。

在招生方面,各高校除了在自己的官网上发布招生信息外,还会与其重点生源高中加强合作。高中的辅导老师更了解哪些学生适合参与暑期桥梁项目,进而协助宣传推广。同时,很多社区学院都接受了由得克萨斯州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Texas Higher Education Coordinational Board)设立并资助的大学联系补助金(College Connection Grand)。该项目旨在提高高中生对大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大学入学过程的多个阶段(包括录取、经济资助申请和入学)为学生提供帮助,以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该项目会定期向高中派遣教职员工作为大学的联络人员,他们深受高中生和辅导老师的信任。因此,大学联络人员在大学展会和课堂中向高中生介绍暑期桥梁项目,为暑期桥梁项目工作人员联系学生铺平道路。此外,学院还与社区组织建立联系,社区组织通过发放海报和传单的方式协助项目的招生宣传。

同时,暑期桥梁项目的发展也得到校外机构的关注和支持。例如,2007年,得克萨斯州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为该州22所大学提供了用于建立发展性暑期桥梁项目的资金。2009年,美国国家中学后教育研究中心发起一项对得克萨斯州7所社区学院和1所大学的暑期桥梁项目的评估工作,为这些高校提供了技术援助和资助。在技术方面,美国国家中学后教育研究中心聘任专业顾问协助开发学校的网站,拓宽招生宣传途径;在资金方面,为促进项目招生,为每位参与项目的学生提供了400美金的奖学金,在项目课程开始时发放150美元,成功完成项目课程后再奖励250美元。[23]72022年,肯塔基州中学后教育委员会(The Kentucky Council o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为该州所有公立院校的暑期桥梁项目提供了20万美元的赠款,用于支持创建或扩大现有的项目。该委员会主席汤普森(Aaron Thompson)表示[24]:

桥梁项目对最近一批因新冠疫情而中断学业的学生特别有帮助,学生在适应新的学术和社会环境时面临许多挑战。疫情使应对这些变化更加困难,我们需特别提供额外的、有针对性地支持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二)兼顾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的项目内容

暑期桥梁项目的内容因高校与服务对象的差异而各不相同,但是,其通常会围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业课程补习与学术支持、帮助他们与朋辈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培养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等方面开展,在实施内容上体现出兼顾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的特点。其具体内容大体可分为如下4类。

第一,数学、阅读、写作以及科学、技术、工程相关的课程集训。暑期桥梁项目的集训课程主要分为课程型和独立型两种授课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课程期间提高数学、阅读和写作水平,用以应对未来大学课程的学习。课程型的集训将标准化的课程加以修改,浓缩成课时更短、更密集的教学内容;独立型授课则旨在通过基本技能指导,为学生提供提高数学、阅读与写作等基础学术能力的机会,而非按照特定的课程大纲教授。课程的授课时间通常是30小时到100小时不等。由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只关注一到两门学科更容易提升学习效果,为此,学科集训的方式快速提升了新生的大学学业准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授课教师更欣赏独立型授课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组织授课内容而无需遵循课程大纲。这种课堂不同于严格的高中班级,也非“硬性”的大学班级,有助于学生更顺畅地实现从高中向大学过渡。此外,课程型授课和独立型授课对学生的评估方式也有所不同。课程型授课教师会依据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评分,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以获得学分并获准学习下一门课程。而独立型授课的学生并不能获得学分,但是,在课程结束时学校会为学生提供重新参加大学入学等级测试的机会,便于学生在大学开学时提高选课级别并加快学习进程。

第二,学术咨询与学术支持。提供学术咨询与支持是暑期桥梁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一般会聘请指导教授、教职工和项目主管作为学术顾问,利用演讲、咨询服务、导师与导生辅导、提供实验室和计算机辅助程序等方式,持续地解决学生在基础学科答疑、课程与学位计划、职业评估与规划、心理健康、资助奖学金等方面的疑惑。项目委员会通常会对辅导教师进行统一培训,指定学术辅导的主题、确定辅导时间、公布辅导教师的联系方式,保证辅导的质量与强度,并要求导师与参与项目的学生保持紧密联系。以得克萨斯州为例,2019—2020学年该州共有535万学生,其中拉丁美裔学生占比52.9%,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60.3%,英语语言能力欠缺学生占比20.3%,而被认为入学准备不充分、有辍学风险的学生比例竟高达50.6%。[25]为此,该州开展暑期桥梁项目的高校有严密的辅导教师指导计划,具体的辅导时间和主题需要提前与项目主管协商确定以确保学生在咨询课程上的时效性。一些大学会将他们的大学关系顾问指定为辅导教师,因为他们对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有丰富的经验。配备与学生有密切关系且年龄相仿的朋辈导生也是大多数项目用来提高学生适应性的项目内容。导生不仅提供学术辅导,关于学习方法和考试策略、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相关的知识也都会在他们彼此的深入沟通中传授。例如,作为得克萨斯州最大的公立社区学院系统,孤星学院系统要求导生作为学生的学术榜样与学生一同上课,让学生模仿导生的学术技能,比如如何有效记录课堂笔记。学院还鼓励学生提高在校学习时间,每周为每个班级指派1名导师,辅导约4小时;该州的圣安东尼奥学院(San Antonio College)则鼓励学生每周花10小时在数学实验室参加辅导课程,学院教师也曾表示如果不辅导和督促学生做家庭作业,一些学生就不会完成,只有要求这些学习被动的学生并辅导他们在固定时间内练习新学的内容,对他们提高学业成绩才有积极作用。[23]10

第三,获取社会资源的多种渠道。项目注重搭建新生与朋辈及教职工的沟通平台,开展增强新生对学校归属感的校园活动。很多项目会为新生安排一对一的导生并提供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联络方式,他们在为新生提供学术辅导的同时,还可用非正式的方式传授给新生如何通过各类服务更加灵活且便利地获取更多的资源。在项目组织的社会活动中,在课间走廊和食堂的聊天里,他们潜移默化地丰富了新生的学术与社会资源,进而与新生构建了值得信任的社会关系。麻省理工学院在暑期为大一新生开展了新生提前向导项目(Freshmen Pre-Orientation Programs),项目对学生和工作人员的餐食做出特殊安排,旨在为学生提供与教职员工、校友、研究生以及朋辈互动的非正式机会。在某些用餐时间,项目还会安排特邀演讲嘉宾为大一新生做简短的演讲,谈论专业选择,介绍作为工程师在学术界或工程界的工作与生活,这也是该项目的一大主要优势。此外,麻省理工学院还组织项目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给学生预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跳出学术背景去积极互动,探寻他们在校内外的兴趣点,帮助他们与同龄人、高年级学生和教职员工构建朋友圈。[26]鉴于许多项目中少数族裔、移民与国际学生等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比例较高,项目也注重培养学生对自我身份的探索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融入多元文化社群并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例如,史密斯学院的多元文化事务部致力于为有色人种学生创造强大的社群并加深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并由该部门负责学院的暑期桥梁项目,为此,项目开展了众多特色社交活动,包括尊巴舞会、户外漫步、才艺展示、文化论坛以及参观当地的餐馆和商店。[27]

第四,详尽的校园资源介绍。暑期桥梁项目一般会提供住宿和游园活动,让新生深入理解高校的运营方式并熟悉学校提供的服务与资源,如了解学校的方位布局、各职能部门、学术支持部门、经济援助途径和医疗健康服务等。只有当学生了解校内的可用资源和获取渠道,当他们遇到适应性困难时才可能去寻求帮助而非知难而退。此外,一些项目还会为学生的家庭成员创造了解高校和学生学业发展的机会。例如,田纳西路易斯斯托克斯少数民族参与联盟(The Tennessee Louis Stokes Alliance for Minority Participation)组织的暑期桥梁项目每年在6个联盟学院和大学间开展,项目会邀请新生的父母参加游园和结项典礼仪式,倡导家长积极了解高等教育,关注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物质与精神支持。[28]

三、暑期桥梁项目的实施成效

作为协助弱势学生群体做好大学入学准备的发展性教育活动,暑期桥梁项目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学术界针对该项目有效性的评估研究逐年递增。相关研究表明,暑期桥梁项目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掌握学术方法与经验、提高学生的入学适应性和毕业率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暑期桥梁项目对提升学生学业成绩有直接的积极影响,尤其是短期集训课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和数学的平均成绩。美国国家中学后教育研究中心的伯纳特(Elisabeth Barnett)等人对得克萨斯州高校暑期桥梁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大一的阅读、写作和数学等课程上的通过率明显高于未参加项目的学生。[23]21

虽然提高学业成绩是暑期桥梁项目的首要目标,但是,许多项目通过提供时间管理、笔记记录等相关学习技能与学习习惯的研讨会、课程与实践,也提高了学生的学术“软技能”。北卡罗来纳州立农业技术大学(North Carolina A &T State University)的暑期桥梁项目的核心理念便是通过培养学生获得成功的技能与习惯来帮助学生获得学业的成功。项目特意缩短了学习技能讲座与课程的安排,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观察与实践,学习如何高效利用时间、适应严格的时间限制等时间管理技能。[29]133参与项目的学生普遍认为,他们在项目中最大的收获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与学习动力方面的提升。例如,研究人员对得克萨斯州李学院(Lee College)实施近20年的暑期桥梁项目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认为自己在个人成长和情感成长方面的提升比学业成长更为突出。其中,学生表示他们更重视自主学习技能的获得而非数学、阅读或写作方面的学科知识。[30]1039也就是说,要想使学生在高等教育中取得成功,不仅需“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二)提高新生在高校中的社会适应性

暑期桥梁项目为新生结识新朋友、与导师和朋辈导生建立良好关系、熟悉校园环境与资源、参与丰富的校园活动都创造了条件,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在高校里的社会适应性。

在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的时期,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学困生和一些弱势学生因其原生家庭所在的社会背景下的身份与新的大学生身份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而较难适应大学环境,原生家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与所处的大学环境也很难兼容。有研究表明,相比中产阶级家庭的学生习惯于独立思考与行事,弱势学生也更习惯于互相依赖,比如关注他人的需求,依靠和联络他人,更关注社会领域和在社群中的自我感受。[31]

暑期桥梁项目通过各类课程讲座、导师与导生的辅导和丰富的校园活动,为这些新生创建更为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搭建与同辈沟通的平台,疏通利用学校各类资源的途径。这些社会资源都是新生信息、知识和信心力量的来源,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共同学习、交换课堂笔记和参与主题讨论,有助于他们在新环境中应对心理压力和调节情绪,增强归属感。其中,对于一些学困生和弱势学生来说,来自老师的关心、疏导和支持更有利于他们顺利度过新生适应期。研究人员对得克萨斯州李学院暑期桥梁项目的研究还发现,77%的学生将个人成长归因于导师,仅23%的学生归因于具体课程内容。[30]1046此外,一些提供住宿的暑期桥梁项目更是为学生提高在校时间、充分利用校园学习资源、提升校园活动参与度、增加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对提高学生毕业率有辅助作用

暑期桥梁项目增强了学生的学业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进而对提高大学生毕业率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例如,一项对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0年以来参与该校暑期桥梁项目的2,200位同学的调查结果显示,暑期桥梁项目有效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了从高中向大学过渡,让他们更好地体验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从而提高了参与项目学生的毕业率。[32]此外,道格拉斯(Daniel Douglas)和安特威尔(Paul Attewell)利用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提供的数据,对参与暑期桥梁项目的15,000名学生进行随机对照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暑期桥梁项目的学生毕业率比未参加者高10%,由此认为暑期桥梁项目是提高毕业率的有效工具。[33]87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在有关得克萨斯州暑期桥梁项目实施效果的研究中发现,虽然项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对提高数学和写作课程的通过率有一定帮助,但数据同时显示项目对学生毕业率的影响却呈逐年递减态势。[23]21究其原因,大学入学前的短期桥梁项目虽然提高了新生适应性,解决了学困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准备不足的问题,但是,学生从大一到毕业的几年间影响毕业率的因素众多,如学术能力不足、社会融合问题、文化适应问题、教育资金不足等,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暑期桥梁项目的实施效果。也有研究认为,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暑期桥梁项目的课程没有学分,补习内容以高中科目为主,相对重复的学习内容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进而造成中途辍学。而对比有效提升毕业率的项目,学生在完成快速解决学业能力短缺的集训课程后,可以重新参加大学入学等级测试,通过测试后便可直接开始学习大学学分课程。这样学生便绕过了不能获取学分的冗长补习课程,激发了他们直接获取学位的学习动力,进而提升了毕业率。[33]105

四、暑期桥梁项目的主要特征

暑期桥梁项目的有效性高度依赖项目课程设计、项目实施目的和目标服务对象,[34]同时,严格的课程实施与项目活动参与水平、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和大学校园文化适应性是成功的暑期桥梁项目的三要素。[29]129该类项目有效实施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训对象与项目内容的精准匹配

目标群体和项目内容越具体,项目实施效果越突出,特别是在提高项目参与学生的入学考试成绩、课程通过率、持续就学率和毕业率方面有显著效果。暑期桥梁项目最初只是为学业准备不足的学生设计的,他们因一些学科短板影响大学入学考试成绩,项目仅提供学科补习。随着影响学业成绩的其他因素逐渐被教育者重视,来自少数族裔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家庭、低收入家庭、非英语母语家庭等不同文化背景的弱势学生群体的社会与文化准备不足等问题也在项目中得到重视。同时,选择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但学术准备不足的学生也是一些暑期桥梁项目课程的目标人群。学生通过参加项目培训,得以巩固学术基础、克服学术障碍和建立学业信心,进而提高学生的毕业率。有研究显示:参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类暑期桥梁项目的学生高校学业保留率可高达95%;大学入学考试中数学成绩提高显著,且毕业率也比未参加过项目的学生要高。[35]此外,因家庭经济困难,从高中毕业多年而未能入学的学生群体受到暑期桥梁项目的重点关注,因为这类学生经常在社区学院进行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项目学习,并急需立即完成学分课程。田纳西大学(University of Tennessee)健康科学中心专门为参加暑期桥梁项目的处境不利的少数族裔学生提供1,000美元的津贴,帮助他们缓解因参与为期数周的密集项目课程与活动带来的经济压力。[36]

(二)注重以非学术项目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社会融合度

暑期桥梁项目除了注重补习基础学科课程外,也注重非课程类活动的组织。美国高等教育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学一年级的经历对学生完成本科学业的意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该领域现有的研究主要基于汀托(Vincent Tinto)的学生融合理论(Student Integration Theory)和奥斯汀(Alexander W.Astin)的学生参与理论(Theory of Student Involvement)。汀托的学生融合理论在学生适应性和早期退学研究领域被广泛认可,他认为学生若在学术和社会维度都能融入校园,则更容易完成学业。学术融合指学生开始依附于高校的学术;而社会融合指学生开始在教室之外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络。[37]学生参与理论将学生参与定义为学生在大学体验中投入的身体和心理能量的数量和质量,包括专注于学术工作、参与课外活动以及与教师和其他机构人员的互动等。[38]结合汀托和奥斯汀的理论,暑期桥梁项目为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大学入学前提供了整合、获取学术和社会资源的机会。课堂外的非学术活动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适当融入流行文化,使用交互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甚至利用游戏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非学术活动注重为教工和朋辈与学生的互动创造机会,提升校园活动的参与水平,帮助他们从过去的高中生活环境过渡到大学环境中。奎罗斯(Gonzalez Quiroz)等人对拉雷多社区学院(Laredo Community College)以西班牙裔学生为主的暑期桥梁项目的学业成绩和入学率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者表现出较高的课程通过率和秋季入学率。研究者由此提出暑期桥梁项目成功的要素主要包括学术准备、情商、大学经验、教工互动及领导力发展,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学术和社会融合。[39]在一些短期的暑期桥梁项目实施期间,众多项目参与者认为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从与教工和朋辈互动中得到的个人与情感的成长,而非具体学科学习成绩的提高。在项目评估工作时,非学术项目不易实现与具体学科成绩类似的量化评估,但其成效不容忽视。

(三)重视项目实施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相关问题的解决,学生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如具体学科补差、项目中学到的技能在实际大学学习生活中的应用偏差、人际交往与情感危机、财务短缺等问题。为此,暑期桥梁项目在结束短期的课程和活动后,通常由负责项目的学生学习中心、学生学术成功部、学生支持部、保留与提高中心、综合学习项目部(Comprehensive Studies Program)等专门部门提供延续性和系统性的服务和支持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暑期桥梁项目由学生学习中心承担,学校40多个部门的教职工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学术项目、咨询服务、招生管理和住宿服务;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暑期桥梁项目特别提供了为期一学年的学术支持,该校解释称:“参加一个高质量、富有挑战性的暑期桥梁项目,并在整个学年获得全面支持,可以提高学术水平、与同龄人的互动,以及对大学的强烈归属感。”[40]

五、暑期桥梁项目对中国高校培养弱势学生的启示

当前,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毛入学率于2021年提升至57.8%,[41]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为进一步实现教育机会公平以及解决基础教育阶段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在提高贫困地区学生入学机会方面采取多项举措,最为瞩目的是2012年和2014年先后实施的“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42](受益于这3类招生政策的学生为专项生)。因受惠于倾斜性的高考招生政策,专项生入学后存在的学业困难、生活与文化适应性困难、经济困难等新生适应性问题较为突出,各高校不同程度地面临如何将专项生招进来后“培养好”的困境。如何有效应对这类问题,帮助新生做好入学准备,顺利完成从高中到高校的过渡,势必成为中国高校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心之一。尽管中美两国高等教育体系有显著差异,但是,以发展性教育理念应对弱势新生入学准备问题方面,美国高校的暑期桥梁项目的诸多举措对中国高校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完善新生管理体系,统筹应对入学适应性问题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分别从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7个维度共60个项目来评价在校大学生的适应状况。[43]可见,中国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同样需要如学生工作部门、教学部门、公寓管理部门、图书馆、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等机构协作。高校可建立专门的管理体系、促进各部门联动、落实责任并完成相关教职工的集中培训。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细化专项生面临的适应性问题,落实责任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对象具体、层次分明的帮扶项目、学术课程、校园活动、咨询服务以及奖学金项目,提升帮扶的水平和效果。

(二)集中弥补学科基础差距,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学术辅导

因倾斜性的高考招生政策,专项生在入学初期的学业困难问题较为突出。为了保证他们能够达到毕业标准,相关高校应重视对专项生的入学教育,利用新生报到前的暑期,通过开设网络课堂及构建网络学习社群的方式,远程集中补习基础课程,如数学、英语、论文写作与计算机应用等科目,提前、快速并有针对性地弥补其与其他同学的学科基础差距;集中开展专题讲座与培训,帮助专项生掌握高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了解行业资格证书及考试,渗透未来升学与就业动态等;同时,为专项生提供一对一的朋辈导生学术指导,传授给他们实用的学习技巧、时间管理方法与应试技巧等,帮助他们建立对专业的认识与兴趣,提高学习自驱力,最终实现专项生能够在大量的空暇时间完成独立自主学习。

(三)提升弱势学生的社会与文化融合水平

城乡二元结构使来自城市和农村的两类学生群体的大学适应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尤其当弱势学生借助高等教育跨入新的文化环境,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各种冲突与不适。同时,弱势群体通常不仅欠缺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而且他们的人生格局和视野也因社会资源不足而受到限制,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学业进步、职业发展与阶层流动。为此,高校在注重学业帮扶的同时,还应打造高考专项生与朋辈、导师和辅导员顺畅沟通的网络与平台,在录取通知邮件中放入新生辅导员、院系、班级与学生社团的联系方式,不仅可以让辅导员在暑期提前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业与家庭等个人情况、构建高质量的师生关系,还可以提前为学生培养由文化“连续性”与“缓冲区”带来的归属感、安全感与自信心;通过拓宽不同民族、性别与阶层的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多元文化渠道来促使其产生身份认同感;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其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他们从被动地适应文化冲突过渡到主动地整合文化差异。

(四)注重弱势学生入学教育的延续性,实现教育公平的“立”与“守”

教育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高校有责任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44]新生入学教育结束后,对于弱势学生而言通常会面临各种实际问题,如环境适应不良、学习目标缺失、人际交往困难、自我认知偏差及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高校可成立专门的管理与服务部门,提供长期学术咨询服务,跟踪学业水平评估,定期开展朋辈和导师的交流会等,都有助于延长新生入学教育的学术收益、社会收益以及时效性。高校应持续关注弱势学生的学业表现与非学业的发展,延长补偿与发展效应以实现教育的终端公平。□

猜你喜欢

入学新生学术
重获新生 庇佑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入学面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入学第一天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