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走出发地,续写爱和友谊
——纪念约翰·拉贝家族与中国人民友谊115周年活动侧记

2023-11-17徐庆群

国际人才交流 2023年10期
关键词:拉贝托马斯约翰

文/徐庆群

纪念约翰·拉贝来京115周年活动合影

“我的祖父去世后,他的《拉贝日记》才出版。我不想等我走了以后,我的《拉贝与中国》才出版。”托马斯·拉贝在每一场演讲中都会举着《拉贝与中国》的样书笑着调侃。我听了他五场演讲,每次听到这句话都会受到极大触动,当然受到极大触动的不只在他讲这句话的时候。

2023年9月5日,德国海德堡大学妇产科教授、德中妇产科学会副主席、德国生殖与妇科内分泌学会前主席、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拉贝日记》作者德国友人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Thomas Rabe)先生再次来到中国。我上次见他是在2019年十一国庆节期间。转眼已过四年,这四年像四十年一样漫长。因为这四年全世界人们都在抗击新冠病毒,都过着心惊胆战、阳了又阳的日子。所以,托马斯·拉贝这次能来中国非常不容易。

不同的时空,为了生命相遇

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残忍地拨回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各国驻南京的外国人开始逃离南京,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处代表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也接到这样的指令。“昨天(9月20日)通过德国大使馆传来上海日军司令官的消息,从今天(9月21日)中午起,将再次开始加强对南京的轰炸,因而告诫所有的外国人尽快离开南京。”

但是,“昨天夜里,我自己对这情况从各个方面作了充分的考虑。……我绝对不想为了任何东西(洋行的或是我自己的一些破东西)轻率地去拿我的生命冒险。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道德问题,我作为一个‘正派的汉堡商人’至今还无法跳越过去。我们的中国佣人和职员连同他们的家属约有30人,他们都在看着‘主人’。如果他留下来,他们就忠实地站在他们的岗位上直到最后一刻(这情况我以前在中国北方的战争中见到过);如果他跑了,那么洋行和私人的房子不仅会无人居住,而且有可能被人抢劫一空。撇开最后一点不说(尽管这会使人感到难受),迄今我还无法作出辜负人们对我寄予信任的决定(像我这样一个在平时毫不起眼的无用人,人们还如此信任,这怎能不令人感动)。……谁要是两只手各抓住一个身子颤抖着的中国孩子,空袭时在防空洞里蹲上几个小时,他就会与我抱有同感。”最终,这位“正派的汉堡商人”勇敢地战胜了自己的胆怯、犹豫,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尽其全力照顾、保护、拯救处于日军暴行恐怖下的中国军民,他与其他国际友人划定的25个南京安全区帮助了约25万难民避难。同时,他将亲眼看见的日军暴行,记录成《拉贝日记》,用图文揭露战争罪行。《拉贝日记》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是对侵华日军制造这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的严重罪行的有力证词。约翰·拉贝临终前将日记交给儿子奥托·拉贝……

时间的指针来到2023年9月6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内分泌科的夜诊只接待了一对母女,这次不是看诊,是为小女孩儿过生日。除了阴赪宏院长、阮祥燕教授及医生护士,还有北京妇产医院两位客座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阿尔弗雷德·缪克教授和托马斯·拉贝教授,他们共同为一个来之不易的孩子——悠悠庆祝两周岁生日。

2016年,悠悠母亲李晶(化名)不幸被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也被称为白血病前期。此病的根治是骨髓移植,但骨髓移植前预处理需要大剂量化疗,几乎导致100%的卵巢功能衰退,这意味着时年29岁的李晶将永久失去生育能力。但是,幸运的李晶找到了被誉为“中国冻存卵巢组织第一人”“中国冻存婴儿之母”的阮祥燕教授,请求做卵巢组织冻存。后来,李晶的骨髓移植和卵巢组织移植手术均很成功。2018年9月,阮祥燕团队为她进行了冻存卵巢组织的自体移植,2020年12月她自然怀孕。2021年8月31日,中国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后首例健康婴儿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她就是悠悠。

在悠悠两岁生日会上,幸福的不止是李晶,不止是阮祥燕教授及其团队,还有缪克和拉贝。因为这项经历了十余年努力的卵巢组织冻存与移植技术,是他们带到中国的。“2012年开始,我帮助北京妇产医院阮祥燕团队创建中国首个卵巢组织冻存库,开展卵巢组织冻存移植相关研究,在阮祥燕团队十年的努力下,此项科学研究实现了重大的临床转化。”缪克在发言中说。拉贝说:“卵巢组织冻存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临床技术,它保护了患者的生育力和卵巢功能,再多的科研论文与奖项,都不如眼前这个可爱、鲜活的小生命重要。生命赋予人前进的力量,这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啊,宇宙之中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人作为万物之灵,应该在呵护地球、保卫宇宙中发挥向上、向善的作用,让世界更美好。

当悠悠叫缪克和拉贝“爷爷”的时候,我仿佛也看到了约翰·拉贝的笑容。虽然托马斯·拉贝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爷爷,但是爷爷的血脉早已汩汩地流淌在他的身体里,大爱、善良、无私与高贵。他们,一个是商人,一个是医生,但是他们都是为了生命——拯救、创造,还有完善。

此外,缪克和拉贝教授共同出席了北京妇产医院举办的2023年度首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学术年会。

沿着父辈的足迹,必有兰花盛开

1908年8月18日,京奉铁路正阳门东站(现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一位26岁的德国青年虽风尘仆仆却意气风发地来了。他叫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1950),来自德国汉堡。他的父亲是一个船长,环游多国,见识到许多有趣的奇闻逸事、风土人情。在谈到中国时,他的父亲总是滔滔不绝,由此对中国充满好奇的种子就深深扎进约翰·拉贝幼小的心灵里。1896年他的父亲病逝,家境衰落。也许迫于生计,他不得不中断初中学业,寻找新的出路。于是那一天,他和未婚妻道拉出现在正阳门。1910年10月他和道拉结婚,1911年他成功应聘位于北京东城苏子胡同的德国西门子驻北京分公司会计兼文书。从此,他们在北京生活下来,先后生下了女儿玛格丽特(Margarete Rabe)和儿子奥托·拉贝(Otto Rabe)。直到17年后,他随公司搬到天津马场道,负责销售工作。6年后,他又调到西门子南京分公司任分理处负责人。

在托马斯·拉贝这次来北京的10天时间里,我每次见到他,都会见到在他那高大稍显肥胖的身体后面拖着一个沉甸甸的行李箱。如果时间允许,他就会打开箱子,拿出十几本厚厚的日记与人分享,那是祖父约翰·拉贝留下的大量史料的复印件。那里面全是黑白照片,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见过的历史影像,那时的北京、天津、南京,那时的天空、街道和房屋,那时的衣裳、脸庞和眼神,那时的惊恐、苦难和悲伤……

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首席专家、约翰·拉贝和平奖获得者梁怡教授对拉贝家族的故事非常熟悉,她向我介绍,那时约翰·拉贝虽然讲不好中国话,但是经常逛隆福寺和前门商业街,到戏园子里听戏,看城墙根底下老人们下棋,到戒台寺、南口长城、景山、公主坟游历,在公司结交了赠他古钱币的朋友鲍家良……日记里不仅有他对中国山水花鸟和风土人情的喜爱,对中国建筑风格的描述和关注,也留下了他经历的近代中国的一些大事件。后来,他把自己在北京、天津的见闻和收藏,分门别类、整理成册,有了《我眼中的北京》(4卷)、《慈禧太后最后的诏书》(1卷)等画册和收藏。他家在天津的古董家具和图片,也汇集在《弥勒佛》《天津故居》等文献的收藏中。他到南京中山陵拜谒,在小粉桥1号办了德语学校。后来的故事,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在南京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时,他毅然担起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担子,挺身而出,带领委员会救下约25万南京人的生命,并留下8卷10册目击日军暴行的日记……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文键(右五)与托马斯·拉贝(右六)夫妇一行合影

9月11日,由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纪念约翰·拉贝来京115周年活动”在京举行。活动开幕式上,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德煌、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王艳霞代表主办单位分别致辞。李德煌指出,梳理、研究拉贝先生的事迹,弘扬拉贝先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北京市落实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定位具有重要意义。王艳霞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对外友协今后将与北京联合大学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托马斯·拉贝教授,以及各位专家加强合作,共同续写中德两国人民新的友谊篇章。中德友好协会会长、中国驻德国前大使史明德在讲话强调,托马斯·拉贝继承了家族对和平的追求,我们要以拉贝先生为榜样,不断地促进各国人民,特别是中德两国人民的直接交流,在交流中增进友谊。托马斯·拉贝在发言中回顾了他祖父约翰·拉贝在北京的经历,他说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友谊已经在他和他的家庭之间延续了四代,他在中国从事国际人道主义和医疗工作已经30多年了,希望未来与更多人携手前行。会后,部分与会代表参观了中国铁道博物馆,并前往北京前门大街感受北京的历史文化。

兰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象征。我们通常将好文章喻为“兰章”,将纯洁高贵的友谊喻为“兰交”。我想,用“兰交”形容拉贝家族与中国的友谊是再合适不过了。

9月8日由中国外文局发起设立的首届兰花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兰花奖旨在积极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表彰奖励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作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来自美国的约瑟夫·波利希、埃及的伊萨姆·沙拉夫、墨西哥的白佩兰、英国的大卫·弗格森等10位国际友人获此殊荣。作为首届兰花奖杰出成就奖入围者,托马斯·拉贝出席了兰花奖颁奖典礼和国际文化论坛,并围绕“多元共生——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议题发表演讲。他分享了拉贝家族四代的中国故事,作为海德堡大学妇产科教授和医生与中国的合作,介绍了全球6个拉贝交流中心的情况,表达了想建立一所虚拟医学学院的想法。他说,虚拟医学学院可以为医学生、医生、教师、患者以及研究工作者建立一个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医学电子学习机制,各个国家不同的医疗情况都可以实现共享,以预防不同的疾病风险;可以提供远程虚拟的基于心电图、X光和核磁分析和研究的会诊系统,给予患者更好的诊断治疗和药物决策;全球专家可以在线研究和评估病人的超声结果,寻找治疗方案,包括远程教学、举办讲座、在线操作和诊断程序,建立数据库,加强医学能力。他相信,这些想法可以加强和改善健康医学领域在全球的进步,也希望得到中国朋友的支持和协作。

一场场演讲,一阵阵春风化雨

在京期间,托马斯·拉贝不辞辛苦,先后赴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在校大学生、来华访问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汉学家、在华外国专家分享拉贝家族与中国的友谊,得到热烈反响。

第一场9月10日,在北外说德语。“我也没有见到过我的祖父,他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艰难岁月里,无数国际友人像约翰·拉贝,以及刚刚离开我们的伴随着北外成长的伟大教育家伊莎白·柯鲁克,给予了中国人民最无私的帮助,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文键会见托马斯·拉贝一行时的讲话,让与会者动容。贾文键表示,约翰·拉贝在最危难时向中国人民伸出了援手,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约25万中国人民的生命。托马斯·拉贝继承了先辈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为促进中德友好以及人类和平进步作出了贡献。2018年托马斯·拉贝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充分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感激之情。约翰·拉贝拯救生命,托马斯·拉贝作为医生创造生命;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使命,赋予生命意义和价值。会见时,约翰·拉贝说的是德语,我想他可以说母语具有特别的意义。

托马斯·拉贝表示,自己很荣幸能够到访北外。拉贝家族长期致力于增进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希望与北外一道,继续在国际人道主义和中德人文交流等领域发挥力量,共同推动中德友好。

会见后,托马斯·拉贝发表了“拉贝家族与中国的友谊”演讲,他回顾了从祖父约翰·拉贝开始,拉贝家族四代人与中国持续了百年的友谊,展现了拉贝家族为弘扬和平理念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活动现场,德语学院2023级本科生带来了中德文诗朗诵《和平》(Frieden),2022级本科生作了“北京中轴线”项目汇报,节目十分精彩,令人难以忘怀。现场师生还就拉贝家族与南京的渊源、中德文化交流、跨国学术合作等话题与托马斯·拉贝进行了互动。演讲结束后,托马斯·拉贝一行在图书馆参观了中德建交50周年主题展“施密特与中国”。

参加活动的还有德国图宾根大学教授、德国绝经学会主席、中国政府友谊奖和北京长城友谊奖获得者阿尔弗雷德·缪克,德国科隆大学weyertal医院妇产科主任托马斯·罗默,北京京西学校联合创办人、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内分泌科主任阮祥燕,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冯刚,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留学生办公室主任李茂林,德语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吴江,德语学院党总支常务副书记李勇等。

第二场9月12日,相约“思政大课堂”。“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光荣传统”“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要“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时期,请托马斯·拉贝与学生们相约“思政大课堂”,用拉贝家族四代百余年的故事滋润、启发、教育大学生。因为,拉贝家族的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部分。托马斯·拉贝用100多页PPT的课件,用真实的图文、数据、案例,讲述了拉贝家族与中国的故事。这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讲堂”给现场聆听的广大新生深深的震撼,我从同学们稚嫩而坚定的面庞上,看到了“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种子正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走进北中医,是托马斯·拉贝此次高校巡回演讲中最“对口”的一个地方。因为,作为妇产科医生的他,一直致力于在医学领域与高校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以促进全球公共卫生知识交流,并希望通过互联网提升全球人民的卫生可及性,促进世界文明的包容性发展。在演讲结束后的“生命科学”中德专家对话环节,徐安龙校长与托马斯·拉贝开展了一场精彩的对话,他们从中医生命科学切入,共同探讨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寻求合作的契合点,构筑引领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用实际行动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对话环节由卢涛教授主持。

托马斯·拉贝向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介绍他即将出版的新书《拉贝与中国》

本次活动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国际与港澳台工作部、中医药防治重大慢病(肿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联合主办。

“‘大思政课’需根植历史,用史实深化爱国教育,充分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引领作用。拉贝家族的故事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崇高的友谊,对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养成良好习惯、系好大学生活的‘第一粒扣子’一定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天罡说。

第三场9月13日,受聘世界汉学中心“高级顾问”。托马斯·拉贝受邀请出席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的“世界汉学(中国学)的当代发展”中外学者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在演讲结束后,接受了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颁发的世界汉学中心“高级顾问”的聘书。

拉贝在演讲不断地呼吁,“衷心希望今后能与中国人民一道,携手传递约翰·拉贝当年身体力行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办,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张西平、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张华、文学院教授李玲也发表了主旨演讲,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徐宝锋教授主持论坛。来自14个国家的14位汉学家不仅对拉贝的演讲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还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译介与接受、中国经典的翻译与传播、中外文明比较视野下的汉学、海外汉学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托马斯·拉贝夫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外国专家书屋接受采访

我不是第一次听张西平教授演讲,在这次论坛上,他再次提出汉学家群体在研究中国时如何将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联系起来,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这一关键问题。他表示,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的中国是今日中国的基础,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的统一性是开展中国研究的出发点。而“统一性”是中华文明与生俱来的特性,文化、历史、制度和当代发展等多种维度,共同塑造了中国的现实和未来,汉学家需要以综合全面的视角研究中国,只有真正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脉络,才能正确认识当代中国。

由此,我忽然觉得,从托马斯·拉贝身上既看到了历史中国,又看到了当代中国。因此,他受聘为世界汉学中心“高级顾问”实至名归。

第四场9月14日,走进外国专家书屋。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交流局主办的“以书为媒 读懂中国”之“书屋有来客”——外国专家专题读书活动上,约翰·拉贝与在总台工作的外国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演讲的主题仍然是《拉贝家族与中国的友谊》,我已经听了四次。但是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不仅是对拉贝所讲内容认识的逐步深化,更是因为每次的听众不一样且反馈不一样,感受也就不一样。

托马斯·拉贝夫妇参观央视频

在现场聆听演讲的外国专家都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对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的中国更为熟悉,对历史特别是近代的中国缺乏了解。因此,从演讲后他们与拉贝的热烈交流和互动中,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温暖在默默流淌。在华外国专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知华、友华、爱华,他们与拉贝的心意都是相通的。在现场,拉贝遇到了来自德国的专家,遇到了来自夫人艾莉·拉贝的祖国罗马尼亚的专家,他们热情地交流。来自德国的珂甜说,她以前并不知道拉贝家族的故事,在德国人们几乎没有提到过。她特别幸运今天能听到这个故事,不仅敬佩拉贝家族,也对中德友谊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她很爱中国,打算结婚留在中国。托马斯·拉贝和夫人一行,还参观了央视频、CGTN演播室等,在外国专家书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爱,从来都是一场双向奔赴

听了托马斯·拉贝在京的五场讲座,我有以下几点强烈的感受。一是拉贝家族的人都长期在中国生活过:约翰·拉贝和家人在中国生活了30年,儿子奥托·拉贝、女儿格蕾特·拉贝、外孙女莱茵哈特均在中国出生长大,而且奥拓·拉贝在中国生活了14年。二是拉贝家族的人都可称为“佛”:奥拓·拉贝和托马斯·拉贝均为医生,而古语讲“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约翰·拉贝和其他国际友人一道救了约25万中国难民,而“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说他们是佛一定都不为过。三是他们都有记日记的习惯:约翰·拉贝用相机、用笔定格下珍贵的历史,留下了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重要证据;奥拓·拉贝也留有自己的日记;托马斯·拉贝一方面整理、出版祖父的日记,一方面也处处用相机、用笔记录着身边发生的一切。

爱,从来都是一场双向奔赴。梁怡教授介绍,拉贝家珍藏着一枚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授予的领绶采玉勋章,编号98。托马斯·拉贝说,战后拉贝家族一贫如洗,95%的家产在战火中殆尽。1948年一家人生活艰难到仅能给孩子煮菜汤、大人啃干面包、全家一度濒临饿毙的地步。消息传到南京,南京市民募捐1亿元,经国民政府批准按市价2000美元转汇至德国援助拉贝。拉贝的外孙女乌尔苏拉·莱因哈特女士曾写道:“蒋介石夫人给他写了一封信,表彰他在1937—1938年间的拯救行动,是写在一块布的卷轴上。我在1997年10月把它送给了南京的江东门纪念馆。寄来的这封信等于是第二次救了他的命。”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北京、南京等地,北京妇产医院、北京联合大学等单位,在中国驻德国使馆吴恳大使的协调指挥下,将口罩、药品等物资及时运到了海德堡。对此,托马斯·拉贝多次用中文深情地感慨“患难见真情”。

将祖父南京日记手稿(被收录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和部分遗物捐献给中国中央档案馆,致力于弘扬祖父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德国海德堡市、中国南京和北京、罗马尼亚、西班牙等地建立6个“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并设立“约翰·拉贝和平奖”;积极推动中国妇科内分泌领域进步、与缪克教授一道致力于中德医疗合作项目发展,帮助阮祥燕团队完成中国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从无到有,并实现卵巢组织冻存和移植,以及孕妇自然妊娠、健康婴儿诞生等中国生殖医学史上零的突破;关注中德学术交流,支持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拉贝中心)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推动中外文化文明交流互鉴……托马斯·拉贝一直在路上。

从约翰·拉贝在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尽其全力保护了约25万中国军民并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揭露日军暴行,到今天托马斯·拉贝为推动中德友谊和中国妇产科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再到马克思·拉贝也参与到了父辈的伟大事业中来,将于2025年来中国学习汉语……当我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女儿的时候,她说,他们的爱是祖传的。即将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拉贝与中国》一书的责任编辑张琨老师这样感慨,拉贝家族的故事不仅中国需要、世界更需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拉贝家族与中国的友谊必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

“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拉贝家族的赞誉,应该是当今世界的最高价值追求。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世界,唯有大爱才能托起生命的诺亚方舟,唯有和平才是人类的正道追求。

猜你喜欢

拉贝托马斯约翰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阿司匹林、拉贝洛尔联合治疗妊娠期高血压
拉贝洛尔联合硫酸镁治疗妊高征的临床价值体会
画与理
约翰·科林斯
托马斯送电器
雪祭
托马斯的一天
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效果分析
新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