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学互鉴促进全球文明交融性
2023-12-20文/冯杰
文/冯 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9月8日,兰花奖国际文化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主题为“繁荣世界文化百花园”。在论坛分议题二环节,中国美术协会主席范迪安主持,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语言学院东方学系主任易福成、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办主任刘昆、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等围绕主题“互学互鉴——促进全球文明交融性”进行研讨。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条件、环境和文化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造就了精彩纷呈、交相辉映的文化形态。在人类6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不同的文明因为交流、交融、交锋而得到丰富、滋养,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张舍庭表示,就中华文明而言,从2100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大唐,中华文明迎来了两次中外交流的高峰。180多年前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再到后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等,中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可以说,每次文化的交融都会给文明带来新的活力。他认为,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我们大多数人对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了解实际并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进行跨文明交流交融?尊重对此非常重要,正如费孝通先生讲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认为,全球文明联通遇到的障碍是傲慢和一种错误的理念——一种制度优于其他的制度,或只有一种正确的文明。我们要坚持平等和尊重,既不自大又不自卑,对别人既不仰视又不俯视。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表示,自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以来,国际媒体对此广泛报道,认为这个倡议是一个大国和一个伟大文明向世界各国人民提出的和平倡议,是一份对各国都充满吸引力的公共产品,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有助于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我们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就要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与会嘉宾认为,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关系就是一个互联互通的成功典范。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与非洲国家并肩携手、共同努力,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将有效促进全球文明互联互通,以中国方案助力全球发展,加强各国民众的沟通交流,促进文明联通。
找准文明的共通性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共生共存、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市场体系日益紧密必然产物。世界各地文化不同,但人类对于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却是共通的。我们进行沟通、交流、互鉴是为了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挑战、发展问题等都需要到人类共同的智慧中寻找答案,比如中华文明讲的“仁爱”——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这和其他文明讲的“博爱”是相通的;中华文明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和其他文明里讲的同理心是相通的;中华文明讲“和为贵”“和合共生”,这和倡导人类和平的理念是相通的。这些智慧对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非常有帮助。
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语言学院东方学系主任易福成提出,我们坚持“和而不同”,倡导互学互鉴,再增加“深度”这一维度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促进文明交融。在不同的文明中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这些宗教都有各方面的差异,但从深层次来看它们都有共通点,谈的都是人生的价值。
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办主任刘昆分享了广西开展文化交流的生动案例,广西找准中国与东盟价值观的契合点,持续探索共情传播方式,向世界“柔性”传播中华文化内涵。如译制剧《大山的女儿》在越南、老挝持续热播,《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剧也在东盟实力“圈粉”,集中体现东方智慧的《弟子规·东盟语版》持续热销等。我们只有找准文明的共同通性,用受众听得懂、听得进、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才可能实现文化交流的共通、共享、共鸣、共振。
激发文明的创新性
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任何文明都要不断地吸取时代的精华,文明交流互鉴既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地推陈出新。各种文明是各民族历史探索和开拓的丰厚积累,也是今天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指引。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有一些文明始终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保持着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彰显出穿透时空的巨大魅力,体现了优秀文明跨越历史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的价值。但也有一些文明历史上曾经辉煌灿烂,后来逐渐衰落甚至最终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因此,任何文明的发展都必须与时偕行,传承创新,善于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张舍庭认为,现在的文明在交流交融和50年前、100年前的不一样,数字化是其显著特点。数字化丰富了我们文化交流交融的载体,也提高了文化交流交融的速度。尤其是区块链的发展可能让人类文明成果永远地留在这个世界上。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包括政府、社会机构、文化名人等,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互学是交融的前提,在“学”的过程中,要达到的目的是互鉴,并且互鉴本身也是一种学的姿态和方法。互学互鉴,加强认知和了解,文明相互融通融汇就有了内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