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的皇家学校
2023-11-17周乾
/周乾
眼下正值新一年的开学季,教育成为热门的话题。很多文史爱好者将目光投向了故宫。
明清两代,皇帝在紫禁城设立了“皇家学校”,加强对宫廷各类人员的教育。比如,明代,内书堂为宦官学习的场所,宗学为皇室成员学习的场所,文华殿为皇太子学习的场所;清代,蒙古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均为宫中的八旗子弟学校;清代的皇子,上学的场所在上书房;晚清时期,光绪、溥仪两位皇帝则在毓庆宫学习。他们在紫禁城内,是一幅怎样的学习场景呢?
一、内书堂:宦官培养学校
据《明会要》载:宣德帝于元年(1426)七月,“始立内书堂”,先后令翰林修撰刘翀、大学士陈山、翰林修撰朱祚等人教授小宦官;而参加学习的小宦官年龄在十岁上下,人数起初为二三百人,后增至四五百人,由四位翰林官员教习。
内书堂的位置,可见于明人黄瑜《双槐岁钞》。据载,内书堂初设于文华殿东庑,后因皇太子读书地点亦选在文华殿东庑,内书堂迁移至宫外的司礼监(今东城区吉安所右巷附近)。隆庆末年至万历初年间,时任翰林院修撰的徐显卿,在内书堂给宦官们授课。明人余士、吴钺绘《徐显卿宦迹图册》,其中的“司礼授书”部分,展示了内书堂的授课场景。画面中,内书堂庭院内古树环绕,身着红色官服的徐显卿,正襟危坐于讲堂正中的桌案前,绘声绘色地讲学;而身穿青衣的宦官们,井然有序地立于室外台阶两侧,毕恭毕敬地学习知识。
小宦官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明人刘若愚《酌中志》载:小宦官既要学《百家姓》《千字文》《孝经》等启蒙读物,又要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士人读物,还要学《内令》(明太祖以来历代皇帝对后宫及宦官的诫谕)《中鉴录》(感化宦官以辅养圣德)以及《貂珰史鉴》(记述宦官史迹)等专业书籍。此外,为了以后进入司礼监,小宦官还要学习“判仿”,即模拟批复奏章,培养对内阁的票拟进行“披红”的能力。
内书堂的教学管理非常严格。据《酌中志》载:内书堂由司礼监主管,提督太监为最高负责人,掌司、学长等人负责日常学习的管理,对小宦官们进行严格管教。小宦官入学当天,要对孔子牌位和讲课老师行拜礼;要交白蜡、手帕、龙挂香等物,作为学费;每月的初一、十五及节令日放假,其余每天都要上学。课堂上,小宦官字写得不工整、不能背诵老师指定的内容、污损书籍或字帖以及出现违纪问题时,由授课老师负责“打报告”,再由提督太监进行处罚。处罚的手段,轻则由学长持特制的木尺打手掌,重则在孔子像前罚跪,再重者则会受到较为严厉的体罚,刘若愚认为这种体罚“最酷、最不近理”。
小宦官从内书堂结业后,最好的出路是进入文书房,它是进入司礼监的前站。明代的司礼监太监具有代替皇帝披红的权力,相当于内廷辅臣。据《明史》载:明代有名的权宦王振,就是从内书堂结业的。
二、文华殿:皇太子出阁讲学处
文华殿位于故宫东部区域,为明代皇太子学习的场所。明代太子的学习,包括启蒙学习和出阁讲学,一般以八岁为界。《国朝献征录》卷十七“内阁六”载:“以国家旧制,东宫讲学不出八龄。”
皇太子出阁讲学地点为故宫东部区域的文华殿。《礼部志稿》卷十四“每日讲读仪”记载了太子出阁讲学的日程:每日早朝后(约为凌晨五点),皇太子去文华殿,读《四书》《五经》以及史书等,有侍读官伴读;在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由侍讲官对学习内容进行讲解,再由侍书官教太子写书法,冬天每日写五十字,其余每日写一百字;太子回宫午膳后,或休息,或学习骑射;每天晚上,太子需要“读本日所授书各数遍,至熟而止”。
皇太子的假期充裕。万历朝《明实录》载:皇太子的假期包括皇帝的生日前后九天、皇后的生日前后五天、皇太子生日当天、正月初一至二十日、花朝节(百花的生日)一天、清明一天、端午前后三天、七夕一天、中秋一天、重阳节前后三天、冬至前后五天、腊八一天、朔后(每月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各一天;另“大风雨雪、隆冬盛暑日,俱暂停讲读写字”。
文华殿学习期间,皇太子的轶闻趣事也不少。比如朱常洛少年老成,处事委婉。据《皇明通纪集要》载:朱常洛在13 岁时出阁讲学。他每次在文华殿学习时,都有一名讲官督导。文华殿内讲案前有铜鹤一对,讲官进殿后,要在讲案前磕头,然后起身立于铜鹤前,东西向站立。然而有一次,一名讲官因不懂礼节,绕到铜鹤后面去了。朱常洛便吩咐内侍官“移铜鹤可近前些”,即移动铜鹤位置,以使得这名讲官站在正确的位置。虽然并非真正要移动铜鹤,但这种委婉含蓄的提醒方式,给了讲官下台阶的机会,并获得了在场人员的赞许。
三、咸安宫官学:宫中重臣“摇篮”
据《八旗通志》载,雍正帝于六年(1728)十一月下旨:长庚门北侧的咸安宫有大量房屋空闲,且有射箭之处,鉴于现有景山官学生功课不专,且为了培养内务府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的优秀子弟,要求成立官学(官办学校)。第二年四月,内务府选拔13 岁至23岁之间的学生90 人,从咸安宫清理出房屋三处,从翰林院官员、乌拉人中各选出九人。学生、老师、教学场所均已备齐,官学正式开办。
雍正七年(1729),咸安宫官学首设在长庚门北侧的咸安宫内。此处在明代曾为后妃居所,清初闲置无用,康熙皇帝曾两次幽禁太子于此。此后,咸安宫官学地址发生两次变迁。据章乃炜《清宫述闻》载: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为了给皇太后举办六十万寿庆典,将此处改建成寿安宫(今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将咸安宫官学迁移至西华门内的尚衣监(今故宫博物院宝蕴楼附近)。
乾隆二十五年(1760),官学地址又由尚衣监迁至器皿库附近(位于西华门以北百米处的城墙里侧),建筑坐西朝东,含房间27楹(一楹指两根立柱间的距离)。
1912 年,咸安宫官学因火灾被焚毁,仅留下宫门。后民国政府在其遗址建造宝蕴楼,作为文物库房。
清代大臣甘汝来,曾于雍正七年(1729)任咸安宫教习总裁。他在《甘庄恪公全集》之“咸安宫学学规”中,回顾了官学学生的日常学习规定。学生在礼仪方面,每天到校后,须整理衣冠,向老师行礼;如家中有事不能来校,应先向老师告假,获批后方可获假;日常行为应有礼,多谦让;珍惜书本,不可损坏、污秽。
学生在学习方面,每日清晨,须将前一日学的知识牢记背熟,然后才能学习新知识;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四书》内容,不懂时应反复询问,直至掌握;课后,须练习书法一篇,要求字画端楷、笔法匀净;下午时段,须温习课文知识,然后朗诵并讲解《圣谕广训》中的一条……
咸安宫官学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往往都享有特殊的选用照顾。如《吏部铨选则例》明确规定,在人才选拔考试时,“至咸安宫官学生试卷,于卷面另盖用咸字戳记,阅卷大臣查核该生试卷数目,择其翻译精通之卷,酌量多取数名”。以和珅为代表的多位清代大臣,都曾在咸安宫官学中接受教育。
四、毓庆宫:溥仪的“私人学堂”
毓庆宫是毓庆宫院落的主要建筑,这个院落位于紫禁城内廷东路奉先殿与斋宫之间,为康熙年间建造。
光绪皇帝载湉、宣统皇帝溥仪均在此读过书。宣统三年(1911)七月十八日辰刻,时年五岁的溥仪开始读书,学习地点开始在中南海瀛台的补桐书屋,后移到毓庆宫院落中的毓庆宫西屋。毓庆宫的后面小院的东侧,有一棵桧柏。溥仪在学习之余,常在此处附近观察蚂蚁、蛐蛐、蚯蚓等小动物。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回忆了他在毓庆宫的学习内容。比如,民国十年(1921)十一月二十七日,溥仪的日程安排如下:
凌晨:四点起床,书写大的“福”字十八张。
上午:八点开始上课,与溥杰、毓崇共同学习《论语》、《周礼》、《礼记》、唐诗,听陈宝琛讲《通鉴辑览》;九点半吃完早餐,读《左传》《谷梁传》,听朱益藩讲《大学衍义》,书写仿对对联;十一点时,上午的功课完成。
下午:一点至三点为英文学习时间,但当天庄士敦因为感冒没来。溥仪于是回到养心殿,书写“福”“寿”字三十张,然后阅读各大报刊。
晚上:四点用晚餐;六点就寝,睡前饶有兴致地看《古文观止》。
不难发现,溥仪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古代诗书经典、书法等,他并没有系统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或地理知识。在英文方面,他仅阅读过《爱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成英文的中国《四书》等少量书籍。对国外名人轶事、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知识,他了解甚少。不过,对于新知识,溥仪有自己的兴趣点。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溥仪》中回忆道:溥仪在上英文课时,更喜欢听世界的局势、地理和旅游、物理学、政治学以及英国的宪法史。
清代皇子每年放假的时间一般为:万寿节及前一天、元旦、端午、中秋、本人生日,共六天。溥仪的堂弟溥佳,曾为溥仪伴读英文。他在《清宫回忆》(载于《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说,宫中“每月逢二放假休息,春节放假十天”,“夏天由初伏到末伏放假一个月”。由上可知,溥仪在“私人学堂”学习期间,有着充裕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