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的人有福了
2023-11-17明前茶
文/明前茶
1
在一辆果农进城的小皮卡车上,她终于买到了梦寐以求的柿子——连枝带叶只有七成熟的橙黄柿子。
她立刻连着枝叶买了一大包,果农听她念叨,这是为了做柔软的吊柿子,她家98 岁的老母亲爱吃。果农便在称重收账后,又追着送了她一小捧。她谢过果农的美意,骑着车回家。果然,坐轮椅的母亲又贴门等着了。她推门进去,保姆便笑道:“你妈在猫眼里望了你十几回了。”母亲拉着她,像上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告起状来:保姆做的菜,太淡了;保姆蒸的蛋,太腥了;保姆帮忙洗澡并吹干头发,吹风机靠得太近,让她感到头皮发烫。
她赶紧弯下腰,搂抱着轮椅上的母亲,轻柔地拍抚她的背。她能感觉到这海浪一般柔软的拍抚,让母亲一天见不到她的惶恐慢慢退潮了。母亲认出她,大声嚷嚷:“这是我的芬回来了吗?”芬是她的小名。她笑着点头,揉搓着母亲的手。这双带大了四个孩子的手已经变得如此憔悴,只剩下皱巴巴的皮肤和沧桑坚实的骨骼,天一冷,就变得冰凉。现在,将近百岁的母亲时不时陷入糊涂中,有时把她认作自己的妈,有时又把她和外孙女混淆了,母亲像是一个在时空小径中迷路的孩子,那么单薄无助。然而,只要她认出了记忆中的某些标记物,重获安全感,她便会认出自己的小女儿——芬,她性格中的幽默和睿智就会像暗夜中的火星一样,忽闪着光芒。
2
今天,母亲认出了她带回的水柿子,笑着说:“埋在大米里捂熟,也要十几天,不如拿来做吊柿子,挂在房檐上,好看呢。”
时而糊涂时而清醒的母亲,天性越来越像孩童或诗人。夏天,她会指着飞舞的萤火虫说,翡翠簪子闪闪亮;快入冬了,她会指着小区池塘纷飞的芦苇说:“像我的白头发。”
这次,看小女儿坐着,一圈圈地削柿子皮,母亲又笑指那透薄鲜亮的柿子皮,唱道:“绸带子,发带子,小妞儿的命根子。”她大笑起来,是的,母女俩有某些心灵密码是相通的,这是她老家安徽巢湖的童谣,意思是小女孩爱美,总是将窄窄的丝绸发带当作宝贝。而近百岁的老母亲,居然能够联想到,削下来的柿子皮长长的,就像女孩子的发带,说明她心中还是有清亮的童趣啊。
在每个将要吊起风干的柿子上,她都留了一两厘米长的枝干,形成一个丁字形拐把。这样,削净果皮的柿子就能拴在细麻绳上,像一串串黄灯笼。柿子挂在阳台上,母亲就拄着拐杖或驱动轮椅,天天去阳台上打望,笑道:“乡下传说,皇后娘娘午睡起来都要吃个柿饼,芬给做了这么多柿饼,那我得当一百天的皇后娘娘。”听了这天真话语,她和保姆都面面相觑,继而捂嘴偷笑。
谁承想,这天格外清醒的老母亲一本正经地吩咐道:“柿子吊上去,你们就不管了吗?柿子晾干三五天,就要站到梯子上去捏的,头遍捏心,把果子轻轻捏软;隔两个礼拜,二遍捏块,把果子里的软核全部捏碎;再隔两个礼拜,三遍捏形,要把果子捏成一颗悬吊的心。”
她的脸上浮起敬羡之意,母亲清醒的时候,真是一位人间智者啊!人都以为,她把母亲从老家接到身边来照顾,是做了莫大的牺牲,只有她自己知道,母亲已经源源不断地给她输入半个世纪的心灵滋养,哪怕是现在,只要母亲神志清楚、心情愉悦,依旧会给她带来深厚的启发。作为最小的女儿,她已经56 岁了,大哥已经77 岁,这个年纪的孩子,还能有母亲的教诲,伸出手去,还能为母亲理鬓发、剪指甲、挑鱼刺,还能在母亲的床头柜上放一两个自己做的吊柿子,这是多大的福分。
3
一年多前,她决定把母亲从老家接到南京,为母亲养老送终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她孝心可鉴,然而,这决定是否有些草率?父亲去世后,母亲在老家跟随哥嫂生活已有三十多年,母亲更熟悉那里的环境,而且哥嫂早已退休,方便全心全意地照顾,而她还投身在忙碌的工作中,作为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她每周还要值一两个大夜班,加上她买的房子远在郊区,母亲平时一个人与保姆待着,岂不寂寞?但她坚决要把母亲接来照料,母亲年岁大了,贴身照料已经刻不容缓。理由是南京的医疗条件肯定超过老家,她本人又在三甲医院工作,方便为母亲制订身体调理计划。另外,哥嫂年纪逐渐大了,照料起近百岁的母亲也渐渐力不从心,到了她接棒照料的时候。
在医院工作了三十多年,见多了生死离别,她发现,那些送别父母时号啕痛哭、追悔不已的儿女,都是因为生前对父母照料得不够。为了母亲就医方便,她特意在离自己工作的医院只有数百米的小区租了一套房子,又请了一位尽心尽责的保姆阿姨。
临行前,嫂子依依不舍地将照料母亲的注意事项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纸交给她。她细读之后大吃一惊,在外工作那么多年,亲手照料过那么多病人,她没有想到,照顾一名高龄老人有这么多需要小心之处。每天临睡前,嫂子会把母亲第二天要服用的五种药放在小药盒里,将药瓶子锁好,防止母亲记忆不好,重复吃药从而造成危险。
嫂子又叮嘱她,母亲过了85 岁后,皮肤干燥瘙痒,除了要用含尿囊素的润肤品外,最好穿桑蚕丝做的衣服。因此这些年,母亲所有的衣裳都是嫂子用丝绸零头布动手裁做的。此外,母亲年纪大了,血液循环不好,每天要给她按摩双腿各两百下。
在饮食方面,母亲年迈后牙缝很宽,牙齿脆弱,任何含塞牙纤维的荤素食物都不能吃。为了保证母亲有充足的营养,大哥学会将食材充分切细斩碎,做成各种各样的美味羹汤。饶是如此,大哥还不放心,叮嘱她说:“吃饭时,鱼刺要帮她剔出来,虾头和虾壳要帮她剥掉,虾线也要帮她挑出来,如果母亲食欲好,要及时撤掉盘子,防止她吃太多造成积食。总之,照料九十几岁的人,就像照料一两岁的娃娃一样,要分外小心。”
她领了这份殷切细腻的嘱托,带着母亲和她的电动轮椅来到南京。母亲是头年春天来的,第二年秋天便无疾而终。她庆幸自己及时做出了决定,陪伴母亲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她体验了这辈子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生活内容:替高龄老人助浴,将她的每一个脚趾缝都洗干净;替母亲剪手指甲,挑母亲喜欢的颜色涂上指甲油;替母亲剪头发,用植物染料染头发;替母亲的全身做按摩,感受她的肌肉在自己的掌心一点点长出来,还有,与母亲面对面分享吊柿子,细心擦去母亲嘴角残留的柿子汁。
母亲吃到了第一年的吊柿子,还吃到了第二年收获的第一个吊柿子。在永别前的那个晚上,母亲还笑吟吟地拉着她的手说:“芬,我太幸福了,能吃到今年的吊柿子,能看到最小的重孙子,我知足了……”
母亲近百年的生命如大江大河最终东去,归于海洋。她曾经以为,母亲走后,凭着母女间的深厚感情,她会悲恸不已。她没有想到的是,母亲走后,她的心像朝阳照耀的海面一样,闪烁着微微的粼粼波光,宁静得很,她意识到自己该做的都做了,母亲无憾而去,她心中满满地盛装了甜美的回忆与安宁幸福的汁液,就像秋风中的吊柿子一样,沁出糖霜,并无一丝酸涩。这是最好的告别,留下的每个细节,都值得回味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