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护理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11-17辛俊池

辽宁高职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导师制护理学导师

赵 敏,辛俊池,赵 彬,韦 岩

1.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2.沈阳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规模的逐渐变大,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不断增多。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技能不熟练,导致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教育属性,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政策;注重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多元化发展[1]。职业教育要结合自身特点,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为社会培养出全方位、多样化人才。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人才发展和技能支撑的新方向。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5 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学院”。每名学生在入学之后都会由学校分配给至少一位导师,该模式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2]。在我国导师制的教学制度主要在研究生阶段实施,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导师制还是新生事物。导师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实际及生活习惯进行全面指导,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护理学专业是维护人类健康,对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和运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思维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型的专业课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护理工作模式和护士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这些都对护理教育要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护理学专业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需要,在理论学习和实习期间给予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护理“导师制”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选派一些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根据当今社会需求指导学生构建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而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自由的学术氛围,培养护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护理的专业品质,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因此“导师制”在高职院校护理学专业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护理学专业实施导师制的优点

(一)导师制是对传统高职学生管理体制的一种创新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辅导员管理几个班级的学生,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评价都是命令式的,单纯从管理者的角度强迫学生服从管理。它强调对纪律的要求,注重共性的培养,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一种统一的、权威性的管理。而有较高师生比的导师制管理,能够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导师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尽可能给予他们切实可行的指导。高职院校护理学专业实行导师制,对护理人才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护理学生护理综合能力,增强了护理学生专业认同感。

(二)导师制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有利于高职护理学专业学生成人成才

导师制的管理模式,师生之间沟通频繁,进而更容易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这种亲密的师生关系能帮助导师更加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而帮助指导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合理的职业规划和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临床护理职业技能。同时,导师制还能够增强导师思想引领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导师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向学生介绍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以及学科专业特点、护理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及其当下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具备现代护理理念和自我发展潜力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卫生类人才。导师们还能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科研能力,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工作。

(三)高职护理学专业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护理学专业中的导师不仅有学校教学的专任教师,还有一些优秀的临床护理工作者。学生在校学习护理理论课程时,就可以把他们聘为学生的导师,从而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工作,增强学生的兴趣,树立护理工作神圣的使命感,并且在今后的临床实习阶段也可以优先与在校导师学习[3]。通过临床护理实习教学,导师制能够帮助护理学生提高评判性的思维能力、与患者沟通能力和护理实践技能操作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临床知识技能[4]。

(四)导师制有利于护理学专业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形成和提升

高职护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在学习了相关护理学课程以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实习,学习相关的护理临床操作技能,这样有助于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提升。同时也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导师通过对学生一对一的临床操作技能教学,能够让学生提早在实践中了解护理行业现状,树立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感。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大力推广,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升级。近年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已经开始逐步进行导师制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导师制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校政策倾向性不够,导师津贴及奖励不足,缺少长效激励措施

学院各级领导对高职护理学生实行导师制的作用和意义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有些领导不愿意为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改革付出成本,进而导致学院相关政策支持不够。另外,一些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政策过分重视科研成果、轻视教学业绩考核,在职称评聘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对导师制工作的支持。由于缺乏量化认可机制,有的导师就会存在懈怠心理,导致教师轻视学生培育工作,不利于导师制工作的开展[5]。导师的考核与激励制度目前还不够完善。实行导师制试点的院校会对导师给予一定的津贴,但奖励制度并不完善。大部分导师获得的报酬与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不成比例,报酬远远低于贡献。另外,目前大多数高职专任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任务,如果没有长效的激励机制而让他们去承担导师工作,那么势必会产生懈怠的心理,工作状态也不尽如人意。最终导致导师制处于一种“自由”“随意”状态,失去其价值。

(二)师生比例失调,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经验少

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教师队伍规模并没有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普遍存在专任教师与实践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等现象。在我国高校教师平均师生比约为1:17,有些热门专业的师生比高达1:40。高校扩招导致师生比过低的情况下,很多院校考虑到教育公平,没有改变原有教育模式。另外,护理专业专职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护理专业专职教师脱离临床时间过久或者尚未接触临床护理工作,容易陷入“纸上谈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护理临床操作技能。

(三)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尚未完善

目前,“导师制”在部分高职院校的实施还处在摸索阶段。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过多注重学生的就业率,理论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忽略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没有切合实际,忽视了对其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视,从而导致“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受到严重阻碍。

(四)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不强,职业规划不清晰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构成多样,学生差异较大,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差、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理解、“手机控”等现象。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管理意识不强,自控能力较弱导致他们很难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传统的导员制培养模式对于学生的管理过于笼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及精细化指导,也无法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成长精进目标。同时,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职业规划不清楚,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方向,缺乏对自身学习技能和未来发展的意识,在学习中相对被动和目标迷茫。因此,探索如何帮助学生更好成长和实施新的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任务[6]。

三、推进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导师制”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一)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探索育人新模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导师制模式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同时也符合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7]。在相关政策指导下实行导师制管理模式,既能夯实学生的护理专业基础知识,也能使他们的临床操作技能得到提升,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实习及临床护理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奖励激励政策,建立与导师制相关的职称评聘制度,提高对优秀导师的奖励额度,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从而激发他们长期学习执教的热情[8-9]。

(二)增加教职岗位数量,多渠道拓展导师资源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生比例较低的问题,具备导师资格与能力的专任教师更是短缺。增加教职岗位,能够减轻专职教师的工作压力,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导师制”教育工作中。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多渠道拓展导师资源来应对人员不足的问题。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和选拔优秀的导师人才,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其次,高职院校也可以聘请一些优秀的临床护理工作者来做兼职导师。护理专业的学生除了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专业的临床操作技能。在导师的帮助下实现理论与临床技能的衔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能力、实操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最后,高职院校可以选拔高年级优秀的学生担任助理导师。助理导师不仅可以分担教师的压力,而且与学生年龄相仿更容易沟通。作为助理导师的学生也能在整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个人能力得到提升。

(三)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完善课程设置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理念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职教育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同时也要紧跟本科院校的步伐,转变教师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完善课程设置,让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不仅要格外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还要树立全人教育理念。导师制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强化课程设计,完善课程设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承担更多组织、协调工作。树立全人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护理专业学习与临床护理岗位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一些护理学生毕业后很难马上适应超负荷的临床一线护理工作,只有不断推进学校与医院产教双方的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所缺的人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这就要求护理学专业的高职教师不但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专业的临床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结合医院用人需求,与医院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建设和完善中,使课程改革符合学生需求。进而推进高职护理产教融合,并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树立作为护理人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选择。

(四)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高职护理专业学制一般是3 年,比本科院校学制短。护理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就要进行个人大学生涯规划。同时,导师要引导大一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种讲座、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从各方面加强对本专业的认识,制定全面的学习计划。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还必须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导师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导师应根据每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导师还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发现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出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树立对护理行业的热爱与崇敬。加强交流也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护理学生要尊重导师,主动与导师多联系、多见面,并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本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导师的帮助下不断提高护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实现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的双重提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和职业教育的大力推广,高职院校和高等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不断得到升级。高职护理人才作为我国护理队伍的主力军,只有创新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医教产研融合创新,培养复合型护理人才,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导师制”的实施则成为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导师制能够从学习、生活、心理等不同角度对护理学生进行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提高其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10]。加强和重视导师队伍建设也是提高高职学生素质非常重要的一步。高职护理专业的导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较高的临床操作技能,并且还能够将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以及创新思维应用到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临床实践技能操作活动,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导师将会成为学生的学业领航人、职业规划人和成才把关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导师制在高职护理学教育中的实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促进高职护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护理临床操作技能提升,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当然,这一措施还需要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和完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导师制这种有益的尝试,使导师制成为高职护理学专业的高效育人机制,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11]。

猜你喜欢

导师制护理学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