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优化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终身教育视域下的探讨

2023-11-17

辽宁高职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非学历终身教育职业院校

阚 丽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相对于学历教育只关注个人成长的某一段时期,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为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渠道。终身教育视域下职业院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不只是关注人的青少年时期,也包括成长与发展阶段及整个职业生涯的全过程。非学历继续教育通常被定义为:除一切学历教育之外的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开展的旨在补充与更新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增强综合素质、丰富精神生活等各类教育教学活动[1]。非学历继续教育必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最能体现社会效益、富有活力的教育类型,优化其发展路径有利于加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先导。作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职业院校在终身教育视域下大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应切实推进职业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与融通,引导与帮助一线技能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关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从而推动学历教育从原来的“断头教育”走向职业生涯导向的终身职业教育。

一、职业院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办学定位不清,服务意识缺乏

受社会重学历教育轻继续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根本没认识到继续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些院校甚至没有设置承担继续教育功能的部门,也并未把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平等看待,使其办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其主要表现:

一是有些院校更多地关注提高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只是将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可有可无环节,没有真正进行有针对性的顶层设计,导致部分院校在开展继续教育的导向上只追求学历教育,文凭本位之风盛行,违背了国家实施继续教育的宗旨。

二是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定位不清晰,在实际工作中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职业教育往往各自为政,尤其是实力较弱的职业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更是存在服务能力不强、质量不高等现象。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定位、实现路径、未来前景等缺乏全面的研判与统筹管理,将其置于边缘地位,缺乏相应的经费支持与激励机制,只是作为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或将其作为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创收项目,忽略了教育培养人的本质内涵,造成服务意识缺乏[2]。

(二)建设资源不足,培训质量不高

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通常分属职业院校两个业务互不交叉的部门负责,使得优势教育资源得不到共享,办学未形成有效合力,造成非学历继续教育师资、教学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明显不足,阻碍了其社会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多数院校将非学历继续教育赋权于二级学院,导致办学规模小、质量差,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二级学院往往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教育管理与经费投入,对提升非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投入欠缺。

二是校企合作尚未形成办学合力,对市场需求反应滞后,通常以短期培训项目为载体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设计不符合实际情况,与市场的融合度不高。

三是硬件条件严重滞后,多功能教室、智慧教室、实习实训场所严重短缺,教学设施设备的更新不能与时俱进,无法承接高端服务项目[3]。

四是专项经费短缺现象普遍存在,许多职业院校面临着财政经费支出受到限制和没有专项经费支持的双重压力,严重制约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

以上情况造成了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院校缺乏市场调研,存在着培训服务项目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不精准、教学管理不规范等现象。

(三)教育模式陈旧,数字化水平低

目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得到开放,扩大了受教育者的选择空间,职业院校若不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创新,则很难在未来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中立足[4]。当前多数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模式缺乏创新,只是照搬学历教育的做法,采用传统的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填鸭式”课堂教育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不能有效结合实际,更缺乏创新与改革,不能针对学习者的社会角色定位及其岗位发展需求构建课程体系,且数字化程度严重滞后于智慧校园建设要求,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改方面远远落后于学历教育,难以满足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社会需求。职业院校通常采用线下授课的方式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只有少数课程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与市场密切联系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必须使现代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搭建开放式学习平台,整合数字资源,加大线上课程的开发力度,运用多种教育模式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5],否则很难为实现终身教育做出真正的贡献。

(四)缺乏品牌特色,服务水平不高

职业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理念往往受限于学历教育影响,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自身定位不准确,服务水平不高、缺乏品牌意识、创新不足,无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主体专业领域外缺乏开发新的教育资源的力度,这使得自身无法在庞大的非学历教育市场中谋求有利地位[6]。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缺乏高质量特色品牌教育培训项目,核心竞争力不足。部分职业院校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教育培训项目跟风、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与品牌,承接的高端项目较少,中低层次项目较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品牌[3],未能发挥院校专业与区位优势,未能有效针对客户特色与岗位特点开发特色教育培训项目,降低了社会认可度。

二是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高。有的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开展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等弊端,一些教育培训项目对行业发展方向、培训对象调研不足,对其实际岗位技能要求不甚了解,更是缺乏对学习者真实需求的分析,使得职业培训内容不能很好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5],导致非学历继续教育社会服务水平不高、办学效果不佳等问题。

(五)制度保障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缺乏针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统筹规划,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与监督治理机制,对多数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只是事后监控,缺乏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如在培训项目完成后,才对学习者及相关单位开展满意度调查与项目反馈等,使得这种监控成效大打折扣。目前职业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体系与监督评价体系,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及评价激励制度等基本上是围绕全日制学历教育开展,很少涉及非学历继续教育。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职业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尚未建立起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与相对完善的评估机制[7],对教学过程注重结果性监督,轻视过程性监管,导致问题反馈不及时、继续教育质量不高、社会认同率下降。

二是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市场准入和管理尚没有统一的具体指导性和约束性的法律法规,也缺乏校企合作的制度支持,普遍存在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思想,阻碍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速度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统筹管理欠缺,大部分职业院校根据专业优势均不同程度地开展教育培训项目,虽然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但大多数院校统一管理落实不到位,继续教育学院的统筹管理职能缺失,没有发挥好归口管理的作用。即使有的院校对非学历培训项目明确提出集中管理,但管理部门对二级学院的制约力不强,各二级学院往往各自为政,加之院校、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没有形成联动机制,导致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

二、终身教育视野下职业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融入终身教育理念,提升办学定位

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是学习周期短、学习时间灵活,使得它更能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求,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职业院校拥有良好的专业优势、校企合作优势、强大的师资力量,以及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优势得天独厚。当前职业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应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提升办学水平。在办学理念上明确非学历继续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从学历驱动转向了能力驱动。非学历继续教育是人获得谋生新技能、寻求人生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人终身学习的有效手段。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提升其办学定位,把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章程中,并在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中将非学历继续教育置于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将其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使其真正成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同时,必须注重人文价值关怀,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多样化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以满足学习者实现体面就业和完满人生的需要。

(二)打造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1.做好统筹协调,促进共建共享

继续教育部门应切实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加强与二级院系及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充分调动二级院系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整合院校各类资源,盘活现有资源,促进师资、课程、实训基地等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努力探索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的培训项目,充分发挥院校优质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例如采用自主研发、校企联合开发、购买引进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精准型”且与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相适应的继续教育项目培训课程库,以更好地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2.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服务平台

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必然在教育资源占有、教育资讯获取等方面具有优势,可将这些优势融入非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体系中。同时,基于共赢目的,与企事业单位以及专业化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一套相对完备、准确的市场和行业信息资源库。这不仅可利用其丰富、新鲜而多元的职业资源来补充、完善资源库,还可精准把握行业的综合信息,全面了解企事业单位在人才招聘、业务分配、岗位技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定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的重点内容,进而打造高效的公益性、职业性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平台。

(三)提高数字化水平,创新供给模式

非学历继续教育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开展的学历教育之外的,旨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多种教育形式总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从学历文凭向知识更新、补充和能力提升需求转变。职业院校通过开展一系列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可满足社会成员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岗员工更新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等各种需求。

1.提高数字化水平,搭建开放学习平台

在信息化社会,知识的更新与换代非常快,职业院校可利用已有的数字化资源优势,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为学习者搭建开放灵活的数字学习资源平台,把慕课、微课等教学新模式融入非学历继续教育中,促进各类课程资源的建设、应用与共享,建设一批有水平、有特色的网络学习课程与资源库。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区别化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拓展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2.以学习者为中心,创新供给模式

非学历继续教育与传统学历教育不同,其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走项目化、个性化发展道路,针对不同需求与类别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供给模式。职业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联系,深入挖掘行业企业的培训市场需求,积极构建由政、行、企、校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个性化供给模式。如:采取现代学徒制培训模式解决员工岗位培训问题;采取定制式供给模式,针对员工的技能水平按需设计培训课程,量身定制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培训方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供给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具有学习与工作双重压力的在职人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综上,通过不断创新教育供给模式,建立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服务体系,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强化服务质量,打造特色品牌

职业院校必须强化市场思维,依托地方经济、产业特色,充分结合自身优势专业、人力资源优势等,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优化服务方式与手段,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项目。在办好常规教育培训项目、传统优势培训项目的基础上,依托品牌项目提升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市场竞争力。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提升通常需要通过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来实现,因此,职业院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更应凸显职业与技能特色,为行业企业的一线职工提供特色品牌项目,提升其职业技能水平、应急处置能力等职业素养,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加油站[8]。如结合新入职人员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师傅带徒弟、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等形式开展岗前培训;或针对生产与培训的工学矛盾,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针对产业发展所需的优质项目;或是以1+X 证书制度实施为切入点,实现对技术技能人员的知识更新、补充、拓展与能力提升等,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为区域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专业型人才。

(五)创新体制机制,健全保障体系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统筹规划责任

一是根据《职业教育法》中涉及职业院校实施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相关条款,加快出台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落实继续教育的过程督导、考核评估、质量保障等。

二是成立区域继续教育管理协调机构,建设开放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弹性学习机制、教学组织制度等,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学分银行与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

三是注重管、办、评分离,前瞻性地开发通用性职业技能培养项目,建立公开的质量监管机制,严格落实退出机制,保证认定结果的公平与质量。

四是将职业能力开发方案与产业发展战略相匹配,引导低技能劳动者关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例如,葡萄牙为支持技能不足的成年人、失业者及未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年轻人提升技能,在学校等现有的公共或私人机构建设了300 余个“资格中心”,对接受学习和培训后习得的知识、技能进行认定,为个人获得新的资格提供路径指导,记录获得的资格与技能信息(与国家资格框架和体系保持一致),用于将经过验证的非正规或非正式学习转化为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学分,这有助于学习者选择多种路径来进行终身学习[9]。

五是以法律法规的方式将企事业单位的培训经费投入予以明确规定,并对此项经费予以免税。同时建立明确的激励制度,在财政政策上给予职业院校以更多的支持。

2.落实办学主体职责,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职业院校应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发展方向及发展目标,建立为终身学习服务的办学机制,设立专门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完善对学生职业前、后全覆盖的终身教育课程体系,使职业教育真正从“断头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二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明确二级院系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协作机制,通过不断完善项目负责人、学员考勤、满意度测评等项制度,创新管理运行、激励和评估等项机制,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通过实施训前需求调研、训中过程管理、训后反馈问责,完善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自我评价机制,确保特色化品牌项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以推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师资的基本职责与行为规范、分类与分级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优化师资的考核奖惩机制,构建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师资队伍开拓创新的活力。如建立课程资源建设和研发实施的激励机制,从而切实指导和保障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高质量规范化发展。

猜你喜欢

非学历终身教育职业院校
RCEP对我国非学历教育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让非学历教育监管“长牙齿”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非学历教育实践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试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甬台高校学生交流(非学历生)的实践与发展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