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3-11-17顾相君
顾相君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网络意识形态更加复杂,大学生思想个性化日趋多元,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不够等问题。同时,部分高校还存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队伍建设亟须完善,工作权责需要进一步明晰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科学化、制度化管理,推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部分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存在“多头管理”,“九龙治水”职责不清,统筹协调不力的问题,缺少完善、有效的制度保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化发展,制约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具体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辅导员专业化程度有待改进
首先,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学校在招聘要求中不限制具体专业,由于应聘人员所学专业多样化,导致新入职辅导员缺少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和实际管理经验。多数辅导员没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容易产生“重管理,轻教育”,“重形式,少内涵”的现象,影响了思政育人质量。其次,存在队伍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根据笔者2021年对黑龙江省全省4 815名辅导员抽样统计分析显示,80%以上的辅导员热爱学生工作,但有70%以上的辅导员选择从事学生工作不会超过8年。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一定年限后选择转入行政岗位和教学岗位,不仅带走了原有的辅导员技能和经验,更影响了学生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和质量。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化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再次,专家化程度较低。根据笔者对2012-2022年60名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统计分析显示,职称为讲师及以下的有55人,占总人数的91.7%;职称为副教授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10%;职称为教授的有3人,仅占所选取样本的5%。此外,根据2021年黑龙江辅导员队伍建设调研显示,全省4 815名辅导员中,中级职称人数占总人数的35.96%,副高级职称占总人数的9.48%,高级职称占总人数的1.64%,高校辅导员在参加课题申请和论文发表方面与专业教师存在较大差距。
(二)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随着高校辅导员的日益年轻化,在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背景下,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这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铁打的学校,流水的辅导员”现象。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后部分高校着手实施辅导员转岗交流机制。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缺少明确的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尚不能实现科学化的管理。部分高校在辅导员队伍职级升迁和职称评审方面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对辅导员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监督机制方面,部分院校缺少严格的辅导员考核和惩处机制,导致个别缺少职业道德的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当行为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培训机制方面,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形式单一。部分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缺乏对辅导员工作技能的系统培养和政治素养的整体培训,培训形式往往以专题讲座和交流座谈为主,学习培训实效性欠佳。
(三)辅导员队伍职称职级上升通道需进一步明确
《意见》中提出:“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2]但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辅导员职称晋升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缺少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落实措施。关于辅导员承担教学工作的内容及类型,工作量的计算方式,思想政治工作成效评估以及认定方式等都缺乏明确、规范的考核评价标准。由于缺乏相关机制,导致在执行政策过程中难免出现无法参照、缺少量化、不可计算的情况,影响辅导员职称晋升的实际操作和评审结果。目前高校辅导员职称系列存在副高级以上职称比例偏低,正高级职称比例远远低于教师系列正高级职称比例的情况。在职级管理方面,存在职务晋升力度不够的情况。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处级辅导员岗位,但是受到院校自身级别、干部职数总量的限制,存在处级职级难以兑现的情况和干部队伍消化吸收难的问题。辅导员“双线晋升”政策需要高校根据实际配套落实。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实践的起点。马克思认为:“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获得的发展。”[3]推进辅导员队伍系统化、科学化建设和改革有利于激励辅导员坚守学生工作岗位,提高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实现辅导员队伍专家化、职业化建设,进而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4]笔者认为需要从“专、转、提、学”四个维度推进辅导员队伍科学化建设和系统化发展,打造高质量学工队伍,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以“专”为核心,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建设
“专”即思想政治工作职业化建设和专家化发展。《意见》指出:“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这为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家化、职业化建设提出了标准和发展方向。在实践路径上,一方面要完善辅导员准入制度,严把进口关。高校应完善辅导员选聘制度,应重点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管理学类、心理学类、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多吸引专业人才从事辅导员工作。高校还可以聘任热爱学生工作并有一定学生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或思政课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在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要严把政治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辅导员队伍。辅导员的政治性为第一性,辅导员应该以共产党员为政治标准。高校应重点考察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建立政治标准以及考核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的综合考评机制,并将该机制贯穿辅导员职业全过程。同时,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辅导员讲授党团知识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高校应积极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辅导员应根据所学专业和学科背景积极开展具有特色的学生工作室建设或组织建设学生社团,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学科竞赛、网络思政和心理健康学习,以此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二)以“转”为平台,畅通辅导员转岗交流渠道
“转”即建设科学规范的转岗交流机制,打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交流渠道,实现交叉式发展。辅导员转岗交流机制既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又有利于引入新鲜血液,拓展、创新“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笔者认为,畅通辅导员转岗交流渠道应从辅导员转岗交流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辅导员专岗交流制度。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辅导员转岗制度,明确出台了辅导员转岗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岗位的具体要求以及专业教师、党政干部转岗辅导员岗位制度,即通过个人申请,组织考核和试用等形式让辅导员队伍既能“流出”又能“流入”。转岗制度让一部分工作时间较长的辅导员有出路和归属,也能让一部分热爱学生工作的教学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有机会参与辅导员队伍建设,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引入学生工作,进而完善辅导员转岗交流机制,实现辅导员岗位灵活、良性互动。其次,应加强辅导员考核和管理,实行退出机制。高校可以将日常工作、学生成绩、毕业生就业等指标纳入考核标准,科学合理地评价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中可增加学生评价维度,包括在校生评价和毕业生评价。同时,学校可以建立退出和惩戒机制,加强师德师风考核。对于违规、违纪、违法、学生总体评价低、实际工作效果差等不适应辅导员岗位要求的人员,实行一票否决,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纯洁性。
(三)以“提”为保障,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吸引力
“提”即规范辅导员队伍双线提升的明确指标,完善辅导员职称、职级上升通道建设。根据《意见》要求,高校要建立辅导员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建立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职级职称上升通道。首先,要明确职级提升标准,激发辅导员队伍干事创业活力。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辅导员既可以成为党政管理干部也可以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专家学者。高校辅导员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其口头表达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都经过良好的锻炼。因此,高校应将辅导员作为党政干部选拔的重要来源,同时在职级提升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在干部选拔和任用中要将辅导员工作经历和业绩纳入参考标准,支持优秀辅导员走科级、处级干部序列发展通道。对于工作年限较长或表现优异的辅导员给予破格提拔的机会或者科级、处级辅导员待遇,激发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四)以“学”为关键,实现辅导员培训学习多层次、全方位建设
“学”即完善辅导员交流学习机制,创新培训教育方式方法,提高辅导员队伍工作专业化水平和职业素养。由于辅导员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职责较多,开展工作时需要各种能力的支撑,因此,迫切需要推进辅导员学习培训机制建设,打造“高素质、专家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5]首先,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培训体系建设。《意见》中指出:要积极组织辅导员开展国家示范培训、海内外访学研修、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专项计划。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支持辅导员参与专项博士、硕士计划提升学历;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政合作,选派辅导员到基层县、乡、社区、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挂职锻炼。如,积极引导辅导员参与西部支教,参与基层岗位挂职锻炼,帮助辅导员掌握国情、省情、民情,在实践中磨练辅导员的工作意志,锻炼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选派优秀辅导员出国访学,借鉴国外学生管理的经验,学习国外高校优秀学生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方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新路径。高校应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因素,升华育人理念,以“传帮带”的形式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和素质。[6]引导辅导员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开展研讨和分析,可以实现因事而异、因事而进、因事而新的研究氛围。高校应引导辅导员践行辅导员誓言,积极思考凝练工作成果,提升理论与实践素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践行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四、结语
高校只有通过深化高校辅导员队伍改革,制定辅导员工作建设的发展规划,解决辅导员队伍的现实困境,畅通辅导员队伍发展渠道,才能留得住人,守得住心。高校应坚持以“专”为核心,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建设;以“转”为平台,畅通辅导员转岗交流渠道;以“提”为保障,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吸引力;以“学”为关键,实现辅导员培训学习多层次、全方位建设。四位一体发展,让高校辅导员队伍始终像一股“源头活水”浸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在队伍发展上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