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需求、难点及对策
——基于一所高校的深入访谈研究结果
2023-11-17李侗桐徐一臻任延刚
■李侗桐 徐一臻 任延刚
1)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1001912)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1008713)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评论(英文)》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100191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高校作为科技期刊的重要主办及承办单位,一直是我国科技期刊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既往研究表明,高校与科技期刊是共存互融的,高水平的院校管理机制能够有效促进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而优质的科技期刊又能够多维度助力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双一流”建设[1-2]。然而,由高校主办或承办的科技期刊往往以编辑部为单位进行单刊运营,集群化程度较低,存在规模较小、出版发行流程重复、人财物配置冗余、工作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较低等问题[3]。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这种“小作坊式”的办刊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对科技期刊数字化、市场化及国际化的要求[4]。
我国一部分高校已在积极探索由高校主办或承办的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途径。据统计,在2017年公布的137所“双一流”高校中,近55%的高校实施了针对校内科技期刊的集群化管理模式[5]。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75所“双一流”高校通过集群化办刊模式提升了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网络数字出版和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以及国际出版商对国内出版行业的布局,我国科技期刊的运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术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6]。2021年发布的《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7]强调,应加快科技期刊集群化改革和数字化发展,培育若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出版机构,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既往研究也从国家宏观布局[8]、出版产业流程[9]、数字平台建设[10]、人才能力提升[11]、集群模式改革[12]等角度分析了高校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现状、优势与不足,但大多聚焦于相对成熟的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设经验介绍或案例分析。秦明阳等[13]分析了国内18所典型“双一流”高校学术期刊集群的特征,认为未来高校需要整合资源,集约化办刊。樊霞[14]基于现有期刊集群化模式,分析了高校科技期刊集群的优势与未来将要面对的挑战。张莉等[15]以清华大学科技期刊集群为例,建议高校从建设专业刊群着手,建设学术交流平台。然而,我国仍有部分高校没有开展期刊集群化建设,对科技期刊的管理模式仍局限于期刊年检和社会效益评价等,并未参与实际办刊工作,针对这类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设的既往研究较少。
本研究选择北京一所尚未开展期刊集群化建设的“双一流”高校,以其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科技期刊编辑及管理者的深度访谈,分析高校开展期刊集群化建设的需求与难点,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我国同类高校开展期刊集群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北京某“双一流”高校的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科技期刊编辑和管理者处获取信息:科技期刊编辑为该高校全职或兼职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编辑人员,调查其有关高校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意愿及需求;科技期刊管理者为科技研究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图书馆、出版社以及党委宣传部管理人员,要求受访者了解科技期刊基本情况,调查其对高校科技期刊集群化的态度、建议。
本文提及的期刊集群化是指高校基于期刊中心或同类机构对全校科技期刊进行统筹管理,包括通知协调科技期刊年度核验、社会效益评价,具体指导期刊选题策划、编辑校对、出版发行等实际办刊工作。
1.2 研究方法
采用个人深度访谈法,依据目的抽样原则,选取有意愿接受访谈的科技期刊编辑和不同管理部门的科技期刊管理者进行调查,编辑所在期刊的办刊年限、影响因子、语种等差异较大。采用信息饱和原则确定样本量,通过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反映信息的整体质性,若无法再从访谈对象处获得新的信息,则调查结束。最终访谈科技期刊编辑18人、科技期刊管理者5人,人均访谈时长为1小时。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后,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依据录音整理访谈文字稿。利用Nvivo 12软件对文字稿进行逐行开放式编码,逐步形成主轴编码、聚焦编码和理论编码,使用主题框架法进行资料分析,归纳研究发现。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设需求
接受访谈的科技期刊编辑和管理者大多认同科技期刊集群化的发展趋势,认为高校应积极开展期刊集群化建设,实现期刊与高校的合作共赢。但是期刊编辑对高校期刊集群化形式存在担忧,希望高校明确集群化建设的目标和方法,提前做好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科技期刊编辑表示:“集群不是泛泛的,它必须得有一个具体的目标,你在哪些方面是能够通过集群实现的,给期刊能够带来哪些具体好处,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必须得去把它细化才行。”期刊管理者也反复强调了期刊整体布局的重要性:“如果说仅仅只是从一个管理的层面来推动集群化,那件事就意义不大。仅仅就是为了管理,就是把期刊收在一起,派个领导,便于管理,是吧?这可能人浮于事,其实达不到什么效果。”“集群化的目的最终还是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学校在这个学科上面的影响力,进而推动学科创新。这就得有一个整体规划,设计好了再去做。”
2.2 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设难点
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设可能受到人财物分配失衡、管理部门与期刊编辑部分工不明确、期刊办刊习惯不统一等因素的限制。对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和管理者进行访谈,发现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设的难点集中在人员配置、学者办刊模式以及办刊习惯3个方面。
(1)人员配置。接受调查的18种科技期刊中,有9种(50%)表示编辑人员不足,希望高校通过期刊集群化建设解决编辑人员短缺的问题。但同时,受调查期刊编辑认为如果期刊集群化改变编辑人员现有的事业编制,将会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集群化后)如果按事业编还行;如果原来是事业编,集中后改为企业编,那谁愿意去?”“老编辑全走了以后,期刊就是空壳,办期刊其实是个传承,他最起码得熟悉这个领域,如果(编辑)看不懂专业,只懂文字,就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校对工作。”期刊管理者反映,集群化后的人事编制设计可能受到学校编制分布和期刊社会效益的双重影响:“如果编辑带着(事业)编制去集群化,那么学院就会少一个编制,学院可能不愿意放人……不带着编制走,那就是期刊转制了,这样更不好。期刊需要严格把关出版内容的意识形态,你别给他太大的经营压力,经济压力太大了后续运营过程中容易出问题。”
(2)学者办刊模式。大多数受调查期刊编辑比较担心集群化建设影响期刊与所属学科之间的专业联系,限制期刊学术发展的独立性:“我觉得如果纯粹搞期刊的人,可能不了解学校的中心工作,比如说我就很知道药学院现在的研发方向或专家都在做什么……像我们从事药学期刊工作的人,最起码要了解药学的一些基本情况。”期刊管理者也反映:“期刊运营,尤其是我们学校这些学术性的刊物,很大程度上在依靠领域专家的影响力。如果集群化建设过度干预期刊的实际办刊工作,他们跟学院的联系可能就没有那么紧密了,期刊的审稿专家、作者等可能就都没有了。”
(3)办刊习惯。受调查期刊编辑认为集群化会改变期刊已有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影响办刊的连续性。期刊编辑表示集群化建设可能会增加期刊出版的管理层级:“我们学校的期刊既有学科差异,又有院系传统,多年来已各自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学校成立独立的期刊管理机构会增加管理成本,不能解决期刊运行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反而架床叠屋,直接影响刊物的有效专业运行。”在工作模式上,期刊编辑也不建议搭建新的采编系统:“如果(投审稿)系统全部换的话,我觉得太麻烦了。我们用这个系统已经10多年了,要换确实挺有顾虑的。换系统是挺麻烦的一件事儿,所以集群化在这上面遇到的阻力就会比较大。”
2.3 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设对策
大多数受调查的科技期刊编辑和管理者认为高校应建立期刊中心,对期刊进行统筹规划,逐步解决期刊集群化建设的难点。期刊编辑表示:“建立期刊中心是有必要的,这是第一步。咱们现在问题很多,连期刊中心都没有,所有问题就一直悬在那,没有解决。”期刊管理者也反映:“不管以后咱们叫不叫期刊中心,还是这个期刊中心归口到哪个部门,这都是后话。但是期刊中心还是应该有一个的,逐步做起来了,就会有更多的期刊看到学校在做集群化的努力,才会更加认可集群化。”
在不增加管理层级、不更换期刊平台的基础上,应充分保护学者办刊模式,尊重期刊的学术独立性。调查结果提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期刊中心工作。
(1)通过期刊中心统筹人员配置,加大学校对期刊的人员支持。科技期刊编辑表示:“如果学校做期刊集群化,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那还不如不做。期刊集群化一定是要由学校花大力气去做的,关键是人。学校要想期刊发展,集群发展,就必须给期刊配好人员。也不只是编辑,还有期刊中心的管理人员,这些都要提前配好。”期刊管理者也表示:“这就是成立期刊中心的意义。一个编辑部跟学校要人,那是很难的;但是有了期刊中心,一起要人,那就不一样了。这样才能真的解决期刊发展的问题。”
(2)统筹开展高校期刊选题布局,协同学科发展。期刊管理者表示:“现在期刊选题策划是每个刊编辑部自己做的。但是从总体来看,(高校期刊)应该从宏观上围绕学校的优势学科去做,这样栏目设计和约稿选题都会有所不同。”科技期刊编辑也希望基于学校背书,提升期刊定向约稿的成功率和质量:“像我们自己以编辑的身份去约稿的话,能够得到回复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你如果以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就像以期刊集群的方式去约,那成功率就会高很多。”
(3)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期刊集群化宣传运营。受到单刊编辑部人员安排和工作模式的限制,期刊编辑对集群化的新媒体、网站或学术会议等宣传及运营推广模式有着较大的需求:“就以微信来说吧,单刊编辑部没有那个精力去做,也没有那么多稿子可以去宣传。但是学校一起就不一样了,这是可以做的,每个杂志都定期推几篇,这公众号就慢慢热闹起来了。”“学校如果能进行期刊群的定向推广,或者定向合作什么的,我觉得是能够给期刊带来好处的事情。”期刊管理者也反映:“期刊后期的宣传运营也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咱们都做得太少了。这最好是统一推进,由个人推进与由一个团队去推进,它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3 研究结论
3.1 高校有开展期刊集群化建设的需求
研究结果提示,受调查的科技期刊编辑和管理者大多认同高校开展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必要性,这与既往研究结果[13]基本一致,说明高校科技期刊集群化或已成为共识[16-18]。高校期刊集群化是提升科技期刊出版效率、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有效方式,也是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学术成果广泛传播的有力措施。曾建林[19]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将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优势归纳为2个方面:(1)科技期刊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分工协作形成整体学术品牌和规模效应,加强期刊对外的竞争优势;(2)通过期刊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激发期刊活力,增强期刊内在的发展动力,提升期刊办刊能力。相比专业领域学/协会、国家部委、出版企业等主办的期刊,高校期刊具有主办/承办单位统一、编辑人员属性相似、办刊地缘相近等天然优势,有着更强的凝聚力,也因此更有望实现集群化发展。
3.2 高校开展期刊集群化建设受到多因素制约
在未开展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高校中,科技期刊大多依托与各自专业相关的学院、研究所或行政机构单独运营,缺少必要的合作。为促进期刊整合发展,既往研究大多建议打破高校期刊的内部壁垒,以充分发挥平台互通、资源互补的期刊集群化优势[13,20]。但研究结果提示,受到高校人事制度、学者办刊模式以及不同期刊办刊习惯等因素的限制,很难完全打破高校期刊内部壁垒。有些高校在建立期刊中心后并未达到期刊集群化的理想效果,反而出现了编校人员流失、期刊影响力下降、中英文稿源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不得不重新将期刊编辑部分散到相应的院系中。虽然我国已有很多高校以出版社或期刊中心为主体对校内期刊实行集群化管理,也有一些高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有部分高校在院系中保留固有期刊编辑部,以维护期刊编辑与专业领域学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基于此,建议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优先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易于操作的期刊集群化措施,避免贸然改变期刊的人事编制。尽量不增加期刊出版的管理层级,不破坏实际办刊流程,尊重期刊的学者办刊传统,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高校期刊集群化建设。
3.3 高校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对策
基于对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和管理者的访谈,建议高校在不改变期刊办刊习惯和学者办刊模式的前提下建立期刊中心,实现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单刊出版向集群化出版的转型升级。期刊中心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循序渐进地推动高校期刊的整合发展。
3.3.1 发挥桥梁作用,加强高校对期刊的人员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科技期刊多处于“闭门办刊”的传统模式。虽然有50%的期刊出现了办刊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但由于缺少与高校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反馈和沟通途径,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解决,这严重限制了高校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既往研究显示,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通期刊与主办/承办单位之间的沟通渠道,了解期刊的办刊意向,重视期刊的实际办刊需求,帮助期刊解决限制期刊发展的关键性问题[21]。因此,建议高校通过建立期刊中心,搭建校内科技期刊与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合理配置期刊人员,加强高校对期刊的支持。为解决人员问题,期刊中心可以建议高校从2个方面入手:(1)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人事管理制度,保留原在编人员的事业编制,同时以合同制的形式聘任新人,并建立完善的合同制人员薪酬福利及考核机制;(2)合理配置人员类型,在补充期刊专职编辑人员的同时,增加发行人员、广告人员、新媒体人员及管理人员等,以适应数字出版时代的新要求。
3.3.2 统筹选题布局,推动期刊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
高校科技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之间存在紧密、有机的内在联系:一方面,科技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交流与展示平台之一,可以通过优先发表、优化选题、定向组稿等方式引导学术研究方向,助力高校培育世界一流学科,突出优势学科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22-23];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成为科技期刊的重要支撑,打造科技期刊的专业化优势,通过学校背书与集群推广,帮助期刊吸引更多、更优质的稿源,逐步形成期刊与学科之间的良性发展模式[24]。然而既往研究提示,不同高校对科技期刊的定位、政策和重视程度大不相同,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在高校工作中处于相对边缘的尴尬位置[25],未能在学科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平台价值。研究结果提示,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和管理者希望借助期刊集群化发展的契机,统筹规划期刊的选题方向,通过高校背书增强期刊组约稿能力,进一步提升期刊的专业化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因此,建议高校通过期刊中心调动科技期刊参与高校核心工作,依据高校学科特色强化选题布局,并以期刊集群的形式开展科学化、专业化、定向化约稿,实现高校期刊与学科发展的协同共赢。
3.3.3 整合高校资源,实现期刊集群化宣传推广
调查结果显示,受到编辑部人员数量、分工模式的限制,高校科技期刊对期刊出版、发行、传播、推广、销售等下游流程的关注度不足,这与既往研究结果[26]基本一致。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编辑部的人员构成单一,编辑局限于稿件编辑加工以及行政事务类工作,缺少开展期刊运营推广的精力和能力,这限制了期刊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基于期刊集群管理模式,仍由单刊完成编辑加工等内容生产工作,但将出版发行、宣传推广等进行整合,不仅实现了科技期刊的专业化分工,还强调了下游流程的重要性[27]。陈瑞芳等[28]也建议期刊集群针对期刊在全媒体融合出版方面的共性需求,成立具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工作团队,为期刊提供音视频制作、社交媒体运营等多媒体服务。研究结果也提示,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和管理者希望通过期刊集群化建设,统筹实现期刊宣传推广。因此,建议高校期刊中心从集群化的期刊运营模式入手,以多渠道、多维度的专业化营销策略,加大科技期刊宣传推广力度,扩大期刊出版发行覆盖范围。这不仅可以避免期刊集群化破坏学者办刊模式和期刊办刊习惯,也可以填补期刊下游产业链的空白,整体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的成果传播能力。
4 结语
随着2019年《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和2021年《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相继出台,我国科技期刊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为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高校作为重要办刊主体之一,应开展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本研究采用个人深度访谈法,分析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和管理者对期刊集群化建设的需求与意向,建议高校在不改变期刊办刊习惯和学者办刊模式的前提下建立期刊中心,通过增强期刊人员配置、统筹选题布局、整合宣传推广等途径循序渐进地实现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单刊出版向集群化出版的转型升级。本研究的不足在于,虽然采用了深度访谈法获取资料,并依据主题框架法分析数据,但由于调查方法的限制,研究结果解释范围有限。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对高校科技期刊作者、读者以及编委开展访谈,提升研究对象的丰富度和合理性,弥补现有研究结论在代表性和外推性上的不足。期待高校科技期刊以集群化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服务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与高校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