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构造区域地质找煤方法探讨

2023-11-16黄盛维

能源与环境 2023年5期
关键词:断距采区矿井

黄盛维

(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司龙潭煤矿 福建龙岩 364000)

0 引言

龙潭煤矿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优化采掘接续和延长矿井服务年限,需要加强对复杂地质构造空白区域的找煤突破,提高生产效率。经过对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推断认为303 采区深部20#、23# 煤层具有可开发利用价值,且开发该区块段可有效延长矿井的服务年限、支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推动企业经济的稳健发展。因此,对该块段进行资源再回收是一项必要的、前瞻的决策,可以实现资源更加高效、环保、经济的利用。

1 矿井开发现状

龙潭煤矿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培丰镇、龙潭镇2 镇交界处。矿井于1998 年10 月投产,设计产能为21 万t/a,核定产能为30 万t/a。龙潭煤矿布置有5 个井口,分别为+412 m主平硐、+416m 皮带斜井、+516m 回风平硐、+516m 抽风井和+523m 排矸井。矿井开拓方式为平硐暗斜井、水平集中运输大巷、集中上山、阶段石门,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短壁)爆破落煤采煤法。302 采区及306 采区为目前正常生产采区,303采区地质构造极其复杂,长期处于矿井找煤攻坚阶段。经技术论证,选择有效找煤方法后,实现了龙潭煤矿303 采区生产规模9 万t/a 的采区达产。

2 303采区地质找煤方法实践

2.1 303 采区地质构造背景

2.1.1 采区开采史

采区上部为延三采区,已于2011 年开采结束,最低开采标高为+50m 水平,并有留设安全保安煤柱。303 采区为延三延伸采区,开采范围为+50 m~-150 m 水平。采区在预想状态设计资源储量为55 万t,服务年限为8 a。采区中部钻孔深度只到+50m,且20#、23# 煤层的揭露情况不理想而未对其开采,对钻深以下采区中部地质资料不清,并未预测到F7断层出现对整个采区可采煤层造成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呈现构造复杂,伴生众多大小断层,煤层赋存不稳定,而未对西翼20#、23# 煤层进行开发,导致采区工作面提前结束,该采区并在后期成为矿井排水系统的缓冲过度区[1]。因306 采区深部水平的开拓及通风设计要求需要[2],303 采区上部重新打开,并对遗留空白区作进一步找煤规划设计。

2.1.2 采区地层及特征

303 采区所处童子岩组第三段(P2t3),为1 套主要由陆相环境和海退作用交互形成的地层。该地层的岩性主要由泥岩和砂质泥岩、细砂岩以及煤层组成。该段地层含有大型动植物化石,其中煤层数量较为丰富,大小煤层超过30 层。童子岩组第三段地层可分为下、中、上3 个亚段,自下而上逐渐变化,各亚段具体特征见表1。本段地层是本煤矿中主要的含煤层段之一。

表1 童子岩组第三段各亚段特征

2.1.3 采区可采煤层主要特征

303 采区开采的主要煤层为童子岩组第三段的6#下、20#、23#、28# 局部可采不稳定型煤层(Ⅲb 型)和29# 大部可采较稳定型煤层(Ⅱ型)等5 层煤见表2。

表2 主要可采煤层特征

2.1.4 采区构造及特征

303 采区呈单斜构造,缺乏明显的大型褶皱,倾向有区域性差异。东侧的34 线倾向195°,西侧则转向235°,倾角为40°,整个区域沿倾向呈波状起伏。采区内主要存在F0、F1、F6和F9等断层。F0、F1、F6和F4构成1 组,倾向由南东转向南西,自北西向南东呈阶梯状下降;F9断层与中井田的F3同期产生,并受到大洋岩体自东北向西南不均匀的挤压力影响,使中井田向西南推移形成剪性断层;分支旁侧断层为F3、F2、F15、F11、F8、F7和F5组成。由于构造属于复杂类,向深部断层发育,围岩稳定性差,地压大。通过巷道揭露和钻孔施工,在深部地段F4断层向南偏移了30~60 m,并派生出F4-1断层,影响该地段煤层的连续性。在33 线深部,F9断层也向南偏移了20~80 m。井田内6#下、20#、23#、28#、29# 煤层厚度有时变为局部可采,可采走向变短。火成岩主要在中井田F10等大断层带上发育,西井田并未发现较大规模入侵[1,3]。

2.2 采区主要构造形成机制及控煤作用

2.2.1 断层构造

采区内存在数条重要断层[3-4],其中包括滑脱正断层F0、正断层F4、正断层F6、平移逆断层F9和正断层F7。主要特征见表3 和图1。

图1 303 采区-50 m 水平切面示意图

表3 采区主要断层情况表

F0是该矿区的主要断层,出露于矿区的西部和北部,始于F9,延伸长度为2 850 m。该断层的北部倾向185°,西部折向135°,倾角为42°。它沿倾向较为平缓,在中部略显陡峭,南部则稍显平缓。其地层断距在西部和北部达到555 m,而在东南部较小,仅为175 m,此处P1w 地层缺失,形成了西部和北部边界。

F4为该矿井的南部边界断层,始于F0,终于F9,延伸长度为2 450 m。该断层的倾向为186°~238°,倾角为53°。其地层断距为83 m,缺失P1L31-3和P2cp1的部分地层,构成了南部边界。

F6出露于矿区的中部,将P1L3-1和P1L3-2断开,破坏了主采煤层的连续性,构成了28#、29# 煤层的北部储量边界。该断层始于F9,复合于西部F4,出露长度为1 km。它的倾向为189°,倾角为75°,地层断距为38~250 m。该断层拉近了童子岩组一段和三段地层,在深部对28#、29# 煤层影响较大。

F9为该矿井的东部边界断层,是1 条受大洋岩体自东北向西南的不均匀挤压力作用而形成的剪性断层。其延伸长度为2 700 m,倾向为127°,倾角为75°,地层断距为300~480 m,水平断距为300~400 m。该断层破坏了井田内的可采煤层与中井田的连续性,越往深部,越往西南偏移,造成深部煤层走向变短。

F7出露于采区中部,贯穿南北连接F6和F4,将采区划分为上盘和下盘。该断层的倾向为233°,倾角为35°。它破坏了采区内的可采煤层的连续性,在深部对20#、23# 煤层的赋存产生极大破坏。

2.2.2 断层的形成及控煤机制

采区出现多断层呈复合型式构造:F0、F4和F6等3 条正断层的倾向由南东向南西转变,并且逐渐向南呈阶梯状下降;F9逆断层则是由于受到大洋岩石自东北向西南不均匀的挤压力所影响,在成矿过程中向西南推移,形成了1 个剪切断裂。所有这些断层之间,因为互相施加作用形成了平面口字形的封闭区域,成为了该采区三段煤层的成煤环境[5]。而分支断层F7则是自南向北的延伸,将整个采区分成东西段,呈现出“川”字形。在5 条主要断层的影响和构造应力的作用下,采区内部的伴生断裂和小褶曲发育明显,其中Fa、Fb2 条支流的伴生断裂尤其明显,因此导致了煤层的夹杂、厚薄的不规则变化以及煤层走向变短等现象,给采区划分和工作面的推进增加了难度,加大了后续开采的成本。

根据对比+50m 石门,-100m 石门以及-50m-13# 东巷穿F7揭露东块段可采煤层情况研究,表明F7上部和下部以及南部的断距较小,但在立面中部位置(即-50m 水平主石门)的破碎带间距却扩大了,导致煤层断距加长,错动距离在60 m 以上。此外受到断层拖带效应的影响,走向上层滑引起煤层揉皱构造呈条带状,并因构造作用而煤质暗淡无光泽,呈煤泥状。在拉伸应力场作用下,局部煤层顶底板硬质岩石直接接触只留下层位。因此,在原石门施工时,巷道围岩异常混乱,岩性特征差异显著,不能准确判断煤层的赋存状态。F7直接破坏了主采煤层的连续性,并伴生一系列构造,成为本采区最主要的控煤断层构造。

根据下水平巷道揭露情况,Fa逆断层与F9断层的共同应力作用导致了29# 层位的直接抬升,形成1 个向斜构造。该构造的中心轴为230°,向东南方向挤压28#、29# 煤层,使其从北部缓倾斜向南部急倾斜发展,导致煤层压薄、顶底板破碎而不可采。此外,Fa的出现对中深部F7下盘(东块段)煤层的赋存产生了破坏作用。

Fa与F7相互推覆作用下,伴生出Fb断层(23#E 探巷尾部揭露),Fb断层对煤层的赋存状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 条断层构造相互交汇形成的三角形夹角,导致上部水平东快段揭露的煤层向北牵引。由于不同断层之间的相互错动作用,软岩层在力的作用下相互牵引、挤压并切割,岩煤层整体揉皱产生弯曲形变。这种形变促使煤层及软岩产生物质流动,形成穿刺和岩楔构造、煤窝形态,在与硬岩交接处直接尖灭断失。

在原石门揭露中,20# 层位点周围呈现出广泛的破碎带,右侧为夹矸的泥质断层煤。通过探采结合的方式,在运巷开口一段后,煤线直接断失。此外,在煤窝处开设的探小眼,均遭遇到闭合性灭失。这些现象表明F7、Fa、Fb断层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增加了该位置煤层的未知性和难以预测性。在东向布置的23# 探巷中,煤层呈珍珠状起伏,十分不稳定,均厚约30 cm,局部出现煤线,并伴生着顶底板的破碎。在施工35 m 后,煤沟出现并导致煤层断失。构造应力的作用使得巷道压力巨大,导致了严重的变形。为了确保工作安全,东块段煤层需要加以部署另外的探巷。该探巷尾部揭露的岩性再次验证了Fb的存在。

综上所述,F7、Fa、Fb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煤层的形变和不连续性的增加,褶曲和其他构造断裂的出现又进一步增加了煤层的复杂性。这也造成了预测和规划煤层开采的困难,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Fc正断层南部已经在-50m 和+0m 水平的6# 西巷中显露。结合+50m-20# 西巷的断层要素,可以发现它们位于同一条构造线上,因此将它们视为1 条完整的断层。预计这条断层将自南向北延伸,一直影响到23# 煤层。然而,需要在西块段的煤巷道中再次揭露该断层,才能重新对其进行定性研究。

3 303 采区找煤方法及其成效

3.1 寻煤机理

通过综合分析,从对所揭露的各断层性质的推断,以及F7同盘开拓的上覆煤层运巷长度和煤层层间距的测定,重新绘制水平切面图。在此基础上,大致确定了西翼目标煤层位于主石门右侧20 m 范围内。

3.2 找煤方法确定

根据实际构造的特点,将西块段探采位置布置在20# 上覆煤层岩性稳定处(图2)。采用310°方位斜穿越岩层15 m 后,再进行反穿石门,揭露到该煤层的顶底板正常层位,但由于煤质受牵引影响未能达到正常状态。鉴于此现象,我们先在见煤处开设小眼进行探煤工作。往西3 m 后,煤层张开,均厚度为0.85 m;但是顺槽在75 m 位置遭遇横向过压。因此,我们判定可向西布置沿煤运巷施工,预计巷道总长度超过100 m 至断层Fc位置。此外,上水平该点煤层未开拓,可在采面过压点进行破过压,以了解上部煤层的赋存情况并为上部水平的开采提供依据。在20# 煤层揭露明朗的前提下,可同时开展下覆水平间距在28 m 的23# 煤层的探煤工作。

图2 巷道小眼布置及断层平面示意图

东块段布局则需要考虑对应上部的20# 和23# 的开采情况。将探巷设在13# 运巷尾部,正东直穿F7断层带,预计穿过8 m 破碎带后会揭露18# 层位,口部一段岩层走向会受Fb的影响而向西北倾斜直至煤层尖灭,往东掘进层位会越趋于正常倾向,最后中部反向穿过石门见20#、23# 煤层。因此,相比上水平,F7和F9断层的下部延伸变化很大,造成可采走向缩短,规划和设计开采工作需要更加谨慎,确保安全和高效性。

3.3 找煤成效

根据对探巷工程的揭露情况及综合上下部寻煤规律,揭露20#、23# 煤层西块段空白区域-50 m~+50 m 走向>500 m 的约30 万t 保有量和东块段+50 m~-50 m 区间20 万t 的资源量。今后还可以寻找采区下部-50 m~-150 m 间煤炭资源储量,预计可达50 万t。该地质找煤共计获得煤炭资源储量近100 万t,成功保证303 采区实现9 万t/a 达产,延长采区服务年限近10 a,延长龙潭煤矿矿井服务年限近5 a。

4 结论

(1)因采区地质的复杂性和对地质研究程度的不确定性,开采中难免会出现煤炭丢失的空白区域,导致深部区域主采煤层未能有效开发利用。为解决此类问题,矿井应加强对复杂地质构造及特殊地质现象的资料收集并总结,并及时修正图纸,与矿井各类图纸综合分析研究,以查明复杂地质区域的局部构造的变化,分析构造间的相互关联性,

(2)利用理论技术和实践数据支撑优势,推断遗失煤层的位置和赋存情况。对经济价值进行预测和评价。

(3)通过合理有效巷道布置,以探巷形式优化设计进行揭露可采煤层,对巷道附近构造进行预判,最后确定采区资源储量,再细化可采煤层运巷布置及短石门、上山小眼布置等井巷工程投入,使得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的可采煤层一小块一小块的采出煤炭,提高了采区煤炭资源回采率,使得采区达产,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保障企业安全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断距采区矿井
煤层中断层的透射槽波定量响应特征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正断层演化特征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煤矿矿井技术改造探讨
断距系数在南阳凹陷张店油田的应用
基于Delphi-TOPSIS法的露天矿采区接续方案优选
泥砂速度比对小断层分辨率影响特征分析
露天矿首采区以及拉沟位置选择的评价
煤矿采区上、下车场气动推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