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畜禽免疫抑制的因素与防控措施
2023-11-16
免疫抑制是指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引起家禽的免疫应答功能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障碍,导致对疫病的易感性增强。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根据致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将免疫抑制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原发性免疫抑制和继发性免疫抑制。原发性免疫抑制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全引起的免疫抑制,又称作先天性免疫缺陷。继发性免疫抑制是家禽出生后由于受到药物、营养缺乏、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出现的免疫缺陷。免疫抑制会降低疫苗免疫效果,甚至会导致免疫失败,还会使家禽对疫病易感性增强,免疫抑制性疾病常常导致多种疾病并发或继发感染,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免疫系统是畜禽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御疾病、抵抗恶劣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养殖生产中,人们为了追求养殖效益,加大饲养密度,生长空间拥挤,同时育种时过度追求生长速度和饲料成本,导致家禽的免疫功能下降,生长缓慢,疫苗免疫效果差,多种疾病并发或继发感染的情况时常发生。本文详细分析了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并提出了防控措施,以期提高养殖效益。
1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
1.1免疫抑制性疾病
在规模化、集约化养鸡生产中,由免疫抑制性疾病引起的免疫抑制是最严重、危害最大的一类免疫抑制。免疫抑制性疾病常见的有传染性法氏囊病(BD)、鸡传染性贫血病(CIA)、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禽白血病(AL)、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等。在养禽生产中,大多数的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都会造成免疫力下降,但是这种情况都是暂时的,机体经过一段时间都可以恢复正常,而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等由一些病毒引起的疾病,感染后常常会表现为持续性亚临床感染状态,没有明显症状,很难被发现。近些年,能够引起免疫抑制的病毒种类越来越多,给养禽业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1.1.1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主要感染21日龄以内的雏鸡,可以引起雏鸡死亡,同时雏鸡感染后还会产生严重的、长期性的免疫抑制现象。雏鸡感染后,IBDV直接侵害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使法氏囊B淋巴细胞坏死、凋亡,引起法氏囊萎缩,重量减少,免疫机能下降,而且IBDV可以抑制法氏囊的抗体反应,抗体生成数量减少,增加对疫病的易感性。
1.1.2鸡传染性贫血
鸡传染性贫血(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2~4周龄的雏鸡,感染后可以引起雏鸡骨髓脂肪变性,胸腺、法氏囊等淋巴细胞萎缩,导致雏鸡出现贫血,成年鸡出现免疫抑制,感染鸡群对细菌、真菌的易感性增强,容易继发或者并发感染其他疾病,给养鸡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1.3鸡马立克氏病
鸡马立克氏病(MD)也是鸡群中经常发生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该病是由鸡疱疹病毒诱发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感染后,病毒主要入侵鸡淋巴系统,尤其是法氏囊和胸腺,在里面增殖,引起淋巴组织坏死、萎缩,从而导致免疫抑制现象。鸡马立克氏病典型的症状就是在多种内脏器官、皮肤、神经等部位形成肿瘤样结节。该病和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一起成为危害养鸡业的三大重要传染病。
1.1.4禽白血病
禽白血病(AL)是禽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病原主要为禽白血病病毒和禽肉瘤病病毒,该病直接引起的损失不大,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但是后来发现禽白血病病毒J亚型(ALV-J),该病毒主要侵害肉鸡,引起鸡的骨髓细胞瘤,使得骨髓机能出现障碍,机体的免疫机能降低,这也是导致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
1.1.5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
引起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的病原为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该病毒可以导致机体的淋巴组织和其他组织形成肿瘤,引起机体各免疫器官的免疫机能障碍,导致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出现抑制,尤其雏鸡感染后,免疫抑制现象非常明显。
1.2药物因素
在养禽生产中,常常应用一些化学药物、生物制剂等进行疾病治疗和预防,药物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或不规范应用都会对家禽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引起免疫抑制。临床上容易形成免疫抑制的药物主要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抗生素、抗代谢药物、烷化剂等[1]。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作用,用药4~6 h后,就会造成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减少,影响T细胞和B细胞免疫机能的发挥。抗代谢药物、烷化剂会对T、B细胞的分化成熟产生抑制作用,降低机体的免疫机能,如间歇大劑量服用环磷酰胺,会对抗体反应产生抑制,每天大剂量服用,T细胞和B细胞数量会明显减少。防控细菌性疾病,常常使用青霉素、氯霉素、土霉素等抗菌药物,超量或长期使用,也会引起免疫抑制,并且还会引起畜产品中药物残留、使病菌产生抗药性。
1.3营养因素
饲料中的维生素B、维生素C、硒、铜、铁、锌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分化增殖以及抗体合成的必需物质,如果缺乏或者饲料中含量不均衡,都会影响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引起免疫抑制。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营养不良对不同传染病的影响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如腹泻、呼吸道疾病受营养水平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对病毒性脑炎就几乎没有影响。机体淋巴组织受营养水平的影响较大,饲料中能量、蛋白质缺乏就会影响淋巴组织的发育,机体的抗体反应能力就会降低。免疫反应中的一些酶的活性需要锌、维生素B等元素,如果这些元素缺乏就会影响酶的活性,降低机体的免疫机能。
1.4霉菌毒素
饲料原料及饲料成品保存不当,或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由于高温等因素导致饲料发生霉变,家禽采食后不仅会引起特异性的病变,而且还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近些年发现,有多种霉菌毒素会导致免疫抑制,而且家禽体型较小,对霉菌毒素带来的不良免疫反应非常敏感,很容易被观察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霉菌毒素有T-2毒素、赭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等,其中黄曲霉毒素的毒素最强,给家禽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大。
2防控措施
2.1完善饲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为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各种应激和免疫抑制带来的影响,要为禽群提供舒适、安静、安全的生活环境。首先,禽舍的选址要合理,要建立在地势较高、水源充足、水质较好的地方,养禽场的位置不仅要交通便利,还有远离居民区、屠宰场、化工厂等,以免不利于养禽生产。养禽场布局要合理,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污物处理区要分开,避免交叉感染。第二,饲养密度要合理,不要为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提高养殖密度。禽舍要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通风条件要良好,保持禽舍空气新鲜,及时将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排出舍外。第三,卫生消毒制度要严格,养禽生产各个环节的卫生消毒都要彻底,降低禽舍及周围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浓度。养殖场、禽舍入口要设有消毒间,进出要进行消毒,严禁外来人员或车辆进入,以免带来病菌。第四,饲料营养要充足,各种营养成分含量要均衡,避免由于某种营养成分的缺乏引起免疫抑制。在饲料保存、贮存、加工过程中要控制好温湿度,防止饲料发生霉变。第五,种禽场要做好疾病的净化工作,防止疫病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
2.2健全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监测体系
目前,免疫抑制性疾病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分布较广,并且呈现多种感染的状况,因此,要完善免疫抑制性疾病监测体系,定期开展禽群的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带毒的家禽及时淘汰,净化禽群,尤其对于种禽场疫病监测更为重要。在养禽生产中,可以根据检测结果,适当减少疫苗接种,避免疫苗接种带来的应激、免疫抑制、免疫竞争等问题,还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对疫苗免疫接种时间、顺序进行适当调整,避免母源抗体及其他抗原的干扰,确保疫苗接种后出现良好的免疫应答反应[2]。
2.3做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工作
养禽生产中,各种应激因素是诱发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做好禽群的转群、更换饲料、断喙以及运输等工作,尽量的降低应激对禽群产生的影响[3]。还要加强对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免疫接种,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采用适合的疫苗接种方式进行免疫接种,如对于传染性法氏囊病预防常用的疫苗有两类,分别为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对种鸡可以用灭活疫苗免疫,接種后母源抗体可以传给后代,可以在雏鸡7~20日龄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对雏鸡免疫常用活疫苗,免疫接种时间要根据母源抗体水平选择合适的时间,可以用间接ELISA测定抗体水平,根据检测结果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免疫接种,一般在2周龄、4~5周龄用弱毒苗免疫2次。
2.4开发研究增强免疫机能的药物
目前,市场上增强畜禽免疫机能的药物很少,而且这些药物也缺少有力的实验数据来进行佐证,因此,兽药行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开发新产品,说明药物使用条件、剂量、效果等。
免疫抑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有很多,在生产中要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加强营养,尤其是饲料中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含量要充足,要加强饲料的管理力度,严禁使用霉变的饲料饲喂家禽。要强化消毒制度,完善生物安全体系的假设。要做好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定期进行抗体检测,对于抗体水平不达标的要及时进行补种;要加强免疫抑制增强剂的研制与开发,提高免疫机能,降低疾病感染率。
参考文献
[1]靳浩.鸡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技术研究[J].现代畜牧科技,2018(9):36.
[2]李新苍.鸡免疫抑制性病毒的PCR检测方法优化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7.
[3]王跃海.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9(4):46-47.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李广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