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点

2023-11-16

中国科技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跨学科科学教育

观 点

新时代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高阶科学教育的坚实支撑和正确导向作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至少有两个核心含义:一是发挥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作用,为人口整体质量提高奠定基础;二是为后续的高阶教育起到支撑和导向的基础作用。从这两个含义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在发挥提升国民素质的普遍性作用的同时,更要聚焦对高阶科学教育的支撑和导向作用。一方面,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青少年有必备的意愿、知识、能力、思维和品质去接受高阶科学教育;另一方面,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青少年能够根据已有的意愿、知识、思维和技能合理设计和投入后续的高阶科学教育。

高校可以进行更多主动的机制探索,为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贡献力量,充分发挥其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的基本功能,从而实现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对此,高校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拆除实体的墙、制度的墙、思维的墙,视科普为基本的社会责任。在有序规范的前提下,在空间上敞开校门、实验室大门;在制度上,鼓励院系所和实验室主動承担科普工作,允许用于科普工作的正常损耗,并建立相关的使用和维护制度;在思维上,强化高校主动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意识和责任。

最近,上海市教委发文要求在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项目化学习,明确要求到2024 年力争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到2026 年义务教育学校常态化实施项目化学习。这次上海率先将项目化学习作为刚性要求落地实施,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也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不久的将来,项目化学习会越来越多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小学的教学常态。在实践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准备好专业知识,还要准备好直面问题的心态和勇气。开展项目化学习需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可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大胆去体验、探究、协商、试错。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学习内容的跨学科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观、教学方式、课程管理方式、教研机制等变革都要协同跟进。同时,仅靠学科教师个体的单向“跨界”远远不够,学校层面要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同时评价上要给予配套支持。首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推进跨学科学习要避免各种功利化、形式化倾向;要从学生发展需要、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角度,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学生在真实探究中得出自己的见解。其次,跨学科主题学习,特别是多学科融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相对困难,耗时较多,教师之间的磨合就是一种很大的考验,对传统的学科教研方式提出了挑战,需要形成新的跨学科教研合作机制,才能保证常态化有效实施。最后,跨学科主题学习还要求建构与核心素养目标相匹配的新评价。

思 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紧瞄五类未来紧缺师资队伍现状,提出走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路上,科学教育、体育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等教师培养仍然任重道远。以科学教师为例,我国70% 以上的科学教师为非理工科背景,从未参与相关培训的教师占比20% 以上;在劳动教师培养方面,当前我国承担劳动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小学教师学历状况,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专科学历差异很大,目前还是以本科学历为主,研究生学历比例很低。他认为,补齐配强五类未来紧缺师资队伍来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应该是未来中国教师教育和教师培养培训等相关工作的着重点。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王红认为,当前教师教育已经到了要发生范式层面“本质性变化”的时候。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优势,反映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危机;对教师教育的大学化评价没有体现出其职业性和专业性特征,也使得教师教育发展陷入了两难境地,需要用新范式推动底层逻辑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价值追求——在评价相关院校质量高低时,要以服务基础教育的贡献度作为评价教师教育的价值准则。

异 域 传 真

美国科学教育协会(NSTA)现任主席Julie Luft 博士撰文阐述科学教育的全球影响力,展望科学教学和学习的前景。教育是实现科学决策社会的关键行动,科学知识和教育对社会的未来至关重要。管理气候变化、确保充足的食物和水供应,以及追求高效的能源是现代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知识和技能对于思考和应对这些挑战至关重要。美国K—12 科学教育框架(NRC,2012)提出的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以及科学与工程实践这3 个维度,在科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指导学生通过3 个维度的学习建立重要的科学思想,澄清对概念、想法和实践的理解。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并不总是公平、包容或公正的。比如在preK—12 的环境中,仍有部分学生无法获得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或被鼓励参与科学学习。因此,STEM 人才队伍的多样性不足,无法代表社会中从事科学工作的各类人才。幸运的是,教育界关于公平、多样性和包容的对话越来越普遍,以确保每个人都将学习和体验科学。

个性化人工智能导师成为了人们讨论的话题,人工智能不是来取代教师的,它们不会接管教室,而是提供补充和帮助。也许人们会担心让那些没有灵魂的机器人从事教育,尽管教育的确包括一些机器无法复制的东西,但换一个角度,如果这些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完成一些更基础的工作,比如处理数据,教师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本身,专注于教学的艺术: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使用人工智能的关键方法之一是通过自适应学习算法,分析每位学生的能力,跟踪进度,最重要的是识别学生遇到的困难。因此,当机器精度和人类同理心和谐融合时,学生不仅得到训练,还可以在当今的数字化世界中茁壮成长并磨炼所需的技术技能。这不是机器的崛起,而是技术与人类专业知识结合的教育方式的兴起。

公民科学在许多项目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当学生、协会和自然爱好者收集全国各地的数据时,科学家获得了本来无法获得的独特知识。Anders P. T?ttrup 是一名丹麦生物学家,负责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公民科学项目,计划在博物馆设立一个新的公民科学教授职位,专注于如何最好地利用公民提供的宝贵资源。Anders P.T?ttrup 所在的部门主持了许多项目,扩大了科学家的视野,包括与公民、中小学生和协会的协作。他认为,大学向公民科学开放具有巨大的潜力,因为它为科学本身带来了更好的结果。此外,参与项目还提高了公民对科学和科学家研究成果的信任度,当公众帮助科学家的时候,全新的研究机会就会出现,培养人们对科学更大的兴趣,并对“假新闻”提供更有力的防御。

科学研究已证实:推迟到校时间可以让青少年的睡眠更符合他们的生物睡眠节奏,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改善学业水平、减少青少年驾驶事故。然而,在美国一些地区,上课时间早在7:30 就开始了,比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8:30 早1 小时。考虑到大多数青少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公交服务的复杂性和成本是阻碍高年级学生实现推迟到校的主要原因之一。公共运输行业需要通过使用数学模型,利用复杂的计算机算法重新配置公交路线,优化设计公交路线和运输效率。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制订差异化的作息表,安排不同年龄段学生错峰到校。一些大城市求助数学专家开发算法创建更有效的公交路线、以实现新的到校时间,并更好地符合青少年的睡眠需求。

本栏目内容均取自互联网,旨在让读者了解当前国内外有关科技教育的发展方向。栏目编辑将尽可能选取来自知名网站的链接,但互联网规模庞大、变化快速,我们无法保证这些链接今后不含非法内容,敬请读者提高防范、辨识意识。

猜你喜欢

跨学科科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题解教育『三问』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