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类中关村”产业创新生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2023-11-16王浩张秀强吴志华

求知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关村科技企业

王浩 张秀强 吴志华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化,如何借鉴北京中关村的发展经验,在京津重点合作平台上搭建“类中关村”产业创新生态,更好地承接服务北京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天津生根发芽,成为目前亟需思考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实地调研了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北大科技园先锋加速器、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以下简称“科技城”)等平台,并走访了新松智能、亚信科技、芯驰科技、炎黄国芯等多家企业,对构建“类中关村”产业创新生态,更好承接北京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创业类项目落地提出政策建议。

一、天津構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的比较优势分析

1.区位交通优势。天津毗邻首都北京,北京中关村的创新资源外溢和辐射会使天津这一地理位置更近的先进制造研发转化基地首先受益,推动天津产业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完善。天津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面向东北亚,对内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腹地。目前天津已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铁路和公路辐射华北、西北、东北广大地区。

2.科技研发优势。天津拥有56所高等院校、众多国家级科研院所和企业研究机构,这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实力强劲,可以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高水准的技术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创新生态构建。

3.人才队伍优势。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创新的核心。天津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都会培育出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积极通过“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等政策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积累形成丰富的人力资源库。

4.产业配套优势。天津具有完备的产业结构,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现代服务业基础,聚集了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产业的多样性和完备性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创新资源,有利于培育资源整合平台,激发创新活力,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系统性支撑。

二、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打造“类中关村”产业创新生态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坐落于天津市宝坻区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总规划占地面积14.5平方公里,计划分五期进行开发建设。在项目30年的开发运营周期里,预计总投资额约为1200亿元,总计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吸引常驻人口8万人,将聚集大量高端产业及高端人才。科技城按照中关村全球创新要素汇集地、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平台、京东高质量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总体定位,通过“七位一体”规划,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同时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实现创新驱动、产城融合,不断构建“类中关村”的产业创新生态。

1.产业集聚,奠定创新生态产业基础。持续推进产业组织工作,围绕“4+1”主导产业引进国内外优质企业,截至目前共引入注册主体1091家、实体签约项目101家。38个产业用地型项目,总占地2219亩,总投资额约为173.5亿元,预计全部达产后年税收达10.6亿元。其中24家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4家为外资企业。已完成土地摘牌项目32个,实现30个项目开工,62家企业已投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逐步形成以新松机器人、光环新网等企业为代表的行业重点企业聚集。在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以合众汇能、博宇半导体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落户科技城。在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领域,科技城在引进中关村高端医疗产业园基础上逐步形成从孵化、中试到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引进联恒工业、天泽电力、德国波森等行业领军企业。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由北京计量院和天津计量院携手打造的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助力科技城不断优化产业配套服务。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科技城通过打造智慧化的应用场景,吸引具有代表性的领军企业北京星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仓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落地。已建设完成3.5公里市政道路智慧化改造,布置路侧单元RSN、网联摄像头、微波雷达、信号采集板、边缘计算MEC等设备,探索构建车路协同系统。

2.专业化平台,构建创新生态服务体系。科技城借鉴中关村经验,高质量打造“一中心、三平台”服务体系。一是设立“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提升现有行政审批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的方式优化营商环境,为园区企业提供从签约落地到建成投产的全过程闭环服务体系。针对德国波森项目建立21人对1人的专项微信服务群,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积极主动帮助企业申请相关资质和支持项目,2家企业入选天津市重点技术改造示范和备选项目,1家企业申报专利试点企业,协助15家企业完成“项目+团队”支持政策认定,协助5家企业完成战略性领军企业认定,18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企业被认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家企业被认定为雏鹰企业,1家企业被认定为瞪羚企业,帮助19家企业新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建立科技城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目前已吸引10余家资方机构入驻,“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线上小程序投入运营,重点从企业招聘、校企合作、人事代理、人才政策、技能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与河北工业大学等10家京津冀地区院校和职业学校建立常态化合作;促成福斯特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就业实习基地,新松机器人与华北电力大学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帮助31家入驻企业完成100个以上关键岗位招聘。

三是金融服务平台“ZLINK+科技金融”超市上线运营。积极对接北京中关村的金融机构,与中关村科技金融、科技租赁、科技担保等多个金融平台开展合作。与北京中关村、央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合作成立多支产业基金,助力产业组织和企业培育。“ZLINK+科技金融”的市科技金融对接服务平台,与30余家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现已协助园区企业解决6亿余元的资金需求问题。

四是软性孵化平台不断完善。科技城孵化器被认定为2022年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成功入围2022年天津市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支持项目。积极引入北大科技园天津分园总部、清华紫荆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提供全周期、全链条孵化服务。组织举办知识产权培训会、科技研发投入后补助及高企入库培育培训会等创新服务类培训近70余场。成功推动海力特新材料项目与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粉末研究所合作,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推动天津市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创新创业联盟落地科技城,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搭建聚集相关产业。

3.政策创新策源,打破束缚,释放区域创新活力。科技城管委会在市、区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针对产业创新生态构建中面临的难点堵点问题深入研究,推动产业政策突破创新。2018年2月2日,天津在科技城召开全市第一场现场办公会,推动出台“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京津两市市级高新企业互认等政策。2020年2月28日,天津市发改委发布1号文件《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截至目前已完成193家北京转移来津项目认定,完成117名北京转移来津人员的落户,完成591组北京转移来津人员购房资格认定,帮助天泽电力、博宇半导体等企业的37名职工子女解决随迁入学问题,协助完成宝坻区16家定点医疗机构异地结算。2020年7月10日,在科技城管委会的积极努力下,市住建委发布《关于支持工业厂房销售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通知(试行)》,促成北京中关村医疗器械产业园落地科技城。目前医疗器械产业园一期建设完成主体施工,吸引10余个意向签约项目,成功引进3家医疗器械类企业入驻。2021年4月16日,天津市政府召开科技城专题协调会议,作出多项重要决定:给予科技城1000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降低科技城土地征转成本;给予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放宽人才引入政策,给予200个急需人才落户指标;争取国家级平台优惠政策辐射;等等。科技城目前已被纳入国家级高新区扩容区,入选科创中国首批创新基地,成为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联动创新区。

4.打造吸引优秀年轻创业者的浪漫活力之城,不断优化完善配套环境。科技城定位为“中关村 新地址”“年轻人 科技城”。目前3公里滨水城市公园、4公里滨水生态廊道及3座街区公园已建成投入使用。建成的科景轩人才公寓项目,为入驻科技城产业人才提供配套住宅。同时,南开中学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学校已开工建设,将设置初中班24个、高中班36个。“惟新斋”图书馆对外开放,便民商超、特色餐饮、艺术空间等商业业态不断完善,逐步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同时,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包括企业家俱乐部潮白河龙舟赛、园区秋季运动会、“马季杯”相声小剧场演出等。

三、对天津构建“类中关村”产业创新生态的政策建议

1.引入“京凤凰”,合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类中关村”产业创新生态,需要对中关村有着深度了解,与中关村体系内的建设管理者搭建合作平台。科技城是中关村在北京以外第一个重资产投资的项目,由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主导开发建设,项目平台公司北京中关村持股比例为56%。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北京中关村带品牌、带资金、带团队、带项目、带理念,通过链接中关村创新资源要素,打造“类中关村”产业创新生态,取得了良好效果。

2.发挥比较优势,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但北京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呈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而天津有着很强的地缘优势,且工业基础完备,研发转化能力突出,因此应积极与北京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产业转移对接机制,推动北京中关村在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探索科技成果落地项目的收益分配体制,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3.推动政策创新与复制共享。应积极构建科学高效、切实有效的创新政策体系,吸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地推动政策创新。紧盯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要点,结合本地实际在重点示范平台复制推广,共享北京中关村的政策红利。

4.确立市场化创新的主体地位,开放市场资源。创新生态系统根植于市场结构和市场需求,在政府引导培育的同时要重视市场化的力量,科学设计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以调动科学家、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市场化的生产关系推动各种要素积极发挥作用,促进创新成果在生态系统中更好发育。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特别是要重视民营企业的作用。与此同时,要积极开放本地市场,拓展腹地市场,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强大的市场需求支撑,助力项目快速成长。

5.降低要素成本,建设创新载体。初创型项目和中小企业创新的意愿最为强烈,但它们受企业规模和自身实力影响,对成本要素非常敏感。为吸引这些高成长性项目落地,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降低这些企业的要素成本。应由政府主导,同时鼓励社会化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标准化厂房,提供标准化服务,快速推动项目落地。在支持和关注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的同时,更多聚焦吸引首都大院大所趋向产业化转化的科研项目和平台。利用天津高等教育和大院大所富集的优势,集中精力建设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培育平台,支持设立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的产业开发研究院。

6.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产业革命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资本是助力科技创新的最强动力,应积极开展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金融机构的对接活动。吸引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必须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特别是要设立政府引导的概念验证资金、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加大长期资本支持引导力度,培育一批“懂科技”的耐心资本。深化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担保创新,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展,推进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企业研发创新全链条金融支持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7.提升科技服务专业化能力。打造科技服务领域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建立科技服务标准体系,提高科技服务的效率和专业性。支持建设第三方概念验证平台,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提供概念验证服务。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与企业等创新主体联合开展产学研医协同合作,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等方式,从高等学校、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转化科技成果,并推动产业化落地。

8.以人聚产,服务于人才的核心诉求。借鉴北京中关村的发展理念和先进经验,着力吸引和凝聚优秀年轻人才。了解人才特别是年轻人的诉求,年轻人在创新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对生活配套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应不断提高对青年优秀人才的服务能力,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提升智慧化服务管理水平。引进首都优质的教育和卫生资源,做大做强本地优质资源品牌,解决年轻人才的后顾之忧。提升城市活力和魅力,引進高水平商业业态和商业品牌,打造潮流消费场景,举办丰富多彩的高水平文化体育活动,满足年轻人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制作精品素材,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引起年轻人的关注与共鸣,提升年轻人才对天津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坚定他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作者王浩系天津市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秀强系天津市总工会副主席、党组成员;吴志华系天津市宝坻区副区长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中关村科技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