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财会专业产教融合现状及转型建议

2023-11-16梁宝文张立国林银花张燕

客联 2023年7期
关键词:财会专业产教融合数字化

梁宝文 张立国 林银花 张燕

摘 要:在数字经济下,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高校财会专业的人才更是翘首企足。文章基于数字化背景下,对高校财会专业产教融合进行现状分析,并阐述高校产教融合的意义;通过对高校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措施,并提出转型建议;以广州工商学院产教融合的数字化转型——“数智财会校企联合实验室”实践情况为例,力求为高校财会专业产教融合转型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化;财会专业;产教融合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地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数字化、经济化发展的时代下,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为了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开展产教融合创新。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专业教育的一种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并输送高质量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

现如今,高校财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止步于手工做账的要求,对于高校大学生的要求更是只多不少,如:会熟练应用用友等相关财务软件、会熟练操作Excel工作表格、熟悉线上报账流程、智能财税、智能财会等。高校财会类专业属于实操性较强的专业,社会对于应用型本科的人才的需求也相当大。因此在数字化、经济化的背景下,高校与产业合作的产教融合,可以给高校学生很好的企业实践机会,从而达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产教融合模式为社会人才培养、专业优化等方面带来新的培养机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契机。

二、高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及意义

(一)高校产教融合现状

产教融合模式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更像是校企合作的传承与发展。德、美、日三个发达国家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实施了这种教育模式。德国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制度也被叫作双元制,主要是由行业协会与企业共同主导而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的校企合作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合作教育,其主要是以培养满足企业要求的合格的雇员为目标;日本的校企合作被称作产学合作,其主要是由政府主导、中介机构深度参与的现代人才培养机制。

近年来,我国的产教融合项目,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以产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推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有力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2]。

当今,企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要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鉴于这种情况,我国政府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地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为了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需要建立一种学校与产业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开展产教融合式职业教育。

(二)高校产教融合的意义

1、对高校大学生的意义

在数字化背景下,许多大型企业运用了人工智能等技术,这就意味着其岗位需求数量减少,从而使得应届大学生就业难度上升;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知名度不高,但是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大。因此这就形成了本科生就业难,中小企业招聘难的恶性循环。

产教融合模式既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可以为中小企业直接输送人才,从而解决上述两大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形成学校和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为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转型,从而让知识不只停留在課本上,而是达到“实践出真知”的目的。

2、对校企双方发展的意义

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也变得尤为重要。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对高校的教学模式具有创新作用,还能够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具体促进作用。

在《人工智能(AI)时代应用型高校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山东华宇工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一文中,阐述了产教融合下创新的“TPSS教学模式”(理论T+实践P+总结S+技能S),解决了高校管理团队和教学师资团队建设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缺乏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等问题[3]。

对于企业来说,产教融合有助于高校和企业之间有进一步的联系,利于双方互利共赢。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成本,同时促进了人才的引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还能够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与高校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因此,学校和企业根据各自现有的以及所需的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双方都能通过合作实现共赢[4]。

3、对财会专业的意义

财会专业,是一个偏向应用型的专业,主要涉及财务与会计方面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做账、审核还是报账,都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便更好地理解财会相关内容。因此,产教融合模式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企业实习工作中,从而达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目的。

因此,产教融合能很好地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就业针对性和岗位实践性,增强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对财会专业以及行业来说都具有促进作用[5]。

三、高校财会专业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产教融合的意愿不强

对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来说,重点都放在了筹资、运营等方面,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不足,甚至会有失偏颇,因此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对产教融合模式提不起兴趣。

其实,产教融合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但是,由于在资助学校需要投入成本较高,会让部分中小型企业拒绝进行产教融合,从而导致企业对产教融合的意愿不够强烈。

2、高校对财会专业实践课程的资源配备不足

目前,在综合性高校中,实验室的配备主要集中在理工学科,如:化学、食品管理等科目,但是对于财会专业所配备的实验室却不足。这种情况导致了财会专业的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实践教育和培训,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同时,相关实践教育资源也配备不齐全,形成了“实验室摆设”的情况出现。

而对于财会专业的耗材配备也存在不足,如:账本、账页、单据等。这些耗材是财会专业学生必备的工具,缺乏这些工具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3、企业实践与高校课程规划的联系不够紧密

在高校的传统课程设置中,会把理论课程放在学习的前半程,把实践课程放在学习的后半程,因此会使得实践课程上出现理论知识断层的现象出现。

除此之外,大部分高校对财务管理的研究和运用并未放置在一个显著地重要的位置,成熟的产教融合模式中也并没有关于项目的管控和评价等的研究成果[6]。这就意味着,虽然高校会应用产教融合模式,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规划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并没有让产教融合模式达到最大化效果。

(二)解决措施

1、加强产教融合模式在企业中的宣传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然而,许多企业却拒绝参与产教融合,其大部分都归因于成本高、回报少,却忽略了产教融合本身所体现的企业责任感和软实力、竞争力。其次,产教融合还可以解决企业招聘难的问题,为企业带来低成本的人力资源的同时,实现高校人才与企业岗位的直接输送。

首先,通过与高校合作,企业可以向社会展示其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关注,从而提高其社会形象和声誉。此外,产教融合还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人才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当企业在正确地宣传中认识到产教融合所带来的收益,便会逐渐接受产教融合模式。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

2、配备充足的实践课程资源

实践课程资源,包含了学生需要使用的耗材、课室、教师、会计软件等。在产教融合模式下,这些资源需要高校和企业双方合作,从而配备充足的实践课程资源。

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该企业所应用的软件使用权,还可以为课程配备相关的会计人员作为教师,从而提升实践操作的企业教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实践性学习。

学校应该配备相关的实验实训室,为学生的操作提供模拟的环境,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投入到财会专业的业务学习中去。

3、企业与高校共同明确实践课程人才培养计划

产教融合并不是指高校与企业只在实践课程的方面才有相关的合作,双方的合作应该贯彻到方方面面。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计划,也应该由企业与高校共同制定,使得产教融合的效果达到最大化。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完成后,企业还可以协助高校做海报等达到宣传的目的,为实践课程班的招生贡献出企业的资源和力量。

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课程、选修课程等。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形成扎实的专业实践技术;另一方面,模拟打造实际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提前体验工作氛围[7]。

四、高校财会专业产教融合中的数字化转型建议

(一)教学目的的数字化转型

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将深刻影响会计政策的发展与走向,会计工作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在设置教学目的时,把财务数字化设置其中,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转型。

财务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产教融合,共同推进数字化财务人才的培养,才能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持,也才能为高校财会专业教学目的的数字化转型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课程信息化,是指财务数据之间的简单处理,只需要达到解决会计电算化的业务,并不涉及数据共享、利用等研究;而数字化,则是在信息化的数据处理中,把所收集而成的数据进行研究,从而为管理会计、预算会计等对未来预测的数据的应用而做准备。因此要区分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区别,避免在教学方式上出现错误,从而导致教学方式的转型失败。

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可以让学生同时接触会计电算化的记账系统和财务共享系统,记账系统则是简单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后达到业务的需求;财务共享系统则是把在信息化中所收集而成的数据进行研究、共享、应用。最终,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异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字化转型的意义。

(三)教学课程的数字化转型

财务数字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转型和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8]。特别是在新的《政府会计准则》发布后,对高校的财务数字化建设程度只增不减。

数字化课程,相较于传统的课程,有很强的数据性以及应用型。传统课程只停留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理论基础上,而将课程向数字化转型,则可以加入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使得学生在手工账和电子账之间来回切换,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在产教融合下,企业给高校提供相应的财务软件,如:金蝶、用友等,加强课程的数字化建设,既能满足课程的需要,也能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财务数字化操作的熟练度,提升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为将来给企业输送人才打下基础。

五、广州工商学院产教融合的数字化转型——“数智财会校企联合实验室”实践情况

(一)“数智财会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建设

广州工商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和产学融合,目前与京东集团等200余家企业建立了产教融合关系。2021年,会计学院被获批广东省本科高校首次校企联合实验室——“数智财会校企联合实验室”,打造财务大数据、财务机器人、智能财税、大数据审计等10个数智财会实训室群。

(二)“数智财会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意义

1、对财会学生的意义

“数智财会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对于财会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提供一个模拟环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相关的操作技能,可以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来往,给学生提供参观企业的机会,从而让其更直观、更具体感受企业的财务智能化及数字化,还可以在校企双方的努力下培育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财会人才,提升学生和企业的匹配度。

2、对校企双方的意义

对高校来说,企业为高校提供现有的数字化财务课程资源,协同企业打造仿真实验室,节省学校的对实践课程的投入,并支撑高校对相关研究与应用,打造学校热门专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生源。

对企业来说,数智财会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高校的教学和研究情况,掌握最新的财会教育和技术发展动态,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持。

3、对财会专业的意义

财会专业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涉及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等方面。然而,由于财会专业的学习内容较为抽象和笼统,学生们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数智财校企联合实验室应运生。

数智财会校企联合实验室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将学校和企业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化、可视化的学习体验。

(三)“数智财会校企联合实验室”实现数字化转型

1、教学目的的数字化转型

“数智财会校企联合实验室”是一项旨在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财会数字化人才的创新项目。该项目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实践操作等方面集于共同系统,以实现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通过该项目,不仅为学校提供校内的实验实训室,还提供校外的实践基地,接收财会毕业生,满足学校就业率的同时,减少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

该项目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打造一个财会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平台。学校将提供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企业将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导师,共同培养财会数字化人才。

2、教学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数智财会校企联合实验室”既开展“财务管理综合实验”课程,也开展了“财务共享中心运营实训”课程。前者使用“财务决策实战”平台,提供财务经理、资金经理、成本经理和运营经理的角色业务,提高学生的做账、报账信息化的实践熟练度;后者使用“新道课程运行”平台,提供与财务共享的相关角色业务,提高学生的数字化信息处理水平。在信息化的基础下加以数字化的强化,让学生既能区分二者,也能实现教学方式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性。

3、教学课程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趋势,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企业数智化资源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智财会校企联合实验室”的课程开设,是基于企业真实业务,依托企业数智化资源平台,构建整套财会数字化的课程体系,详细请见表:

六、结语

当今时代,财会数字化已然成为往后的必然趋势。要想适应数字化的趋势,高校就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型,与时俱进,结合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出高质量的数字化财会专业人才。

在未来,随着数字化的不断深入,财会行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高校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加强产教融合,培养出更多的数字化财会专业人才,为财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

[2]孙新章,何洋.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组织形态探析[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69-72. DOI:10.16335/j.cnki.issn1672-2604.2023.01.017.

[3]梁伟.人工智能(AI)时代应用型高校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山东华宇工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办公自动化,2021,26(22):41-43+35.

[4]周亦珠.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J].当代会计,2021,No.127(19):19-21.

[5]刘翔,齐华.财务管理深度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No.405(11):117-118.

[6]黄茹.跟踪式财务管理方法在新主体型校企合作项目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大学,2020(15):48-49.

[7]孟璐.校企合作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科技风,2019,No.374(06):37.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906031.

[8]刘阳.高校财务数字化应用研究[J].财会学习,2022,No.345(28):1-3.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梁宝文(2001—),女,汉族,广东省江门市人,本科在读,广州工商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第二作者:张立国(1975—),男,汉族,辽宁省朝阳人,副教授,博士在读,广州工商学院,研究方向:统计学。

第三作者:林银花(1979—),女,汉族,广东省揭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广州工商学院,研究方向:高教研究。

通讯作者:张燕(1987—),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副教授,博士,广州工商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 2021 年度课程思政建设(X-KCSZ2021230);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課题 (22GQN65);广州工商学院 2022-2023 学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老年大学”计划,指导教师:张燕、张令佳。

猜你喜欢

财会专业产教融合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下的财会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探讨
高校财会专业教学模式及改革探析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关于财会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数字化制胜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