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有效出诊2 448例流行病学分析

2023-11-16吴文思李军军杨华盛刘乔保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21期
关键词:疾病谱时间段月份

林 翔,吴文思,李军军,林 辰,杨华盛,刘乔保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福建 福州 350108)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急危重症患者发病初期给予及时、有效的现场抢救为患者接受进一步诊疗创造时间和条件,对挽救患者生命、减少伤残率、死亡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3]。院前急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享有相应医疗急救服务的水平及医疗工作管理的水准[4]。了解本区域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及疾病谱可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对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5]。为了解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及疾病谱特征,本研究对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院前急救患者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研究对象 收集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本院2 935例院前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2023KS-33-1)。

1.1.2纳入标准 (1)院前急救有效出车;(2)资料齐全。

1.1.3排除标准 (1)“120”指挥中心通知任务取消;(2)患者或家属取消出诊或自行来院;(3)到现场未见患者;(4)患者拒绝就诊、不配合登记信息。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 统计院前急救呼救时间,以及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等信息。

1.2.2疾病诊断与分类 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分为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酒精中毒、理化疾病、五官科疾病、孕产妇疾病、其他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12种。

1.2.3流行病学与疾病谱 统计院前急救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月份的分布,以及不同性别、年龄的多发疾病分布,不同疾病的构成比等。

2 结 果

2.1出诊情况 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共出诊2 935车次,有效出诊2 448次,有效率为83.41%。

2.2时间分布 06:00-21:59为院前急救的主要呼救时间段。有2个高峰时间段,第1个高峰为08:00-09:59,占10.17%(249/2 448);第2个高峰在18:00-19:59,占11.40%(279/2 448)。深夜至清晨逐渐减少,凌晨04:00-05:59院前急救次数最少,仅占4.04%(99/2 448)。见图1。

图1 院前急救时间段分布特征

2.3月份分布 10月份最多,占10.17%(249/2 448),2月份最少,占6.17%(151/2 448)。秋季(9、10、11月份)较多,占29.67%(726/2 448),冬季(12、1、2月份)较少,占22.59%(553/2 448)。见图2。

图2 院前急救月份分布特征

2.4性别、年龄分布 2 448例院前急救患者中男1 493例(60.99%),女955例(39.01%),男女比例为1.56∶1.00。院前急救患者年龄10个月至99岁,平均(40.40±21.17)岁,男性平均年龄(40.15±20.97)岁,女性平均年龄(40.78±21.49)岁,不同性别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8.910,P=0.113)。各年龄段患者中男性均多于女性,但仅30~<45岁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分布情况[n(%)]

2.5疾病分布 2 448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创伤排第1名[1 225例(50.4%)],排第2~4名者依次为神经系统疾病[287例(11.72%)]、呼吸系统疾病[190例(7.76%)]、循环系统疾病[176例(7.19%)],前4种疾病占76.72%(1 878/2 448)。见表2。

表2 院前急救患者疾病分布

2.6不同院前急救疾病患者性别比较 不同院前急救疾病患者性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前4名院前急救疾病患者中男性均多于女性。见表3。

表3 不同院前急救疾病患者性别比较[n(%)]

2.7排前4名院前急救疾病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排前4名院前急救疾病患者中男1 141例,占60.76%(1 141/1 878);女737例,占39.24%(737/1 878)。排前4名院前急救疾病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前4名院前急救疾病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集中分布在15~<60岁人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集中分布在45岁及以上人群,呼吸系统疾病集中分布在15~<30岁人群。见表4。

表4 排前4名院前急救疾病患者性别、年龄比较[n(%)]

2.8排前4名院前急救疾病时间分布 排前4名院前急救疾病时间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主要集中在08:00-09:59、18:00-19:59;神经系统疾病集中在10:00-21:59;呼吸系统疾病集中在18:00-19:59;循环系统疾病未见明显高峰期。见表5、图3。

表5 排前4名院前急救疾病时间分布(n)

图3 排前4名院前急救疾病与时间段的分布特征

2.9排前4名院前急救疾病月份分布 排前4名院前急救疾病不同月份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主要集中在10-12月份;神经系统疾病在10-12月份发生较多;呼吸系统疾病在9、3月份发生较多;循环系统疾病无明显高峰期。见表6、图4。

表6 排前4名院前急救疾病月份分布(n)

图4 排前4名院前急救疾病与月份的分布特征

3 讨 论

随着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和群众对院前急救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强,高质量的院前急救显得尤为重要[6-7]。本研究通过对院前急救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计,以了解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及疾病谱分布情况,旨在为院前急救人员科学培训、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合理配置急救资源及民众急救知识重点宣教提供理论依据。

3.1出车次数及时间分布 本研究结果显示,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总出诊2 935次,有效出诊2 448次,有效率为83.41%,空诊487次,空诊率为16.59%。空诊率与石河子市的15.55%[8]、襄阳市的17.3%[9]相近,高于昆明市的7.4%[10]、北京市的6.4%[11]。说明福州地区院前急救的有效利用率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过高的空诊率会严重浪费急救资源,延误真正需要得到救治的危重患者的病情。为避免急救资源的浪费,需做好急救常识科普,提高群众自救互援意识;加大“120”宣传力度,引导市民合理呼救;增设“120”急救网点,缩短急救半径;加强接警员培训,降低调度信息错误率[12]。本研究结果显示,院前急救以06:00-21:59为主要呼救时间段,与人们生活起居、学习工作等习惯相近;以08:00-09:59、18:00-19:59为高峰时段,可见一天中人们工作、生活活跃阶段也是院前急救发生的高峰时段。因此,在此期间接诊患者时要充分考虑堵车等客观现实原因,并注意呼叫等待时间,尽量让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院前救治[13]。 2、8月份均较其前一个月有明显下降,且其后一个月又明显升高,可能与大学城放假期间人员活动减少形成院前急救减少,而在开学后人员活动增多形成院前急救量增多有关。

3.2年龄及性别分布 本研究结果显示,院前急救患者平均年龄(40.40±21.17)岁,主要集中于15~<60岁[74.67%(1 828/2 448)]。与其他研究的人口分布不同。这种患者年龄分布可能与福州地区以师生和务工人员为主的人口分布特征有关,故青年与中年人群居多。本研究院前急救患者中男1 493例(60.99%),女955例(39.01%),男女比例为1.56∶1.00,年龄段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与张婷婷[14]研究结果相似;30~<45岁患者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该年龄段男性比女性身体活动和社交活动更多,容易导致急性创伤性事件或更易成瘾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更大的社会压力导致疾病增加有关[15]。

3.3疾病分布 本研究结果显示,创伤为福州地区排第1名的院前急救原因,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16-17]。据统计,我国每年创伤患者达百万例,因创伤所致的死亡人数超过50万例[18]。创伤的主要发生时间段在08:00-09:59和18:00-19:59,创伤的发生时间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时间高度相关,特别是上下班的早高峰期和晚高峰期,交通流量大,人员密集,这些均是导致意外伤害发生率增加的重要原因。创伤主要发生在秋季。可能与福州地区季节气候及道路情况有关,给急性创伤事件造成了客观和主观条件。有研究表明,秋季天气适宜,人们出行及活动较多,发生创伤的风险也相应升高[19]。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创伤的主要人群为15~<60岁,以男性为主,与北京[11,18]、上海地区[20]研究结果相似。宋瑞娟[21]研究表明,年龄是意外伤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与环境因素及心理生理行为因素相互影响。15~<60岁人群是社会生产、生活主力军,外出工作、交通及从事社会活动频繁。同时,大部分危险的工作多由男性承担,所以,创伤患者中男性较多。创伤具有突发性,时间不确定,病情较为严重,且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伤亡过程评估难度较大,对院前急救人员的急救能力及现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加强医务人员对创伤诊治的培训,也需要加强广大群众对危险行为的防范意识。在伤后1 h 尽快救治对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22-23]。本研究排第2~4名者依次为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不同于上海、北京、广州等调查结果[5,13,20],其差别原因可能与福州地区患者多为青年、中年人群有关,即年龄段分布的不同造成疾病谱的不同。呼吸系统疾病以青年人群为主,可能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青年人群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热症状需用“120”转运有关。国内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院前急救疾病谱中发热的呼叫事件产生了明显影响[24]。针对这种情况,可建立完善的发热转运通道,减少对院前急救资源的占用。DALAKISHVILI等[25]发现,随着年龄升高,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构成比增加,创伤构成比下降,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的突发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紧急事件。且这2类疾病的预后与救治措施、救治时间密切相关[26]。因此,应加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对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技能的培训,提高对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突发情况的预防和应对能力,实现现场第一时间关键性医疗急救措施的实施,以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应在老年人群中宣传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本院的院前急救疾病谱及流行病学具有其特点,掌握疾病谱的构成和时间分布规律,根据不同疾病的呼叫高峰时间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既需要加强民众对急救知识的宣教,提高民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合理应用急救资源;也需要加强急救人员对中青年人群,尤其是男性的创伤和老年人群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应对能力,优化相应的急救流程,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效率,降低急重症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本研究以性别、年龄、时间为基础,对福州地区院前急救的疾病类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为专业人员的组织培训和院前急救的合理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疾病谱时间段月份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夏天晒太阳防病要注意时间段
2016—2018年上海市奉贤区院前急救疾病谱特征及动态变化
12月是最残酷的月份
发朋友圈没人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探析
不同时间段颅骨修补对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基层社区院前急救疾病谱7814例分析
不同时间段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31例
2月份国内煤炭需求依然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