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排能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研究*
2023-11-16陈亮毕春霞吴小平周嘉敏黄启伟
陈亮 毕春霞 吴小平 周嘉敏 黄启伟
颅内动脉瘤为对健康威胁极大的严重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基础为颅内动脉血管出现异常膨胀,但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其具体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其可能与先天性颅内动脉异常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等相关[1-2]。颅内动脉瘤近年来临床发病呈升高趋势,其极易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从而发生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可导致残疾或者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3-4]。有研究表示,颅内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后死亡率可达到40%,二次出血后死亡率可高至60%,故早期对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对于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5]。影像学检查是辅助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其中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目前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然而其所需检查时间较长,容易延误治疗时机,且检查过程可增加血管破裂风险[6-7]。CT 血管造影(CTA)具备无创、检查时间短及准确率较高等优势,但其目前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应用尚且较少,临床应用价值尚未形成统一意见[8]。故本研究对256 排能谱CTA 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20 年5 月—2022 年12 月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5 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55 例,女50 例;年龄41~79 岁,平均(58.17±4.62)岁;基础疾病:合并高血压26 例,合并高血脂21 例,合并糖尿病19 例。以DSA 为金标准,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者共63 例。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9]中的临床颅内动脉瘤相关诊断标准;(2)均依次接受256 排能谱CTA 检查及3D-DSA 检查,前者与后者间隔时间为5~7 d;(3)均于影像学检查后行介入或夹闭手术治疗;(4)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或认知类疾病;(2)合并颅内感染或恶性肿瘤;(3)存在CTA 检查禁忌证;(4)合并因脑卒中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出血;(5)既往存在颅内动脉瘤病史。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256 排能谱CTA 检查 采用256 排螺旋CT扫描仪作为检查仪器,先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并使用束缚带固定头部,然后进行常规CT 平扫检查,明确扫描部位,通过双筒高压注射器向患者肘静脉注入造影剂50~70 mL,注入时控制流速为5 mL/s。将扫描模式更换为动态容积模式,并将管电压设置为100 kV,管电流设置为80 mA,层厚设置为1.0 mm。将所获取数据传送至工作站,通过容积再现(VR)、多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取三维图像,由2 位以上放射介入科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
1.2.2 3D-DSA 检查 采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作为检查仪器,于患者右侧股动脉插入6F 动脉鞘,并经动脉鞘置入5F 动脉造影导管,将导管送至患者双侧颈内动脉,以5 mL/s 的速度输入造影剂,总输入量7 mL。继续将导管插入患者双侧椎动脉入口,以4 mL/s 的速度注入造影剂5 mL。最后通过VR 技术获得3D 图像,并由2 位以上放射介入科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评估CTA 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2)比较确诊患者两种方法检查时间、检查费用及射线摄入量。(3)比较确诊患者两种检查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包括穿刺处血肿、皮肤瘀斑、血管痉挛等。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 处理和分析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行t 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行χ2检验。采用四格表法对CTA 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进行评估,并通过Kappa 进行一致性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A 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评估
经CTA 检查,共检出阳性67 例,诊断敏感度为95.24%,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89.55%,阴性预测值为92.11%,准确度为90.48%,且一致性较好(Kappa=0.819,P<0.05),见表1。
表1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评估(例)
2.2 两种方法检查时间、费用及射线摄入量比较
256 排能谱CTA 检查时间及费用均低于3D-DSA 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射线摄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方法检查时间、费用及射线摄入量比较(±s)
检查方法 检查时间(min) 费用(元) 射线摄入量(mSV)256 排能谱CTA(n=63) 38.15±4.11 511.02±55.67 2.17±0.65 3D-DSA(n=63) 49.56±5.08 889.41±67.86 2.23±0.77 t 值 13.860 34.217 0.473 P 值 0.000 0.000 0.637
2.3 两种检查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3D-DSA 检 查 与256 排 能 谱CTA 检 查 的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90,P=0.115),见表3。
表3 两种检查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病变主要为患者颅内动脉壁出现瘤样突起,并且多数患者可随之发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从而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10-11]。颅内动脉瘤在不断增大膨出的过程中可导致患者逐渐出现视物模糊、头晕等临床表现,因此早期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命安全极为重要[12-13]。目前临床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和评估,而本研究主要探讨256 排能谱CTA 与3D-DSA 对颅内动脉瘤诊治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256 排能谱CTA 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5.24%,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89.55%,阴性预测值为92.11%,准确度为90.48%,其检查时间及费用也均低于3D-DSA 检查。DSA 检查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而随着3D 技术的发展,3D-DSA 检查可获取三维血管图像,并可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及最大密度投影技术获取多去多监督平面,减少因血管结构重叠所形成的伪影,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观察患者动脉瘤所处动脉结构、形态及该动脉与周围血管的关系[14-15]。而随着CT 技术的不断发展,256 排能谱CTA 检查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检查结果的敏感度与特异度[16]。CTA属于无创检查技术,并且其通过与较强大的后处理系统进行结合,对与脑动脉可提供更好地检查效果。256 排能谱CTA 检查技术在获取各同向性图像信息时可达到最薄层厚,从而消除颅底骨质伪影的产生,对于直径较小的微小动脉瘤也具有较为高清的显示图像[17-18]。同时256 排螺旋CT 扫描范围可达到16 cm,其旋转扫描一周即可覆盖患者全脑,因此完成一次扫描时间可缩短至0.6 s,因此可极大限度缩短患者检查时间,对于情绪较为暴动和不稳定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其检查费用也相对较低[19-20]。此外,CTA 检查对于患者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血肿的情况可清晰显示,但3D-DSA 检查无法显示[21]。256 排能谱CTA 检查在患者手术前对病情进行评估,通过显示动脉瘤病灶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帮助临床医师判断手术难度,并制订相应手术方案,而患者治疗时间越早,治疗方案越正确,其治疗效果相对越好[22-23]。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3D-DSA 检查与256 排能谱CTA 检查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DSA检查属于有创检查,且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其可因检查操作对患者动脉内膜等结构和组织形成损伤,从而导致患者检查结束后出现血肿、瘀斑等不良反应。CTA 检查属于无创检查,但其可因注入造影剂皮肤形成一定损伤[24]。而本研究中二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有限等原因相关。
综上所述,256 排能谱CTA 检查相较于3D-DSA 检查对于脑动脉留具有无创、简便、高效及价廉等优势,对于脑动脉的筛查及术后复查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