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厉河林场柠条与山毛桃营造林技术要点
2023-11-16黄石
黄 石
(甘肃省兰州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甘肃兰州 730030)
营造林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在原本不具备林地特征或森林遭受破坏的地区,重新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营造林技术的实际应用,对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都具有显著意义,不仅有助于阻挡风沙,还有助于改善土地的质量,维护水源的稳定,促进生物的多样性发展,达到保护生态系统的目的[1]。
祖厉河林场始终坚持以生态保护为首要任务,积极开展柠条、山毛桃营造林项目建设。其中,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因其耐寒性和适应性较强的特点,常用于防护林的建植,可有效抑制风蚀和固定土壤,具有防护性林带的功能,其果实也蕴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可用于制药和制作果酱等食品加工。山毛桃(Prunus davidiana),又名野桃、苦桃,因其枝繁叶茂、抗逆性强的特性,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其果实风味独特,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加工成果酱和蜜饯,备受大众喜爱。因此,本文结合祖厉河林场概况,以柠条、山毛桃营造林项目为主体,探讨了祖厉河林场营造林技术应用路径,以期通过营造林技术在祖厉河林场的广泛应用,为干旱地区的林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 祖厉河林场概况
祖厉河林场隶属于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兰州北山生态建设局,地处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境内,位于会宁县城正北面,林场地块零散状分布于郭城驿镇等13 个乡镇,总经营面积41 120 hm2。祖厉河林场位于陇西黄土高原,多丘陵,沟壑纵横交错,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祖厉河林场所在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天气干燥,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在328.0~432.7 mm,集中在7—9 月,年平均气温为6.4 ℃,全年日照时间较长,无霜期155 d,极端温差为55.8 ℃[2]。祖厉河林场的土壤大部分为黄绵土、灰钙土,但也有极少数适宜制作砖瓦的红黏土,这3 种土壤的肥力均较低,普遍存在缺乏磷和氮的问题,但钾的含量较为丰富。土壤的pH 值在7.0~7.8,略呈碱性。人工栽植的树种主要为杨、柳、椿、榆、杏、梨、沙枣、山毛桃及柠条等乡土树种。
2 营造林技术要点
2.1 整地
整地是造林的基础环节,科学合理的整地可以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提高造林的成功率。为更好地实现保土蓄水,以不破坏林草植被为原则,在春季栽植前、土地解冻后,逐步开展整地工作[3]。
1)在整地之前,清除目标地区的杂草、灌木,并在地表覆盖防草膜、遮阳网,从而破坏杂草生长环境,遏制杂草的生长。2)使用标杆划定鱼鳞坑尺寸,设置深度为0.30 m,长径与短径分别为0.80 m、0.50 m,外侧土埂宽度为0.10 m、高度为0.15 m。在整地过程中,在鱼鳞坑一旁放置约10 cm 厚的表土,以备后续造林使用,剩余的底土则用于修筑外侧土埂。上下相邻的两个鱼鳞坑之间的距离在3 m 左右,左右相邻的两个鱼鳞坑之间的距离为2 m,以便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4]。3)使用旋耕机对整地区域进行翻耕,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水分渗透率,促进林木根系生长。翻耕后,使用耙地机将土壤处理平整,确保地表平坦。
2.2 土壤改良
在整地之后,要根据土壤情况和树种需求,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以调整土壤的pH 值、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适应性。
结合祖厉河林场灰钙土、黄绵土和少量红黏土等土壤肥力较低、缺乏磷和氮、钾丰富、pH 值偏碱性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施肥方案。1)灰钙土钙元素含量较高,但缺乏有机质,因此可添加绿肥等有机肥料,每667 m2施用量为10~15 kg,用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肥力[5]。2)黄绵土肥力较低,缺乏氮元素,因此每667 m2施用硝酸铵等氮肥15~20 kg,施用时应注意避免过量施肥或集中施肥。3)红黏土与灰钙土、黄绵土相比较为肥沃,但仍缺少有机质;且黏性较强,湿润时易黏结,干燥时易开裂。建议每667 m2施用8~12 kg 绿肥,要在晴朗、无雨的天气进行施肥,确保土壤湿润程度适中,减少土壤的黏结和侵蚀。4)灰钙土、黄绵土和红黏土普遍缺乏磷元素,因此选择施用磷酸二铵,补充祖厉河林场土壤中的磷,为后续林木栽种打好基础。
2.3 树种选择
良种壮苗是营造林建设成功的关键。根据祖厉河林场气候干旱少雨、土壤保水能力较差的特征,坚持适地适树、生态优先、乔灌结合的原则,选择抗旱、耐瘠薄、速生、根系较发达且保持水土效果好的乡土树种。综合以上要求,祖厉河林场营造林项目确定的主要造林树种为柠条和山毛桃[6]。在造林过程中,要求林木良种使用率超过70%,并且要实施统一供种,保证供应质量,确保营造林建设达到良好的效果。
1)在营造林种苗选择过程中,要选用呈黄绿色或米黄色且有光泽的柠条新种,其水分含量在8%~12%,种子纯度在98%以上。确保选用的柠条种子的颜色均匀一致,无明显的绿色或棕色斑点;种子外观完整,无裂纹、变形或明显的腐烂;表面应光滑、无明显毛刺,确保其质量和发芽率。2)在山毛桃种子选择过程中,要选择无病害或虫害痕迹的山毛桃种子,其水分含量应在8%~10%,种子纯度在95%以上;种子应完整无损,没有明显的裂纹或变形;注意选用颜色为深红色或紫红色的成熟山毛桃种子,种子表面需有油质感,确保种子具有良好的发芽能力。
2.4 育苗
在柠条育苗过程中,为保证幼苗的健康,需要在播种前使用种子包衣剂对种子进行药物杀虫和杀菌处理,并为幼苗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柠条种子的播种深度为种子直径的2~3 倍,育苗温度应控制在20~25 ℃,并注意保持适度的光照。柠条苗木对水分要求适中,需要定期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但要避免积水。在苗龄为1~2 年时,需进行幼苗移栽。移栽时,柠条苗的地径应在0.3~0.5 cm,苗高20~50 cm,从而保证柠条幼苗具备较好的生长基础。
人工造林山毛桃育苗的要求为地径0.5 cm 以上、苗高40 cm 以上的实生苗。播种深度一般为种子直径的2 倍左右,需在确保种子与培养基充分接触的同时,避免过深播种。山毛桃偏爱温暖的气候,因此适宜的育苗温度在20~25 ℃,能够促进幼苗生长。在山毛桃育苗过程中,需要提供充足的日照;但过强的阳光直射会对幼苗造成伤害,因此需要使用遮阳网或调节遮挡物,以控制光照强度,防止幼苗受到过度曝晒。完成移栽后,应定期检查苗木的健康状况,特别要观察是否有枯萎、变色或受损,尽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5 造林方式选择及比例设置
在祖厉河林场的营造林过程中,选择人工植苗和点播相结合的方式。在移栽山毛桃幼苗时,将初植密度设置为每667 m2共111 穴(株),株行距统一为2 m×3 m,于雨季来临前,采用一穴两窝的方式进行点播。据统计,全林场范围内共需山毛桃苗木1 137 693 株。
对柠条采用点播的方式进行播种,每穴播种量为10~15 粒;填土后应平整土地,覆土厚度2~3 cm,并轻拍保墒。据统计,全林场范围内需柠条种子19 748.8 kg。
根据造林区温度、降水等气候特征,造林时间确定为每年4 月至10 月上旬。经过一个生长季节后,需要对栽植苗进行成活率调查,成活率小于80%的地块需要进行补植。根据实际经验来看,全林场需要补种柠条种子4 937.20 kg,补植山毛桃幼苗284 423 株。
根据祖厉河林场的地形和土壤特点,结合柠条与山毛桃的树种特性,确定栽植混种比例。1)小班立地类型为荒山黄绵土阳坡的地块,树种确定为柠条,采用的播种方式为每667 m2播种1 kg,共111 穴。2)小班立地类型为荒山黄绵土阴坡的地块,树种确定为山毛桃,栽植密度每667 m2共111 株。3)小班立地类型为荒山黄绵土半阳坡的地块,造林方案确定为柠条、山毛桃混植,栽植比例为7∶3,其中柠条每667 m2共0.7 kg,计78 穴;山毛桃每667 m2共33 株。4)小班立地类型为荒山黄绵土半阴坡的地块,造林方案确定为山毛桃、柠条混植,栽植比例为7∶3,其中山毛桃每667 m2共78 株;柠条每667 m2共0.3 kg,计33 穴。
2.6 幼林抚育
幼林抚育是保证造林成活率的重要手段,包括扶正培土、松土、除草、扩穴及平茬等步骤,需要在栽种后的第1、2 年各进行2 次,第3 年进行1 次,直到幼苗郁闭成林。在幼林生长初期,需要针对幼苗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倾斜或歪曲现象进行矫正,使其竖直生长。根据幼林生长的规律,在高生长期适时松土,及时割除影响幼林生长的高密度杂草。由于幼林根系分布尚浅,松土和除草均要里浅外深,以5~20 cm 为宜,避免对苗木根系造成伤害。
2.7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发现和处理是营造林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在以柠条和山毛桃为造林主体的营造林项目中,最常见的病害是褐斑病。褐斑病主要由土壤中的细菌引起,植株感染后叶片上形成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融合,病斑边缘常呈不规则形状,中央部分出现裂口或凹陷,往往导致叶片凋萎和死亡。为防止该病传染,应定期进行落叶清理工作,春、夏两季以每30~60 d清理1 次的频率为宜;而在秋、冬两季需增加清理频次,每15~30 d 进行1 次清理,从而使落叶远离种植区,降低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率。同时,要剪除过于密集的枝条,确保枝叶之间有足够的间隙,从而促进空气流通,降低湿度和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在褐斑病发生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需使用铜剂进行化学防治,每667 m2使用1~2 kg 铜剂,每隔7~14 d 喷洒1 次,抑制细菌繁殖。
在柠条和山毛桃营造林项目中,主要害虫为蛀果蠹虫。蛀果蠹虫是一类小型昆虫,成虫长4~6 mm,身体呈灰褐色。幼虫会在果实内部啃食果肉,形成大小不一的蛀虫洞,导致果实腐烂、变质和掉落。为防止林中出现大量蛀果蠹虫,需要每3~7 d 检查1 次果树,观察果实表面是否存在蛀虫洞及虫粪痕迹。一旦发现受到蛀果蠹虫侵害的果实,应及时将其摘除、销毁,并使用20 cm×10 cm 的黄板进行害虫诱捕。在诱捕蛀果蠹虫的过程中,将黄板固定在支架上,然后将支架悬挂在幼林枝干上,每隔3 d 检查1 次黄板,观察是否有蛀果蠹虫被捕获。当黄板上的黏附面覆盖大量蛀果蠹虫或灰尘时,应及时更换黄板,以保持诱捕效果。
3 结语
在祖厉河林场营造林过程中,以柠条和山毛桃营造林为重点项目,有效增加了区域内的林草覆盖度,减少了水土流失,对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改善效果。祖厉河林场通过对鱼鳞坑整地、改良营造林区域土壤、选择和使用造林种苗、设置恰当的造林比例等营造林技术的应用,为人工造林打下了坚实基础;并通过合理应用幼林抚育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助力人工造林的长期健康发展。通过祖厉河林场柠条、山毛桃营造林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区域内的林业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